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1000个女生,鲍毓明案真的不是个例
从N号房事件到企业高管长期性侵未成年养女,再到由此牵涉出的网络送养黑产业链,再次把“未成年人性侵”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而此时,距离它上次因林奕含自杀事件进入人们的视野,还不到两年。
在微博#trigger warning#话题下,数以万计的网友分享了自己童年被性侵的经历。这些黑暗的秘密里隐藏着众多孤独挣扎的女孩儿男孩儿,和防不胜防的人面兽心加害者。
TA们试图揭开自己的伤疤,直面噩梦般的回忆,为众人示警,为后来者发声。
我们看过太多的沉默,看过太多的泪水,更明白,面对未成年性侵,发声比沉默更有力量。
*下文请谨慎阅读,侵害事件可能会引起不适,内容均为本人自述,署名和匿名均征得本人同意
你永远想象不到一个看起来道貌岸然的人做出的事有多可怕!像上面这种“未成年性侵”案件隐在下面的永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更多更多。
有研究表明在中国,15.3%的未成年女性以及13.8%的未成年男性有过被性虐待的经历,并且这一数字很可能是被低估的。
侵害者可能是每天教你知识的温柔老师,是跟你一起玩耍的表哥表姐,是你尊敬的家中长辈,甚至可能是你的亲生父母!
在这种状态下,未成年人本身就很难去防备,我们就更不能去要求TA们必须是一个完美受害者,甚至去揣测这不是性侵是爱情。
我们不能忽略受害者和加害者在信任关系、权力、年龄、性知识、社会经验等方面的不对等,导致受害者不能反抗、不知反抗和不敢反抗的处境。
我们不能把受害者因性侵害而出现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行为——“我要爱上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当做加害者脱罪的说辞。
我们更不能歧视受害者,认为TA们“肮脏”“不纯洁”“不自爱”,任何人都不应该为自己受到的伤害道歉。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书评中有句话: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社会性的。换句话说,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不是由施暴者独立完成,是由整个社会协助施暴者完成。
对未成人性教育的缺失、对未成年人话语的不信任、对女性受害者的荡妇羞辱、对性侵害的忽视和沉默,都是性侵事件的帮凶。
而我们今天的不沉默,勇敢转发,就是为了明天没有更多的受害者。
监制 / 费加罗夫人
编辑 / 石籽儿
插画 / a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