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季风帝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季风帝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1-05 23: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季风帝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季风帝国》是一本由[英]理查德·霍尔(Richar Hall)著作后浪·汗青堂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5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季风帝国》读后感(一):好看

  补充自己知识空白区,了解地理坐标:东非、西印度,印度洋这块,时间坐标:欧洲人发现殖民印度洋这块。先是阿拉波伯伊斯兰世界的延展,然后葡萄牙绕过好望角,沿着东非海岸季风北上,到西印度,基督教世界的大炮,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从东非海岸到内陆,到铁路铺成。

  全书看完对象牙、奴隶贸易,有了深刻地、腥红地感觉

  《季风帝国》读后感(二):激荡大陆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见证许多独特文明兴起衰落,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佤克佤克人在马达加斯加的新生活,大津巴布韦的神秘衰落,约翰王的故事版本渊源。如马达加斯加的马来部落古老的非常先进的津巴布韦王国, 他们是第一批以葡萄牙的身份出现白人,在追求神话中的约翰王国时,立刻展现出了更为刻板冷酷无情残忍,还包括在这里哈里发长期统治努力贸易是法国和美国厚颜无耻体现表述了从16世纪起欧洲人的出现如何不可避免改变了印度洋沿岸地区人们生活繁盛的王国被征服,以往的宗教贸易方式灭绝了。尽管欧洲的枪炮可以在这里称王称霸甚至奴化,但是庞大人口深厚文化底蕴加上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西方世界无法压制的。印度洋长长的西侧翼除了扮演缄默的旁观者几乎没起到什么作用。从19世纪中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潜能经受充分考验,历史的季风重新吹了起来。

  季风帝国按照时间顺序欧洲殖民者到来前,殖民时代和后殖民时代的线索依次展开, 这本书涵盖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大致是非洲的东南海岸, 从合恩角到好望角,随着印度的崛起穆斯林伤人呢,印尼移民以及在世界相互冲突的伟大帝进入, 有时是统治有时是离开。本书的故事在一战前结束, 当时受季风影响帆船蒸汽取代, 殖民主义使当地权利和非白人人权的最后残余黯然失已。这里活跃着阿拉伯商人葡萄牙间谍印度王公黑人奴隶贸易,威尼斯和热那亚的竞争者,土耳其的雇佣军。印度洋的贸易,信息网络组成一个异常复杂的依度体系。印度洋是全球化开启的重要中转, 也是历史大戏舞台之一。

  《季风帝国》读后感(三):扫雷

  1.前言页1注释1:这里把extend的宾语看成了an imaginary line,其实是the southern limit。 2.前言页2行1:“它的大小与整个地中海相当”是什么鬼? 3.前言页3行11:这里漏译一句话。 4.注意事项页:《伊斯兰百科全书》是用英法双语撰写的,这里的说法错了。 5.页3题记:巴士拉在底格里斯河下游,这里的说法不对。 6.页6行20:“查理是第一位十字战士”是什么鬼? 7.页8行2:这里把along the coast of India to Ceylon看成了along the coast from India to Ceylon。 8.页9行9:这里把endure的宾语搞错了。 9.页13行2:这里把come under pressure看成了状语,其实是宾语。 10.页14行8:这里漏译it was said,其实是“一条据说在非洲中部与尼罗河汇合的大河河口”。 11.页14行15:这句话完全错了。 12.页15行5:原文明明用了kafir的说法,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13.页15行17:“亚丁湾”应为“亚丁”。 14.页16行28:“高大房屋之间的海滨”是什么鬼? 15.页17行26:原文明明说了城镇叫Qanbalu,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16.页23行4:这里破折号位置错了,其实是在第5行。 17.页23行13:“选举之城”应为“天选之城”。 18.页25行8:这里把Geying看成了船名,其实是国名可能是“加营国”。 19.页26行21:“这里和往西300英里的非洲大陆上的情况差不多”是什么鬼? 20.页27行10:这里把grow的主语看成了egg,其实是tales。 21.页27行12:这句话完全错了。 22.页28行7:苏门答腊和马达加斯加都不是链,这里的说法错了。 23.页30行15:“声誉良好”应为“为人所知”。 24.页31行3:“这些农作物可能通过一些重建路线进入非洲”。 25.页35行12:“后倭马亚王朝支持者”应为“倭马亚王朝的支持者”。 26.页37行24:原文明明用了700 parasangs的说法,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27.页39行14:“法国国王谱系”应为“法兰克国王的谱系”。 28.页40行7:“书写还是用阿拉伯语”应为“书写还是用阿拉伯字母”。 29.页40行22:这里把it当成了“这”,其实是“非洲”。 30.页48行14:“喀喇昆仑山”应为“哈拉和林”。 31.页55行15:“皈依者”应为“拜偶像者”。 32.页60行7:“欧洲的文化统治者基督教”应为“基督教欧洲的文化统治”。 33.页70行12:这里把he当成了“苏丹”,其实是“伊本·白图泰”。 34.页70行18:“这可能也是苏丹弥补他的一种方式”应为“这可能也是苏丹弥补胡尔纳萨博的一种方式”。 35.页83行6:“他们要比传统的地下党派和儒家官员宫廷里更能说上话”是什么鬼? 36.页84行2:原文明明说了一大特点是a bruvara,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37.页86行9:原文明明说了字句内容,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38.页86行11:“天后宫”应为“天妃宫”。 39.页87行23:“僧祗昆仑”应为“昆仑层期”。 40.页101行22:“这些帝国离北边赤道距离与大津巴布韦离南边赤道的距离差不多”是什么鬼? 41.页110行3:“西班牙对手”应为“卡斯蒂利亚对手”。 42.页132行13:这里把Frater当成了“弗拉”,其实是“兄弟”。 43.页133行9:“6度以南”应为“南纬6度”。 44.页135行24:“印度人首领”应为“印度宗主教”。 45.页136行11:“那里有水晶构成水域”是什么鬼? 46.页139行13:原文明明用了Cipango的说法,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47.页160行6:原文明明说了国王是Deva Rajah Ⅱ,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季风帝国》读后感(四):真实版《权力游戏》,带看懂海洋上的风云变幻

