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幻兽动物园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幻兽动物园读后感摘抄

2019-12-21 2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幻兽动物园读后感摘抄

  《幻兽动物园》是一本由[英] 利奥·鲁伊克比著作,后浪丨四川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页数:4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幻兽动物园》读后感(一):赞

  风云变幻深山悟道十五载,明善恶,行仁德石破天惊获异能。 雨露滋润,荒岛修身五千年,通灵性,降魔人,救人危难重生。 不攀富贵荣华,不念位高权重,但愿世间战乱,甘心只做农耕人。 不比卑微贵贱,不争倾国倾城,但愿人间真爱,甘心只做抚琴人。 今生有你心已足,吃尽苦难亦无怨! 今生有你心已足,吃尽苦难亦无悔!拙作《维和狂人》。http://book.zongheng.com/book/843397.html

  《幻兽动物园》读后感(二):幻想不灭:一本正经奇幻研究

我只是把我听说的写下来而已,一切皆有可能

  出身苏格兰的作者利奥·鲁伊克比在KCL获得PHD,研究方向是现代的巫术魔法。如同这段平实的作者简介一样,这本幻兽动物园也有着和玄幻名字比较起来相对朴实内涵

  事实上它和一千零一夜这样的故事不同,说是研究索引也未尝不可——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尽可能为词条配上了他认为更为可信参考资料。要说和动物百科里有什么不同,那只能是研究对象是超自然生物了。不仅是存在于故事,作者尽量将调查探索的幻想生物呈现真实抛弃明显虚拟和夸张成分描述使用了更为早期或更权威来源正正经经的做起超自然生物的研究,仿佛小时候追寻魔法钻研炼金的故事走进了生活

  对于这样存在于幻想和史诗中的生物,不仅在文学神学中有被研究的价值体现早期人类思维心理,也同样应当有被自然科学眷顾一面,这正是作者想要研究和编纂的理由之一。我们在认识传说生物的时候更能感受那个想象世界至今依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再次认识我们事实上生活着的这个自然世界并感受生物自然的神奇

  当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几乎可以说是一本查询词典,因而每个词条也就像其他词典一样做出简明介绍。当作工具书进行研究和搜索查询有很强的专业感,引文都有参考文献出处并附有完整列表,也出于这个理由,没有长篇详细背景故事解释,可以猜测作者也没有想要做出那样细节展开。和大部分你可能翻过的词典一样,正经的介绍文字加上参考文献偶尔配个插图就行了。

  除去这样正经研究相对专业的用法,把这本词典看成一本时不时顺手翻翻查询相关知识的消遣读物也是不错选择。由于善用文献和时而补充传说故事,它可以从幻想生物的角度,意外的连接一些跨度较大的内容。相对于中东埃及传说,本书在作者熟悉的欧洲系列更为丰富。如动漫fate里出自凯尔特神话英灵库丘林,可以发现外号大狗来自Cu(犬)即库兰之猎犬。因为幼年杀死了铁匠库兰的猎犬因而改名并承诺如同猎犬一般保护库兰并立誓不吃狗肉,因而作为公认的忠诚代表职阶Lancer被召唤。还有大名鼎鼎巫师三里开篇的狮鹫兽,看完背景再拿着银剑去锤它感觉更带感了!在最初记载里是大小如狼,长有狮子的腿和爪子,在欧洲大陆、印度、和英格兰几个世纪都有它的详细传说,书里甚至用了两页专门介绍这个历史渊源出名生物。有了它,文化背景和现代设定对照好玩了。

  文中黑体加粗的词条代表书中有相应词条,即可以从刻耳柏洛斯的介绍带你去到厄喀德那和提丰,再从厄喀德那发现到熟悉的奇美拉和斯芬克斯,可以说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快乐

  有出名如塞壬和米诺斯,也有更多完全陌生名字拗口新鲜来客。可以说大体上是专业又轻松体会了这份正经研究。然而作为索引而言,按照英文名称字母顺序排列,对于不了解动物英文名称难以直接查询,如果十分熟悉中文名称又无法直接通过英文索引进行查找,有相当不便。另外如果能再多一些配图就更棒了。

  《幻兽动物园》读后感(三):幻兽动物园

  在遥远的塔尔塔罗平原 建一座,幻兽动物园。 放狮鹫和奇美拉在空中盘旋。 勒住八足天马的缰绳阻挡奥丁的狂猎。 水面下长眠克拉肯的子女, 如山一般的巨鲸,以及利维坦。 更休提半人马,蝎尾狮,三头犬, 戴王冠的蛇鸡口吐人言。 夤夜与白昼星辰光影变幻, 这座动物园,就在半梦半醒之间。 英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利奥·鲁伊克比的著作《幻兽动物园》(The Impossible Zoo),收集了来自古代著作和民间传说中出现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动物,包括古希腊罗马作家——如普林尼、希罗多德——文章中的记载,北欧神话、埃及神话、苏美尔神话中的异兽,凯尔特、苏格兰、日耳曼民间传说中的怪物,当然也包括拼接动物躯体伪造的物种(统称简尼·翰易韦Jenny Haniver),而所有这些千奇百怪的幻兽,都附有详尽的参考文献,证明背后庞大而久远的历史。 从远古到近代,幻兽一直存在于人类的记忆之中,古代神话里的幻兽,体型庞大,掌握神力,是自然现象具象化,帮助人们解释那些巨大声响狂暴大雨巨浪。也许在古人看来,用现有的知识去解释未知,不管想象出来的幻兽有多么狰狞恐怖,终归比活在未知和迷茫要好得多,甚至还可以求助神庙祭祀活动,通过自己虔诚换来幻兽的庇护。 凯尔特、地底地区和东欧的民间故事充满了哥特式的迷离恐怖气质,黑犬、水马和教堂栖灵几乎都是具象化的死亡,白夜之下,生命荒诞易逝是这些传说故事诞生永恒动力。 而最有趣的幻兽则来自博物学家们的记载,从古罗马的老普林尼到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从布丰到林奈,他们总是将一些不存在的物种记录到了自己的著作中。古代作家更容易道听途说,或者把从未见过的新物种(羊驼、长颈鹿、蝠鲼)当成是已有物种的杂交。而近代的博物学家已经有了相对理性头脑,却还是忍不住将一些不存在的物种当成真实,林奈在他的分类中专门开辟了一块“悖理动物”,将他认为无法分类但又不忍抛弃的海德拉、不死鸟、龙尽数收录。甚至,那些专门制作不存在物种的江湖骗子——将各种小动物的骨骼躯干剪裁拼接,再粘上牛羊的毛发——也骗过了林奈的双眼。也许,在真正洞悉了生命的运作规律之前,无论老普林尼还是林奈,都被自然界光怪陆离弄到五色目盲,对于那些似是而非的生物,宁肯信其有而不肯信其无。 如今我们可以构想,如果半人马真的存在,健壮外表之下,需要一套复杂到近乎疯狂的骨骼、内脏消化循环系统,这样的造物根本没有存在的可能。而进化论基因学的研究,更是能告诉我们,虽然物种的形态千奇百怪,但所有的形态都有内在的逻辑,有些形态甚至超越了人类最疯狂的想象(能够隐生的缓步动物、连核酸都没有的朊病毒),有些形态却注定无法存在。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就是这样一种驱魅的过程。当未知逐渐变为了已知,我们就不再需要创造奇幻的异兽来安慰雷雨之夜瑟瑟发抖的孩子,更不需要绞尽脑汁来为长满斑点的狮子(花豹)、体长超过7米的鱼(蝗鱼)、人头鱼尾美人鱼(儒艮)找出合理的解释。 不过也有人会说,随着我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我们的想象力好像也跟着枯竭了。我们不再为尼斯湖的水怪欢呼,不再追踪森林里无名的嚎叫,不再关心雪山神秘的巨足印。也许吧,人类的足迹遍布地球的每一片角落,我们对于地球上的一切可能不再有曾经那样的好奇心神秘感,但我们的想象力其实并未枯竭,只不过被投射到了更遥远的天宇。如今的我们,追踪外星人和UFO,探测遥远的引力波,观察不可思议的黑洞。而且,面对宇宙中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我们也和古人一样,只能给出最为苍白而无力的猜测。 也许,再过几个世纪,会有一位居住比邻星系的作家创作一本《星辰图录》——The Impossible Stars,记录人们在观测宇宙时得出的种种误解。这样一本书,恐怕会比幻兽动物园更加精彩。 我唯一希望的是,这样的一天能够早一点到来。

