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萨尔瓦多》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萨尔瓦多》的观后感大全

2020-01-25 22:2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萨尔瓦多》的观后感大全

  《萨尔瓦多》是一部由Manuel Huerga执导,Daniel Brühl / Tristán Ulloa / Leonardo Sbaragli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萨尔瓦多》观后感(一):DOXTV频道9月播出

  DOXTV频道的“CMW”时段中有播出这部电影,每周六日每日连播三部世界各地的精彩影片。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伊朗等多国的影片,会给大带来不一样的电影风格体验。在此推荐给大家

  《萨尔瓦多》观后感(二):生命脆弱

  看来愤青发达国家革命手段不多,非抢抢银行,搞搞地下杂志,想到这不由得佩服本拉登,看他搞的动静多大?不过说起老祖师还是我们老毛,把4万万同胞都革了一回。

  影片男主角命蛮大的,挨了六枪竟然不死,搞得一直以为结局会是特赦,来个皆大欢喜,因伤成为偶像结果却是等来绞刑,还是很特别的一种,令人不胜唏嘘

  《萨尔瓦多》观后感(三):意乱情迷的随写

  看了三个晚上终于看完,看完才知道不是奥利弗斯通的萨尔瓦多。 每天晚上有不一样的心情年轻冲动唯美情调压抑冷酷。像人生的道路一步步走,每次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后才发现路越走越冷。我喜欢里边人物对话感觉,写着就能与黑暗中的人物对话。转眼间完成转场,人物在黑暗消失的刹那又消失了。那个姑娘用嘴卷了支烟给萨尔多瓦,转眼萨尔多瓦就意情迷。旋转着的镜头让人沉醉,让人春风得意,让人眩晕,让人神经紧绷。一种运动方式可以产生这么多的化学反应无声的呐喊,萨尔瓦多死后,先是那个警察大喊,然后牢里每个房间都在喊,他们杀死了萨尔多瓦。沉默力量。她的算是小妹妹吧,最后一次见他,萨尔多瓦让他闭上眼睛想象着不在牢里,在房顶上,那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旅游,然后他说了告别。在萨尔多瓦执行死刑时候妹妹一路狂奔,脑海里都是这句话,然后看到灵车停了下来。这是我看到的最动人的告别。 这真是不错的电影,竟然很像奥利弗四通的风格。

  《萨尔瓦多》观后感(四):每一种美都终究会凋残零落

  昨晚看完了《萨尔瓦多》,虽对这部片的致郁程度早有耳闻,到底还是过于自信而低估了。很难得写一篇这么长的影评,但若不写,又实在辜负了这部片子

  前半段还犹可,毕竟温暖明媚回忆总会给人带来无限希望,而随着剧情层层推进,如影随形的永远阴冷压抑的现实——连画面色调也应景的转成灰暗凄清,终于在重重光影的交错中,于现实与回忆的来回切换里,早已注定的结局逐渐浮出水面:先前所有的温馨场景不过是这一惨淡收尾的反衬,破碎梦幻的吉光片羽亦成为全片残忍注脚,如果说悲剧是将美好东西摧毁给人看,则导演实在深谙此道。

  而长达半小时的结尾亦是高潮中,迥异于充斥全片的断续剪辑,近乎以平实残酷摄影手法白描主角人生中最后的十二个小时,饶是自以为已有足够准备,仍不免被此朴素绝望氛围笼罩,毫无征兆的悲从中来,以至于泣不成声(固然有酒精作祟之故)。这一情绪经由主角最后被行刑时那一幕旋转式长镜头烘托达到顶峰,而电影最后一幕民众经此一事反抗又被驱逐所遗留下的,在暴雨肆虐落满地的玫瑰花瓣,亦奠定了本片的基调:每一种美都终究会凋残零落,或见弃于机缘,或受挫于天道无常

  听闻这部电影刚出时,很多影评人诟病作为传记片而言,情绪化过重,而对于主角本身的革命事迹历程失于表达,可在我看来,相比于主题定的宏大而力不能及,只抓住一处却能令人深有共鸣的点要更加高明。片中无疑淡化了萨尔瓦多作为革命者经历,但却以更加细腻优雅、甚至饱含深情笔触塑造了一个作为儿子、作为幼弟、作为恋人、作为双十年华的少年的萨尔瓦多。正是因这种角色塑造,才更能让观者感同身受当年那场革命的残酷与触目惊心:主角是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人,甚至可能是你我身边的邻家少年,如果说作为革命者慷慨就义的主角具有神性,则本片给他去掉了一切后人赋予的神格,而让挟着滚滚民意而来的萨尔瓦多又回到了红尘众生中去。

