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镜谋杀案》的读后感大全
《破镜谋杀案》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并不喜欢马普尔小姐系列,开篇总是塞满琐事,和老人对年龄的忧愁。撇开前面无谓的章节,这本故事还是蛮精彩的。(只是马普尔的戏份基本就是在家对抗衰老这真的对吗。
●19080,这样的人,会无意识地给别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他们缺乏的不是善良之心——他们为人善良——而是真正的思考。他们该明白自己的行为也许会影响到别人。她只考虑这个行为对自己的意义,从来不想一想它对别人的意义。
●阿加莎一流作品。 一,极简的犯罪内核。颇像波洛系列早期名作《XXXX》。当我们知悉了犯罪动机,理解了凶手杀人的强烈意愿,才明白对于真相的各种猜测是多么迂回绕远。 二,放大的细节。女明星究竟出神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她又在害怕什么?“我的镜子四分五裂,厄运降临到我头上。”这个细节及时象征意义可能是本案最大的魅力所在。这一点也像极了上文提及的那起波洛案件——谜团涉及一个凝固僵化而不同寻常的表情。 三,一出悲剧。这才是使阿加莎作品真正能够从一部“有趣的推理小说”升华为“伟大的犯罪研究”的决定性因素(也使得这一桩案子超越了由波洛担任主角的那一部“姊妹篇”)。阿婆哪一部为人称道的经典没有悲剧色彩呢?只有悲剧才震撼人心。 20190102001
●我以为我已经掌握阿婆的套路了,然而还是没有猜到凶手是谁……
●(含剧透)阿加莎的小说永远以人性的剖析为主线。而线索、口供这些不过是辅助。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玛丽娜是一个可爱的人,但是她有着不知安定的性格,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他的丈夫了解她,疼爱她,永远在各种伤害中保护他。可是这一次他的能力已经没办法保护她了。他的选择看似冷酷其实深情。愿天堂的玛丽娜能找到真正的和平安宁。/ 其实看马普尔小姐的小说里那些配角的故事也很有意思,家长里短中反应着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生活中充满看似热情其实内心只有自己的人。巴德科克夫人是这些人中最极端的例子。时时站在对方的角度多考虑,也许比虚妄的热心更值得欣赏。
●马普尔小姐系列,但马普尔小姐出场并不多。有些怪怪的感觉,但意识到真相的时候还是有些情绪复杂。说不出来。
2019-1-25
看了这么多本,第一次猜到凶手,就是动机想错了,毕竟信息量不多。当然,猜凶并不是侦探小说的重点。如果你总是和作者“对着干”,在她的误导中反向思考,也能逼近真相。这本之所以容易猜,一个是因为阿婆的套路已经有所熟悉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我觉得是因为这是“谁都可以是凶手”的写法,所以我打三星半。如果说波洛借助灰色脑细胞的时候还得自己去探访,那腿脚不便的马普尔小姐就是纯粹的安乐椅侦探了,几乎不出门就把案子破了,而且还有点帅!虽然她是个眼睛腿脚都不方便的老太太了,但是一有谋杀案,她就精神抖擞。马普尔小姐说,人性,在哪里都一样,旧时代过去了,老村子盖起了新楼房,但人性是不会变的,所以,死者,还是死在她的性格上。
动机:复仇
诡计:临时起意,毒杀。凶手平常都吃那个药物,所以别人看见也不以为意。结尾在人称代词上还有叙诡的意思。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二):考虑自己的意义没错,但别低估了做出的选择产生的影响
原以为马普尔小姐开篇就出场,这个故事会节奏很快。但开篇感觉比较琐碎,而相对应,结尾却显得非常突兀,很多事情没交代清楚就结束了(又烂尾了)。 如果说波洛是以对任何事情都抱有怀疑,通过灰色细胞来洞察一切的话;马普尔小姐则通过对人性至深的理解和感悟来解答每一次案件背后的善与恶。 这不是一本完美的推理小说,而且问题也不小。但是,凶手最后的作案动机的确让读者感到比较震撼。不论是对受害者还是对凶手的人性刻画都非常到位。 阿婆说得很对,“……他们缺乏的不是善良之心——他们为人善良——而是真正的思考。他们该明白自己的行为也许会影响到别人。她只考虑这个行为对自己的意义,从来不想一想它对别人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正是新冠肺炎爆发,改变了我们的2020年最初的生活的时期,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因此也更为深刻。本书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是结尾显得仓促,从而对一些案件细节的解释缺少说服力。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三):比罪恶更可怕的,是不自知的罪恶。
这是我至今读过的众多阿婆作品中,结局最令我震惊的一本。 凶手并不难猜,可当马普尔小姐说出凶手的动机时,我很难描述我当时的心情。
“像她这样的人,会无意识地给别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他们缺乏的不是善良之心——他们为人善良——而是真正的思考。他们该明白自己的行为也许会影响到别人。她只考虑这个行为对自己的意义,从来不想一想它对别人的意义。”
