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年年读后感100字
《岁岁年年》是一本由[日]川端康成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1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画寻常欲遗情, 人间何地卜长生。 层峦叠嶂剑铓矗, 极浦回塘屏障横。 径路岩隈蟠缭绕, 楼台树荫耸峥嵘。 牧松遣韵雪舟逝, 天末残崖春梦惊。
●看不到这个世界空虚无常的人,他自身也空虚无常的。 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人生是虚无的。#又美又丧#
●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川端康成特有之美:声色光影,韵律气味,在岁岁年年中交错,每个章节名称都极具韵味。你以为仅仅是时光流转之美,偏偏领略的是“秋叶点心”的味道,“冬宜温暖”的态度,“春日之梦”的心惊,你以为领略的是气候冷暖,偏偏看到的是“浪里夕阳”的真相与牵绊,“晚霞过后”的迷茫与无常,以及“北山阵雨”的凉意与梦魇。他文字里的纤柔延伸出一种无力和孤独感,犹如夜雨深笼,寒意阵阵。
●三星半 我总感觉道子的性格不像是会做出私奔的事情的人,里面还是有一些能让我记忆深刻的话语,可是总感觉每一个人都像是作者的化身,虽说他们的想法肯定会受作者的影响,可是我觉得这竟然让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这么相似,这样一想,仿佛只有卷子的个性让我记性深刻一点。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川端康成的书,他的书总有一种萧瑟感。
《岁岁年年》读后感(一):生死观
quot;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人不同" 岁岁年年,仍是延续川端的一直的语言风格与故事内容 而其最大的区别与亮点——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川端的佛教生死观——死即生的开始 后期的作品充满虚无,但那总漂渺感又不同于西方的虚无主义,是佛家的虚无渗透 人世间正常的真善美在川端笔下成了哀愁,忧伤 以极其纤细的美来表现人与事,在极度美的文字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恐惧,难以描述的不毛感与颤栗——从死亡深处射出来的光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这一束束若隐若现的光,在欣赏极度美的同时也为此颤栗 而岁岁年年中这束光极为明显,一股寒气
读完前几章时,觉得人物关系有点复杂,再加上川端也对此只是轻描淡写几笔,短短几句话信息量极大,于是就画了个图帮助理解;顺便说几句废话,川端对人物心理的把控真是厉害,觉得他的小说里有“眼”这种东西,普通人并不是只是听到很不得了的东西才感到震惊的,心思细腻者有时只需听到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字眼,便会十分在意,在心里反复反刍,川端很好地抓住了这种心理,比如此书中的「嫉妒」一词,一颗小石头就引起了滔天巨浪
《岁岁年年》读后感(三):少女呀,还是学着评鉴一下写作手法吧
突然发现自己读书的功利性太强了,看小说总是急于去找出故事线,急于看结尾,重点放在了人物故事的描写,而对于侧方面的美的描写缺乏鉴赏力~如此看来还是理性大于感性呀。
说说故事里的人物,在我简单的看来无非就是6段感情戏的因与果,分别是父亲与母亲,母亲与绀野,我与绀野,我与宗广,我与幸二,宗广与卷子,然而这六段关系却没有一段可以称之为完美,可以说都是悲剧结尾,除了我和母亲最后的心心相惜,其他都成了口中的往事。一年的时间,本可以放下过去与宗广的情感继而和幸二成就一段姻缘,但是一年的时间里,嫉妒与死别让新的关系难以继续。
