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观后感摘抄
《生日》是一部由李钟言执导,薛耿求 / 全度妍 / 金宝敏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日》观后感(一):家
活在悲伤里的妈妈,隐忍悲痛的爸爸,还有小心翼翼着的妹妹,有的伤痕真的或许永远不会好。最后生日会好像变成了一个记录,那么真实,情绪那么动人,眼泪一直忍不住流。 男女主的演技真的太厉害了。妈妈在屋里抱着儿子的衣服声嘶力竭地痛哭,爸爸在生日会上情感完全爆发,太戳人了。 不过黑暗中还幸好有一丝希望的微光。“我不会跟你道别,只是在下次讲话之前暂停了一下而已”。
《生日》观后感(二):平时不爱写影评,但我讨厌做作装大师的人
平时不爱写影评,但我个人是非常讨厌在豆瓣里做作装大师的那些人。
一部电影的好坏,主要是看有没有触及到人的情感,而情感这东西是非常主观的。
所以,我也不会因为影评而不去看或去看某部电影,因为影评根本就不能作为一部电影好坏的衡量标准;特别是一些国产电影,虽然我不怎么看,但在国内这个环境之下,影评,评分,这些东西更加不可信。
对于这一部电影,我个人来说觉得还可以,如果有时间真不妨看一下。
《生日》观后感(三):要幸福啊
对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还是感觉导演处理得很克制,尤其前半段太克制显得略微平淡。但也正是这样的克制,才显示出痛苦的日常。
活在悲伤里的妈妈,隐忍悲痛的爸爸,还有小心翼翼着的妹妹,有的伤痕真的或许永远不会好。最后生日会好像变成了一个记录,那么真实,情绪那么动人,眼泪一直忍不住流。
男女主的演技真的太厉害了。妈妈在屋里抱着儿子的衣服声嘶力竭地痛哭,爸爸在生日会上情感完全爆发,太戳人了。
不过黑暗中还幸好有一丝希望的微光。“我不会跟你道别,只是在下次讲话之前暂停了一下而已”。
妥妥的贩卖悲情,尤其高潮部分的煽情,强行哭诉催泪。不喜欢这样讲故事。遇难者家属聚会,倾诉的场景,总是让我想到《亲爱的》里面那些孩子丢失家庭的聚会。事实上,如果这些同病相怜的都不抱团,外人是很容易淡忘事件,几乎无人问津的,参看马航失联事件,飞机至今下落不明,除了偶尔听到家属发声,已经无人关注了。
个人觉得可以以家属追究当事人员、政府的责任来讲述,将亲情穿插其中。又或者讲家属如何重新认识儿子(或者女儿)……
全度妍的戏是好的。薛耿求略一般。
世越号沉没一直有阴谋论,马航也是。真相到底如何,时间或许会给出答案,只希望那一天不要太迟。
《生日》观后感(五):悲伤要一起分享
哥哥坐船发生事故遇难后
妹妹不敢下海,也不敢用浴缸
妈妈买新衣服,只买了儿子的,没有女儿的份,但妈妈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并没有察觉到女儿不愿吃饭的真实原因
丧子已成事实,痛苦难以避免
若你不想活,就趁早干脆死去
若你不想死,就收拾心情生活着
面对离去的人,哪一个不悲不痛
与身边的人好好活着,就是件造福社会的善事
悲伤要一起分享
一个人闷着会憋出病来
让离去的人知道活着的人对他们的怀念就好
悲伤不可比
有的人表现强烈
有的选择放在心底
重要的是
不要给活着的人带来二次伤害
且行且珍惜
《生日》观后感(六):除了悲伤,我还想多知道点他们的生活
冲着全度妍和“岁月号”去看的;在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有看过关于岁月号的报道和纪录片,当时就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还看过李沧东导演的《密阳》,感受到了全演员的影后级别的演技;昨天晚上看到评论里有说男主角是《素媛》的爸爸;啊!电影因为他们的演绎真的很感动,但是也就仅限于此了。首先里面父亲这条线讲得不清不楚的,感觉是为了显得这个家庭的不幸可以这样安排;其次最后那场生日给人的感觉就是生硬,所有的人都在回忆秀浩有多好多好,这是某种纪念他的仪式吗?可是不是有点往父母身上撒盐的意思吗?比起这场生日,我倒觉得前面晚上睡在客厅里感应灯突然亮了然后妈妈抬起头来,一直扭头看向儿子的房间;妈妈看见服装店里打折了,还是习惯性地给儿子买一件挂在衣柜上;妈妈在客厅里,听到小区里儿子跟同学打闹的声音,假装睡在沙发上了等着儿子来叫醒自己,但是现在永远也等不到了——这些细节更能打动人吧。而且影片说那些遇难学生的家属相互治愈,这个主题就更不明显了。
《生日》观后感(七):没了,才知道什么是真的没了
首先建议有孩子的家长不要看这部影片,因为实在不想破坏你们本来愉悦心情,不是作品不好恶到诸位的心,而是作品太细腻扎了各位的心。相信也只有女性导演能把这样的悲情世界用再舒缓不过的节奏呈现的如此撕心裂肺,因一场致命的意外而失去爱子的家庭,夫妻之间的关系、作为父母自身所经历的折磨、即使有二胎父母与老二感情上微妙的变化、这个家庭与亲人邻里之间逐渐产生的问题,都以这个家庭作为代表进行了痛彻心扉的展示。那种万箭穿心的痛谁看了都不会无动于衷,谁经历了都宛如置身炼狱。不过,悲伤的背面总是带着希望,导演也没有一味的向观者肆意的投掷着催泪弹,当情绪到达一定状态的时候一束鲜花或是一杯热茶就会送到你的面前,你不会感到猝不及防,反而是在哭的状态中叹息一笑随即轻逝眼角的泪再轻咳两声,默默的在心中为这对父母真诚的说了声“加油!”“薛景求”“全度妍”两位“戏骨”级别的老师,用诚意虐痛了用心去欣赏这部影片的眼睛。QJ
《生日》观后感(八):全度妍与薛景求的再度合作
大二的时候看过全度妍和薛景求的《求偶一只公》,两人深刻且不经意的表演把整个文艺片表达的很真实。多年来全度妍在伦理片、剧情片每年一部的节奏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虽然越演越老气,但是真的是女神般的存在。
《求偶一只公》是两个大龄男女在千禧年的邂逅,《生日》是生活给一对平凡夫妇带来的重大磨难。巧合的是两部电影里都有在家中祭拜故人的情节,《求偶》是祭拜长者,《生日》是祭拜长子。
如果二位大神过几年再共同创造一部老年夫妇或丧偶的电影,那真是绝了。期待!