  《幻兽动物园》读后感(四):从自然科学到文学:词典背后的幻兽演变

  词典的基本功能是工具书。从这点出发考察《幻兽动物园》的水准,能讲的其实并不算多——预期中该做到的,它基本都做到了,没做到的部分,也未必有批判的价值。

  书名“幻兽动物园”,顾名思义,其内容是围绕“幻兽”展开的。作者盘点了历史上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怪奇生物,用字母序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排序。每篇词条阐述了生物的特征、出处、地域、传说和演变历程。书后还附上了完整且规模庞大的参考文献。同时译者也十分下功夫,在书的最前面讲清楚翻译原则阅读时的注意事项,这些辅助信息让本书至少称得上是一本合格的专业书了。

  比较遗憾的有两点:其一是本书词条虽多,却并不全面,只能说是一本入门性质的科普读物(实际上,我认为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或许就不是编纂一本大而全的百科全书——这不仅费心费力其意义也值得商榷);其二是本书虽然提供了中英文对照索引,却是遵照英文字母序排列的。正文在提到其他词条时,并没有给出对应的英文,这就让从词条找词条变得十分困难。在此事上,应该有更好的编排方法

  有关词典的评判到此为止。我认为本书的价值也并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它的真正价值在于作者遵照这种编排方式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具体来说,即鲁伊克比在序言中提到的“超动物学”(Parazoology)的定义和存在意义。

  分析这份意义,我要首先提到我读本书时的最大困惑:刚刚入手此书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兴匆匆地翻找之前曾感兴趣过的怪奇生物,诸如狼人吸血鬼,但是出乎我的意料,除了狼人之外,本书并没有收录吸血鬼这类生物。我本以为这是因为吸血鬼是人类变来的,所以不在动物学的范畴里,但是很快,书中频繁出现的埃及神祗便否认了我的这一猜想。最后,我只能得出一个在我看来最具解释性的假设: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对立中,动物学站在了后者一边。超动物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埃及的自然神自然比人类化的吸血鬼更有资格入选。

  如果这一假设成立,那么可以认为幻兽是不属于人类社会的动物,是对立于人类社会的自然生物。打破了这一身份,则幻兽不成幻兽,而会沦为那些已被人类豢养的家禽家畜或被人类狩猎猎物。这一点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海和尚”(Hai He Shang)或者“海坊主”(うみぼうず)的演化过程——起初,在鬼蝠鲼尚不为人所了解时,它是能掀起风暴使船沉没的暗影巨怪,需要宗教仪式去祛除,但是随着人们对它的理解不断深入,甚至演化出“中医认为它可以入药”的论调时,鬼蝠鲼就遭到了过度捕捞,以至于几近灭绝。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变化过程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改变自然的过程和方式,体现了特定时期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仅从书中的词条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单一,甚至十分乏味:从观察、迷信、想象、探索,再到征服利用有利的、能为我所用的,便被冠以正面积极形象,反之则被描绘为扭曲、恐怖的怪物。于是,自然神有正邪之分,巨龙和宝马也被对立了起来,因为前者桀骜不驯,而后者温良恭顺

  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类对幻兽的想象之间却并不仅仅是这样的因果关系。从《康州美国佬大闹亚瑟王宫》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解读——英雄叙事下的解读。书中,圆桌骑士不再是光辉伟岸的英雄,而是一群卑鄙龌蹉的废物骑士。为了向领主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他们会漫无目的地在荒野巡游,然后绞尽脑汁捏造怪物形象,然后围绕该形象讲述他们同怪物战斗,杀死怪物,拯救平民百姓经历。在这一解读中,英雄的存在变成了既定事实,而想象变成了支撑其叙事的基础描写自然不再是终极目标说教才是。想象成为了超越现实的现实,幻兽也成为了彻彻底底的虚构。相关记载的体裁也逐步从科学报告演变成了童话、神话、寓言、精怪故事、恐怖小说科幻奇幻小说,从自然科学的领域迈进了文学的殿堂

  这种转变几乎不可避免,因为幻兽的存在和记载绝不可能是科学的。《幻兽动物园》所收录的记载大部分源自普林尼,而不论是涩泽龙彦(《奇想博物志》)、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还是帕纳菲厄(《博物学家的神秘动物图鉴》),都认为普林尼是信息的汇编者,而且其编写过程不遵循科学方法。这意味着我们应当也只能从其他角度挖掘幻兽存在的意义。超动物学和隐匿动物学都是如此。前者研究的是幻兽传说演化历程背后的社会驱动力,后者则挖掘造就整个演化历程的自然原因。正如鲁伊克比所言,“即便承认,这些生物是隐藏的,我们也应当在集体心理中寻找它们,而不是去婆罗洲的雨林里寻找”。

  而当我们进入文学的语境,孕育幻兽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石便显得更加单薄乏味了。属于文学的幻兽理应拥有更加广阔的生存土壤,其存在也应当拥有更多的意义。这在科幻小说和一些当代奇幻作品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随着人类的脚步遍布全球,幻兽并未随之消失,而是从“失落世界”和“隐匿世界”转向了地外,进入了宇宙,成为了外星生命;幻兽也不再仅仅是遭到异化的“他者”,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形象和叙事模式,在《最后的独角兽》《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或一些荒诞不经的都市怪谭中获得了新生。

  在上述作品中,有的作品对幻兽的特征做出一定的修改,有的作品对幻兽的形象做更加深入的挖掘,还有的作品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改换文化土壤,试图在上面建构起全新的幻兽体系。推动这种涅槃重生般的革新意味着我们要深入认识幻兽的诞生逻辑,既要明白是什么催生了幻兽,也要理解有关幻想的进化轨迹,同时还要有一套丰富的既有审美作为依托和参考。这也正是我眼中《幻兽动物园》的价值所在:它不仅带来了一套幻兽图鉴以供参考和学习,还能启发我们从中发现幻兽之间的联系,认识它们的异同,从而发动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幻兽。