大约是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看起来善良,却缺乏同理心,仿佛世界只围着他一人而转,极端的自私而不自知,从不去想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伤害。以至于我在看到结局时,竟然觉得这是阿婆作品中最该死的一位受害者——而实际上,这位受害者完全没有害人之心,她只是无意识地,毁掉了别人的一生。可比罪恶更可怕的,是不自知的罪恶。
总有人说,阿婆的作品以善于刻画人物、描绘人心见长,我一直对这种观点不置可否。可看完这本书,女明星的癫狂,她的丈夫对她的迷恋,女仆对马普尔小姐过分尽责的照顾,把音响开到最大却从不觉得扰民的女孩,被收养又被抛弃的养子,新时代与旧时代之间的代沟……阿婆她洞察人心的本事都浓缩在了这本书中。我想从前我只算是站在门外的阿婆粉,现在我应该站在门里了吧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四):成功的悬念是如何营造的
成功的悬念是如何营造的 破镜谋杀案,也属于马普尔小姐系列,不说案情,首先说下个人阅读这本的时候对于当时英国乡村不同的阶层的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感受,战争结束后不久,遗产税原因,战争逝去的人的财产就算是想被家人继承也需要支付遗产税,而且还不低,这就让很多本来生活在乡村生活富裕拥有自己财产的人忽然失去了一切,从家里的主人甚至变成了门房仆人,还有一部分是外来者,不管是所谓的大城市的人还是国外来的人,他们的经济基础当然是好的,然后来到这里买下房产,可是他们的生活习惯装修风格是不同于乡村的。 这就让土生土长的人对其有暴发户的感觉,而新来的人总是觉得这里的人是土包子,而普遍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高,不想去改变,害怕改变,这就导致很多的冲突。 然后回到故事里面,著名的女演员购买了这座乡下的庄园,并且大兴土木将其建造的像是黄金堆砌的造物,肯定有些人羡慕,肯定有些人嫉妒,肯定有些人愤愤不平。 然后就是女演员邀请了很多自己的朋友还有这个村子里面的一些人在自己家开聚会,也就是在这个聚会上,发生了谋杀案,判断是不是谋杀其实并不难。 这个案件的只言片语之中也对当时的演艺行业的一些现状进行了描述,而这个敏感又容易有挫败感的女演员,面对自己的房子中发生的事情,可能会怎么样,很让人担忧。 故事推理过程集中在当时女主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才神色大变,不同的人看法不同,也只有最后真的重新站在那里,就会发现其中的玄机。 总的来说,这本书中自己对于当时乡村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人生百态更加感兴趣,也是对于那个时代英国的遗产税真的有了更多的了解,还有就是对于马普尔小姐那位更加八卦的朋友挺佩服的,个人评分8.1分,推荐指数三星半。
《破镜谋杀案》读后感(五):不啰嗦
这篇文章里面不会有直接的剧透,也会尽量避免有可能让敏感的人猜测出凶手的暗示。
这本书对我来说,总体阅读体验还不错,虽然看起来不相关的情节不少,但是并没有让我感觉很絮叨。之所以有很多不相关的情节,我想首先是因为马普尔小姐的探案方式,作为非“正式”调查人员,她绝大部分的推理都是依据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二手”资料。而且这些二手资料,她在收集的时候,并不是用类似侦查的方式,非常有目的性的一问一答,而是很放松的拉家常,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出现很多“废话”,这也是很自然的,毕竟拉家常的时候说的如果都是有用的话,那看起来才比较不自然。
而且这种拉家常的调查方式,应该是阿婆的一种写作技巧吧,为了保证读者和侦探的信息量对等,作者必须把一些有用的信息暴露给读者,但是同时,必须保证这些信息不会被暴露的过于明显,以至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轻易的猜出了谜底,而失去了阅读乐趣,所以必须把一些有用的话藏在废话里面,以降低信噪比(有用的信息和没用的信息的比例),当然了,废话不可以过多,不然就显得过于啰嗦,让读者完全无法抓到重点,以至于中途就放弃阅读。单讲这本书的话,我觉得至少对我来说,信噪比控制的比较好,废话实际上并不多,而且你会发现很多废话,看起来跟案情本身关系不大,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具体的就不多讲了,以免不小心剧透。
这本书除了案情本身,还侧重描写了代表发展和快节奏现代生活的开发区,和代表传统和慢节奏生活的老城区中,不同的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对于新的技术和生活方式,当地的人大概有三种态度:不喜欢不接受,不喜欢但是接受,喜欢而且接受。阿婆对于这三种人的描写都很精准,这些描写,放到现在这个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的时代,依然一点都不落伍,这三种人,现在依然存在着,而且是以和书中描写几乎相同的状态。虽然很多人感觉这些描写可能有些啰嗦,但是其实个人感觉,这些都是有用的,都在不断的提醒读者,就像书里描写的那个案子本身一样,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人性是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