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字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0.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挂羊头卖狗肉永远是我最喜欢的表现形式 比之浩然正气我还是更相信共同体验 总的来说70年代就是最大的黑色幽默没有别的
●2018.5.17
●对文革多了不少认识。王小波的文字真的美吗?在我看来,他似乎被过于吹捧了。而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敢写,他似乎不在乎别人是否看得懂,只是为自己书写。
●中信这个版本的装帧就像古籍似的,非常有质感,深得我心,阅读起来也很舒服。
●真知灼见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学,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不加忸怩掩饰的文字,当时还年幼的我只是觉得怪诞诡异,完全不能够接受这样的文学。时隔多年我已经渐渐喜欢上了日本这样独特的文学风格,对一切世俗中恶的心思毫不避讳。王小波的勇敢直白隐隐给我一点这样感觉和联系。
●王小波是真的很有趣 三观超正 要成男神了。帮领导挂课程,看到课程里老师在讲统计贞洁烈妇的数量,想到某一篇里嘲讽我朝传统歌颂宣扬贞洁烈妇。可以快乐舒服的,为什么要那么虚伪。
●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体验思维的乐趣,感受存在的意义,这是再好不过的一本书,一本只讲实话真话的书。只有王小波,站在了这个高度上。
●只好沉默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沉默
今天有幸拜读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这篇杂文,深感于心。一语点出了中国的大多数人,包括我本人。沉默可以让我抽离于阴阳的边界中仔细的观查。我不知道王小波活到今天会不会为自己的以偏概全而深感无线的幸福。至少可能会有一些吧?至少对阴的一面的关注和发声提高啦。但是沉默还是中国的主流,所以本质未变。哈哈,我们应该庆幸沉默让我们得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个安静的鸵鸟,而也是沉默换来了这几十年经济变迁下精神的凝滞。可能正因为处于文学的萌芽所以我的思考中充满了自我批判与被批判。话语的导向结果是不是就是沉默呢?因为绝望无力,就像我的工作一样,很多人认为只要你还在这个工作就不要说话,想说话有本事离开这里。我特别想问问这些人这份工作是谁给我的呢?是某些话语权吗?可能是吧?但是他们的话语权又是谁说赋予的呢?恰巧是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吧。我们所共同赋予的权利我们却要话语权去享用支配,这可能也是这大多人沉默太久在拼命争夺话语权的动力吧!想要话语权来说出自己的权利,当然阴的方面可能就会比较多啦!因为被阳招摇太久了而已。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书评
第一篇很多的大多数就很启发我。
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沉默的人,一直把不善言辞看作是自己的缺点。 现在这个社会好像能言善辩更有优势一些,但正如他说沉默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一个硬币的另一面,
为什呢会沉默呢?文中王认为语言是欺骗的,有时会站在人性的反面,权力即话语。有些话说出来杀伤力很大,对人以伤害。(语言这个工具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去蛊惑其他人)
此外,我还觉得中国是高语境的文化体系,人们说话更看重的是环境,氛围,肢体语言。我们说话讲究含蓄,不需要说太多,三言两语你就能懂我意思。而且我说出来的话有时不是我内心的意思。比如现在说 烂的“今晚的月色很美”表达的内心想法是“我爱你”。大家说的和心里想的也不是一回事。
所以,外部的文化环境和使用语言工具的谨慎,沉默似乎无可厚非,慢慢和自己的沉默和解吧。
从这本书里我感受到王小波是自由的,他对被迫按照他人意志做事有一种敏感的抵触。
“因为在乌托邦内,对什么是幸福都有规定”
“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
此外,很多篇还讲他对国学、孔孟等见解,很有启发!关于那个受虐狂的比喻,刚一看到觉得荒谬,细细想确实,古代三跪九叩,自称奴才,裹足,这些都有点细思极恐啊。
以及穿插对真理的见解,他真是发自内心的崇尚真理热爱科学。对错是客观事实,而好坏是价值判断。
“人来到世间,仿佛是来游泳的,迟早要跳下去。”
“人的见识总要受处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不知不觉又牢不可破。”
“人为什么一定要用一件错事来反对另一件错事呢”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三):一个清醒而倔强的小波
