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锦集

2020-04-28 23:27: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锦集

  《老成都·芙蓉》是一本由流沙河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老成都·芙蓉秋梦》精选点评

  ●文字有些艰涩叙述杂乱,排版不好,编校不仔细。作者个人主观色彩较重。

  ●比导游讲解景点介绍,更有温度

  ●全书倒数第二页介绍了1970年的大地震,估计作者也没想到2008发生了更大的地震。全书最后一段内容介绍了我们金沙,这有可能也是我初一眼相中《老成都》的原因吧。

  ●这位签过字的老诗人老川人,整本书都透着4个字:借古讽今

  ●在从成都回北京的飞机完了。被流沙先生笔下(眼中)的老成都打动了,记忆深刻的是写抗日战争那章,日军飞机朝着成都投炸弹压抑眩晕之感堪比两年前读定西孤儿院纪事。越发认同学习历史应该从家乡史,而非中央政权史学起。

  ●除了书里面的照片因为印刷原因根本看不清以后,内容很赞,听老一辈娓娓道来记忆中的老成都

  ●对第一页的地图必须吐槽强烈不满。这张地图并不是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清晰。我在其他地方看见过翻印的清晰版本,每条街道名字都能辨识出来的!本书印成一团浆糊,哪条街哪座桥统统都看不出来了,还不如不要把这张地图放在第一页!!!

  ●作为年轻的成都人,向往那段悠悠的岁月

  ●半个小时翻完 对内容失望 没有老成都的故事风情典故 杂七杂八

  ●这本书差就差在排版上,图片文章内容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明明只是流沙河先生的回忆,却在图片上太广阔了,图片有那时候参考价值,但倒不如全文字。明明就是流沙河先生对于自己记忆力关于老成都的故事。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一):一个老成都对人生轨迹城市印迹诠释

  一个成都老人见证成都的历史变迁,讲了自己有趣的事,以及成都近百年发生的历史事件,虽然有时候有些赘述,但是整体文笔简练,现在年轻人很难有这么简练的笔锋了。值得一读,一个下午,你值得拥有

  排版差评,图片过多,且大多看不清,部分跟本页文字关联性不强。其实文字内容很少,除去图片,是很薄的书。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二):日渐消逝的老成都

  有这样一座城,把3000年的时光浸泡在一盏茶中,闲庭竹椅笑谈着世外的云卷云舒。

  有这样一座城,把千里沃野的方圆垒砌在一桌牌上,无问西东,固步着红尘方寸之间。

  有这样一座城,把锦官内外的故事演绎在一场戏里,万化千变,闹腾着素日的锦时闲情

  这座城,3000年来只有一个名字。

  这座城,3000年来从未迁过地址

  他,叫成都!

  一个年轻的老成都人,用素笔和足迹涂彩的成都记忆。

  https://mp.weixin.qq.com/s/imjxD54KDf4mv-YwmRmg9A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三):梦里不知身是客

  公交上读《老成都•芙蓉秋梦》。摇晃的车厢里读到抗战片段,成都遭逢日寇大轰炸,平民箪食壶浆修机场,盟军B29轰炸机远袭归来,报载日本无条件投降,都不禁潸然。我们的民族是经历了如此的磨难到了今天,多少同胞先人逝去矣,多少国际情谊待珍重。沙老头脑清楚,专门写过一篇《中国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他依靠的就是这样的亲身经历,依靠的是个人清晰的记忆,所以真切,因而动人。

  沙老的回忆自民国溯往,零星提到己丑鼎革后的蓉城“新”貌,写到老街旧店,偶尔会带一笔今为某某,拉一根细线,将历史与现实联结在一起。可是参照当前,即便是沙老写作这些文字的当时(十余年前)存在的,现在也渺茫无可寻了,这在喟叹城市命运之余,多了一分无力的愁绪。逝去的待人追忆,可是逝去的速度却丝毫不减,肉食者读此书,会有所深思而改悔么?

  (说一句,几年前读沙老自传《锯齿啮痕录》,可将本书中未提及的又一段个人与城市之命运接续。在下笔写这篇笔记的今日(五一六)特别需要一提。那本书里的沙老还是如此博闻而有趣,但命运却令人唏嘘。读史鉴今,古人有云,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能逃出这咒诅的周期律么?)

  全书有回忆,亦有史笔。成都城载千年,旅游书往往只提金戈铁马兵不厌诈之三国,沙老偏偏惜笔于后蜀孟昶,这位末代皇帝。说起来,成都又名蓉城,其遍植芙蓉的旧事自然与后蜀相关。那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暖情话反复在流沙河、冉云飞等蜀地文人口中吟诵,如今读到沙老说孟昶和花蕊夫人也曾在大慈寺居所窗外流连吧,才理解这一份情思,老诗人是借古事表达对个人情感和精神最大的尊重。而这也应该是一个城市最具深意的情怀,恋城,其实本是恋人。沙老说,成都人称贡院街为皇城坝,何者皇城?前蜀后蜀也,成都人恋旧。恋旧,一词点出城与人之情,踏踏脚下的土地,似乎可以听到时间的回响。成都之所以让人来了不想走,当然不能只是吃食和肉欲。