  《幻兽动物园》读后感(五):幻兽形象的差异与共通

  利奥·鲁依克比的《幻兽动物园》一书,看似为小说,实则为辞典,近600个词条,逾70张插图,在惊奇差异之间,让读者得以感受幻兽们的传奇故事,也刺激着那颗探寻历史真相的好奇心。上月,收得一本涩泽龙彦的《幻想博物志》,短小而精悍。读罢两书,深感关联之深厚,内容之密切。这里,我从《幻兽动物园》中择取两例:斯芬克斯和沙拉曼达。希望能通过这两种幻兽,让读者感受到神话故事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一、从斯芬克斯看神话故事的差异性

  斯芬克斯(sphinx)历来有两种形象,一种为埃及版,一种为希腊版,两者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性别的不同:埃及版的斯芬克斯为男性、无翼,而希腊版的斯芬克斯则为女性、有翼。其中,希腊版的斯芬克斯形象记录比较多,例如伪阿波罗多洛斯曾写道:“她长着女人的脸,狮子的胸部、四肢和尾巴,以及鸟的翅膀。”普林尼也在他的《自然史》里记述:“它有棕色的头发,胸前长着一对乳房。”这一条也被涩泽龙彦在《幻想博物志》里引用,只不过斯芬克斯的颜色由“棕色”变成了“红色”,“普林尼在《博物志》第八卷三十章中,提到斯芬克斯是‘胸前有两个乳房的红毛兽’”。除此,斯芬克斯在埃及版和希腊版的处境也不同,在埃及的历史记述里,吉萨的大斯芬克斯像(狮身人面像)便是这只怪物最古老的形象,也是最古老的的纪念性雕像。它可追溯到古王国的法老卡夫拉(Chephren)统治时期,而在新王国时期,它被称为地平线上的荷鲁斯,形象仍旧是坚定而威严,象征着伟大和崇高,以至于孟菲斯和周边城市的神殿都将它作为崇拜的对象。而在希腊的神话故事中,斯芬克斯为提丰和厄喀德娜的后代,为了惩罚拉伊俄斯国王,斯芬克斯被女神赫拉送给了忒拜,并在城市西方的岩石山上布阵,给通行者出谜题,只有答出她的谜语才能通过。最终,俄狄浦斯猜出了它的问题的答案:“那只有一个声音,起初四足,后来两足,最后三足的是什么?”斯芬克斯深感羞愧,跳崖而死,而俄狄浦斯因此赢得了王位,但也在浑然不觉中娶了他的母亲。后来,斯芬克斯这一幻兽形象被广泛应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学研究有它的身影,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工艺之中也有它的装饰。

  二、从沙拉曼达看神话故事的共通性

  沙拉曼达(Salamander)的最早记述出自于亚里士多德:“事实上,某些动物的身体结构确实无法被烧毁,这一点从沙拉曼达身上可以明显看出。据说,它们通过在火上爬行来把火扑灭。”后来,普林尼进一步发挥想象,声称:“它的身体冷得像冰,只要碰到火就会把火熄灭。它会从嘴里吐出一种乳汁般的口水,人哪怕稍微碰到,触碰到的部位都会脱掉所有体毛,皮肤出现类似麻风病的症状。”这种看似荒诞的记载,利蒙·霍兰德就此注道:“这明显与实际经验不符。”不过,看似危险而致命的沙拉曼达,却成就了稀少罕见的织物,那就是“火鼠裘”,这一记载不仅出现在欧洲,也出现中国、日本。祭司王约翰(一般认为是12世纪中叶,中亚的一个基督教国家的国王)送给东罗马皇帝的伪书简,书简中有如下记述:“在我的王国出产一种叫作沙罗曼达的虫子。沙罗曼达会在火里栖息、作茧,王宫的宫女们用它纺线、织成布和衣服。若洗干净这种布,投入火中即可。”而相似的记述也出现于中国的《魏志》、《吴录》和《搜神记》当中,日本的《竹取物语》也有记载,以至于后来李约瑟写《中国科学与发明》,也提到“石棉布对中国人而言,绝不是新颖的东西。它作为‘能用火洗的布’被人知晓,早在周朝就已经从印度乃至中亚获取。毋庸置疑,石棉布成为各种沙罗曼达传说的起源。到梁代为止,人们就已经知道这种原料,把它称作石头的毛织品(石绒)。”由此可见,幻兽出现的区域和世界或许不同,但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当然,利奥·鲁依克比的《幻兽动物园》对幻兽的记述和介绍是相当丰富而全面的,有了这本书,无疑将有助于读者去认知神话故事中的幻兽,以及佐证相关幻兽类的著作。最后,我想说,如果勇于探索是人的本能,那么不妨从这本书读起,去探索一番幻兽世界的奥秘吧!

  《幻兽动物园》读后感(六):神秘动物的宝典--《幻兽动物园》

  【品·鉴】说到幻兽、说到超自然生物,你会想到什么?

  是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美剧里经常出现的圣洁的独角兽?还是哆啦A梦大长篇日本诞生里那几只可爱的合成兽?亦或者是山海经里各种神奇的生物?今天介绍一本书,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幻兽动物园》。

  也许你会奇怪:为啥说是一定程度的满足呢?

  别急,首先我得夸夸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利奥·鲁伊克比,他在伦敦国王学院做的是专职的现代巫术与魔法的研究,曾经出版过很多部和神秘现象有关的作品,比如《猎鬼者便览》、《走出阴影的巫术》等等,可以说他是这一领域里的专家了。这本《幻兽动物园》,也秉承着他一贯严谨的学术态度,书里有着详尽的图例和严谨的编排索引,可以避免读者的好奇心被无畏的夸张传说所带偏。

  而我之所以会加上一个限定词“一定程度满足”,是因为这本书没有涉及到东方的幻兽,比如山海经里的怪兽们没有提及,也没有涉及到拟人化的各种神奇存在,比如书中收录了动物化的埃及诸神,但是去除了拟人化的希腊诸神,所以我们在这里是看不到可以幻化成水牛的宙斯。

  随手翻翻书,第一个引发我兴趣的幻兽竟然是在第8页出现的水猴。

  在我很小的时候,身边年纪大一点的人都会神秘的告诉我们小孩子:不要去水边玩,不要去井边玩,因为里面有水猴子,会把你拖到水里的。

  现在长大后,虽然已经知道那只是老人们用来吓唬孩子,避免孩子溺水用的方法,但是水猴子这个动物一直都深刻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看了书,我才发现,原来西方世界也有着水猴子的传说。这里的水猴,是出自于墨西哥的民间传说,最开始的记录是来自于西班牙的一位修士笔下,而总结一下修士说的水猴形象,其实和我们小时候印象中的生物还不太一样。

  比如东方的水猴子又叫做水鬼,是一种长得像猴子的生物,在水里可以力大无穷,看到有人在水边就会把人拖下去,然后吃掉人的人的指甲和眼珠。

  而书中的水猴,其实只有手脚像猴子罢了,最重要的是,它的尾巴末端还长着一只手,而且非常像人的手掌。水猴就是用这只尾巴上的手把人给拖到水里。和东方传说类似的是,最后死去的人都失去了自己的指甲和眼珠。

  这不禁让我好奇,究竟是当年不同的地方真的有类似的生物,还是墨西哥人也是为了吓唬小孩子不要玩水而杜撰的传说?