这是最近看的王小波杂文的最后一本了。 书里收录的杂文大部分都是讨论社会伦理问题,不如前几本那样有趣。这本书里的小波就像一个手持双锏的怒目金刚,倔强而愤怒地暗讽着那些疯狂而无知的人和事情,或者是那个时代。小波希望自己“活在世上,无非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情”,遇见那个特殊年代集体的癔症“,他觉得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有强烈设置别人生活的“人们”“,有着社会责任感的而虚伪“知识分子,大概知道自己是在“借酒撒疯”,没有理性癫狂,违背人性的阶级和撕咬真是让整个社会陷入一场疯狂,所以的一切都那样可笑。 哪有什么哲学王,哪有什么绝对的信仰,哪有什么乌托邦,人应该科学而理性的生活才能真正自由,科学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尊重科学的权威实际是一种平等的精神,在不断发展和严密逻辑的科学里,有纸有笔的人都有可以来验证,哪怕知识本身是一种不平等,但是科学家声称自己发明、发现了什么都要主动接受别人的审查。
尤其喜欢其中一篇《科学的美好》,小波用妙趣横生的笔触写了“科学就是它自己,并在任何人的管辖之内”。所谓小波永不屈服的自由精神,应该就是这样的科学精神吧。 简直科学精神又有趣的人真是性感。
摘录
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那是一种最大的罪孽.....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到目前为止,我还看不出自己有要死的迹象,所以不想最终皈依什么——这块地方我给自己留着,它将是我一生事业的终结之处,我的精神墓地,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啊,要把这件趣事从生活中去掉,倒不如把我给阉了.....你有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是要硬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
我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那么真正的幸福就是让人在社会的法理、公德约束下,自觉自愿去生活;需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需要满足之后,就让大家都得会儿消停。这当然需要所有的人都有点文化修养,有点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来,同时对自己的事情少起点哄。(评论:幸福就是理性思考后的自愿生活)
科学一日一变,越变越有趣,这种进步真叫人舍不得变老,更舍不得死.....学习科学技术,使人对正在发展的东西有兴趣.....知识另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罗素曾经说:对于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他的本意恰恰是劝人不要放弃求知这一善行。抱着封闭的态度来生活,生活真的没什么意思。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在煽情的伦理流行之时,人所共知的虚伪无所不在;因为按照那些高调去生活,不是累死就是饿死——高调加虚伪才能构成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有种虚伪是不该受谴责的,因为这是为了能活着....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四):信仰
王小波说:“全无信仰的人往往不堪信任”,对于信仰,在我过去的人生中发生过几例特别极端的例子,无一例外,全是宗教信仰。
几年前,公司招来一个小姑娘,她毕业于某师范学院。小姑娘长得很标致,可惜大二的时候生了一场病,导致耳朵失聪。她来的那天,我们带她去食堂吃饭,大家打好饭坐下来准备开始吃时,她将双手握在胸前,头也低了下去,我们几人吓坏了,以为她发生了什么事,过了一会儿,她抬头看见震惊的我们,便打字说自己信奉天主,吃饭之前要祷告。后来熟悉了,她便开始唆使我们也祷告,一次她给我发了几行字:**,我们要感谢天主赐予我们粮食……。我无奈回复:粮食是你挣钱买的,不是他给的。结果引发后来的许多许多条信息。她告诉我,大二生病时,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完蛋了,这个时候遇见了天主,从此得到了救赎。
这位姑娘没待几个月就走了,因为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写大段大段的文字给同事们传教,谁要是和她的眼神对上,那她会走过来,在手机上敲出一行又一行的字……
我的一位朋友现在在日本留学,他念的专业是考古,去年跟我说想换专业,想换成神学,但家人不同意。我觉得这不同意肯定是非常正常的,家人送你出国留学是希望你学有所成,结果你硬是五迷三道搞些乱七八糟的。他义正词严地说:你不懂,你有你的信仰,我尊重你的信仰,我希望你也尊重我的信仰。见他这么说,我闭了嘴。
后来他爱情也不顺,喜欢的姑娘虽然向他表白了,但他回复信息时也说“感谢天主”。现在他得了抑郁症,已回国治疗。
我总是喜欢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从不敢看《贞子》之类的电影,我怕真的有女鬼从屏幕里爬出来,也怕僵尸从地里钻出来,或许这与信仰无关,与迷信有关,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分不清迷信和信仰了,在很多时候,仿佛它们是连在一起的。
王小波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他下乡去的地方有一个妇女胡说八道,大家就说她是狐仙上了身。这类离经叛道的事情我也遇见过,虽然我不信,但是在故乡时我也不敢一个人走夜路,生怕路边突然窜出妖魔鬼怪来。
在我的故乡,农历七月初十需要到庙里去上香。小的时候,我家有一位姑婆曾带我去庙里,现在我还记得她穿着蓝色的长布衫,头上包着黑色的帕子,我跟在她的后面,挤过密密麻麻的人群,挤进佛堂,当她跪在佛像前时,头上的帕子都被挤散了。那时的我并没有注意佛像是否庄严,只记得那拥挤的人群和她散掉的帕子。后来她带我去转经筒,我还够不到转经筒,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转着,我跟在后面吃力地推着。大学毕业后我又去了那座寺庙一次,因为不是什么节日,人比较少,但那时我已不愿走进佛堂了,只是去推了转经筒。