  你可能已经很熟悉发生在维斯特洛大陆上的“权力游戏”,但你知道吗,其实现实中也有很多“权力游戏”的故事,甚至比剧集精彩、更宏大,你有没有兴趣

  这就是《季风帝国》, 它将带你重回16-19世纪。

  这段时间,中国正处在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同时,欧洲很多国家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运动,而大航海过程中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舞台,就是印度洋。在这里,各国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权力游戏”。

真实版《权利的游戏》

1. 填补你对印度洋文明的知识空白

  书写欧洲文明,必然绕不开地中海;谈美国的诞生,离不开大西洋;东亚历史中太平洋也是常客。你发现没有,印度洋被有意无意地遗漏了,可能人们熟知的就只有 “郑和下西洋”了。没关系,这块不熟悉的知识拼图,《季风帝国》帮你补上。

  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印度洋曾是非常重要的贸易中心:这里到西亚、非洲、中国都方便,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丝绸瓷器,西亚的纺织品和工艺品,非洲的黄金象牙等都在这里集中登台。这里还是各个文明的竞技场,葡萄牙、奥斯曼帝国、英国先后到来,彼此交流与斗争。

2. 提醒你看历史需要重视地理因素

  看到书名,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季风”会被放在了书名上?因为印度洋的季风直接影响了历史:冬春季的东北风,让船可以从东南亚航向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夏秋季的西南风,让东非和西亚的船很快就能到达东南亚。正因此,郑和船队才能趁着冬季起航,完成七次下西洋的壮举;葡萄牙人达伽马才能在夏季从东非抵达印度,开启深刻影响后世的殖民统治。

  以往我们看历史,总是关注帝王将相英雄人物,但这本书提醒你,地理环境也是影响历史的重要因素。

3. 打破你对大航海时代的固有认识

  很多历史书都会说,欧洲人航海的动机是为了商业利益,通过各种艰难的探索促进全球的交流和贸易。这种说法虽然对,但太简单了,掩盖了历史的很多侧面。

  比如欧洲最早开始航海的国葡萄牙,目的就不仅仅是“下海赚钱”,还带着很有针对性战略目标——他们与本国附近的穆斯林一直有摩擦,于是希望通过航海,绕到敌人的身后牵制和打击。这一点,其他书上很少提到,当你明白了这个背景,才更能理解他们在殖民地所作所为

4. 帮你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

  以往写大航海的书,大多站在欧洲视角上,描绘英雄远征的故事。这本书不同作者理查德·霍尔虽然出身英国,但在印度洋一带生活了十几年,亲身见证过去的殖民统治对当地的影响。所以这本书尽力摆脱了欧洲人的视角,更加客观。

  比如,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这个历史事件,其他书大多站在欧洲视角,把他评价为探索新航路的英雄。但这本书既不是殖民者视角,也不是被殖民者视角,只摆事实,把他在印度洋打击其他国家舰队对抗当地人事迹,原原本本写出来,让你能对历史人物有更客观的评判

5. 给你一本印度洋文明史工具书

  全书用了一条明确的时间线,串起几百年的文明史,如果你想查找某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只需要翻开目录,找到对应的时间线位置,就能发现你要的答案。此外,这本书都是由一篇篇短小的故事组成,阅读起来毫无负担

  如果你不熟悉印度洋,没关系,这一次,仔细阅读《季风帝国》,你会彻底读懂它。

  《季风帝国》读后感(五):读书笔记1909-读季风帝国

  围绕着印度洋周边文明发展,《季风帝国》从三个时期讲述了这片地区的历史,这三个时期的划分,则是从近代对这片地区影响最大的西方文明的视角展开的。看这本书最好的方法结合各类地图,本文则尽量避开只有看地图才能比较了解的要素

  第一个时期,从10世纪到14世纪,可称为观察时期。这段时期,欧洲处于逐渐从黑暗中走出的中世纪,与印度洋基本是没有关联的。主要是根据印度洋周边文明已有的一些文献记录(有些还不太可靠),讲述这段时期的历史。这其中的观察者及其作品就有:10世纪布祖格·伊本·沙赫里亚尔船长的《印度的文明》,10世纪阿拉伯作家阿布-哈桑·阿里·马苏第的《黄金草原》,10世纪波斯地理学家比鲁尼的《东方民族编年史》《印度考察记》,13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14世纪摩洛哥法官伊本·白图泰的口述经历,14世纪郑和下西洋的参与者马欢的《瀛涯胜览》。还有很多不是那么出名的观察者,书中也有提到,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时期,旅行者对“印度”的定义,是与现在的印度完全不同的,譬如《印度的文明》这本书,实际描述最多的是东非地区的风俗。这些游记描写,都偏向于对印度洋人们生活的描写,包括食物交易商品对待女性的风俗差别等。而政治方面,尤其在早期,则基本没有描写,所以大致可以推测,这个时期各个文明(或者说,小的王国)之间是比较独立的,在印度次大陆和东非内部,尤其如此。由于季风因素影响,这些游记都没有记述超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的情形

  第二个时期,从15世纪到17世纪,可称为探索时期。这段时期,也是地理大发现的开端,两个主角--葡萄牙与西班牙,前者更侧重于印度洋,后者更侧重于新大陆(南北美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达·伽马,这也是我们历史教材世界史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物。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欧洲与东方的联系几乎断绝。1498年,在王室支持下,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次大陆的卡利卡特,炮轰城市威胁王后,装满了香料返回,自此,印度洋再无安宁。应当说,达伽马这一路坚持下来并不容易勇气可嘉。然而,这改变不了他本人的残忍,也改变不了葡萄牙后续数个总督对印度次大陆和东非沿海城市的无道行为。几次冲突中,葡萄牙海军总体占据优势,击败了原生住民、奥斯曼帝国海军,一度在印度洋地区所有披靡,也在这段时间攫取了大量利益。然而,葡萄牙毕竟只是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小国,即使军事技术上有优势,也弥补不了热带疟疾等自然要素所带来的非战斗减员。1541年,在埃塞俄比亚的巴雷托,葡萄牙遭遇了一场大败,经此一役以后,葡萄牙将势力收缩到沿海地区。1696年,阿拉伯半岛崛起的阿曼花费近三年时间攻下了葡萄牙在东非的重要据点——耶稣堡(原来的蒙巴萨),至此,葡萄牙在东非势力已经所剩无几。