  看完水猴子的故事,一下子启发了我的思路,于是我快速的翻了一下目录,果然又发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生物,比如:龙。

  我们都知道,东方的龙形象是威风凛凛,有着鹿角、蛇颈、鹰爪,而西方的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大号的四角蜥蜴加上了一对翅膀。中国龙往往和兴云布雨、风调雨顺等农业意象紧密相连,而在西方,龙更多的是没事干去抢个公主解闷,然后被王子或者骑士干掉,顺便贡献了一堆自己收藏的宝藏。实在是送人头、刷积分的必备boss。

  在这本书里,难得的用了8页的篇幅解释了龙的历史。

  在古代的西方,原来龙的初始形象并不是带翅膀的四脚蜥蜴,而是类似蛇的形象,甚至最早的龙这个单词,也是指代蛇。

  在一部著名的博物学著作里,西方龙被描述成了和老虎争斗的生物。看起来就如同狮子、豹子一样,是自然界里的一个普通猛兽。再到后来,人们给西方龙又增加了一堆功能,比如龙的气息和尾巴可以杀死其他的生物,龙是万恶之王,龙可以全身发光,还能喷火喷水来攻击别人。

  再到后来,马可·波罗描述在中国的云南有着飞龙一样的生物。可能是受这种形象的影响,以后的西方龙形象逐渐开始具象化,成为了现在所常见的带翅膀的四脚蜥蜴形象。

  和其他章节不一样的是,可能是龙的传说太过于普遍了,所以作者特地还写了一段中国龙的解释。只是在这里,老虎成为了龙的宿敌,甚至还有虎头龙的存在,这不禁让我大开眼界了。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幻兽生物,比如狼人、七只吹哨鸟、爪虫等等,每一种都能让人啧啧称奇。如果有对这一方面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这本书《幻兽动物园》。

  《幻兽动物园》读后感(七):我好像找到冰雪奇缘2海上飞马的出处了

  蛮喜欢奇幻小说,追了《哈利波特》系列很多年,爱看《纳尼亚传奇》,也喜欢托尔金的霍比特人、指环王系列。多少知道些神奇生物,看到后浪出了这本,兴趣十足果断入手。

幻兽动物园8.9[英] 利奥·鲁伊克比 / 2019 /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末一早去看了场《冰雪奇缘2》,回家路上就收着信息,书已经到驿站了。赶紧取回来,开箱就乐了,这本《幻兽动物园》和另一单J.K.罗琳的书也太搭了。放在一起来个大合影。

奇幻书籍大合影

  研究方向是现代的巫术与魔法,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这不就是《哈利波特》电影的取景地之一吗,和读书群的伙伴们调侃,这专业、这简介改成毕业于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也不违和呐。当然,作者是真实存在的,他的研究也很专业。

  正好有空,赶紧翻翻看,索引里有很多有意思的动物,比较熟悉的有:水猴,《启示录》中的兽,大脚怪,半人马,龙,火鸟,蚁狮……就发现了个“半鱼马Hippocampus”,挺感兴趣,翻过去详细看看。

  仔细一看,突然觉得,这半鱼马很可能是我刚才看的电影《冰雪奇缘2》里边Elsa在海上骑行的那匹马的创意出处之一。方便没看电影的豆友,贴张图,就是这样的。

《冰雪奇缘2》Elsa与水兽搏斗

  摘些半鱼马的释义:

半鱼马这句子源自希腊语,它是希腊及罗马神话中的一种海马,其名字的字面意义为“有弯曲的鱼尾的马”。对这些马匹的最早描述出自公元前3世纪:“一匹巨大的马从海中疾驰出来,这是一头可怕的动物,它摇了摇身体,如雨点般甩落身上的水沫,然后如风一般迅速地飞奔而去。”希腊绘画对它的画像描述是:“有些生物带有蹼足的马蹄,善游泳、蓝眼睛。而且出自宙斯的意志。它们各个方面都像海豚。”半鱼马通常还充当涅瑞伊得(海中女仙)的坐骑。

  拍一下页面附的插图,好像Elsa在巨浪里那画面。

是不是很像?

  然后查了查独角兽,这几年挺喜欢unicorn的,《幻兽动物园》对独角兽这样解释:

独角兽这名字源自拉丁语,是由“uni-”(一)和“cornu”(角)组成,在圣经KJV(英王钦定版)版本里也被译为“一角兽”,但在圣经NIV(新国际译本)版中成了“野牛”,哈哈,也是有好多种名字呐,回头读圣经的时候仔细留意一下。独角兽的传说始于公元前5世纪,被描述为像马一样大,甚至更大,头部是暗红色的,眼睛是蓝色的,而身体其余部分是白色的,在前额上长着一只一肘长的角。这只角最大的功用是做成角杯解毒,如果杯中的饮品有毒,那么用这支角做成的杯子可以解除饮品中所含的一切毒素。除了解毒,独角兽还跑得飞快,没有任何生物能追上它们。独角兽奔跑状态很不一样,刚开始是悠闲小步轻奔,但奔跑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最后会用极其激烈的步伐疾驰。因此很难捕获,即使被抓,它也会反抗至死。独角兽肉质很苦,不适于食用,人们抓它主要为了角和距骨。角能做解毒的角杯,而距骨非常漂亮。

  拍张书中的插图放上来,这个词条读着好难过,这么漂亮的生物,却因为它的美丽遭殃。

好难过……

  因为对神奇动物的热爱,还买过本巨大的《神秘动物图鉴》。

博物学家的神秘动物图鉴7.3[法] 让-巴普蒂斯特·德·帕纳菲厄 著 [法] 卡米耶·让维萨德 绘 / 2016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书A3幅面,插画精美,顺便推荐一下,如果图没看够,这本A3大彩插的画册也很精彩,附个这书的独角兽图上来。

超大A3彩页

  正好这段时间再刷原版Harry Potter,这本《幻兽动物园》就放在手边做工具书啦,查查看看,奇幻世界大门打开喽~~读起来~

  《幻兽动物园》读后感(八):守护金子的不一定是恶龙也可能是大蚂蚁( • ̀ω•́ )✧

  这不是一本关于“幻想中的动物,以及在哪里可以找到它们”的书。

  这本书里记载的生物都是“真实”的。本书作者称这个领域为“超动物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从未存在过的生物。但是这些生物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讲,是真是存在的。他们是古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而这个想象的世界至今依然能对我们产生幻想。这些“真实”的生物使森林变得蛮荒,使夜晚变得恐怖;这些生物让旧时的制图者在他们绘出的地图的空白处写上“这里有龙”。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但是同样你可以借助本书研究这些传说生物。本书会通过许多插图和文本提供大量有关这些生物的细节,同时还标出了所有记载的来源,以便你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本书还有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重燃读者对于自然世界的惊奇感。正如作者所说的,鳄鱼与龙同样惊人,鹰与狮鹫同等迷人。只有人类能想象出离奇之事,以表达自己对自然世界的惊叹。而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也正是来自于其他人的惊奇感。

  对于参考文献,本书作者在资料选择上十分严谨,他自己解释道,一般来说他倾向于选择最早或最权威的来源,但如果较新的研究结果富有启发性,他也会采用。在引用现代作家的作品时则十分谨慎。