2001年《求偶一只公》《生日》观后感(九):灾难之下焉有完卵
一部没有灾难场景的灾难题材片,属于灾难片的冷僻范畴,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
世越号事件是整个韩国为之触动的事件,就像当年美国的911一样,是一代人的记忆伤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伤疤好了,也许过几年就淡忘。但对于遇难者的亲人,却是永远的痛,身上永恒的裂口,它依然撕裂着这些活着的人、家庭,也慢慢地撕裂着这个社会。
作为死难者的亲人,一边是面对丧子之痛,一边是面对社会的淡泊,“我们的孩子仍在那片冰冷的海底,为什么你们却在谈国家赔偿,让我们停止悲伤?”灾难后,每个人有不同的PTSD反应,有的人在深夜嚎啕痛哭,有的人在“复制”逝者的人生,有的人一直活在幸存的阴影中,当黑夜和孤独降临,悲伤袭来。
一场缅怀逝者的生日会成为了大家宣泄的契机,大家尝试着与悲伤的记忆妥协共存。
联想起当下肆虐的疫情,一夜之间让多少家庭破碎,让山河变色,尽管我们国家和社会机器的恢复能力很强,但我们这代人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这段暗淡的经历。一些人没有了子女,一些人全家感染,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但眼下大家希望尽快迎来拐点,期待着光明快来,而鲜有关注事件的B面。我有充分理由相信,很快就会有这个事件题材的纪录片和电影,它将讲述抗疫者们的伟大,一个个关于奇迹的故事。但不知道,日后是否有影像资料能叙述平凡人面对悲伤自我疗愈的故事。
灾难之下焉有完卵?如果时间无法抚平伤痕,如果记忆和痛苦无法消逝,我们将学着面对,与之和平相处,带着对你的思念和记忆,让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希望下次你来看望我、那门前感应灯忽然亮起的时候,我能跟你说,看,我有替你健康快乐地活着。
《生日》观后感(十):2019.10.2
真的是一心想为祖国庆生,这周一点也不想干正事,借着养病的借口,今天彻底陷了一天。
自从听说了这部电影,就一直想看,但一直也没找到,今天抱着必看的决心,好不容易找到这部电影的资源。
一直到秀浩的生日会,都感觉虽然可以感受到父母家人朋友深受影响、但并不浓烈,不至于哭,还在质疑这部电影的催泪能力。随着PPT的放映,就感受到了这部电影的能力,并不是因为感到压抑而哭,就是看着演员流泪,我也开始流泪。
其实,从上周五晚上知道从小一起一个楼住过的阿姨去世之后,心情一直有些低落,想找一个情绪的出口,也一直没找到,今天借着这个电影也释放了心中的复杂感情。
其实我对这位阿姨并不是感觉很熟悉,甚至我已经不记得她长什么样。她的儿子也比我小了几岁,所以当年也并没有什么交集。只记得她儿子小时候眼睛挺大,长得也挺帅。她在图书馆工作,所以小梁是她的微信好友。从她的朋友圈中看到了她儿子现在的模样,还是挺帅,眉宇间还是能看出小时候的影子。小梁给我读了一下她儿子代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听完情绪很是激动,但却说不清楚那到底是怎样一种感情。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个画面:冬天,小男孩穿着羽绒服,手里拿着去补习班的布袋子,站在楼语门前,仰着头看着自家阳台的位置,神情有些委屈,好像刚被家长批评过。我不知道我是真的看过这个场景,还是因为情绪太过起伏,大脑自动生成了这个画面。仔细想想,这就是我对着家人的全部记忆。
写了这么多,也没真正表达出当时的准确的心情。祝阿姨一路走好。
这件事是我更加意识到,必须留一份温柔给父母。
说回电影,其实当初最想看的原因是,女主角是全度妍,我一直以为是我知道的以为搞笑艺人,上过runninman,想看看搞笑艺人到演员的反转魅力。事实证明是我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