  丹布作为这部电影唯一的主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他又实在是太适合这个角色:温软无害的容貌足以令所有人对其心生怜悯与生俱来的俨然气度又使得角色变得可钦可敬起来。而这种内在的持重端凝贯穿始终,与他纯情无辜外貌于本片中达成了令人惊叹的谐合同一:尤其在最后三十分钟里,面对着迫在眉睫的死亡,怀抱着人之本能对生的无限向往与对挚爱亲朋眷恋不舍,这等惊涛骇浪般的情绪仍不能使他崩溃破碎分毫,而是极镇定内敛的以一死做出了最坚定而无声的反抗——唯有于黄昏日落时抱膝独坐的寥落侧影中,于诀别亲人时最后的深深一眼,于看到刑具后难以抑制颤抖的眉梢眼角才能窥得些许这个正当大好年华的少年,对于人世是留存着怎样的缱绻与不舍。而如此摄人心魄的呈现,又绝非一句“气质相和”就能概括,实是丹布的演技撑起了整部片子最璀璨夺目的高潮。

  作为传记片,结局的压抑毫不出乎意料,但本片令所有观众都做了冷眼旁观人,亲眼目睹一个作为革命者的少年被强权政府杀害的全过程,最后直观到近乎冷漠描绘,足以令所有人都掩面以对不忍观之。即便如此,残忍场面仍旧拍出了诗意美感,一直被蒙在鼓里的主角妹妹跑去监狱想去见哥哥最后一面,与回忆中同主角一起想象出在天台无忧无虑的美好幻想交织在一起,如同试图追索一只即将飞远的蝴蝶,而伴随着萨尔瓦多对她说过的最后一句“bye, darling”,仅余一缕细流沙也于指间彻底消逝无踪。戏末人手一支的红玫瑰不过是鲜血昭彰,亦是美凋亡而去的明证

  近来补丹布的片单,各类花式致郁的欧洲文艺片也看了不少,但如此压抑绝望又有着极致凄冷美感的片子实属少见相形之下,连演过的昆汀这等大导的片也显得黯然失色,而看完后,也着实令我更丹布了——好的作品和演技永远是能支持我之热爱长盛不衰的最佳动力。唯一的题外话大约是,哪怕最后一段令自己痛哭失声,仍能分出神来作一些“这种浓重清冷的打光衬的丹布越发的好看了”“这个侧影简直眉眼如画脆若琉璃”等等诸如此类胡思乱想,大约真的是颜控没药医了。

  《萨尔瓦多》观后感(五):Bye Bye Darling

  alvador Puig Antich,1948年出生于巴塞罗那,是“伊比利解放运动”(Iberian Liberation Movement,MIL)成员,为反抗佛朗哥将军独裁统治,他和他的同伴策划了多起银行劫案,用劫得的钱款印制传单编辑杂志以及支援工人运动,因此遭到警方通缉。1973年,他遭到西班牙国民警卫队诱捕,此过程中爆发枪战,一名国民警卫队警员丧生。Salvador因此被送上军事法庭。此案疑点重重,被告方的取证、辩护遭到严重阻挠法院审理程序与“公正”二字相去甚远。Salvador因这名警员的遇害而被判死刑。巴塞罗那群情激愤,许多欧洲国家也纷纷抗议这一判决。然而这些请求赦免的努力并未影响佛朗哥政府的决定。1974年3月2日,Salvador被执行绞刑。那时,他25岁。

  直到今天,巴塞罗那的街头,仍能在一些未被这几十年来的雨水尘埃完全侵蚀的涂鸦残留中,看到“释放Salvador”这样的标语

  《Salvador (Puig Antich)》是一部评价分化较为明显的影片,有影评人认为乏味、无趣、缺乏感染力,却也同样有观众被“Salvador的最后十二小时”深深震撼

  我读过《The Japan Times》上的一篇影评《'Salvador': Poster-boy victim of a fascist regime》,它就是前一种观点典型代表。这位作者认为,本片“hard to watch”的原因在于导演没有深入挖掘Salvador人生选择政治背景,没有充分揭示Salvador成为激进无政府主义者的动机,而是拘泥于Salvador个人生活的断面。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不满地写道:“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Salvador’s life and death was his politics; surely he deserved more than tears and sympathy.”

  这是一篇写得很不错的影评,不过我并不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本片对自身表现内容侧重,并非导演因能力未及导致的失误,而是他有意地选择和取舍的产物。或许,那些带着“瞻仰佛朗哥时期青年的革命道路”的观影期待的观众,会对影片感到失望,但这种观影期待,显然有违导演的拍摄意图(而且实话实说,Salvador作为革命者,的确显得天真幼稚,不把他的革命道路作为影片核心,确实是可以理解的)。

  导演Manuel Huerga是土生土长的巴塞罗那人,“Salvador案”是他少年时代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我想,对经历过那段时光的巴塞罗那人而言,与其说Salvador Puig是“巴塞罗那的英雄”,不如说他是“巴塞罗那的孩子”,有敬佩,那是肯定的,但更多、更深的,是那种满怀舐犊柔情疼爱怜惜。这种感情,被Manuel Huerga倾注在本片的分分秒秒之中。