  我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单纯的把这本书当做工具书来使用,最好还是能够先通读一遍。因为很多内容真的非常有趣(甚至是有点惊悚)。

  比如说本文标题提到的那种“大蚂蚁”

  这是一种被称为印度蚂蚁(Myrmex Indikos)的生物。它们不仅身躯庞大,还有一种奇异的习性——开采黄金,然后把黄金带到地表。现存最早的记载出自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这种蚂蚁的尺寸“小于狗,而大于狐狸。”它们挖出的沙子里含有黄金,印度人会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偷取这种沙子,因为那时蚂蚁都躲在地表之下,在袋子里装满沙子后要立刻驾着骆驼离开否则蚂蚁聚集起来之后,就没人能逃掉了。而在麦加斯梯尼(约前350-前290)的著作中,故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蚂蚁挖出的大堆金沙是如此闪耀,就像太阳一样,不可能直视它而不破坏视力。”而人们盗取金沙的方式也更加戏剧性,“他们会把野兽的肉块放置在不同地方,当蚂蚁分散开来,去搬运肉块时,他们就趁机把金沙装走。”

  还有教堂牲灵(Church Grim)

在教堂的建设者中有一个盛行的习俗,即在教堂接近完工的那天,抓住第一只穿过他们的行列的生物,把它活生生地砌进墙里。于是那只生物就成了永远萦绕在教堂里的居民,这个灵魂的任务便是警告即将到来的死亡。

  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是简尼·翰易韦(Jenny Haniver)

这是一种人造的“奇兽”工艺品,以一种或多种实际存在的动物为原料制成。在该类型中,最为常见的是用鳐鱼类和蝠鲼类制作的“怪物”

  本书中也收录了一些可能是简尼·翰易韦的生物,比如说猫结(Katzenknäuel),这是一种猫版的鼠王,也就是一群猫或幼猫尾巴系在一起。还有密苏里兽(Missourium),这是由一位名为阿尔伯特·C.科赫的展出者,展出的一副巨大的骨架,他被宣传为“令人惊异的古代四足巨兽的化石”。但实际上这幅骨架是由象骨和乳齿象化石拼凑而成的。大英博物馆买下它之后,从中重新构建出了乳齿象的骨架。跟这个例子比较类似的还有粉胸仙翡翠(Tanysiptera nympha)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鸟类,但是它的发现过程源自一件奇怪的简尼·翰易韦。著名的鸟类学家乔治·罗伯特·格雷在巴黎买到了一件奇怪的标本,这件标本由物种鸟类的部件巧妙地组合而成,其中一部分就是当时还未命名的新种,格雷将之命名为粉胸仙翡翠,后来的发现证实了这一新物种的存在。而该标本的原件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

  还有一个跟简尼·翰易韦类似但是更有趣的概念是可怕生物(Fearsome Critters)

这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术语,指由北美伐木工人发明的各种神奇野兽,介于民间传说、吹牛大话和彻头彻尾的笑话之间。这些动物包括:“田地投棍兽”,住在空心树里,会挥舞大棍砸过路人;“斧柄猎犬”,一种长得像斧子的狗,会吃掉没人看管的斧子;“球尾猫”及其亚种“流星锤尾猫”……这些生物第一次得到出版汇编是在威廉·T.考克斯的《伐木者的可怕生物》( Fearsome Creatures of the Lumberwoods,1910)年……Fearsome Creatures of the Lumberwoods 插图

  书中还有一种迷之生物解决了羊上树这个相声界的百年难题:

  鞑靼植物羔羊(Vegetable Lamb of Tartary)

鞑靼植物羔羊 1887直到18世纪,这个故事的变种还在被当做真实之事报道。在出版于1740年的《自然系统》第二版中,林奈将它放在悖理动物的条目下:“据推测,它是一种植物,但长得很像羊羔……实际上,就像所有的特征显示的那样,它是对绵羊胚胎的一种寓言式描述。”……但林奈漏掉了更明显的一点:它同时也是对棉花的寓言式描述。棉花那蓬松的白色纤维很像小羊羔,而且可以像羊毛一般纺织。

  当然书中必然少不了大家都更熟悉并希望了解的神奇生物,比如说尼斯湖水怪(Loch Ness Monster)、利维坦(Leviathan)、龙(Dragon)、独角兽(Unicorn)、不死鸟(Phoenix)、凤凰(Feng Huang)、马人(Hippotayne)、斯芬克斯(Sphinx)、塞壬(Siren)、狼人(Werewolf)、犬魔(Barghest)、奇美拉(Chimaera)……

  最后给大家隆重的介绍一下我认为最神奇的一种生物:

  俄安内 | Oannes

这是巴比伦神话中的一只海怪,被描述为鱼身鱼头,在鱼头下有一个人头,在鱼尾下有一双人腿(译者注:当然还有一双人的手臂。形象不是常见的人鱼形,而是类似一个站着的人套着一条鱼。),可以口吐人言。据生活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贝罗索斯记载,这个怪物教给人类书写、科学和艺术,还有建设城市和神殿、制定法律、收集(或生产)食物的方法。Oannes. (Dr.regosistvan/ CC BY SA 4.0 )

  等等……这难道不是哪个有着怪癖的喜欢穿鱼形玩偶服装的人穿越回去了吗!!!!

  总之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都能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这样那样的乐趣。

  《幻兽动物园》读后感(九):一些记录:从中世纪神话到《冰与火之歌》,从西方怪兽到东方神兽

  说不上细致的研究,初步记录一些有趣的东西:

  1、渡鸦(Raven)与阿凡克(Afanc),《马比诺吉昂》与奇幻小说的渊源

(渡鸦还与)威尔士神祇布兰(Bran,“渡鸦”)有关。根据传说,布兰的头颅被埋在伦敦塔下,作为一种抵御外敌入侵的魔法仪式;渡鸦会在一年一度的荣耀布兰的日子里聚集在此,如果它们离开或被驱除,大英帝国就会倾覆。……《马比诺吉昂》中,传奇骑士欧文爵士(Sir Owain)拥有为数三百的一群渡鸦,它们会为欧文战斗。一个故事说,渡鸦曾经为了报复亚瑟王的侍从对它们的伤害而去攻击那些侍从。渡鸦啄死侍从,自Alan Lee插图版《Mabinogion》

  这个布兰与《冰与火之歌》中后来成为三眼乌鸦的布兰同名,渡鸦也是《冰》里与布兰密切相关的生物。这很可能并非巧合。

(阿凡克/Addanc)是一只栖息在威尔士的康威河上的阿凡克池里的怪物,……对这只生物的记载可追溯至中世纪著作《马比诺吉昂》:“Addanc深藏在一个洞穴中,洞口堵以一根石柱,这样它就能从中窥视洞外的动静,而洞外却完全看不到洞内。于是,它就可以从洞中发射毒镖杀害洞外的人。Peredur(即帕西法尔,亚瑟王的圆桌骑士之一)前往讨伐Addanc,他在半路上遇见一位淑女,她给他一块有魔法的石头,这块石头可以让他战胜那只野兽,但返回后他要向她回报以永恒的爱。”

