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大夫》观后感100字
《爱德华大夫》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英格丽·褒曼 / 格利高里·派克 / 迈克尔·契诃夫主演的一部黑色电影 / 悬疑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气氛营造一贯的强大,近景的剃刀与远景拿着牛奶出来的教授同框,透过玻璃杯子虚晃变形的教授逐渐被白色牛奶融没象征逐渐失去的意识。然后逻辑一贯的混乱单薄,周公强行解梦,没有足够的逻辑推断或者理论支持,褒曼的角色失真,专业的执业精神科医生形象崩塌。
●达利风格的梦境设计非常巧妙,关于精神分析的部分条理清晰,理性得令人震惊。
●「意乱情迷」这个译名很精妙,只要帅如格里高利·派克,即使精神有问题也能俘获英格丽·褒曼这样的美女医生的芳心,令她为自己的病情和案情尽心尽力。几个关于「划痕」的悬念铺垫不错。那段超现实风格的梦境很有特色,查了下原来是达利设计的。本片应该是现今各种心理类悬疑片的鼻祖了。
●影片是极好的,但过于夸大精神分析了,并且所表现出来的跟影片中讲的弗洛伊德并没有太大关系。褒曼不愧绝代之佳人,然而从小到大都无法喜欢上Peck,总觉得他忧郁却没有灵魂
●放置到现在来看,虽然悬疑做得非常的好,但时过境迁,电影其实并不能让人感觉太欣喜或者太惊讶,但是希区柯克开创了精分的套路倒是影响了不少的电影。这种老电影也就是用来缅怀一下故人,那时候的英格丽·褒曼和格里高利·派克把自己最美的年华留在银幕上,真的多少还是有点小感动的。
●依旧是Hitchcock的优秀悬疑片手笔,但实在过于夸大催眠的功效了,梦境现实一一对应什么的……你当解应用题啊。不过佛洛依德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心理分析电影先驱,Ingrid Bergman和Gregory Peck。
●第一次看还是小学的时候在央视周末的美国电影剧场,被那个拿着轮子的蒙面人吓坏了。现在看尽管最后谜底揭开特别牵强,但整体的气氛却控制的舒心宜人,紧张中透着轻松和温情。我觉着这也是褒曼演过的最赏心悦目的角色。
●希胖这次又高大上了,探讨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开创先河,后世导演肯定受益良多。达利对梦境的场景设置果然名不虚传,才华尽显。其实,这片看看派克和褒曼对好多人来说就足够了。
●英格丽褒曼是女神的化身,格里高利派克帅爆,这样的悬疑片在现在也是经典之作啊!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一):一开始没想到
虽然表演不怎么样,心理分析也不怎么样,一开始确实没想到谁是凶手,直到说出两人原本相识的那句话,才想到,如果两人认识,他又怎么会认不出来爱德华呢?
这也就解释了前面J.B梦里的情景了。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二):爱德华大夫
有几部电影,是我经常“复习”的,比如这个。
我太喜欢看假爱德华大夫看到叉子划出的不规则曲线看到康斯坦丝睡衣上的细竖条纹看到教授家床单上的宽竖条纹的反应了。心理有问题。他有,我也有。
嘿嘿。希区柯克是弗洛伊德的“粉丝”。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三):《爱德华大夫》:老子就是药
展厅中的巨幅油画“意乱情迷”(高5.2米,宽11.5米),是达利为希区柯克导演的电影《爱德华大夫》而创作的。这部电影将弗洛伊德、达利和希区柯克三位大师联系在一起,以超现实主义梦境展开一连串精彩的心理分析,独一无二。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四):老片还是不错
小时侯看过,对里面的梦境印象颇深,最近买到了中文配音版的DVD,不过不知道是当年的原版电影比我们翻译过来的多了不少内容呢,还是配音音轨弄得太差,整个一个中英文混音,一会中文一会英文。不过做为老片来说,还是够拽,西区柯科的悬念还是有的。记得梦境的那段最精彩,梦中需要画的画据说还都出自于达利之手。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五):爱德华大夫 Spellbound
希区柯克貌似很喜欢这种心理+爱情(包括精神分析师爱上患者这种可怕的事情)。他的电影没有给人特别高潮的桥段,也正是这样,整部电影都可以说是高潮。这种不紧不慢的情节和较多的铺垫(也许这就是导致电影冗长的原因),才可以使真正懂得这类心理悬疑电影的人更好的感受。也许还是我不能理解希区柯克电影的精髓,我还是想说一句,如果它是九十分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