小的时候,我摔断了腿,我的伯父是当地的端公,他掐指一算,说我被早已去世的爷爷“找”到了(爷爷是瘸子)。伯父和父亲带我去医院治疗,腿好时我已不会走路了,又开始重新学走路,每一次累了,伯父都会严厉地看着我,说:“怎么,你想瘸?”他每天早上和晚上会把七根柳条合在一起抽我受伤的腿,直到我能拄着拐杖走路。
那时我读小学四年级,我以为自己真的是被爷爷“找”到了,我从没见过爷爷,因此觉得和他亲近了许多。很多年后,我终于明白,那无知的迷信让我受了很多折磨,虽然伯父是好意,但至今想起落在腿上的柳条,依然觉得痛。
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信仰,我希望自己有信仰,因为我不想成为王小波所说的“不堪信任”的人,但我也不想有那样的宗教信仰,也不想把自己的人生寄托于那根本不存在的人或物身上。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五):摘录
《沉默的大多数》
1,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2, 能够带来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3, 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
4, 信仰并不是总要导致狂信,它也不总是导致不理智。全无信仰的人往往不堪信任,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无信仰无价值的人正给社会制造麻烦,谁也不能视而不见。
5, 赤裸裸地谈利害,就接近于理智。
6, 理智是伦理的第一准则,理由是:它是一切知识分子的生命线。出于利害,它只能放到第一。
7, 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就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
8, 认真地思索,真诚地明辨是非,有这种态度,大概就可算是善良吧。
9, 一个人快乐或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去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去命令他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违背人类的天性的。
10, 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儿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11, 痞是不好的,但其根源不在道德上。真正的原因是贫乏。
12, 当你急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时,也许已经忽略了社会伦理方面发生的变革;而且这种变革往往受到了别的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
13, 人生活在一种文化的影响之中,他就有批判这种文化的权利。
14, 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制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挟这门学问以自重,就必须钻得更深更透。此种学问被无数人这样钻过,会成个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成个什么样子,更是难以想象。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
15, 在器物的背后是人的方法与技能,在方法与技能的背后是人对自然的了解,在人与自然了解的背后,是人了解现在、过去与未来的万丈雄心。
16, 追求智慧与利益无无干,这是一种兴趣。现代文明的特快列车竟发轫于一种兴趣,说来叫人不能相信,但恐怕真的是这样。
17, 学习本身很痛苦,但必须以更大的痛苦为推动力,和调教牲口没有本质的区别。
18, 大概把对自己所治之学的狂热感情视作学问本身乃是一种常见的毛病。
19, 瞎浪漫的解救,是一种意淫。
20, “消极忍耐”
21, 从正确的前提能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但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就什么都能够推导出来。把无价值的牺牲看做崇高,也就是接受了一个错误的前提。此后你就会什么鬼话都能说出口来,什么不可信的事都肯信——这种状态正确的称呼叫做“糊涂”。人的本性是不喜欢犯错误的,所以想把他搞糊涂,就必须让他吃很多的苦——所以糊涂也难得呀。因为人性不总是那么脆弱,所以糊涂才难得。
22, 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的手里。
23, 要想明白些道理,不能觉得什么顺眼就信什么,还要听得进别人说。
24, 人经不起恭维。越是天真、朴实的人,听到一种与己有利的说法,证明自己身上有种种优越的素质,是人类中最优越的部分,就越会不知东西南北,撒起癔症来。
25, 事实上,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26, 科学是人创造的事业,但它比人类本身更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