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晓说晓团圆》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晓说晓团圆》影评100字

2022-03-14 13:55: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晓说晓团圆》影评100字

  《晓说晓团圆》是一部由睢姣执导,高晓松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晓说晓团圆》影评(一):敬佩

  对小松老师就是非常的敬佩,从《奇葩说》到《晓说》,无数次被小松老师的口才和知识储备折服!尤其是小松老师每次讲话都不徐不疾,从容自然,娓娓道来,每次听到小松老师源源不断的输出他的见解,他的知识我都目瞪口呆状,仿佛可以听着矮大紧老师说到天荒地老。高三的时候小松老师就是鼓励我多看书的动力源泉。小松老师是我男神!

  《晓说晓团圆》影评(二):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刚开始是对三体小说感兴趣打开了它,对三体小说的见解很深刻,讲了很多近代的历史与之佐证,用负面的视角讲诉了一个不曾了解的世界,很震撼。大刘的笔下,延续文明的过程是极其残酷的,人性的丑恶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善恶的标准可能会反转反转再反转,没有永恒的善恶,人类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活着。“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晓说晓团圆》影评(三):《晓说,晓团圆。》

  所有的团圆,都是为了离别。” 回想起,在晓说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在意,直到,无意间得到一本《晓说》,节目的文字版,草草一翻,竟被里面的内容迷住了,从此,对《晓说》有了兴趣。

  说起,高晓松,这个人,其实是并没什么印象的。对90后们的青年而言,他既是校园民谣的开创者,也是《那时花开》等两部作品的导演,当然,在做晓说之前,他因离婚,酒驾和入狱,屡次登上电视新闻和报纸 给大众的负面形象较多。直到,在优酷决定和他合作制作节目-《晓说》后,他的形象才逐渐改善。拿起一把扇子,一副黑框眼镜,坐在一个家里的壁炉旁,《晓说》,就正式开始了。

  《晓说晓团圆》影评(四):不是结束,50岁请继续

  《晓说晓团圆》影评(五):世界很大,可以晓说

  《晓说晓团圆》影评(六):《晓说》言外之意“没必要做的事就别做”

  晓松老师感情丰富,很容易感怀人生,多少次我都跟着被感动。 4月底《晓说》结束我没有及时写什么总结,是舍不得说再见,随后我用两个月的时间把《晓说》经典的畅听版听了一遍,以怀念后的心情说再见。我承认听习惯了一个快餐脱口秀也是不对的,也承认自己没有好好的沉淀系统化的知识,但是,高晓松老师伟大的知识见解,海量的知识储备的功底不是假的,还有,他喜欢从某一个点穿插各个阶段的历史机构,对我个人来说还是很值得可信的。我是想那些研究历史文化的人,这也是一种爱好还是生存所需?假如未来我们都更倾向于快餐化知识学习,还能看到世间一切真相的存在吗?

  我每次与人吵架后,反思吵架过程上的缺点暴露的不着一丝,我的观点里是存在一些歪理邪说的。在《晓说》的影响下,我懂得了反思自己,有错必改,接受听取不一样的声音。我有点敏感的心总是会在看到的不尽人意的细节里不高兴,发现别人本能的细节暴漏,于是就会先入为主,不管对方给出什么样的答案,都觉得虚伪的嘴脸丑的要命,总想逼迫别人承认他话语的心口不一。

  这样的自己就是快餐知识听多了根基上的修养不够,是偏见短板的思维。我好像忘记了以前的自己,是过去的记忆空白了很多,哪天有了这个发现,我若有所思的好像想不起来了,好像在现实的生活里跟着别人表演的节奏太久了,脑细胞休克了太多,越来越不敢相信那件事是真的?我居然会在三十而立的年纪开始了质疑自己的认知,还丝毫为这样的质疑不感到惭愧,看身边一些和我持有同观点的人也不惭愧,还觉得自己学的知识都是使用的,这简直成了一种风气的道理。以前最早听《晓说》的时候,天天听也不觉得枯燥,也没有那么自己质疑的观点,我一直都是从认同的思路去收听,突然,就在某一天自己感到《晓说》说了很多道理,还有更多的道理被掩埋了,自己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想了这些。