  第三个时期,从18世纪到19世纪,可称为殖民时期。在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势力逐渐衰退的同时,英国、法国、荷兰逐渐弥补了欧洲在这片地区的空白,并发展起来。其中发展最好的,要属英国,重要原因之一,是蒸汽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到这段历史,有两点不得不提。其一是奴隶交易。奴隶交易这种事情,在人类文明发展伊始就已经存在,而在18世纪,奴隶交易也确实填补了列强在殖民地地区人力上的不足,主要是种植园,以及少数矿山。但在18世纪晚期,英国兴起了反对奴隶交易的潮流,并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从而也影响了英国外交的一系列决策(为何兴起这样一股潮流我还不清楚)。以往作为奴隶消费者的英国,在外交上也开始向以往的奴隶提供方,那些本土与殖民者“勾结”的统治者沟通取消奴隶交易。这在开始当然并不顺利,但渐渐地,奴隶交易逐渐减少了。其二是对非洲内陆的探索。虽然葡萄牙在15世纪末即越过了好望角,但对非洲内陆的探索一直不顺利,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陆陆续续有数个探险家实现了横穿非洲腹地,中间相隔三百多年。从这里也可侧面证实的是,殖民时期的殖民者们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具备海上制霸的武力,但在内陆仍没有突出的战略优势,所以殖民核仍集中于沿海地区。理解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殖民者仍需要与当地的豪强(如东非桑给巴尔的赛义德·赛义德到巴尔加什,祖鲁王国的沙卡等)合作而不是取而代之。但这种合作,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被打破,其原因可能是电气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以及德国、美国等新兴列强的加入:原本作为合作对象的土著首领,越来越多的被当做傀儡来看待。以此引发了数次非洲本土人与殖民者的火并冲突,但多数都以原住民的失败告终,其结果就是英德等列强更加明目张胆的瓜分非洲等殖民地,这也形成了现代非洲国家边界划分的历史前置。

  《季风帝国》读后感(六):大航海时代,改变世界的三个谣言

  1963年,爱德华•罗伦兹,美国的一位气象学家,向纽约科学院提交了一篇论文,其中写到:“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之后,海鸥逐渐被更加诗意的蝴蝶取代。这便是蝴蝶效应的由来。

  历史中,也同样存在着蝴蝶效应,一件在当时看来不起眼的小事,就可能改变历史,进而形成今天的世界。这些小事,就包括一些谣言。

  理查德•霍尔的《季风帝国》——“汗青堂丛书”第23本,展现了印度洋地区文明的兴衰,其中讲述了葡萄牙从1415年攻占休达,到1698年耶稣堡的陷落之间,探索新航路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便提及到对地理大发现影响重大的三个谣言。

一、黄金之河

  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了休达,一座北非城市。

  在攻占休达时,葡萄牙人抓获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俘虏讲述了很多葡萄牙人前所未闻的故事,其中,就包括“黄金之河”。俘虏们说,“黄金之河”在撒哈拉沙漠南边,河岸上,有猫一样大的蚂蚁,这些蚂蚁把黄金挖出来,堆在岸边,等人收集。

  “黄金之河”的故事,无疑是一种传说。非洲确实出产黄金,但来自于金矿,挖掘者也绝非那些喜欢为人类卖苦力的巨大蚂蚁。当时葡萄牙又小又穷,愚昧无知,认为非洲到处是怪兽和食人者,充满着神秘。所以,对于俘虏们讲述的故事,他们深不疑,包括他们的王子,著名的“航海家亨利”。

  然而,俘虏提供的去往“黄金之河”的路线,需要经过穆斯林控制的区域,这对于葡萄牙来说,是不可能通过的。所以,亨利王子认为,既然走陆路不行,那就走水路。因为,据推测“黄金之河”流入大西洋。于是,在每年春天和夏天,当东北风吹起的时候,他就派人在大西洋中向南远航,从事捕鱼和贸易活动,顺便抢劫一些摩洛哥船只,但最重要的,是收集其他国家曾经尝试南下探索非洲海岸的船只的档案,希冀从中找到“黄金之河”的信息。

  虽然,“黄金之河”并不存在,亨利王子的远航船只永远无法到达那里,但他由此所支持的远航事业,却促进了葡萄牙船舶制造和枪炮技术的进步。经过15年不间断的远航,葡萄牙船队的探索距离达到了4000多公里,为葡萄牙最终抵达印度提供了技术条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祭司王约翰

  祭司王约翰的传说起源于中世纪,在12世纪由一个叫做休的主教杜撰,为了让基督徒在意志薄弱的时候,能够支撑宗教斗志。

  在故事中,祭司王约翰住在波斯和亚美尼亚以东很远的地方,他和他所有的臣民都是基督教徒。他拥有巨大的财富,强大的军队,而且,与中世纪的欧洲人一样,他身穿锁甲,手持钉头锤,在沙场上冲锋陷阵。在他的疆域内,有水晶构成的水域、大量珍贵的宝石,以及大片胡椒树林,火蜥蜴在火山上纺线,纺出的线用来制作皇室服装。祭司王约翰还有一面魔镜,用来看清敌人的阴谋。

  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个故事不断更新,抄写员把自己的想象加入其中,编造出很多旅行者拜访到他的故事。在那时,前往东方的旅行者,在出发时往往会接受一项艰巨的任务,那便是寻找祭司王约翰,旅行者返回后,便会被询问是否见过他,或者是否听说过他?对于这个问题,很少有人敢说没有。

  14世纪初,马可•波罗也讲述了这个故事,但他的版本却很让人伤心。因为他说,祭司王约翰死了!按说,马可•波罗关于祭司王约翰去世的说法,完全终结了这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还在继续!因为,西方人开始认为,祭司王约翰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在东方发现的任何基督教王国统治者的一个称号。

  与祭司王约翰联手,一直是葡萄牙人远洋探险的宗教使命。每次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派遣间谍上岸,去寻找那位神秘的国王。这种精神上的强大动力,与对于亚洲财富的强烈欲望,让他们穿越过茫茫大海,最终抵达了印度。