  《马比诺吉昂》原文中细节更加丰富,说这个怪物是条山中的巨蛇(serpent of the carn),蛇尾上有块石头,有人能得到这块石头,一手拿着,另一只手上就会出现用之不尽的黄金。一位国王在与巨蛇的战斗中失去了双眼,因此成了狂躁的暴君(Black Oppressor),Peredur与国王交谈后决定杀死巨蛇,一位公主决定祝他一臂之力,给他一块能让自己隐身的石头,但要他发誓爱自己胜过其他任何女人。Peredur早已对这位美丽公主一见倾心,答应后前去用长矛杀了巨蛇,也按誓言与已经成为女皇的公主共度了14年快乐时光(entertained by the Empress)。

洞中的阿凡克,自Alan Lee插图版《Mabinogion》

  《马比诺吉昂》作为威尔士的神话传说,不仅成为后来亚瑟王传说的来源之一,更是影响了从托尔金以降的奇幻小说。

  2、狮鹫、骏鹰、斯芬克斯、祖鸟以及独角鹿

  这几种幻兽形象上都颇为相似,共同点是都有翅膀(除了独角鹿和古埃及版本的斯芬克斯),呈现兽身鸟翼的形象,而且很可能反映出从古希腊到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播。

狮鹫(Griffin),在最初的记载中,它是一种大小如狼的鸟,长着狮子的腿和爪子。……从公元前7世纪以来,狮鹫就是希腊艺术中的一个流行主题。公元前340年,决斗中的狮鹫和豹子,自意大利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公园骏鹰(Senmurv/Simurgh),是一种神话中的鸟类,经常被翻译成“狮鹫”,被描述为“狗鸟”或“孔雀龙”,最著名的是波斯史诗《列王纪》中的描述。斯芬克斯(Sphinx),这是埃及神话和希腊神话中的一只怪物,……埃及版的斯芬克斯为男性、无翼,希腊版的为女性、有翼。祖鸟(Zu Bird),形象被表现为半狮半鹰,在巴比伦神话中,他是一只“神圣的风暴之鸟”。

  其实再扩大范围,类似的还有著名的拉玛苏(Lamassu)与舍杜(Shedu),以及天马,都是兽类与鸟翅的组合,加上一些细节变化。

  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我还没完全梳理明白,似乎骏鹰和狮鹫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少文章中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忽略了狮鹫的狮身与骏鹰的鹰嘴之间的差别?),而从苏美尔文明到波斯文明,中东地区一直很流行带翼兽类的形象,认为具有神力。

  有意思的是,这些形象可能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影响,有些甚至可能有一个传承演变的脉络,比如有种假说称,从古希腊的狮鹫、演变为古波斯的骏鹰,再传到中国唐朝成为“飞廉”的新形象(详见我的笔记: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71109083/ )

  不得不说的是,骏鹰形象的传播中,粟特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亚发现了大量银器和壁画,不少都有它的形象。

粟特银盘及线描图,盘中形象即为骏鹰Senmurv

  另外我在看今年11月的《中华遗产》杂志,其中介绍,有学者认为日本法隆寺收藏的四天王狩狮纹锦,其中的有翼飞马,可能源于狮鹫/格里芬。鉴于只是一本杂志,也并未标出此说出处,仅供参考。

7世纪四天王狩狮纹锦复制品局部,自《中华遗产》杂志2019年11月刊正仓院特刊

  又,独角鹿的形象,

独角鹿(Unicorn Stag),凯撒的《高卢战记》提到过这种非凡的生物,……“一种像鹿的牛,在它的额头正中、两只耳朵之间,长着一支独角,这只角比我们所知的任何动物的角都要更高、更直,从角的顶端像手掌一样分出很长的枝杈。”

  有意思的是,我在意大利伊特鲁里亚文明展览上,看到过类似于独角鹿形象的艺术品:

  而类似的形象,在此次日本正仓院展出的唐代银盘中也出现了,据认为这种流行于唐朝的纹饰,很可能出于对粟特人金银器纹饰的模仿:

正仓院藏金花银盘,自《中华遗产》杂志2019年11月刊内蒙古博物院藏卧鹿纹金花银盘,自《中华遗产》杂志2019年11月刊

  只是这类银盘上的牡鹿,头顶的鹿角并非凯撒描述的“分叉的枝丫”,而是硕大平实的肉芝状,与伊特鲁里亚的文物形象颇为类似。不知道是否可能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渊源?还是只是一种巧合?

  《幻兽动物园》读后感(十):在幻兽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

  

什么是“超动物学”

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只有期待意外之事的人才能寻找到它,因为意外之事都是未经探索、未经调查的。”—意外之事?当然。未经探索、未经调查?未必。我们拥有民俗故事、神话、传说、旅行者的游记,就连现代的新闻报道也描述过不可能存在、从未得到科学分类的动物。

  我称这个领域为“超动物学”(parazoology)的世界;“超”(para-)是指它超越了正常的动物学范畴,这个前缀同样也用在“超常”(paranormal)和“超心理学” (parapsychology)中。它不是“隐匿动物学”(cryptozoology),那是研究传说中的生物是否“隐藏”(crypto-)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的学科,而我不认为有人可以在世界上找到这些生物。

  “超动物学”是研究“超自然的”(supernatural)动物的生物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从未存在过的生物。那是美人鱼和独角兽的世界,那个世界被封闭在幻想之中,但曾经被人信以为真。那个想象的世界至今依然能对我们产生影响。这个领域包含所有传说中的生物、寓言中的动物以及神话中的怪物,但不包括现代幻想作品中的那些转瞬即逝的产物。

  这不是一本关于“幻想中的动物,以及在哪里可以找到它们”的书。这本书里记载的生物都是“真实”的。这些生物使森林变得蛮荒,使夜晚变得恐怖;这些生物让旧时的制图者在他们绘出的地图的空白处写上“这里有龙”。这本事典已经排除了所有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生物,但会保留它们在历史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地位。这是一个“幻兽动物园”。

《幻兽动物园》外文版书封

幻兽动物园导游图

  这是一个庞大的世界,里面存在着众多的怪物。

  所以,我们应当如何选择我们的研究对象?

  如果它们真的存在,我们会把它们放在真正的动物园里吗?

  一个简单的回答是,会被放进动物园的,是那些不太像我们自己的生物。

  举例来说,在现实的动物园里,我们会欣赏灵长类动物,而不是侏儒,那么,在幻想的动物园里,我们就会欣赏仙灵故事中的动物,而不是仙灵们自身。我们会在这里看到“外来大猫”,而不是小绿人或灰人之类的“外星人”;我们会见识动物化的埃及诸神,而不是拟人化的希腊诸神。

  在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一份我们想象出来的动物世界的目录。

  就像现实的动物园必须按照动物的大小来安排笼子的体积一样,本书也会依据动物的重要性(而不是物理上的大小)来安排它们的“笼子”。不过我们必须承认,龙是既巨大又重要的,因此它会在书中占据与之相称的较长篇幅。

  所有“笼子”的“标签”都会纳入尽可能多的信息,包括详细的词源、名字的变体、描述,以及出典。

  和任何一个动物园一样,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但即使是真正的动物园,也担负着更加严肃的使命。你可以借助本书研究这些传说生物。