  听完《晓说》本来觉得应该更多的舍不得,多愁善感,但是,沉淀下来回味的时候就是这样了。对一切都起了怀疑,我很难相信自己会莫名其妙地起来,结识到了一些从知识专业角度的朋友后我就开始糊涂了。看来朋友(林子)的话说的对,知识学到了一定程度就有了自己的金字塔,只能接受金字塔中间空缺的一两块砖的缝隙,其他的知识都吸收不了。存在的东西变得的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在慢慢固化,我困惑的原因就在这里。终于在听完《晓说》后开始扔下一切,以告别的仪式对《晓说》和高晓松老师说再见。

  关于听《晓说》我学到的观点,就不详细刨析了,听过《晓说》的人都知道:“世界很大,大到可以晓说;路走了49年,方向却不止一边,行装偏爱黑色,内心却是此间少年,护照48页,但是,每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

  《晓说晓团圆》影评(七):高晓松:我不是任何人的灯塔

  5月2号,《晓说》以高晓松在晓书馆与读者见面回答问题的形式,完成了最后一期。

  这是高晓松自己说了很久的最后一期。鉴于他曾经在几年前结束《晓松奇谈》之后也说过类似的话,所以这未必是百分之百的告别。但跨入50岁的矮大紧,或许真的不想玩了。

  2019年,高晓松在知天命的年纪,在《蜻蜓fm》开了一档付费播客——《晓年鉴》。从他出生的1969开始,每集一年,细数他的成长经历以及这一年的国家与世界大事。他曾不止一次的提起,在50岁的年纪,他预备停下曾经发足狂奔的人生轨迹,开始另一种活法。

  但他本来的活法,就早已经成为了网络世界极其另类的存在。从2012年《晓说》开播开始,人们对于这个留着长发、戴着眼镜的胖子的认知从《同桌的你》的创作者和醉酒驾驶的被拘留者,一下子变成了家世显赫、用脚投票、执拗怀念着白衣飘飘的年代,并以此来践行诗与远方的奇人。

  这些年,他启蒙了自媒体,他重新书写了才华的性感指数,他让自己与吴彦祖的永恒选择题成为一种择偶参考,也让有趣的灵魂自信对抗着好看的皮囊。

  他成为很多人的偶像;他成为了众多节目和赞助商的香饽饽;他成为了阿里大文娱战略主席;他成为了哈佛大学研究员。他也成为了很多人攻击、嘲讽、嫉妒和针对的人。

  在最后一期《晓说》中,有台下的年轻人当着他的面说:他已经成为了很多九零后的灯塔。

  他继而就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说:在这个空前扁平化的嘈杂物联网时代,很少有能真正影响到别人的人和事。大家都在惯性地生活着。即使有灯塔照耀的大师年代,被照耀过的人也只有极少数会追随他们的脚步,改变自己的人生。

  《晓说晓团圆》影评(八):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晓说,感谢晓松老师展现给人们知识体系的魅力!

  不知不觉,距离上次写《晓说》《晓松奇谈》观感后又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因为高晓松个人的变动,资本运作的变化也好,总之这漫长的两年多是他重回阿里旗下的优酷开启了《晓说》第三季。总体上是往愈来愈精细化方向提升了,如同高晓松自己坦言,一开始只是突发奇想做个叫“闲得蛋疼”的漫谈节目,谁想自己的节目做到后来反而开始改变自己。随着观众人次以亿计,即使做不到滴水不漏,至少要在重要的节点上做到准确合理,不能那么地海阔天空了。最直观的就是说日本历史,回顾13年的东瀛日本系列,除了围绕明治维新和军国主义两段特定时期,基本就不能算是日本历史,且就算是这两点,说着说着就说到中日对比,然后喧宾夺主主要说中国的事,说戊戌变法的部分都超过明治维新了。相比之下19年的扒一扒东洋史完全要细致深入得多得多。