  理查德•霍尔在《季风帝国》中认为,祭司王约翰的故事,直接影响着欧洲人发起对亚洲的海上袭击,也间接导致向西航行发现了新世界。最后,它甚至是以这种稀奇的方式为自己辩护。

三、好望角的位置

  1488年,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这是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但为了防止竞争,葡萄牙人努力保守住这个秘密,尤其是对于近邻西班牙。

  早在葡萄牙开始远洋探索时,对保护航海秘密特别重视,在那时,泄露航海秘密是重罪。一位领航员和两个水手,在一次去往西非的航行之后,逃到了卡斯蒂利亚,结果,这三个人最后被葡萄牙人抓获,两个水手被砍了头,领航员被带回葡萄牙处决。

  发现好望角之后,为了保守秘密,葡萄牙人采取了蒙混视听的策略。葡萄牙的国王若昂二世,将迪亚士的发现告诉了哥伦布,哥伦布那时正在为西班牙人服务。但是,哥伦布所听到的并非实情,他被告知好望角位于南纬45度,比实际多了10多度。

  哥伦布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认为向西环形地球,比通往好望角到达亚洲的航程要近得多。因此,哥伦布说服西班牙,开启了跨越大西洋的航行,发现了美洲大陆。而西班牙也因此与葡萄牙欣然签署《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同意在佛得角以西370里格处划界,并确定在界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葡萄牙,为葡萄牙征服印度洋,解决了可能出现的竞争问题。

  理查德•霍尔的《季风帝国》中所记录的这些谣言,为葡萄牙发现好望角、找到通往印度的航道,或者提供了精神动力,或者减轻了竞争压力,让葡萄牙这个100多万人的西欧小国,在长达一百余年的时间里,控制着1600万平方英里的印度洋地区。而这,也就是历史中所存在的蝴蝶效应吧。

  《季风帝国》读后感(七):印度洋上的怒海争锋

  ——读理查德•霍尔的《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历史》

  当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印度洋是人类(至少是有记载的)首先穿越、认识和了解的第一个大洋。不管那些人使用的方式是和平的,还是武力的,不管那些人的目的是移民或贸易,抑或殖民或掠夺。

  本书以作者的视角对一千多年来真正进入人类信史的印度洋历史做了一个小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信史始于穆斯林——一位波斯船长布祖格,他的回忆录记载了对印度洋航行的回忆。对他和他同时代的人而言,“印度洋是伊斯兰世界的延伸”。就连英语中的季风“Monsoon”一词也源自阿拉伯语。而且,依据本书的描述,早在葡萄牙/西班牙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几百年前,阿拉伯人对印度洋的西侧即东部非洲已经进行了殖民,甚至掠夺奴隶至阿拉伯半岛。(话说,是不是此原因,阿拉伯半岛上现在很多所谓的阿拉伯人的肤色是偏黑的,但居统治地位的肤色却又是偏白的?)即使是在威尼斯人还有热那亚人闯荡地中海东侧,甚至去到东亚的时候(比如传说中的马可•波罗),整个印度洋侧的大部分陆地应该还都是在穆斯林的控制之下。

  直到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确信郑和领着一群大宝船七下西洋不是传奇,而是史实。而且不仅仅是去到斯里兰卡这样的位置,而是真真正正地穿越了印度洋,去到过东非的陆地上(考古学的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甚至有极端的研究者认为郑和比哥伦布更早发现美洲。对后面这一观点我一直不敢苟同。先不说,目前没有太多有力的证据证明郑和去过美洲,单说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哥伦布的发现影响了整个美洲大陆乃至世界的历史。就这一点而言,即使郑和的船队确实在印度洋里穿越了七次,也不过是像在历史长河里打出了几个小水漂,转瞬即逝了。既没有给(当时的也没有给后世的)中国人带来太多实惠的好处甚至虚假的荣耀,也没有对整个印度洋周边的历史造成太多影响,最多只是在泥土里为后世的考古学家掩埋了一些可供发掘的文物罢了。

  尽管如此,本书的作者还是花了些篇幅来讲述郑和的故事。从本书的意义上来说,郑和也是属于印度洋的入侵者,并且是具有相当航海技术的入侵者。只是作者的一个结论有些奇怪,而且几乎没有论述:认为郑和的船队是去做贸易的,而不是公论的遵照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去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的。

  如果说前面的入侵者都还相对平和的话,葡萄牙人的到来是真正开启了武力、掠夺、殖民和屠杀的历史。本书也花了大量章节来描绘葡萄牙人不辞辛劳不计生死的航海魄力,为了开拓新的香料贸易渠道(彼时,奥斯曼帝国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横亘在欧洲与传说中富饶无比的中国、日本、印度之间),终于发现了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航道,成功进入了印度洋,并且在穆斯林水手的帮助下,发现了印度洋上的季风的规律,最终抵达了印度次大陆并进抵中国乃至日本。(关于这段历史,推荐另外两本书——罗杰·克劳利的《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和奈杰尔·克利夫的《最后的十字军东征:瓦斯科·达伽马的壮丽远航》)。

  接下来的历史便是印度洋上的真正的怒海争锋。除了贸易利益冲突之外,还有宗教和文化的冲突——葡萄牙人的船只捎来的不是和平的信息,而是武力的炮弹,是对伊斯兰教的绝对敌视,还有对所谓野蛮人的鄙视——杀异教徒,贩卖野蛮人做奴隶。借着船坚炮利,他们征服了东非的一些港口(用作中转站),然后便是在印度次大陆上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果阿,迟至1961年才由尼赫鲁政府由葡萄牙手中收复)。

  以后的故事由于离现代比较近,因此记述得比较清楚了:欧洲的其它殖民主义强盗接踵而至——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还有十九世纪晚期姗姗来迟的德国人。他们纵横驰骋,仗着船坚炮利,征服了一块又一块土地——印度、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东非……甚至不放过一个个小岛——毛里求斯、留尼旺……