  阖上书,恍若梦醒。梦里不知身是客,来蓉三年,依旧无法开口说川话,不知觉间口语里却带上了成都人的语气,我因此认为自己也是成都人了,特别是读完这样的书。在未来带着孩子在成都的街巷间徜徉时,也可脱口而出这座城市的故人和故事,那自是一件美事。期待成图每月一次的沙老讲座,还要再去见见这个智者和老人。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四):有一种爱叫乡情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可谓“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擅诗能文,深厚扎实的国学蕴底,在行文中能体会到先生的才学厚度与展扩的思想境界。笔名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我们的名字惯用三字,所以将“河”字补之。先生在那个“特殊的革命时代”接受过各种劳改,累计长达20年,可见其命运的“青睐”与锤炼。书中先生的成长经历,唤起我强烈的感念之情,我们这些成长与生长在和平中的后代人,真是幸福的无以复加,那些为了我们现在美好生活奉献出生命的人,用血肉之躯为我们这些后人换来了安稳富足的生活。

  本书以出生地为切入点,在时间与空间的相交融中,跟着先生那时时流淌着情感的笔,探看家族、人物、城池的荣衰。浏览从古至今,日新月异地成都。如今的成都虽是旧貌换了新颜,但通过一张张老照片,那曾经的蹉跎岁月,过往云烟通过岁月的沉垫锻造出他独特的气质,他承载着的历史底蕴无时不在昭示着他仍就健硕的生命力。这是一部个人成长中充满满目疮痍地见证史,亦是一座城市静默中的血泪发展史。以一类推,地大物博的我国,多少地区都是在这样的时间缄默中变更着发展着。一地一城汇聚起来的就是整个华夏几千年来的传承史。

  当我们捧起这本书,仿佛通过先生的笔端站到了先生的身旁,跟着先生一步步走在成都,那一条条街道、一爿爿小店、一个个茶馆、一样样吃食也都在眼前、鼻端、舌间蕴化开来。听,一首歌曲的旋律此时正好响起,“……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伴随着这样深情的歌声,我们更能体会出一个人把他乡变成故乡后深切的爱乡之情。

  岁月流转,物事人非,时移世异,变更不了的却是一代代人流淌在骨子里的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厚意。多少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词吟咏中对故乡的拳拳赤子之心流在心间,行于指间,吟出舌间。从王维的这首《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中就能体会到自古人们根深蒂固地恋乡情结。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飘萍,那一缕对故乡的眷恋与无法割舍的情愫,已经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壤中。

  《老成都·芙蓉秋梦》读后感(五):充满个人印记的老成都

  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却在成都生活了很多年

  沉湎于蜀地的闲适安逸,至今尤为未生腻,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块很神奇的土地。

  在外地读书时,绝大部分同学,听到成都二字就心生向往,想必是满街的茶馆,满巷子的美食,满城市的美女让每个贪玩好耍的年轻人都很难以拒绝。

  所以写成都的,就很难免俗,不得不去写写“美食”“美女”“美景”,真正让老成都来写,我就很好奇会不会也写成个旅游指南。

  流沙河先生没让我失望,作为资格的老成都,也是老成都文艺界的瑰宝,他笔下的成都未曾流俗而是处处刻着自我印记。

  流沙河先生花了很多笔墨来写家庭的变迁,从自己的祖辈经历开始细数,写他鉴证或听说的成都历史,成都的历史并不像他所塑造的民众性格一样,闲适平淡,而是充斥着战火、争端,甚至——屠杀,但是这块肥沃的土地却在一次又一次蛮狠的伤害后,很快重塑,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也加倍融合起来,历史的洪流,裹挟个人和城市的命运一刻不停的向前,这座城市和市民骨子里乐天知命的基因也因此深深地根植下来。

  我最喜欢的篇章是流沙河先生写他念书时候的老成都,看他回忆校门出去左拐是什么路,往前走有个什么小吃摊,最火的吃食是什么,什么伙食量大管饱,对于此时的穷学生来说,指南针就是一间又一间的小吃铺散发出的香气。很多吃食,比如皇城坝的牛肉饼子到现在也是驻守在原来的位置,就不知道味道还是不是那个味道了。

  那时候的人也是有古意,成绩好又穷的学生有书读,富家纨绔子弟也有书读,各读各的也不相扰,学生一心求学,老师一心教学,人人视学识浅薄,作弊剽窃为奇耻大辱,如此难得的文化风气,读来又欣慰又感动,题外话,没想到远近闻名的石室中学也是真正的老资格了。

  再有,在流沙河先生的叙述下,很多曾经不明觉厉的地名就清晰且亲切起来了,九眼桥、浆洗街、洗面桥、高升桥、上东大街、大慈寺,春熙路,每个奇怪的地名里都蕴藏着一段自己的故事和历史,有些地方是经久未变例如百年未变得繁华商圈变春熙路,有些地段则一改再改今非昔比了,例如曾是香火地、征战地、居民区、红灯区的大慈寺,如今又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商圈新星。

  总之,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充满个人印记的城市传记,要说缺点吧,可能就是配图有时会跟文章没什么关联,流沙河先生也没有刻意去组织文章结构,所以稍显散漫吧。

  但是没人写书评~真太不科学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