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读后感100字
《告白》是一本由凑佳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时我的爱好就是读书,各种各样的书都会读。有些时候自己都不记得自己买了哪本书,偶尔在收快递的时候也会给自己很多的惊喜。《告白》这本书我已经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订购的是在什么时候收到了,反正已经是很长时间了。今天没有什么事在整整一书架的书里边抽到了这一本拿开来读,刚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甜文。想把它丢在一旁再重新找一本,但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深深的触动了我“极善与极恶,只在一念之间,真正的光明来自阴暗最深处”。这句话看似很矛盾,但又特别的有真理。有些事情我们很难分清对与错,因为在对的背后往往藏的就是错误,而在错的背后,他又隐藏着对。 我小心翼翼的打开《告白》这本书,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把它读完,读完以后发现自己的心情特别的沉重,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单亲女教师,有一个可爱的小宝贝。但是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游泳池里边溺亡了,经过自己的明察暗访,发现孩子并不是自然溺亡,而是被人给谋杀的。读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心情都会特别的沉重,尤其是那么可爱的一个小花朵就已经凋谢了。杀她的人该是多么的穷凶极恶,但是随着故事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杀她的这两个嫌疑人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一个是品学优良的好学生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那种,拿过全国的发明奖,另外一个是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就是那种丢在人群里边儿找不到的那一种。两个孩子为什么会伤害老师的小孩?当我们了解到背后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童年或者说他们的家庭都非常的不辛,他们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导致他们在心灵上扭曲。但这就是可以被原谅的理由吗?不是的。我们扪心自问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我们会怎么做?因为同样的我也作为家长,我会疯狂的报复。 读完以后让我更珍惜自己身边的人,我更防备着每一个人,或许看是那个人畜无害的人,就会是一个恶魔。 当老师知道真相的时候,我依旧在想她下一步会怎么做,未成年不会死刑,不会判无期,可能判的比较轻。是报警?还是自己去疯狂的报复!她会怎么做呢?如果实在我们自己我会怎么做呢? 后来我想,不管老师怎么做她都是不对的。 最后借用这分在书背面的一句话“当伦理和正义出现分歧,你选择站在哪边?”
《告白》读后感(二):报私仇不应该,但真是很痛快
提起《告白》这部作品我也算是如雷贯耳了,小说在当年刚发售就成为了一款现象级作品,随后还拍了部很火的电影。但当时大学刚毕业的我,因为看到简介上说涉及了未成年犯罪及校园欺凌话题后,产生了一种“我都步入社会了,干嘛还关注这种破事儿”的古怪心思将其略过了。
这个从春节因为疫情的缘故,我开始往家里屯书时偶然又看到这本书再版了,想到它当初的盛名,于是也买了一本回来。
当我开始翻开小说的第一章时就发现,这书和我当初预料的有点不一样。我原以为自己会看到一个校园题材的悬疑推理故事,然而在小说的第一章,被害人的母亲,也是两位凶手的班主任就将整个案件的过程调查的一清二楚了,并且在辞职前的最后一堂课公布了真相:
学生A是个学习成绩很好又喜欢搞各种小发明,但他和自己的班主任悠子关系却不太好,尤其恶作剧般的将自己发明出的“电击钱包”电了老师时,遭遇了严厉训斥。于是心生不满的A决定拉上自己的小跟班学生B展开一项报复性的试验:报复的目标则是班主任四岁的女儿,然而事情却出了差错,四岁的小女孩落入了游泳池里溺亡了。
把一切都调查了清楚的班主任并没有选择报警,因为按照日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两个只有13岁的少年并不会付出什么代价,于是班主任再班上公布这件事后,宣布了自己准备好的“复仇措施”。
接下来的故事分别以暗恋学生B的班长、学生B的母亲、学生B本人以及学生A的视角去讲述,整件事的疑点变成了案发那天的泳池旁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班主任真正的复仇会以怎样的形式登场……
看了这本书后,真是让我感慨日本这类题材的作品对人性阴暗面的描写真是能把人看得汗毛倒立,从故事中每一个人的心理描写来看,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遇到再普通不过的人,只要面临特定的刺激都能做出禽兽不如的暴行来。
全书涉及了许多当下的热点话题,比如未成年人犯罪、校园欺凌、对子女教育以及普通人对HIV的盲目恐惧……但是翻完了最后一页时,这本小说带给我的最大感触却是书中几位主角对他人想法的误解。
因为每个章节的主人公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看着他们对周围的人动机和行为的揣测都特别有道理,尤其书中最“邪恶”的那位凶手,当他洋洋自得的想着周围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棋子时,却没想过别人也在算计着他,当所有人都开始不再把法律和底线丢到一边时,他的那点小聪明却让自己成为了全书最大的一个悲剧。
另外,小说里的好几个角色都会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把犯罪交给受害者的家属去处置,而非要让法律去“审判”?