  本书会通过许多插图和文本提供大量有关这些生物的细节,同时还标出了所有记载的来源,以便你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幻兽动物园》插图 利维坦

  一般来说,寓言、神话和传说中的生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A.拥有异常尺寸的普通动物;

  .“基本正常”的动物,但可以变化成其他“基本正常”的动物;

  C.复合动物,拥有不见于自然界的全新形态;

  D.既有动物的误认和误报。

  A类包括所有的巨鱼(巨鲸)、巨蛇、巨这个、巨那个。B类通常是神话故事中的动物,它们可以变化成其他动物。例如,一条黑狗可以变成一头猪或公牛,甚至一个人。C类都是一些经典的怪物(狮鹫、鹰身女妖、飞马等),它们由各种现实动物的肢体组合而成,拥有鸟类翅膀的陆地动物是最常见的主题。D类的例子是独角兽,它们起先是对犀牛的误报,后来又增添了神话元素。你可能马上会问:龙属于哪一类?回答是,龙最初是一种极为巨大的蛇,然后又获得了复合动物的特点,即翅膀;再然后,它获得了四条腿,变得更像蜥蜴,这让它看起来似乎是某种被误报的动物,如鳄鱼。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类别的动物可以显示出属于其他类别的特点,甚至随着时间推移,从一个类别变成另一个类别。那些巨大的生物最初可能都是被误报的生物,而它们在传说中的形态类似于复合生物。

  A类生物代表人类努力了解自然世界的过程,B类生物代表人类与超自然世界斗争的过程。在科学时代到来之前,自然世界和超自然世界并非总是被视为截然不同的。当时的人类会为自然界的事物(如风暴和汹涌的大海)那“神祇一般的毁灭力量”赋予超自然的解释,例如鹰身女妖是风的破坏之力的人格化。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在博物学与神学之间变换视角,主要从迷信和寓言,而不是从证据和分析的角度来研究。此外,我们还必须考虑魔法和仪式的视角,例如奥丁的八足天马史莱普尼尔象征着奥丁自由地在生与死的世界之间移动的能力,就如同萨满教中的萨满在旅行时会骑上“灵魂之马”代步。

  最后,我们还要增加E类:所有的骗局,由不道德的人类炮制,用来欺骗自己的同胞、诈骗他人的钱财。这一类“生物”统称“简尼·翰易韦”,包括人造美人鱼、假化石等一切欺诈行径。这种行径干扰了博物学家的工作,例如伟大的鸟类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乔治·罗伯特·格雷(George Robert Gray,1808—1872)就曾在1841年抱怨:“和过去一样,欧洲大陆上那些制造博物学赝品的造假者依然在干着这种可耻的勾当,竭力以虚假的手段欺诈热心的收藏家。就连已经出版的博物学巨著也收入了几个这样的东西,它们都被发现是人造的,目的是以夺人眼球的外观从业余爱好者那里骗取巨额金钱。”(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237)现代科学命名法之父、著名的卡尔·冯·林奈[1]也曾被“无足极乐鸟”“月蚀凤蝶”等伪造生物欺骗过。为了不漏过这一类别,我也在我的收藏中添加了一只“有角兔”。它们同样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生物,无论是假剥制标本、假浸泡标本还是假化石,我都希望我们的动物园为它们留下一席之地。

《幻兽动物园》插图 海怪

关于《幻兽动物园》的体例

  在具体的选择上,我还要做一些解释。我当然可以为书中的埃及神祇撰写更长的说明,但这不是一本深入介绍埃及神话的书。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阿努比斯,但很少有人听说过(作为传说生物的)藏羚羊;为了让读者确切地了解后者,显然就需要较长的说明。何况,对大多数人—至少是对一部分人—来说,把埃及神祇放入我们的动物园会产生道德上的问题,但把藏羚羊放入则不会。同样地,身为一个出自历史悠久的苏格兰家族的苏格兰人(虽然姓很奇怪,但我的家族可追溯至1066年),一切凯尔特文化的吸引力,以及通过更遥远的祖先产生的北欧文化的吸引力,都令我无法摆脱。鉴于这些原因,我不会为北欧及凯尔特神话在书中占的比重较多而道歉。我曾经在尼斯湖的湖面上打水漂,在博恩霍尔姆岛上寻找如尼石刻和岩画;然而,尽管十分遗憾,我却没有在帝王谷中留下过自己的脚印[2]。

  所以,“超动物学”这个新奇的玩意究竟处在怎样的地位?例如,它是否需要像“隐匿动物学”那样,经历“科学还是伪科学”的争论?对“隐匿动物学”而言,答案是:它既可以是科学也可以是伪科学,这取决于它是否遵守公认的科学方法。但它对“隐匿动物”的研究并不值得比诸如密码学这样的学科得到更多的赞扬,因为它们二者都可以做得很好或很差。的确,一些从前被认为是传说的生物如今已经被发现了,这是事实,但本书并不是一本“隐匿动物学”著作。即便承认,这些生物是隐藏(cryto-)的,我们也应当在集体心理中寻找它们,而不是去婆罗洲的雨林里寻找。我们生活在一个共享的、不断协商的社会现实之中,这是位于物理学所能描述的世界之外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人类的生理及心理能力限制住的世界之中:我们看到的是黑色的乌鸦,而乌鸦看到的自己,却是另一种更加多彩的样子—当乌鸦和白嘴鸦处于强烈的阳光下的时候,你可以窥见它们视野的只鳞片羽。宗教可以证明,比起事实和数字的世界来,想象的世界对人类的事务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幻兽动物园》插图 但丁《地狱篇》中的米诺陶(1890 年)

  此外,在所有这些离奇之事—从飞马到环绕世界的海怪—的本质下,我们竭尽所能看到的自然,其实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鳄鱼与龙同样惊人,鹰与狮鹫同等迷人。在寻找离奇之事的时候,我们有时(常常)去了错误的地方:离奇之事其实就遍布在我们四周。本书对我产生的影响,正如我希望它对你产生的影响一样。它让我重新燃起了对自然世界的惊奇感。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孩提时经历过一个“恐龙阶段”—对孩提时代的我们来说,恐龙比我现在叙述的任何生物都更像“幻兽”。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阶段,因为只有人类能想象出离奇之事,以表达自己对自然世界的惊叹。[3]正是这种想象力使人类之所以为人类,而非动物。你在本书中读到的大部分内容,也正是来自其他人的惊奇感,这种惊奇感使他们去探寻传说的真相,讲述幻兽的传奇。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热爱自然;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自然”却变成了超市中“天然食品”的标签。你应当做出选择—以及思考这个问题:除非我们重燃对自然的热爱,否则今天还存在的很多事物到明天就将不复存在。记住渡渡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怪之物的书—这是一次战斗的呼唤,对人类的呼唤。

  在撰写本书时,我已经读过了许多类似的书籍,希望从它们那里学到经验和教训。总体来说,我发现,最不令人满意的方法,无过于仅仅介绍一下“这个是那个”,而完全不附参考资料。因此,我会尽可能地找到资料的来源和引用出处:例如,有些事典可能会在“阿巴达”的条目下写“一种非洲小独角兽”,如此等等,但在对这则传说追根溯源之后,我们看到了从葡萄牙的商人到英国的探险家的记载,并且在这些记载中发现了一整个新世界。这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加有用。我希望,无论读者是想坐下来享受一下,还是想在写论文或作文的时候查找参考资料,本书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关于资料来源的说明