其实书中有太多世俗的限制,据说还体现了佛教的价值观,死即是生的开始,似乎有那么一些吻合的地方,父亲死后,目前回到了离开多年的家,离开了年轻的情人和女儿住在了一起,开始的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常年穿着朴实的母亲也在女儿的劝告中穿上了艳丽的衣服,一个生命的凋落促使了新的生命的完善。虽然不同体,但仿佛满足了父亲的遗愿,母女二人按照所期盼的方式更加鲜活的活着。对于开头和结尾与幸二的见面,一年间的各种变故也让二人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尽管最后并没有描写二人在一起,毕竟松子与幸二哥哥宗广的情感纠葛并不能马上就被抚平,但隐约中觉得这两人或许会有其他的发展吧。
对于宗二这个人,作者笔下的他是羸弱与颓废的,书中大部分都是他体弱及无可奈何的形象,她对于松子的爱并不能直接看出深浅,而离婚和自杀的故事似乎又间接说明这个男人在娶了卷子之后的后悔和对松子无法承诺的爱,他不是没有想过和松子旧情复燃,否则就不会分手不会离婚,而这种情感驱动是真爱呢还是他所认为的爱过就一直会有责任的道德束缚已经说不清楚了。作为体弱的他,可能最后选择自杀就像他弟弟所描述的那样,即有勇气也有害怕,不想让自己再束缚别人但是也不想如此不堪的自己得不到想要的爱,毕竟三次见面向松子劝和也终究没有让松子有回头的念想。
好吧~情情爱爱我感知甚浅,就在这些书中看看别人的故事吧~
.是真的该鉴赏鉴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呀,故事固然是核心,但是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写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多的于写作能力吧,以后遇到好的小说要慢慢看哟。
—2019.8.5 于锦江区图书馆
《岁岁年年》读后感(四):那手持茶花之人
川端康成先生的《日兮月兮》出了新的译本。 川端先生的译著,原本我只服叶渭渠教授的。 而新版王述坤教授的《岁岁年年》,断句清晰读来十分通畅。 不知编辑是否是想让它一眼看上去像大众喜爱的爱情小说,新版的书封上,抬头印着宗广的话,“只要爱过一次,责任就不能消失。”但我最先记起的却是僧人寂室的那行墨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若抬眼,似乎还能看见这幅字画的主人,那位面孔安详的木崎先生。
“脚下庭院乡屋,眼前幼子佳人。”请原谅我拙劣的俳句。
松子的父亲朝井和他的朋友木崎先生,他们的区别是被这样描述的。“松子望着木崎那安详的面孔,稍稍有点发福,脖子很粗,但肤色却与父亲不同,面颊并不发红,耳下也白皙,显得年轻。”朝井总说,木崎品德甚好,与世无争,顺其自然获得了成功,娶了一位年轻的妻子,天官赐福。相比之下,自己痛失双子,妻子与长子好友私奔,慨叹的语气里不乏羡慕。
也许他们的命运早从面颊的颜色就能看出端倪。
木崎先生与女主角松子有这样一段“空虚论”。松子的两位哥哥战死,抛弃了自己的宗广病卧在床,和妻子分道扬镳,重新出现在自己面前,母亲私奔,父亲猝死。在仲夏之火熊熊燃烧之中,独自在空荡的房间反思接二连三发生的祸殃,松子不能不感到一种空虚无常。于是她想起了帕斯卡的一句名言“看不到这个世界空虚无常的人,他自身就是空虚无常的。”所以她想让木崎先生住进自家的房子,那么,即便松子不在,她也不觉得是把父亲一个人孤零零的丢在那里了。“不过我不知道帕斯卡是在什么意义上说出这句话的,松子小姐,这个世界并不空虚无常啊。”木崎先生说,“纵然你不考虑去世的父亲,你父亲也会跟着你走的,松子活下去这件事本身自然就是对你父亲的祭奠呀。不是和我这个糟老头子,而是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试试,这个世界怎么可能空虚无常。再者即使你父亲不在了,只要松子活着,这个世界怎么会空虚无常。”末了,还不忘逗弄道:“松子小姐,弄来陌生人的只言片语学习是很危险的呀。当然我看僧人寂室的墨宝也不例外。也是啊,词句嘛,'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内容不适合年轻姑娘,不过元旦那天挂出来给那些沉浸在畅饮屠苏喜庆新年的人们看看,倒也有趣。”物哀之美被不动声色地揉搓进每一处情感的波动之中。豁达的老人“看着黑眼睛的松子,感到她的眼底好像栖息着一只黑色的活物,她一低头,那活物的影子似乎就映在眼球。”