  点状历史犹如放大镜局部扩展深入,故话题感和故事性比分国分地区更为精彩纷呈,也更有意义。郑成功1661不再从宏观历史,而是交代了为何郑氏家族如此兴旺,能叫板明朝、清朝与荷兰人的实力实则来自于垄断了东亚的海上贸易,富可敌国,然后亦商亦兵产生了雄厚的海上军事实力,以及与荷兰生死决战的技术性分析;1919手工打造新世界,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奠定了今天看到的世界版图雏形,世界地图如同橡皮泥般被西方列强重塑;长安穿越指南通过访谈马伯庸的新作《长安十二时辰》来探究历史上的盛唐生活化的一面,教会了我别再老想着盛唐就是武则天、唐明皇、安禄山、李杜,长安城的吃喝玩乐才是具象的盛唐,更进一步探究每天的日常生活;金瓶梅拾遗探讨该作品创作时代即晚明的经济、人文、社会变迁。到快结尾的明朝这些事儿更是如此,直接请到了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令人咋舌的技术流维度看历史,什么王侯将相战争祭祀,都算不上是解析历史的真正动因。民间百姓需要规避明朝僵化的军户制度,则产生了一整套经济协议合同,更有可能催生了如今天信托这样的arrangement,晚明繁荣的经济资本发展,多大程度取决于朱元璋开国时设立制度所带来的发酵影响呢?难怪令人联想起《万历十五年》的大历史观和技术流,黄仁宇也是费正清研究中心的。

  访谈系列,从冯小刚、张艺谋、彼得杰克逊、岩井俊二、成龙、徐克、吴宇森,到韩寒、C罗、樊建川、马未都、马伯庸等等,在我看来明显属于第二梯队的档次。节目背后有趣的灵魂与精彩的干货是很容易与商业访谈区分开的,这些访谈基本或者为了推销新电影访谈导演、或者为了卖新书访谈作者,相比之下倒还是和马未都聊聊老北京、与樊建川聊博物馆来得勉强可以。其实话说回来,这个勉强可以也有点委屈马未都樊建川,要搁在《圆桌派》他俩绝对可以聊得十分出彩,但无奈《晓说》的精髓在于高晓松一个人一台戏,在协调出层次丰富立体的谈话类节目的功底上显然逊于窦文涛。不过这里也有明显的例外,比如访谈刘慈欣可以说是解说《三体》这本书的延续,访谈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可以看作是明史专题。

  如同此前的几季,通过《晓说》第三季我有缘阅读了若干新书。《三体》、《枪炮、病菌与钢铁》是直接提到的,而《台湾史》则是我看完郑成功1661后立刻入手的。当然还有更早节目而购入的《古拉格群岛》尚未开读。

  最后一类我分为叫漫谈,就是涵盖的范围有些广而模糊,不过内容也挺丰富详实,美食演义、古代金融、三国梦之队、鲁迅、丘吉尔,当然还有高晓松的老本行音乐与电影。这种对于高晓松来讲总有偷懒之嫌,他的知识库之丰富并且在其中自游串联切换的能力,使得讲这些开放式话题游刃有余,天马行空。美食演义说着说着就说起汉朝历史、讲鲁迅的几期很轻易地扩展至民国时代尤其是民国文人。丘吉尔也是,从他的显赫家世个人生活是一个角度,从他在二战中的不世之功又是一个角度,还可以将镜头移到他成为首相之前的政治军事成长道路。三国梦之队更是有水分,无非是按照每个人自己的标准把魏蜀吴的治国治军人才挑选排列成最强的组合,这种随意发挥的空间之大,缺乏评判标准但往往引人入胜。漫谈漫谈其实还暗含一种散漫寓意,这么想来若我做这个节目,我也可以说俄语之父普希金、春秋战国梦之队、从《海上花列传》到《繁花》看上海、世上无人经得起审计、民企外企文化差异之我见,标题也都很有特点但我准备起来并不吃力。

