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边痛骂生活,又一边好好生活
01.
我曾以为,2020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像极了孩童时望着门口的街道,一眼望不到尽头。
可当我长大了回到那里,原来一整条街也就那么长,来回走不过二十分钟的路程。小时候让人惊讶或向往的东西,长大以后也就不这么觉得了。即便是我早已习惯时间像河流一样奔腾向前,也没有预料到2020来得如此快。
2015年我刚来北京。
那时的志愿除了能在北京扎下根来,大致还有跟朋友每天聚会热热闹闹,为此就得把家布置地好好的。那时候住哪里来着?哦对了,好像是在双井附近。
像模像样地逛了两次宜家,搬回来一堆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当然少不了几个置物架,安装到满头大汗。
满怀欣喜地给所有好朋友发信息,让他们隔天来玩。于是和老唐两个人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再出门采购酒水。朋友们如约而至,大家一起玩游戏喝酒聊天,有说有笑一直没停。
我以为这是成人世界的常态。这是我对于生活的憧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跟朋友常常见面。
眨眼2020,当时的微信群已经不聊天,当时常发的朋友圈趋于沉默,我到底也没能在那个屋子住太久,最终越搬越远。
有天坐车路过曾住过的地方,刹那间想起在楼下的干洗店里好像还办了卡,往熟悉的地方看去,却找不到曾经的痕迹:那家干洗店,那家便利店,已经悄悄消失。
我们在年少时并不知道,时间,就是把熟悉的一切变得陌生的东西。
02.
我当时没明白是什么意思,回到家才琢磨过来,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没有精力去追逐最新鲜的东西了,而往往新鲜的东西又是最热闹的。
只不过几天没有刷微博,就可能错过了一个热点事件,人们议论纷纷,而你浑然不知;又或者少看了几个剧,就愕然发现所有的社交网络上都是里面的梗,人们其乐融融,而你无法融入。
喜欢的偶像眨眼出道很多年,他们最年轻的歌居然也已经二十多岁了。
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在二十岁时,乾坤未定,未来可期,理想似乎就在道路的另一头。因为遥远,所以自信;又因为精力充沛,所以觉得随时可以飞奔过去。只不过第一批的90后,大致都已经用尽全力奔跑过了,才发现黑暗的隧道远比我们想象的长,道路另一头的光芒依然在那里,可实在是不知道还有多远。
想象中的自己还在远方,熟悉的东西又在一天天消失。两者叠加,共同攫取了我们的安全感。
恰好2020就要到了,一个想象中无比遥远的年份,一个所有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未来年代,竟如此真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无比用力地抓住这2019年,即使嘴上说着2019年太难了,也不愿意时间过得如此迅速,飞奔进20年代。
但我想说的,其实并不只是这些。
03.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知道岁月无常,日子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却依然不愿放弃生活。我们就是如此一边痛骂生活,却一边又认真生活着。
有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人们的坚韧,嘴上说着要放弃,可依然还会坚持下去。这仿佛是我身边朋友的本性,即使眼里的光芒变成血丝,即使每天的日出变得琐碎。即使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感叹:2019实在太难了,也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事。
于是我给那个朋友发了一句话:或许每一年都一样,只不过2019把一切都放大了。等到日历翻到2020,我们再回想起2019,也会一样很想念它的。
你想象中的2020是什么模样?
是彻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是自己变得更加洒脱而自如?是有了车有了房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还是有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会陪伴在你身边?
我也曾想象过,可真的到了这个时候,倒也不愿意再去想象了。
记得演讲时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未来能过成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今天过成什么样。是这样的,我曾期待着新的一年到来,生活彻底反转,就连自己的处境和性格也有了大的突破,可经验告诉我自己,日子只能一天天过,即使时间越过越快,一天的时间越来越短。
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04.
我知道写什么能够广泛引起共鸣,只需一一列举这十年间整体消失的东西即可,可这并不是我要讨论的东西。我想要讨论的,是我们到底如何迎接这新的一年。
答案也已经呼之欲出——在我看来,所谓的2020,最早一批90后,30岁,都只是一个词汇而已。人们简单粗暴地用一个标签定义了一群人,是想要简单粗暴地用同一种价值观约束他人。他们忘了,我们曾那么努力地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每个人的幸福,只有自己说了才算。
如果非要给2020下一个定义,我只想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纪念我们一路的成长,纪念我们一路的失去,纪念下如今的我们。往后的日子,还得自己用心去过。
因为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在火车上路过的一个站台,这儿的风景很美丽,值得我们下车看看,再好好回味一番。但回过神来,我们依然是要往前走的。
是的,2020真的到来了。
我们也真的猝不及防地老了一岁。
但是,我们依然要认真地往前走的。
我们可以遗憾,可以偶尔懊悔,可要珍惜的东西,都是现下还拥有的。
其实你知道要好好生活的,哪怕上一秒你还在痛骂生活。
文/@卢思浩
图/@ pexels
即使时间留不住
望你无病无灾,平平安安
祝 你 早 安 午 安 晚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