也是这位老人,家住电车站旁,到了夏天屋里情况在电车上一览无余。但他回答说:“家里没人做坏事,被看到也无妨。而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人,根本不往别人家里瞧。”
他手持茶花撕开信封,边看信边慢腾腾地走向屋里,妻子与小女儿穿着一样的衣服从院子中间小跑着消失在门外。这样的景象,尽收在电车车窗这边,松子的眼底。
《岁岁年年》读后感(五):爱与别离
文 | 海蓝蒲雨
从一开始到最后,空气中流淌着一股淡淡的哀伤,连每一次的呼吸都带着微微的伤感。叹息拂过每一个字,划过的字眼夹杂着忧伤流淌到了跳动的心口里,砰砰砰地敲开了心门。
川端康成,骨子里浸润着日本纤细的哀愁,命运里逃离不了生和死的牵绊,文字里揉碎了生活里的细腻,笔下流淌的故事还带着丝丝禅意,字里行间还糅合着“物哀”的美丽。他的文字很迷人,仿佛是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带着缓慢的节奏,流淌到了读者的心中。
生和死,所有人的宿命,包括川端康成。他曾被人称为“葬礼上的名人”,总是逃不开死亡的“魔咒”。命运多舛似乎是川端康成的命运基调,一岁丧父,二岁丧母,七岁祖母去世,十岁姐姐去世,十五岁最后一位亲人祖父去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更遗憾地是,他每年都要跟好友们的遗体告别,好友们一个个地离他而去。笼罩着死亡的乌云,一直盘旋在川端康成的头顶上。
经历了太多的死亡,感伤和哀愁成了川端康成文字的底色。他细腻的故事里总是绕不出死亡投下的阴霾,甚至他认为“死亡是极致的美丽”,这部《岁岁年年》亦是如此。主人公松子小姐的两位哥哥在战争中死去,父亲朝井意外看见其母亲道子脑溢血突发身亡,松子以前的恋人宗广受不了内心的折磨自杀身亡。短短一年间,松子的世界物是人非。
书中曾描述了这样一副场景,松子小姐的父亲突然死亡,其好友木崎先生求了一副和尚的墨宝挂在松子小姐家,上面写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八个大字,反射了川端康成业已成型的生死观,带着一丝丝的洒脱,也夹杂着些许无奈。命运有时公允,也有时顽抗。爱也亦然。
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也有很多种形式,它藏在感情的最深处,有时候人们显露出来,爱得坦然,有时候人们把爱藏起来,不露山水。在《岁岁年年》中,爱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都不一样,比如父亲朝井对女儿松子的爱,担心女儿一个人在世界上孤寂地活太累,允许在其死后和母亲同住,这是爱的不舍;比如宗广即使把松子甩了立即跟其他女人结婚了,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对松子的感情,这是爱的占有;比如宗广的弟弟幸二对松子有些许好感,但是介于哥哥的原因而无法跟松子在一起,这是爱的遗憾;比如宗广的妻子卷子能够感受到丈夫对松子的情感,从而对松子抱有敌意的态度,这是爱的嫉妒。
人有时离开了,但是爱没有停止。书中曾刻画了这样两个细节,松子小姐的父亲朝井跟母亲道子很早分开了,但是至朝井去世仍然没有把道子的户籍销户;宗广跟卷子离婚后,立即把卷子的户籍销户了。可见,朝井依然对道子在心底保留了一份深沉而无法袒露的爱,他选择了保留心中,宁愿保存令自己遗憾和后悔的感情。而宗广对松子依然存在爱恋之爱,但是由于身体原因无法继续下去,宁愿草草另娶他人宽慰自我,爱也可以是珍重的舍弃,保留别离之爱的曾经。
感情错综复杂,把情感共鸣的真实感糅合到文字中,并非易事。特别是少女情怀的不定性和复杂性,而川端康成用一种成熟而透彻的手法把少女情怀描述得淋漓尽致,展露无疑,笔下功力可见一斑。当松子小姐去疗养院看望养病中的宗广,看到他鼓包的衣服时,内心的感怀和厌恶展露无疑,让人心怀芥蒂,又非常感伤。读起来,对松子小姐有些心疼,又觉得她非常可怜,同时对宗广抛弃松子的原因递增了强烈的好奇心。
死去的人们无法再次活过来,活着的人们还需要继续活下去。人事更迭,让过往成为了真正的过去,而眼光还是要落在未来之处,爱与别离每天都在上演,吻和眼泪时时都在飞舞,岁月无情,生命无常,唯爱安好,各自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