  由于是从晓说前两季与晓松奇谈沿袭过来的,故不会再有16年初始这档节目那样的惊艳与澎湃,取而代之的是既有水平的不断打磨与进步。这档节目与高晓松本人让我形象地二度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什么事情重在付诸实践去做,去努力地做,去坚持地做,事态的逐步发展往往令刚启动的你自己都无法预见到其变化方向与结果。

  在这个付费购买知识与内容的时代,个人的头脑毫无疑问是脆弱贫瘠的,每个人的能量再大,终究有吐露完芬芳之时。一个个体积累知识也好经验也好技能也好,是一个缓慢循序的过程,就如同酿酒一样,积累了那么多的素材并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和正确的工艺(思考串联其逻辑链条)才能产生琼浆玉液,然而纵使几十年陈的一坛好酒,饮用起来自然是非常快的,这种生产与消费速度的严重不对等,使得互联网时代任何单一知识内容供应个体都会有时间期限,因而顺理成章地,高晓松的节目结束了。感谢晓松老师。

  《晓说晓团圆》影评(九):年轻的人们啊,只有真的东西才值得你倾注热情!

  用自嘲黑点的方式来消解质疑甚至获得大众的好感,凡凡这次干的确实漂亮,但是相较于同为公众人物的前辈高晓松,还是差了不少。大碗宽面的梗只是反映了公众对于偶像明星真实才华的质疑,其中并不涉及道德与法律这种严肃的视域。而之前高晓松因为酒驾入狱却与道德和法律深刻关联,在这种严肃领域犯错误的公众人物,一般都会选择冷处理,尽量用时间冲淡影响。但是高晓松则反其道而行之,出狱后不久就参与拍摄了禁止酒驾的公益宣传片,并且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及自己的这段尴尬经历,而公众也在他一次次直面自己过往的过程中对其加深了坦荡、潇洒的人设印象。

  《晓说》做的风生水起,学术世家出身,有文化会表达,又入职阿里巴巴做总裁,深刻参与到资本主义秩序中去,一个多么完美的现代人。

  如果你崇尚文化,那他的学术世家出身,清华毕业生、中国当代民谣主要发起人的身份可以满足你。如果你向往资本主义语境下的社会地位,那他的阿里高管身份可以满足你。如果你什么都不相信,只想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他旅行全世界的见闻也可以满足你。他完完全全的切合着现在大家对于消费与文化符号的崇拜,成了受众极为广泛的文化偶像。

  最后这集里在被问及什么时候会再拍电影的时候,高晓松说要等75岁的时候,到时候他什么都不怕了,可以肆意的表达自己的愤怒了。看吧,他总能风趣幽默似有深意的回应一切问题,但这是什么破逻辑?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没有愤怒却期待年老之后能愤怒?况且好的文艺作品是只有态度就能做出来的吗?看看他拍的那些东西,其实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之所以没有拍出好的电影,不是因为环境不是因为态度,而仅仅是因为他没有这个才华。

  况且即便只论态度,他有吗?

  他在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提了一下996的事,然后下一个问题就使劲夸起阿里的伟大和不易。阿里可能真有其伟大之处,创业过程也可能真的是非常不易,可是这些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该去颂扬的。当然他也没有权利批判马云和阿里,因为只有顶着阿里巴巴文娱事业委员会主席的头衔,他才能和比尔盖茨促膝长谈,和克林顿谈笑风生,和爱尔兰总统讨论艺术。

  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他可能随时展现无数种面相,但是绝不会有态度不会有愤怒。

  如果只是把他的闲谈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娱乐消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千万不要把他当成人生导师,以为在他的言语中能获得指导自己的真知灼见,因为他时刻都在表达,但又什么也没有表达。