因为我本科学的是法律,后来又当了多年警察,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不过看到书中的班主任一手导演的复仇大戏时,不得不说这样做——其实真痛快!
《告白》读后感(三):他们唯一能抓住的慰藉
提起凑佳苗,读者们都会想到她的代表作《告白》。据说,《告白》在日本大火之后,凑佳苗为了摆脱她的代表作是《告白》的刻板现象,她不断努力创作了《少女》、《赎罪》、《为了N》等优秀作品。可惜无一例外,仍旧没有比《告白》有影响力。其实这不难怪读者,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围绕同一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展开“多视点交叉叙事”,从而推动剧情前进的推理文风。这种写作风格极具主控感,再加上叙述性的诡计手法,而凑佳苗恰恰非常擅长描写人的阴暗的一面的正当合理性,将人想探知却不忍探知的想法彻底描绘出来,在我看来这种配合简直天衣无缝,因此《告白》能够大火并不是没有理由。
凑佳苗笔下的角色大都有悲惨的过去,这些阴影往往来源于家庭教育与生活环境。在凑佳苗的小说世界中,主人公几乎都是孩童或者女性,对于男性角色的描写也远比前两者要来得苍白无力。但凑佳苗与其他女性推理作家不同的是,她从不注重对母性精神的渲染与讴歌,更没有对犯错和叛逆的孩童进行无端指责与批判,而是专注这两者之间的对立联系进行客观还原。从凑佳苗的文字、题材不难看出,她的童年常常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存在,孤独、不快乐,只好常常用幻想或者书籍的方式来弥补。这导致凑佳苗在行文叙事时能够冷静地从正反、对错、虚实等方面对社会与家庭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读完《告白》后,让我心灵感到震撼的并不是森口悠子的复仇,更多的是这两位少年的犯罪动机。众所周知,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该环境中的家庭和学校。极善与极恶的距离或许就是一念之间,原生家庭无形中影响着青少年,当我们在追究青少年的责任之时,其实这些罪行早在最初已注定。修哉之所以要杀森口悠子的女儿爱美,是因为他的存在感来自于抛弃他的母亲,希望以此上新闻获得他母亲的关注。而小直的存在感则是来源于同学的眼光,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废物,毅然将没有死去的爱美扔进水里。
回顾起来,青少年的犯罪往往不是多么血腥暴力的恶行,但他们潜藏的恶意却远胜成年人百倍。每当我看到追究青少年犯罪的报道,我都会在想难道他们的父母就没有责任吗?其实,孩子选择把责任推卸在同伴身上,这种类似的现象常在大人之中看到。许多时候,父母没有直面自己错误的勇气,则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不断扭曲的心理也是经历过常年累月才会在弱小的身躯中生根发芽,最终酿成让人唏嘘的悲剧。
最后我回想起修哉一段让人心碎的独白:唯一挚爱的人离我而去的那天晚上,洗澡的时候,发现连香波瓶都是空的。人生就是这样。我只好往香波瓶子里接了够洗一次的水,用力摇晃,于是半透明的瓶子里充满了泡沫。那时候我就想,这就是我。将空瓶中残存的幸福残骸稀释,使其被小泡沫充满。即使知道这是无数空洞构成的幻象,也比空无一物要好。
我想,在这些少年的心中,由无数空洞构成的泡沫,在这个没有光亮透进来的世界,是他们唯一能够抓住的慰藉。
《告白》读后感(四):一场场告白一场场人性的拷问
“告白”一词在我们的理解中,和表白是一样的,是爱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爱人对爱人的心声袒露。但是在阅读完湊佳苗的《告白》一书后,却让我对“告白”产生了一丝寒意,里面的一场场告白就是对人性的一场场解剖。
湊佳苗出生于日本广岛,2007年以《神职者》获得第29届小说推理新人奖。她的作品还有《望乡》、《乌托邦》、《赎罪》等。
《告白》一书的章节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命名,看着这些名字,感受到的是神圣二字,然而现实中他们却是人性扭曲的一个个个体。
小说从中学老师悠子的一场告白开始,讲述了她的女儿爱美被班级里的两个少年杀害后的心路历程,她表面上不动声色,接受了警方意外落水溺亡的说法,没有把证据交给警方去制裁这两个少年,因为有少年法的庇护,她觉得法律无法真正的制裁这两个少年,她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来惩罚。
因为日本有让学生免费品尝牛奶的政策,她将那两个少年的牛奶中注入了艾滋病患者的血液, 等所有学生都喝完后,她以一场“告白”的方式告诉所有的同学,她用了这样的方式去惩罚了害死她女儿的人,然后辞职离开学校,失去联系。
小说以此为切入口,后面每一个事件的当事者、关联者都纷纷出来告白。
一场场告白中蕴含着一个个无处安放的灵魂,他们中有人因为渴望被人知晓而选择犯罪,想要以此一鸣惊人,有人因为总是被冠以善良而心生烦闷,以极端的犯罪而泄愤……,也因为如此,校园霸凌产生了。
在这一场犯罪与报复的角逐中,一些无辜的人被卷了进来,仿佛多米诺骨牌一样,再有人想要阻止却已经无能为力。