  我在所有条目中都列出了参考文献,这些是我的资料来源。一般来说,我倾向于选择最早的或者最权威的来源,但如果较新的研究结果富有启发性,我也会采用。考虑到篇幅问题,我没有列出所有的参考书目。我对古代作家的引用遵循标准格式,而不会注出特定的版本,因为这样做总是最为有效的,否则读者一眼看去,很容易陷入困惑。

  我也会在这篇前言里介绍一些本书经常引用的文献来源。哪怕有读者尚未听过这些名字,在阅读过程中,他也会变得十分熟悉。这些幻想生物的出典,在古希腊作家中,主要是荷马、赫西俄德和希罗多德。传统上一直将荷马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这两部史诗就是所谓的“荷马史诗”,分别讲述了特洛伊战争和战后奥德修斯归乡的故事,虽然作者的身份及其是否实际存在尚有许多争议。

  在现代人看来,许多古代作家都过于轻信—毫无疑问,在未来人看来,我们也会是过于轻信的—因为当时十分缺乏准确的信息,而其他的信息很难判断准确性。例如,希罗多德鲜少对自己的记载持批判态度,但他写道:“我只是把我听说的写下来而已。一切皆有可能。”(Hist., IV.195)他甚至不知道恐龙。[4]

  在罗马作家中,老普林尼是最重要的,但卢坎和埃利安也十分重要。老普林尼甚至应该在本书中占据一个条目—他和书中的其他生物一样令人惊讶。他的全名是盖乌斯·普利尼乌斯·塞昆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出生于公元23年。就像我们所知的那样,他是一名战士兼哲学家。年轻时,他曾在日耳曼尼亚作战,之后又在比利时高卢(Gallia Belgica)行省的特里尔(Trier)任督察使(Procurator)。在公务之外,他写就了《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这也是他最后的作品[5],我们会在本书中频繁引用。《自然史》是一部庞大的百科全书,共三十七卷,记载了当时欧洲人所知的一切知识—不过可惜的是,我们的视角将主要集中在此书错误和夸大的部分。他死于公元79年毁灭了庞贝城的那次维苏威火山爆发。[6]如果你想知道“小普林尼”是谁,他叫盖乌斯·普利尼乌斯·凯奇利乌斯·塞昆都斯(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约61—约113),是老普林尼的侄子,老普林尼无子,因此将他收为继子。[7]

  卢坎的全名是玛尔库斯·安奈乌斯·卢卡努斯(Marcus Annaeus Lucanus,39—65),在他的时代,他是最受推崇的诗人。他笔下所有古怪的博物学记载都出自史诗《法萨利亚》(Pharsalia),这部长篇史诗讲述了凯撒和庞培之间的内战。在尼禄统治期间,老普林尼缩着头做人,而卢坎却把头伸得太远,因而被迫自杀[8]。埃利安的全名是克劳狄乌斯·埃利亚努斯(Claudius Aelianus,约175—约235),生平著述甚多,他的《论动物特性》(De Natura Animalium)从老普林尼的《自然史》中转引了大量内容,但对后世仍有影响。例如,瑞士著名博物学家康拉德·格斯纳(Conrad Gessner,1516—1565)不仅读了,而且翻译了它—格斯纳的五卷本《动物史》(Historiae Animalium,出版于1551—1558年[前四部]及1587年[第五部])被广泛视为现代动物学诞生的标志。

  基督教作家从他们所知的古人著作中转引了很多文字,但却加上了更多的内容。这些追加的内容经常具有宗教性质;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约560—636)[9]是他们的代表,但必须注意,很多动物寓言是在中世纪创作并流传的。最后,还有旅行者和探险家的游记,他们的故事往往不亚于那些坐在家里的人写出的故事。在这一类人中,马可·波罗(约1254—1324)和约翰·曼德维尔爵士(《约翰·曼德维尔爵士旅行记》[10]的假定作者)将是我们的向导。

  在引用现代作家的作品时,我们必须十分谨慎。例如,许多类似本书的幻想事典都会提到一只名叫“阿·巴瓦·库”(Á Bao A Qu)的单调乏味、毫无特色的生物,它会附在人的身上,以爬上“奇陶的胜利之塔”(Tower of Victory in Chitor),这座塔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奇陶加尔(Chittorgarh)市的奇陶加尔城堡,但这只生物的故事据说又来自马来半岛。我查过关于印度民俗和马来民俗的书,什么也没有找到。它似乎是阿根廷小说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在他的作品《想象动物志》(The Book of Imaginary Beings,1967)中虚构的一个存在,博尔赫斯并未在当地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虚构这只生物,而是为了搞笑,把来源归于他的一个熟人[11]。顺带一提,这一点都不好笑。还有一种所谓的神秘生物阿特克罗佩(Attercroppe)[12],说是一条蛇长着人的手脚;近年出版的一些事典已经开始收录它,但它并没有可靠的来源。因此,就许多幻想生物而言,本书不收录,不代表作者没有研究过它。一本书往往只是研究的冰山一角而已。

  [1]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1778),瑞典生物学家,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最重要的著作为《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

  [2]众所周知,尼斯湖在苏格兰。博恩霍尔姆(Bornholm)岛属于(转下页) (接上页)丹麦,岛上有许多古代北欧文化的遗存。帝王谷是埃及的一个主要陵墓区。作者此处的意思是,他对凯尔特及北欧文化较为亲近,自然着墨较多,对埃及文化则相反。

  [3]用白话说就是:我们用小时候看恐龙的那种心态去看自然界,就能理解先人为什么创造出神话生物。

  [4]这里的意思是,古代作家已经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力求准确,过度以今非古是不可取的。例如对希罗多德来说,如果连河马和鳄鱼这样奇怪的生物都是实际存在的,他又有什么理由认为狮鹫、印度蚂蚁这样的生物不可能存在呢?责备他无法看出狮鹫不可能存在,就好像责备他不知道恐龙一样。

  [5]据说老普林尼生平著书102部,但其中仅《自然史》传世。《自然史》于公元77年写毕。

  [6]老普林尼时任驻米塞努姆(Misenum)的舰队长官,维苏威火山爆发后,他在组织救灾时被火山灰窒息而死。当时小普林尼陪伴在旁,他后来在写给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信中详细地描述了事情的经过。

  [7]小普林尼也是重要的罗马作家,以书信集名传后世。

  [8]卢坎参加了刺杀尼禄的阴谋活动,事败后被迫自杀。

  [9]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Isidore of Seville),基督教神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0]《约翰·曼德维尔爵士旅行记》(The Travels of Sir John Mandeville)是一本著于14世纪下半叶的长篇游记小说,在欧洲流传甚广。作者自称“约翰·曼德维尔爵士”,但真实身份不明。

  [11]博尔赫斯在书中称,对这只生物的记载出自伊托伏鲁(Iturvuru)的《论马来巫术》,但这个作者的名字其实只是他把朋友伊托布鲁(Iturburu)的名字略加改变而来。著作当然亦属虚构。

  [12]据说这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邪恶仙灵,身躯像一条小蛇,长着人类的手脚。但这则“民间传说”完全无据可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