  我想起几年前看到一段对宁浩的访问,那时候《疯狂的石头》刚刚大杀四方,宁浩头顶着中国电影新希望的光环。访问者问他对于张艺谋导演最近拍的那些烂片有什么感想,宁浩显得很激动,他瞪着眼说,凭什么?凭什么呢?原话记不清了,大意是凭什么要求一个人不断的提供你们期望的东西,他不能有自己的自由吗?当时我觉得他说的挺对的,公众人物也是人,总是拿一个尺子去量他们,是不是有些不公平。(直到看到今年《疯狂的外星人》,才发现原来那时候宁浩就已经为自己的堕落做好了理论准备。)

  真的是这样吗?一个人掌握着巨大的话语权,吸引了巨大的关注度,甚至占据相当大的社会资源,却不做负责任的事,这样对吗?权利与义务难道不应该是对等的吗?

  一边享受着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尊重甚至崇拜,一边在几乎所有的公众事件中缄口不言,然后又把自己的沉默和无能全部归咎为除自己以外的其他因素,怪社会、怪国家、怪政治正确、怪平民主义。

  高晓松已经修炼成了魔人布欧式的人物,面对一切问题,都能云淡风轻的以自嘲为武器将其吸收进自己的肥大的身体并转化成自己人格魅力的佐证。

  还有罗振宇、马东、吴晓波这些人,他们比咪蒙还要可怕,咪蒙只是一个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疯子,她太想赚钱了,为了获取流量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为自己招来灭顶之灾,我们很容易看出咪蒙的可恨可恶之处,但是高晓松他们则不同,在前互联网时代积累的知名度让他们可以更从容,他们不需要表达任何的观点,没有观点就不会有错误,只需要仗着自己早被认可的文化人身份,加上不错的口才,在互联网综艺的完美包装之下,就能轻轻松松的扮演着人生导师。

  他们时不时的做出委屈的样子,仿佛在说我不是不想表达观点,只是这个世界真是太危险了,政治要束缚我,愚民要谩骂我,还有政治正确的暴徒要攻击我,我也是血肉之躯呀,而且那么多人都是不值得被同情的,凭什么让我来趟这个雷啊,我们来谈文化吧,谈人生,这些也是重要的嘛,你们多听听总是有好处的嘛,况且我也不是完全不谈现实问题,都在里面呢,你懂得嘛,不能明说。于是在虚无缥缈的观点之中,若有似无表达之后,高晓松们鱼和熊掌兼得。

  这些人值得年轻人崇拜吗?值得一脸懵懂的大学生乘飞机不远万里的去听他摇头晃脑的闲谈?

  世界确实纷繁复杂,真理没办法一句话说清楚,每个人也应该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但是这一切的选择当中应该有一个底线,那就是我们选择的东西应该是真的。

  只要你真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你把听他们说话当成听相声图个乐呵,你像喜欢岳云鹏一样喜欢他们那就没有什么问题。但年轻的人们在听高晓松们夸夸其谈的时候,显然并不只是认为自己在听相声,他们心底期盼着这些偶像们传达出更深邃的东西,而偶像们则极尽春秋笔法的言说着,一再暗示自己所表达的东西有别于普通的综艺节目。但是请大家认真的想一想,这些年你从他们那得到了什么?

  节目最后有一个戴眼镜的小姑娘,说在韩寒那期知道了网络环境里的表达是情绪大于内容的,what?且不说这种见识是多么的肤浅无用,你真的是听他们说了后才知道的吗?还是你自己在挖空心思想要说服自己在这些节目里确实学到了东西?

  写到这就不得不说一下韩寒,他这些年一直在拍烂片,我想大部分人可能和我一样以为他只是能力不够,面对审查,又在资本裹挟之下,拍出烂片还奋力吆喝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我们不愿像讽刺郭敬明那样讽刺他,总觉得他至少应该是自知的,他会努力做出更好的东西来。但是他在节目提到自己电影里那些令人尴尬的段子时,竟然也是颇为得意的态度,还说那是他创作的特点。呸!

  现在我怀疑他也是不自知的。

  《晓说晓团圆》影评(十):2019世界依旧很大,大到可以晓说

  2019年5月11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