  因此,在我看来,本片所讲述故事并不是“年轻人的革命遭到当局镇压”,而是“佛朗哥杀死了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弟弟、我们的哥哥、我们的朋友、我们隔壁可爱的邻家男孩”。本片把“国家机器敌对分子刑罚”,转变成“强权对个体谋杀”。因此,本片中的Salvador必然弱势的,而他的坚强,正是在他的弱势与局的强势形成巨大反差之下得到了凸显。

  影片作了大量铺垫,呈现给观众一个懂事的儿子、温柔的哥哥、甜蜜的情人和活泼的朋友,天真的革命者形象甚至只是一种背景补充。电影前三分之二让你渐渐爱上他,接着在电影后三分之一把他杀死在你眼前。对那些比较脆弱的观众而言,这种情绪起伏的落差之大是非可怕的,会使他们最后几近处于情感休克状态,任由导演牵着鼻子走。如此这般的情感冲击我不不相信,本片所反对的不仅是佛朗哥的暴政,而是暴力本身。因为,暴力摧毁美好。

  alvador和Cuca的几场戏十分动人,烽火映照下隐隐绰绰的爱情,虽然有着试探怀疑欺骗伤害愧疚,但这份青涩酸楚的感情是真挚的,带着少年气的不安纯真。Cuca婚礼那天,Salvador明知对方电话受警方监听,依旧冒险作了最后的告白:道歉,祝福,诀别。这一段的蒙太奇和叠印充满凄楚的诗意,仿佛一缕永远无法追索的

  alvador与父亲关系,是本片的一条暗线。他们两人没有一场对手戏,但Salvador对父亲的理解和对父爱渴求,不仅使这两个角色的形象都更加立体、饱满,而且也丰富了Salvador投身革命的动机,令这种动机更私人化、更有人情味。Salvador在狱中写给父亲的信感人至深,一直对他恶意满满的典狱官Jesus Irurre也是被这封信打动,从而抛开原先的立场成见,重新认识Salvador其人,并逐渐建立友谊来。

  alvador和他最小的妹妹Mercona的情感交流,是整部影片最叫人心碎部分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一遍遍地要求姐妹们和律师“不要让Mercona来”,因为“我不想让她经历这些”。这是一个甜得像蜜枣一样的小姑娘,以前一定是哥哥的小尾巴,追随他,崇拜他。她深爱着哥哥,哥哥也深爱着她。即使是最艰难、险恶的时候,Salvador给这个小妹妹的都是最宽慰的笑容和无底线耐心。Salvador在想象里的阖家天台团聚中说的那句“bye bye darling”和Mercona对老师说的那句“they're killing my brother”,是本片的两个情绪高潮。如果未曾观看过全片,恐怕根本无法想象,这样两句普普通通的台词竟会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Salvador的最后十二小时”能够产生这般强烈感染力,和演员的表现是分不开的。在影片的后三分之一,Modelo监狱里Puig家的四个孩子(Puig家有兄弟姐妹六人,当时大哥Quim在美国,小妹Mercona被姐姐们送去了同学家)强颜欢笑、强作镇定,只为不让对方看到自己的悲伤恐惧,以求最大限度安慰对方、给对方勇气和希望,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他们的表演既克制又充分,将外表松弛而内心紧张演绎得极为精准,观众能感受到那种似乎一触即发的情感张力。当狱警强制家属离开监狱时,最后的诀别不得不进行。那一刻,姐姐、妹妹们对Salvador说的是:“我们就在街对面的咖啡馆……我们回头见。”他们终于还是做到了,将永诀做得好似轻松的暂别,谁都没有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泪,只有那缠绵不舍的拥抱,出卖了她们破碎的心。

  还有Salvador,他勉力自持的表情(甚至在走向行刑室的路上,他都竭力向走廊边毫不掩饰仇恨与欣快的警察们牵起微笑的嘴角,在那条充盈着恶意的死亡之路上,留下无辜者的坦然、革命者的骄傲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他虚弱又努力自制的语气,还有他声音里细微的颤抖,都使观众汹涌而至的同情化为几乎难以承受的悲痛,接着便是崇敬……Salvador的勇敢不仅仅体现在他站起来对佛朗哥说“不”,更隽永的,是他在几乎任何人都会陷于绝望、无助甚至歇斯底里的恐惧的境遇下,为维持尊严所作的不懈努力,是他在明知必死的命运后,仍然敢于怀抱着希望而活。这份勇敢,是人性的胜利,是人的胜利。

  对我而言,《Salvador (Puig Antich)》是一部看过以后不会忘记、不敢忘记,也不能允许自己忘记的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

【《萨尔瓦多》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