  虽然这些欧洲人手里都举着《圣经》,可是在开疆拓土的时候,利益为先,他们首先举起的是枪炮。因此在面对来自同样文化的竞争敌手的时候,也绝不留情。因此,通过本书的描述,读者可以看到,荷兰人杀葡萄牙人,法国人杀荷兰人,英国人杀前面所有的人,因为也因此到最后他们的武力最强,地盘最大。然后,德国人杀到——他也想为了殖民地,杀前面所有的人。如这些殖民主义强盗所愿,最后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杀到欧洲沦为焦土。

  结果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印度洋周边的绝大多数殖民地都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尽管所谓的宗主国还想这样那样地对其施加某种影响力,尽管所谓的宗主国的某些人直到今天的9102年依然认为那些被殖民的野蛮人没有西方文明的教化永远不能懂得“真正的文明”。但讽刺的是,这些所谓的“文明人”依然强占着“野蛮人”的土地,比如印度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舰——迭戈•加西亚岛。即使连英国法庭都裁定此岛主权应属于毛里求斯,且土著人有权返回该岛,然而英美两国的“文明人”出于该岛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至今不肯体面地离开。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本书对以上的事实几乎没有触碰。而且本书的收尾显得有些草率仓促,最后几节的文字串连不够,力度也不够,也没有继续对印度洋上近几十年发生的事件做个总结。事实上,印度洋上的“入侵”至今也未停止,印度洋上上演的地缘政治的争夺其实是愈演愈烈的:比如被西方人所指责的“天朝”的珍珠链,比如三哥(从尼赫鲁就开始)念叨的“印度洋是印度之洋”等等。(关于印度洋的地缘政治,推荐两本书——罗伯特·D·卡普兰的《季风:印度洋与美国权力的未来》和大卫·布鲁斯特的《印度之洋:印度谋求地区领导权的真相》)。本书对印度洋东侧发生的事情也几乎没有描绘。

  尽管有着种种不足,本书依然是一本关于印度洋的趣书。其中的一些细节之前闻所未闻,比如印度尼西亚(佤克佤克)人在一千多年前(或许更早)移民到马达加斯加(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但作者甚至给出了语言学上的证据);还有荷兰人、法国人及英国人对毛里求斯岛的争夺(我自己几年去过此岛,据当地人说,白毛(即白种毛里求斯人)依然是上层人士。不过印度裔现在是岛上最大的种族群体,岛上甚至有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湿婆像。)

  想念印度洋的海水、海风。

  《季风帝国》读后感(八):重现印度洋文明以及它逐渐衰亡的历史

  一提到印度洋,人们总会联想到的景象是被棕榈树环绕的岛屿,以及五彩斑斓的鱼在珊瑚间快速地游来游去的。而在这背后的印度洋,是人类发展的中心,是数千年来许多种族融合、交战、贸易的巨大竞技场。

  印度洋,在古代称为“厄立特里亚海”,最早见于古希腊地理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及其编绘的世界地图中。“厄里特里亚”希腊文原意为红色,全名意为红海。公元1世纪后期的罗马地理学家——彭波尼乌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绘的世界地图上也使用了这个名字。

  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则是在1515年左右,当时中欧地图学家舍纳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此处的“东方”一词是与大西洋相对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 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便把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之为印度洋。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中,把“东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东方的”,简化为“印度洋”。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通用的称呼。

  尽管欧洲的枪炮可以在东方创造出新的帝国,但是其庞大的人口使得西方人无法长久地压制东方。而在印度洋数千年的变迁中,非洲巨人构成了印度洋长长的西侧翼,除了扮演缄默的旁观者,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季风帝国》从一个细微而无阻碍的视角重现了作者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作者理查德·霍尔通过非凡的叙述能力和敏锐的分析,表述了从 16 世纪起欧洲人的出现,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印度洋沿岸地区人们的生活:繁盛的王国被征服,以往的宗教与种族关系陷入混乱;而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出现,古代的贸易模式很快就灭绝了。但是 19 世纪中期之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的潜能经受充分的考验,历史的季风重新吹了起来。

  一、在中国人的眼中,印度洋更多承担的是一个中转的角色。而在西方国家看来,印度洋极其两侧的国家都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和资源。

  明朝永乐三年,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伟大的航海活动。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七下西洋,持续28年之久,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也即今天称为印度洋的海域。

  郑和的船队航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标志明代中国外交达到了鼎盛,达到了中国古代航海外交的巅峰,在中国古代外交关系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古代,印度洋上的贸易路线将亚、非、欧三大洲紧紧地连接在一起。郑和七下印度洋,联通了亚、非、欧,明代的中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全球”贸易雏形,为全球洋上贸易作了重要铺垫。

  永乐二十一年,出现了西洋古里、柯枝、加一勒、溜山、南浡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16国派遣使节1200人到北京朝贡的盛况。在和平外交理念的基础上,“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大明以一个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形象出现,在促使印度洋地区国家权力整体上扬的同时,维护了海道清宁,人民安业;与各国公平交易、互利互惠,推动了区域国际贸易网络活跃发展,开创了印度洋区域各国跨文明和平对话与合作发展的新局面。

  在欧洲,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年轻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游历了印度的两岸,他详细地记述了那些地区的繁荣贸易景象。尤其在他的传记中记录这些异域中的怪兽、奇异人类、古老传说以及富有,激发了欧洲很多君主和商人们的兴趣。他的第一个停靠站是锡兰,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盛产红宝石、蓝宝石、黄水晶和其他宝石。而当他航行到印度西岸的时候,他对胡椒、肉桂、姜和其他香料的巨大产量感到震惊,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买到像亚麻布那样精致的细麻布,以及用金线缝合、绣有鸟兽图案的皮革。

  这些,让西欧人对远东和印度洋的财富有一种极大的饥渴。这种精神上的强大动力,与对于亚洲财富的强烈欲望,让他们穿越过茫茫大海,最终抵达了印度。

  为了另辟到东方的新航路,葡萄牙人沿西非海岸逐步南航,摸索了大半个世纪,终于在1487年绕过好望角,进入了印度洋。西欧人把印度洋的贸易接驳上欧洲的市场,把它变成西方中心的世界系统的一个环节。他们在印度购买棉织品以交换非洲黑奴在中美和南美开采黄金。自此,一波波的入侵者不曾断绝。

