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九篇读后感摘抄
《但丁九篇》是一本由(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上一个人就像是创造一种宗教,而那种宗教所信奉的神是靠不住的。
●博尔赫斯啊~为什么不是700页而偏偏是50几页~没看够啊~寂寞啊~
●非常想上神曲导读一类的课。博尔赫斯的文论非常有风度,渊博而气定神闲,同时可以感觉到,他实际上并不是在解读但丁,而是在陈述自我,陈述着典型的博尔赫斯。
●真想只从书本身来评价,但:1. 没看过《神曲》。。2. 九篇短篇也实在太短了。所以,被书友们疯狂吐槽成这样也是没办法的事。。。当年买被拆成三本的《我们的祖先》(译林出版社出版,看来这种做法也不是一家独创)已经一肚子火了。 就算是大师,最多也只能给三星了。
●开始在床上读,看了前面一半,有点失望。晚上回来,坐着看完了后面的一半,精彩之极,越往后看越觉得有意思。博总能给人一种“创造”的冲动,九篇未必是解释但丁,更多的是制造但丁。后者反而显得比前者更为真实。(朗费罗那个翻译完全没有显示出不同,对于王的译文我也是很呵呵
●博尔赫斯是我们阅读神曲最好的向导 如果我们能顺着他的眼光走去 我们所看见的不是宏大的天国和高悬的神性 而是但丁的那惊人精确的修辞、恐惧的幻梦、心灵的洞察和他生命的气息
●尤利西斯的行动无疑是尤利西斯的航行,因为尤利西斯只不过是声明自己要采取的那个行动的主体,可是但丁的行动或者事业并不是但丁的航行,而是撰写他的书。事实很明显,很容易忘掉,因为《神曲》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死去的人被不朽的主人公淡化了。但丁是神学家;对他来说,写作《神曲》的艰难程度,甚至冒险和致命的程度,往往并不亚于尤利西斯的最后一次航行。他大胆地编造了圣灵的笔从未指出过的神秘;这种企图很可能形成罪孽。他大胆地把贝亚特里齐·波尔蒂纳里同圣母和耶稣相比。他大胆地预测了好心人无法探知的最后审判的意见;他审判了买卖圣职的教皇的灵魂,拯救了提出循环时间学说的阿威罗伊派的西格尔的灵魂。
●我要补一下但丁的神曲
《但丁九篇》读后感(一):22块钱40页,醉了
恭喜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刷新了中国图书出版社的底线~~~~~~~~~~~~~~~~~~~~~~~~~~~~~~~~~~~~~~~~~~~~~~~~~~~~~~~~~~~~~~~~~~~~~~~~~~~~~~~~~~~~书是好书,但是也经不起这么整啊
《但丁九篇》读后感(二):神曲的短篇评论
看惯了博尔赫斯的虚构评论,突然评论真实作品,有点不敢相信,马上联想到作者是不是也顺便改编一下"神曲"(不过并没有)。"神曲"读得我很痛苦,"但丁九篇"甚至把我说不出的违和感都讲得清清楚楚。有些地方确实就是"弗罗伦萨报纸"或者"意大利名人录"。那个鹰和标语确实就让我想到现代广告,还是天使组成的,这是何等的怪异。贝雅特丽齐的出场确实就是启示录的场面。令人遐想的边狱城堡,保罗与弗兰切丝卡,尤利西斯的南半球航行。"比喻"本身就是比喻,主语和比喻物之间形成无休无止的循环比喻;个体是全部,而全部是每一个个体;这是阿莱夫还是罗素悖论之类的东西?总之非常神奇的一本小书。真高兴自己既啃完了"神曲"又买了"但丁九篇"。
《但丁九篇》读后感(三):不可能读懂的但丁
短短的一本书,写了九篇分析《神曲》的文章。这本书对于没有读过《神曲》的人来说,理解肯定是片面的,仅仅是从博尔赫斯给出的一些句子,无法理解《神曲》。
当然,没有人可以完全读懂但丁,从博尔赫斯引用的对《神曲》的各路评论就足以看出。有的人写了《神曲》,有的人评论《神曲》,博尔赫斯评论《神曲》的同时也评论了其他评论《神曲》的人。“关于《地狱篇》最后一歌的第七十五行诗来说,评论家们引起了一个混淆艺术和现实的问题······他们无一例外地理解为把乌戈利诺置于死地的不是痛苦,而是饥饿。”对于《神曲》的分析,可以是多层面的,有的人从技术层面,有的人从艺术层面。
“严格来说,现实生活中没有凶手;只有笨拙的语言把他们归纳为那个不明确的群体中的个人。”这里给我们提到了唯名论学说。我不禁思考,是语言创造了思想还是思想创造了语言?
