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闪电》读后感精选
《球状闪电》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星半
●感觉丁仪这个人物塑造得比较失败,为什么一个貌似放荡不羁的人会对林云莫名其妙地暗生情愫呢?
●第一次感受到用天马行空的想象 交叉丰富的知识领域和粗糙的文笔写出的神作…
●从小看刘大叔的故事看了也有十几年了。刘大叔的设定可以说基本都是四五星级的,很棒,非常棒;写作行文可以说是保持在二到三星;男性人物塑造基本符合又高于现实身边理工生,猜测是从自身出发设计,现实度丰满度能到三四星;女性人物塑造从外形到思维动机信服度徘徊在一到两星……每次看刘大叔的作品都衷心的希望他有个牛逼的图书编辑能帮他好好重新写写,让可读性配得上他的设定……
●仇女民科也会写小说了啊
多年前第一次看完BL,当时那种长久不能释怀现在记忆尤新,感觉林云好悲壮。在历史上我们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时刻,像这样站出来的力挽狂澜的民族脊梁从来就有,比如于谦、岳飞、霍去病、诸葛亮。林云这样的精神提醒咱们忘战必危,可能现在的大环境承平日久,好多人对中国那种上世纪50到90年代世界大环境下的那种国际压力不能感同身受,这样情感共鸣会少很多。
这是一部关于量子力学的完美科幻,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解释宏观世界,并能以假乱真,这真是大刘的本事啊,这也是刘慈欣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此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大刘对战争的认识,不管是地球与外星人的战争,还是地球国家之间的战争,都不是常规意义的战争。中美之间未来如果真的发生战争,也许真的像大刘描写的一样,不是一般意义的战争,不是靠着航母、飞机、核武器等我们现在所能想到的武器,而是靠更高端,更不可想象的科技来决定国家的命运!
《球状闪电》读后感(三):刘慈欣的情结
这是一本瑕不掩瑜的书。文笔/某些情节的缺陷不能掩盖想象的震撼。
看了这么多刘慈欣的小说,个人看出来的他的情结有:
苏联情结
军队/战争情结
理想主义情结
爱国主义情结
历史情结
以及给人物起两个字名字的情结哈哈哈哈
文中不断提到苏联政治对科学的干预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或许是在暗示当下我国科学研究,呼吁给科学家更多自由。
就本书看,从对敌航母攻击失败一直到最后,各种情节的转折明暗线的交错令人叹为观止。整部作品的量子物理普及也是很好。
《球状闪电》读后感(四):我真正的科幻启蒙
看着本书让我涉足了一个以往没有涉足的世界,了解了更多知识,让我知道不能以表面或者短暂的相处来判断一个人,甚至连长时间的相处有时也不能让你了解一个人,人们总会把一些深刻的事情藏起来,很少有人会发现人不可貌相,原以为刻板的张教授,在以前做过的、所考虑的都比主角与大部分人多很多了。也不能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进步而自视甚高,因为,可能你所到的地方只是前人的一个小小的站台,要时刻保持谦逊。
同时,作者对于科幻小说的创造一个过去与未来都不会出现的事物的观点让我感到新奇的同时也不由得感到认可,我想,在看过这本书之后,自己也更能欣赏科幻小说中奇妙事物的魅力了。
最后,引入书中的一句话吧“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和未来。”
《球状闪电》读后感(五):球状闪电
是啊,科学家累 死累活的爬到了山顶,然后发生玄学家们早已在那里喝茶等待着了 窗外的每一片树叶,都使人类的科学显得那么幼稚无力。 我一个物理系的同学跟我说,感觉她的大学学习就是大一推翻高中的,大二推翻大一的,大三再推翻大二的,依此类推。其实仔细想想也是,虽然理论被推翻了,但要了解它为什么被推翻,就要先了解这个理论是怎么形成的,然后才能讲谁发现了问题,把它推翻,形成了新的理论。 我像一个没经验的登山者,筋疲力尽地攀上了一个自以为无人到过的高度,但环顾四周时却看到了前人留下来的帐篷和他们继续向上延伸的脚印。 科幻和艺术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揭示世界,科幻一直在简化现实,而艺术则强化细节,前者是抽象过程,后者则是具象过程。 整个物理学就是一个大谜,走到它的尽头,连整个世界是否存在都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