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 婵琴
面对灾难的悲伤,人们所有的阶层、财富、身份、学识、职业在瞬间被消融,加入集体主义情绪中。循环滚动的新闻,更新的文章,如大海汹涌的信息被不断重复、语言被折叠、个体反应基本雷同。
“加油、我们在一起、任何困难都压不倒我们……”各种口号此起彼伏。我们不用怀疑那一刻人性的真实、良善及决心。但你又会发现,这种情绪注定难以长久。转眼之间,可能又是歌舞升平,锣鼓喧天,各种团拜照例开展。
一月、二月,甚至半年后……我们是否还会记得起这场病疫,我们是否还会惦念曾经真实感受过悲剧的亲历者,我们是否还会持续这场疫情给予我们的教训,及应该保持的好习惯。
我们的情感如此丰富,记忆却是这般短暂。我们喜欢忘却,习惯形式主义,又很难深入完成真正的仪式感。它延伸出某种意识,丰富个体与精神抽象的背后,是情感与理智的双重失衡;是对感受力的泛滥挥发;是对生死深度思考的回避……曾经有过及已经发生的灾难,政客们可以为了面子,借侥幸过活,不惜以人民生命为代价;商人们可以为了利益,大胆到以微小的个体为实验的工具。
在自然面前,我们更是如此。把大海填充成高尔夫球场;把高山铲平,建成高档的别墅;把平湖扩建成游乐场……在利益与功绩驱动下,各种奇思妙想,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放眼望去,周围的建筑、教育、文化、医疗看似繁荣,处处光鲜;我们的商品琳琅满目,经济不断增长,个体被更多、更高、更好所填充,满足虚荣与匮乏。被过度开发与使用的背后,暴露的却是内心的苍白与急功近利。
或许对于人类来说,当下的攫取与短暂的利益,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丰盛,也更能满足一个人的精神。借此来定义成功、有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房子、更豪华的车子、用不完的奢侈品……
那么多的日常:我们热衷于房子比别人好,车子有没更豪华,衣服比别人更漂亮,脸有没比别人更精致……我们何尝比过对人是否尊重;是否具足强大的爱愿及良知;是否给予内心的建设与净化以强烈观照过;我们是否知止有度,敬畏自然……。
世界的“果”以种子形式扩散时,我们需要省醒的是自然、万物、人事与自身的关系。无论集体还是个体灾难,都是自我修正与省醒的机会。我们与自身、他人、外界及这个国家的联结。所有清晰而无常的事件背后,折射的是我们的日常如何被沦陷,又如何被忽略与遮蔽。它们最终形成巨大的问题,以防不设防的方式爆破。而人类的生存从来的都是生息相关。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
灾难的意义,不是你如何坚强,怎样有勇气;如何悲伤,又怎样有决心挺过来。而是在一切经历后,正视自身的盲点与弱点,剔除傲慢自大贪婪。让爱与洁净、自律与清简,成为精神丰碑。在灵魂深处,滋长敬畏、悲心与信念,激励个体不断探索、前行的力量。
无论国家灾难,还是个体苦痛,我们需要的不是情绪,而是事件背后的态度。世界万千,注定无常变迁。不管如何,微小的个体构建了庞大的社会,形成集体风向与业力,时刻给自己敲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