  二、季风带给印度洋地区的独特气质是自由与顺势而为。

  印度洋地区有一个标志性的气候特征,也就是本书书名里的“季风”。“季风”一词来自于阿拉伯语中的“mawsim”,意为“季节”,自从水手敢于穿越外海,冒险远航,这些季节性的风就成为了在印度和它遥远的邻国之间往来航行的船只的助力。

  所谓季风,就是季节性的风,一般到了什么季节就会刮什么风。在6个月的时间里,它朝着同一个方向吹拂,然后在一年中剩下的另一半时间里。对于古时的船长,他们可能不知道季风是如何产生的,对他们而言,季风只要准时达到,在该来的时候来,在该走的时候走,让他们能够扬帆远航就足够了。而对于印度的农民而言,他们也只要知道夏季季风将会给他们带来雨水就行。

  早在亚历山大大帝时代之前,旅行者就曾带回东方富饶骄奢的故事;图拉真皇帝在公元116年成功抵达波斯湾,看着水手们起航前往印度,他哀叹自己太过年迈以致无法亲眼见证印度的奇观;公元1世纪就有关于印度洋贸易非常详细的文献记录《红海环航记》,作者是一名埃及土著,使用的文字是希腊文,全书详细记载红海、东非、阿拉伯半岛南部、印度等地跨海贸易。由此看来,人们进入、记录、利用印度洋的历史肯定要更为久远。

  长期以来,季风也一直被认为是最吉利的自然现象之一。借助季风实现便捷通航,形成了发达的贸易网,带动了亚非欧三大洲的互动。

  《季风帝国》是对印度洋地区的历史和在欧洲的殖民统治下其传统贸易逐渐衰亡的过程的全景式研究,它将该地区的多种文明和多个民族错综复杂的历史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内容引人入胜,值得一读。

  《季风帝国》读后感(九):命运、财富、强盛,中国在印度洋历史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印度洋的出海口。位于中国云南边陲的芒市,尽管被称为中国距离印度洋最近的城市,但是距印度洋的直线距离也达到600公里,中间还阻隔着重重群山。

  在千年之前,从阿拉伯半岛经印度洋到达中国的旅程,漫长而危险,需要从印度向东航行至苏门答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最后向北进入中国海,整趟航行需要一年半,而且在旅途中,不仅要面对大海的风暴,还要应对海盗的骚扰,可谓九死一生。

  然而,哥不在江湖,江湖却有哥的传说。在印度洋的波涛中,从来没有缺少过关于中国的传闻。这些传闻,往往讲述了中国巨大的财富。所以,尽管旅途艰辛,但传闻中的巨大财富,却以无可抵挡的诱惑,给予商人和水手冲风破浪的强大勇气,让他们在惊涛骇浪中,借助着季风的力量,抵达中国的海岸。

  英国历史作家理查德•霍尔在《季风帝国》中,对西方旅行家关于中国的记录进行了概述,再现了古代中国在西方人心中的传奇。理查德•霍尔出生于1925年,在澳大利亚长大,曾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在牛津大学求学,并在非洲生活过13年,曾任职于《每日邮报》《赞比亚时报》《观察家报》《金融时报》等媒体,并创建了金融和政治公报《非洲分析》。

  《季风帝国》全书近50万字,是一部史诗级的历史著作,展示了印度洋地区公元10世纪到20世纪约一千余年的历史。理查德•霍尔在写作《季风帝国》时,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不乏一些孤本,比如布祖格•伊本•沙赫里亚尔的回忆录,仅仅在伊斯坦布尔的一座清真寺中幸存一份。

  在全书第一部分,讲述了印度洋被西方入侵前数百年的历史,中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被记录在旅行家的回忆录中,包括波斯船长布祖格•伊本•沙赫里亚尔、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和摩洛哥学者伊本•白图泰等,在他们的叙述中,中国是命运、财富与强盛的代名词。

一、命运之国

  《季风帝国》中,理查德•霍尔讲到波斯船长布祖格的手稿,里面提到了一个叫做伊斯哈格•本•亚胡达的犹太人。

  伊斯哈格出生与阿曼的一个贫困家庭,他从印度到达中国后,在中国生活了30年,公元912年回到家乡。而这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商人,不仅拥有自己的货船,而且船上满载着丝绸、瓷器、麝香和珍贵宝石。

  伊斯哈格为了逃避关税,用一个带金色盖子的黑色瓷花瓶,贿赂了地方官员艾哈迈德•本•希拉勒。伊斯哈格告诉艾哈迈德,这是为他在中国“烹饪的鱼“。艾哈迈德打开瓶盖,看到里面装着一条被麝香环绕的金鱼,金鱼的眼睛用红宝石做成,花瓶里的东西估计价值超过5万金第纳尔。

  摩洛哥学者伊本•白图泰旅行到中国,在福州遇到了一位穆斯林医生,这个医生在中国获得了成功,他告诉伊本•白图泰,他有50个白人奴隶和相同数量的女奴。医生送给了伊本•白图泰2个白人奴隶和2个女奴,还有很多其它礼物。

  或许,正是布祖格、伊本•白图泰的这些传闻,为那些贫困中的商人和水手带去了慰藉,让他们认为,只要登上中国的海岸,命运就会发生根本性逆转。关于中国,人们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季风帝国》中,理查德•霍尔写道,那些能够安全抵达中国的旅行者,通常都不愿回去。在布祖格写书之前的两个世纪,寄居在中国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已经多到能够对广州发起一次海上的劫掠。

二、财富之国

  巴黎和伦敦,是当代的时尚城市,代表着流行文化发展的方向。但在一千年前,西方国家贫穷愚昧,西欧仅仅处于世界文明的外部边缘。达•伽马在第一次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拜访当地官员时,他递上的礼物有:洗脸盆、珊瑚项链、帽子、深红色头巾和数坛蜂蜜。如此寒酸的礼物,受到了当地人的嘲笑,有人对达•伽马的随从说:“从麦加来的最贫穷的商人奉上的礼物也比你们体面。”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则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也许,在那个时代的欧洲,人们对丝绸和瓷器的感觉,就像现代某些国人对于LV、香奈儿、爱马仕等品牌那般狂热。在西方人的记录中,很多王室贵族们用于参加仪式的盛装,便是丝绸。