《但丁九篇》读后感(四):博学的博尔赫斯
作为博学的作家,博尔赫斯的《但丁九篇》 是非常专业的文学评论,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获取知识是读此书最大的乐趣。
《天堂篇》出现了由贤人组成的大鹰(想起血源里面的重生古神,博尔赫斯也提到像这种一群生物组成的一个生物往往不是好形象)。但是在但丁之前,波斯诗人法里德.奥丁.阿塔尔讲了一个关于大鹏的故事:众鸟想寻找大鹏,经过重重劫难之后,只剩下三十只鸟达到大鹏山——它们发觉自己就是大鹏,大鹏就是它们当中的每一个,又是它们的全体(一即是全,全即是一,十分钢炼)。
“爱上一个人就像是创建一种宗教,而那种宗教所信奉的神是靠不住的。但丁对贝雅特里齐的感情达到了偶像崇拜的程度,这是无可反驳的事实,她有时嘲笑,有时忽视但丁……”“我(博尔赫斯)觉得但丁创作这部文学杰作的目的,是为了插进一些他通无法挽回的贝雅特里齐重逢的场面”博尔赫斯对但丁创作目的的解读解释了为什么《炼狱篇》最后,贝雅特里齐与但丁重逢的场景是如此尴尬——贝雅特里齐光顾着训斥但丁了。
除了这种知识性的收获之后,博尔赫斯也给出了一份精读章节列表:
《地狱篇》第一歌;《地狱篇》第三十三歌乌戈利诺的章节(1-75行);《地狱篇》第二十六歌90行之后,奥德赛的终局;《炼狱篇》最后一歌,但丁与贝雅特里齐的重逢;《天国篇》第三十一歌,但丁与贝雅特里齐的告别;《但丁九篇》读后感(五):发现博尔赫斯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一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姑且用博尔赫斯在《私人藏书·序言集》中用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形容他:发现博尔赫斯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一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好像是在一节写作课上,第一次知道了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但仅仅只是知道了这么一个代号。后来在看《中国诗词大会》时董卿提到这个阿根廷作家说过的一段话,“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再后来,正式发现博尔赫斯,是慕名前去寻找博尔赫斯书店的时候。过程很像寻隐者不遇的场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按图索骥寻去,隐匿在深巷里,却只能透过玻璃窥见一斑。以为就这样寻隐者不遇了,却发现右侧有个小通道,通向三楼的书店。是个惊喜,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一样的惊喜。
其实本打算买的是他的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和《世界性丑闻》,不过这家书店似乎总能让我出离预想。在小小的写着“博尔赫斯”的书架角落里,有一套又薄又干净的集子。随手拿了一本,就是这本《但丁九篇》。翻了几页,和想象中本该有的学术气息很不相同,再一次出离预想了。我不太了解这个阿根廷作家,但一定非常有趣,从笔尖到性格的完美有趣。但丁的神曲没能细读过,知道故事梗概,在外国文学的课本上翻到过,也出现在课堂老师的ppt和考试卷上。很奇怪的,无论多少下了定义的称誉没能让我有决心去读神曲,却偏偏是博尔赫斯跳脱揣测和丰富想象力延伸的评价,让我对《神曲》充满兴趣。有人说这是哲学范畴,也有人说这是博尔赫斯式讲述,这些我都并不清楚,只是在全神贯注慢慢地花上一个小时在返程的路上读完这本小册子,我无比庆幸自己就这样发现了博尔赫斯,的的确确值得纪念。
也需要读过博尔赫斯私人书单上的每一本书,才能彻底感同身受博尔赫斯讲述时的孜孜。也许读完了每一本也未必能感受,他太像一个图书馆了,永远在输入新的活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