这是一本跟普通推理小说不一样的推理小说,因为没有什么蛛丝马迹可寻,没有什么伏笔让读者去推理,事件的真相和人物的真正心理活动必须等到本人的告白才能见到真面目。
但是它又是一本极致的推理小说,每一场告白都让人心灵颤抖,有对真相的颤抖,有对人性的颤抖……
读完整本小说,让我深深感觉到爱与犯罪之间的纠缠,爱与恨,罪与罚,谁是谁非,杀人者与复仇者,谁都振振有词,谁都觉得理所应当,但是谁都不敢说自己是正义的一方。
这本小说的涉及面比较广,有学校教育的问题,社会普遍价值观的问题,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小说中犯罪的两个少年既是犯罪者,也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社会价值观的受害者,老师既是复仇者,也是犯罪者,利用无辜的人达到自己的复仇目的,这其实比犯罪更加极端。
所幸,本书并不是一味的沉沦在阴暗的深处,善良的女孩美白,爱美的爸爸樱宫老师等等,他们都努力的想要化解这些悲剧的发生,想要让一切回到正轨。
让读完本书的读者领悟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是致命的,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痛。
《告白》读后感(五):最不可直视的,除了太阳,还有人心。
引言:我记得我前不久看得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有一句台词叫“人的偏见,是一座大山”,我们只会相信自己想看见的,而不是事情的真相。
而看完这本《告白》,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无辜,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而每个人都有罪,没有人是真正无辜的。
于是这本书评,我拖延了很久都无法动笔,有太多的地方想写,却又不知道从何处写起,给我的冲击之大,让我整个人都深陷在故事里。
《告白》看完这本书之前,我是看过电影的,相交于电影只能点到为止,书籍把它能讲述的方方面面都尽数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每个当事人的视角出发,尽可能地还原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可是越看越觉得心惊肉跳的。
我们对于很多事情不屑于解释,觉得没必要解释,而很多事情也许多解释一句,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
关于受害者的母亲森口悠子,从她在文章开头的对着全班同学的真情告白,到最后给她的学生渡边修哉的报复,把炸弹寄给了修哉最爱的母亲,而修哉最后按了炸弹开关,我承认起先看电影的时候觉得很爽,既然法律不能给予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以惩罚,为何不能自己动手处理,给予他们的伤害不能让他们幡然醒悟,那么就伤害他们爱的人。
而直到我看了这本书,从各方面了解到这个故事本身,我却又觉得自己狭隘了,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同样也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利。
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相较于修哉的恶,我更讨厌直树的恶,人性之恶如果有比较级,那么直树较之修哉,那大概是最高级的了。
被家人宠爱的孩子,到被家人宠坏的孩子需要花多少力气?
修哉因为一直没有得到过父母真正的爱,所以想作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让父母后悔,来让母亲回来。而直树在关爱中长大,却没有培养出来正确的价值观,自尊心太强,却又敏感脆弱,一点刺激就会炸毛。
同样是独来独往,修哉是不在乎,一个人也挺好;直树是太在乎,无人理解被迫一个人。
所以当彼此撕破脸皮,直树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像是唤醒了他心里沉睡的恶魔,会毫不犹豫把刚苏醒过来的小爱美扔进游泳池,还自鸣得意地以为自己破坏了修哉的计划,洋洋得意,沾沾自喜,那样子我简直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
所以后来当他处境悲惨的时候,我竟然觉得有些痛快,没有办法给他真正的刑罚,就让怀疑和恐惧折磨他一生。
而修哉却从始至终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这也是一种可怕吧。
给这种人的惩罚需要更戳中要害才行,所以在悠子老师做了转移炸弹的事情,我们也会觉得解气。
可是回到最开始,如果修哉的母亲对他再关爱一些,悠子老师鼓励一下修哉的发明,或者向直树解释一下为什么去接他的是男老师,在或者直树的母亲不一味偏袒溺爱孩子,这一系列悲剧就不会发生。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