  那时,红海曾被称为“中国的海”,满载象牙、香料和黄金的货船从那里起航,前往中国交换奢侈品。布祖格曾经在朋友那里听到过有关中国的消息,中国的一个统治者,在接待一个阿拉伯商人时,身边有500名肤色各异的女奴,那些女奴穿着各种丝绸,佩戴着各种珠宝。

  在与其它国家的交往中,中国似乎并不在乎经济上的获利,更在意身份上的优越感。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认为,其它所有国家都应该承认中国的优越地位,并且要归顺于她。所以,其它国家给中国皇帝的礼物,被视为贡礼,中国的回礼则要比贡礼丰厚许多。

  伊本•白图泰曾经记录,印度德里的苏丹穆罕默德•伊本•图格鲁克十分慷慨,自称“世界的主人”,他曾派15位使者去往中国,结果,15位使者返回德里时,带回了大量的礼物,包括100个奴隶、大量的丝绸与天鹅绒布料、饰以珠宝的服装,以及各种各样的武器。

  苏丹可能感觉很没面子,不想输给中国,准备了很多回礼,包括100名白人奴隶、100个印度舞女、100匹马、15个宦官、金银大烛台、锦缎长袍,以及无数其它宝物,并任命伊本•白图泰为大使,让他代表自己去拜访中国。结果,中途被印度教徒袭击,抢走了所有的财物。

三、强盛之国

  中国的强盛很早便被西方人所知闻,早在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征服时,萨珊王朝的末代君王,便派遣密使到中国寻求援助。马克•波罗前往东方的旅行,也是为了在东西方建立起永久的联系,以共同对付伊斯兰国家。然而,中国的统治者们更喜欢逐鹿中原,并不喜欢征服四海。即使郑和下西洋,也没有一点侵略的意图。

  1405年,郑和从龙江关出发,开始了自己到西洋的首次航行。在郑和的船队中,“宝船”重达500多吨,拥有12张船帆,配备有装满火药的“火箭”,携带有发射石头的大口径短枪。在郑和的每一次远航中,他所率领的大船数量都从40艘到100艘不等,每艘大船还配备有几艘补给船。在7次远航的大多数情况下,郑和的船队中,有3万余人和300艘各式船只。

  与此相对的是,在1497年,郑和首航已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达•伽马在里斯本开启了去往印度的航行,所携带船只仅有4艘,船员180余名。船队中的旗舰“圣加百列”号,载重不到300吨,另外一艘“圣拉斐尔”号还要小一些,其余两艘则是普通的轻快帆船。

  郑和下西洋的起因,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有寻建文帝说、宣扬威德说、军事目的说,理查德•霍尔在《季风帝国》中认为,是为了给中国大工场生产的剩余产品寻求市场。但不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至少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郑和的船队在当时的印度洋上,是无敌般的一种存在。

  锡兰国王拒绝将佛陀佛牙舍利交给中国皇帝,郑和在1409年,直接攻入锡兰首都山城康提,俘获了僧伽罗国王,并把他带回中国做了人质。另外,还有一次派人在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上岸,去教训它的野蛮苏丹。但是,这些武力攻击却绝非侵略性质的,因为,郑和从未在印度洋地区建立任何的永久性的驻防要塞。

  刘慈欣曾写过一篇短篇科幻小说《西洋》,假设郑和在抵达非洲之后,并未停止前行,而是绕过了好望角,发现了美洲大陆,当今的世界格局也因此改变,中国人成了美洲的殖民者。其实,大刘的假设是错误的,因为郑和的船队并没有侵略性,即使见到原始状态的美洲土著,可能也只是宣赐天恩,而不会建立殖民地。不过,历史没有假设,中国对于印度洋的远航,在郑和逝世之后骤然结束,在印度洋的潮起潮落间,留下一段东方的传奇。理查德•霍尔在《季风帝国》中感慨:

从历史的角度看,郑和的7次远航似乎令人费解,几乎是不理智的现象。15世纪的印度洋是巨大财富的贸易舞台(世界上没有其他地区在商品和原料的输出量上可与之相提并论)。中国人突然大规模地、强有力地闯入这个舞台,但是他们也突然终止这个行动,几乎没留下一丝痕迹。

  当然,理查德•霍尔在《季风帝国》中对古代中国的描述,主要借助当时旅行家们的记录,这些记录有些来自旅行家的亲身经历,有些来自道听途说,未必客观真实。但是,中国对印度洋历史的重要影响力,却是确凿无疑的。如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又一次扬帆起航,中国为印度洋地区的发展,也必然做出新的贡献,演绎出新的历史传奇。

  《季风帝国》读后感(十):风头正劲话海洋——一部纵贯千年的印度洋历史

  最近几年来,世界史、全球史题材的引进书可谓琳琅满目,以“帝国”作为书名的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如《钢铁帝国》、《饥饿帝国》、《蚊子帝国》、《大英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帝国英雄》等等。手边正在阅读的这本《季风帝国》又独特在哪里呢?

  我以为首先是这本书具有通史的易读流畅性和全球史、海洋史的宽阔的视野;其次是因为作者本身经历丰富,当过海员,担任过记者,在印度洋周边地区生活了数十年,所以这部书充满了作者的观察、考察的积累所得,富有诗意和生活气息。

  这部快600页的厚如砖头一样的书其实并不如它的外表那样令人畏惧,相反很容易读下去,每一节的篇幅都不很长,连起来却是时间跨度长达千余年的印度洋区域史。最近几年国内的出版机构翻译引进了很多地中海、太平洋地区国家历史的科普读物,但印度洋地区确是一片值得挖掘的处女地,l理查德.霍尔无疑就是一位最佳导游带领我们潜入历史的深处。

  季风帝国的结构十分清晰,分为三章,实质是按照时间顺序,欧洲殖民者到来前、殖民时代和后殖民时代的线索依次展开。所谓季风,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4月,亚洲大陆被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笼罩,在北印度洋海面,盛行东北季风;古人就利用风向和洋流跨洋航行。

  从5月至9月,西南季风盛行,海水运动的趋势大致与冬季相反,向东或东北流动,南赤道暖流的北分支在季风作用下越过赤道,进入北印度洋,沿索马里海岸向东北流动,赤道逆流消失.

  这本书涵盖了大量的地理知识,特别是那些很少进入主流的综合性历史。覆盖的区域大致是非洲的东南海岸,从合恩角到好望角。在这幕历史大戏中,其他演员则是随着印度的崛起、穆斯林商人、印尼移民以及在世界舞台上相互冲突的伟大帝国的进入,有时是统治,然后离开。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会见证许多独特的文明的兴起、衰落,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佤克佤克人在马达加斯加岛的新生活、大津巴布韦的神秘衰落、约翰王的故事的版本和渊源。一切都是新鲜离奇的,

  从该地区最早的部落开始,如马达加斯加的马来Maqmaqs部落,到古老的非常先进的津巴布韦王国。他们是第一批以葡萄牙人的身份出现的白人,作为一个殖民大国,他们的残暴程度远远超过了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在追求神话中的约翰王国时,立刻展现出了一种更为刻板的冷酷无情的残暴,旁观者或许是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但演员阵容包括在这里海岸的哈里发的长期统治,这些哈里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直到后来,德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英国的批准,将他们瓜分,并将桑给巴尔和乌干达纳入各自的殖民领地。以下是奴隶贸易的历史,其中包括法国和美国等国厚颜无耻地开展奴隶贸易,以及英国试图将其铲除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本书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结束,当时受季风影响的帆船被蒸汽取代,殖民主义使当地权力和非白人权力的最后残余黯然失色。这是纯叙事的历史和使用的来源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这里没有特别的意识形态议程……事件被准确地讲述,用最少的道德语言……在这种描述模式中,参与者的行为由您独自判断。

  如果更多这样的历史可以被记录下来,记录世界上其他“被遗忘”的地方。我们需要更多的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民族、国家和区域的历史,这也是全球史突破原来的欧洲中心观的意义所在。作者的文笔相对中立客观,在此方面却是做出了很大的探索。

  通过这本书我们发现了五光十色的印度洋世界,这里活跃着阿拉伯商人、葡萄牙间谍、印度的王公、黑人奴隶、威尼斯和热那亚的竞争者、土耳其的雇佣军。印度洋的贸易、信息网络虽然没有如今的高速公路、电子计算机的便捷性,但也确实构筑成了一个异常复杂的依存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国曾经也在15世纪上半叶辉煌过,但郑和七下西洋的波澜壮阔并未能转化为中国的转型优势,这部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遗憾。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来之不易,在今日之世界各国之间也需要更多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信仰和历史,更好地交往妥协,这也是作者在这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

  一位阿拉伯世界的读者如此评价这本书:

从马斯喀特、亚丁、迦勒法、斯勒法和蒙巴萨开始的阿拉伯和非洲港口。欧洲人试图寻找非洲,寻找寻找传说中的约翰·约翰的王国,他们希望与他结盟,从东西方推翻伊斯兰教,至少对我来说,也许对许多阿拉伯读者来说,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历史,理查德·霍尔用美貌描述了这段历史。

  我想对于很多中国读者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吧,习惯了欧美、日本的玫瑰战争、英法百年战争、战国时代的跌宕起伏,或许会觉得印度洋这些小国不过是村长打架,但其实这里的历史也异常精彩、复杂令人着迷。印度洋是全球化开启的重要中转,也是这幕大戏的舞台之一,围绕着海洋各方势力都在争夺贸易、传教特权和殖民地,这也造就并深深影响了今天的印度洋各国的历史。

  当昔日需要依靠天然风力远航的船主们来到今日,或许会为今日之便利深感震撼。而今日之印度洋地区也重新以它全新的面貌,活跃在世界舞台之中,也许未来的钥匙隐藏在过去的某个角落,等待着有心人去捡拾。

印度洋是连结东西方的重要海上走廊,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我们对它的认知大都通过陆上国家,以及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但对于海洋本身却鲜有了解。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在印度洋投资建设了瓜达尔、皎漂、巴加莫约等港口,与非洲的合作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印度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国际史学界的目光也正向这里聚焦。印度洋史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中叶。受传统欧洲学术的影响,学术界一般从欧洲扩张的角度考察印度洋。印度洋被视作地中海东段的延伸,它的历史主要是从达伽马、麦哲伦时代开启,伴随着欧洲商品和资本的入侵而展开。无论是布罗代尔,还是沃勒斯坦,都将这里作为依附于欧洲的边缘区域进行研究。到20世纪后期,学术界开始重视印度洋本身的整体历史。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受布罗代尔的影响,学者们将印度洋称为“亚洲的地中海”。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仿照年鉴学派,注重经济和贸易方面。

  对印度洋历史的研究值得关注的是整体史和长时段的历史书写模式,后者毫无疑问受到了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深刻影响。汗青堂将要推出的新作《棉花帝国》也是对印度洋区域历史上的棉纺织业生产和贸易予以高度重视。

  当然这本书并非专业的学术论著,不过依然十分严谨。引证了大量参考文献,但对于当地人的能动性的描写依然有可商榷之处,对于中国的角色也写的十分有限,新意不多。对于印度洋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与人类的互动涉及的很少,没有加入西方新的环境史、性别史的视角。不过整体来看白璧微瑕,是一部不错的适合一般读者的印度洋通史入门读物。

  延伸阅读:

  1、A Hundred Horizons: The Indian Ocean in the Age of Global Empire by Sugata Bose (Jul 15, 2009)

  讲述1850-1950年英印殖民地统治巅峰期间印度洋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2、 The Indian Ocean in World History (New Oxford World History) by Edward A. Alpers (Nov 29, 2013)

  美国历史学家阿尔珀斯将历史学的方法与人类学、艺术史、民族音乐学和地理的洞察力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环印度洋地区与文化交流有关的各种复杂的问题。

  3、Monsoo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wer by Robert D. Kaplan (Sep 13, 2011)

  该书以笔者亲历的形式,在对印度洋地缘政治作出全景式扫描的同时,对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印尼等十来个关键国家的具体情形作出了深入的探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推出其中译本《印度洋与美国权力的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