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的观后感10篇
《生日》是一部由李钟言执导,薛耿求 / 全度妍 / 金宝敏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日》观后感(一):平时不爱写影评,但我讨厌做作装大师的人
平时不爱写影评,但我个人是非常讨厌在豆瓣里做作装大师的那些人。
一部电影的好坏,主要是看有没有触及到人的情感,而情感这东西是非常主观的。
所以,我也不会因为影评而不去看或去看某部电影,因为影评根本就不能作为一部电影好坏的衡量标准;特别是一些国产电影,虽然我不怎么看,但在国内这个环境之下,影评,评分,这些东西更加不可信。
对于这一部电影,我个人来说觉得还可以,如果有时间真不妨看一下。
《生日》观后感(二):要幸福啊
对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还是感觉导演处理得很克制,尤其前半段太克制显得略微平淡。但也正是这样的克制,才显示出痛苦的日常。
活在悲伤里的妈妈,隐忍悲痛的爸爸,还有小心翼翼着的妹妹,有的伤痕真的或许永远不会好。最后生日会好像变成了一个记录,那么真实,情绪那么动人,眼泪一直忍不住流。
男女主的演技真的太厉害了。妈妈在屋里抱着儿子的衣服声嘶力竭地痛哭,爸爸在生日会上情感完全爆发,太戳人了。
不过黑暗中还幸好有一丝希望的微光。“我不会跟你道别,只是在下次讲话之前暂停了一下而已”。
妥妥的贩卖悲情,尤其高潮部分的煽情,强行哭诉催泪。不喜欢这样讲故事。遇难者家属聚会,倾诉的场景,总是让我想到《亲爱的》里面那些孩子丢失家庭的聚会。事实上,如果这些同病相怜的都不抱团,外人是很容易淡忘事件,几乎无人问津的,参看马航失联事件,飞机至今下落不明,除了偶尔听到家属发声,已经无人关注了。
个人觉得可以以家属追究当事人员、政府的责任来讲述,将亲情穿插其中。又或者讲家属如何重新认识儿子(或者女儿)……
全度妍的戏是好的。薛耿求略一般。
世越号沉没一直有阴谋论,马航也是。真相到底如何,时间或许会给出答案,只希望那一天不要太迟。
《生日》观后感(四):悲伤要一起分享
妹妹不敢下海,也不敢用浴缸
妈妈买新衣服,只买了儿子的,没有女儿的份,但妈妈沉浸在丧子之痛中,并没有察觉到女儿不愿吃饭的真实原因
若你不想活,就趁早干脆死去
面对离去的人,哪一个不悲不痛
悲伤要一起分享
一个人闷着会憋出病来
悲伤不可比
重要的是
不要给活着的人带来二次伤害
且行且珍惜
《生日》观后感(五):没了,才知道什么是真的没了
首先建议有孩子的家长不要看这部影片,因为实在不想破坏你们本来愉悦心情,不是作品不好恶到诸位的心,而是作品太细腻扎了各位的心。相信也只有女性导演能把这样的悲情世界用再舒缓不过的节奏呈现的如此撕心裂肺,因一场致命的意外而失去爱子的家庭,夫妻之间的关系、作为父母自身所经历的折磨、即使有二胎父母与老二感情上微妙的变化、这个家庭与亲人邻里之间逐渐产生的问题,都以这个家庭作为代表进行了痛彻心扉的展示。那种万箭穿心的痛谁看了都不会无动于衷,谁经历了都宛如置身炼狱。不过,悲伤的背面总是带着希望,导演也没有一味的向观者肆意的投掷着催泪弹,当情绪到达一定状态的时候一束鲜花或是一杯热茶就会送到你的面前,你不会感到猝不及防,反而是在哭的状态中叹息一笑随即轻逝眼角的泪再轻咳两声,默默的在心中为这对父母真诚的说了声“加油!”“薛景求”“全度妍”两位“戏骨”级别的老师,用诚意虐痛了用心去欣赏这部影片的眼睛。QJ
《生日》观后感(六):全度妍与薛景求的再度合作
大二的时候看过全度妍和薛景求的《求偶一只公》,两人深刻且不经意的表演把整个文艺片表达的很真实。多年来全度妍在伦理片、剧情片每年一部的节奏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虽然越演越老气,但是真的是女神般的存在。
《求偶一只公》是两个大龄男女在千禧年的邂逅,《生日》是生活给一对平凡夫妇带来的重大磨难。巧合的是两部电影里都有在家中祭拜故人的情节,《求偶》是祭拜长者,《生日》是祭拜长子。
如果二位大神过几年再共同创造一部老年夫妇或丧偶的电影,那真是绝了。期待!
2001年《求偶一只公》《生日》观后感(七):观《生日》有感
这部电影在我最近电影清单的前三,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内容关于世越号事故后遗嘱和活着的人的生活,其次薛景求和全度妍两位演技咖合作。 前两天出资源了,立马下载,今天周五花了两个小时时间看完,世越号带给失去孩子的父母们很深的影响。 儿子的房间一直保持着原样,是不是这样可以欺骗自己一切都还没变?妈妈每天忙碌着,但却还是会抽空给儿子买新上的衣服,挂在儿子房间,崭新的皮鞋放在鞋柜,会在夜间抱着你的衣服嚎啕大哭。 从国外回来的爸爸对于女儿来说是陌生的,但毕竟血浓于水,他带着她吃甜点、一起去玩、帮忙修理家里的灯,慢慢熟悉了。代表提出要给儿子举办生日,他感觉记忆中陪伴儿子真的太少,了解的也太少。他去儿子的房间翻到了护照,这是儿子想要陪妈妈一起去越南找爸爸而办的,但却一次没有用上。爸爸拿着护照去求工作人员盖章,我看到这一幕眼泪止不住流。 生日那天,一群人聚在一起,观看视频,同学妈妈说着你的趣事,朋友也诉说着你一起的糗事,获救的同学也哭着说是你救了她,一屋人笑着笑着便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爸爸和妈妈的眼泪越积越多,妈妈哭着说出事那天早没有接你的电话,爸爸也哭着说一直见到你,说让你回家回到妈妈和妹妹身边,隐忍的哭声终于放肆的大哭了出来。 亲爱的孩子啊 妈妈会给你买最新款衣服 爸爸会为了你求人在你的护照上盖章 妹妹吃华夫饼的时候会想着到一半给哥哥 朋友会去你曾经想去的越南旅游。 好多人都记得关于你的事情 看! 你活在这些人的心中呢! 所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你还有你们要幸福呢!不管时间过得多快多慢,活着的人依旧要继续生活,带着对离开的人的爱,加倍幸福的。 看了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场景有三:一是爸爸请工作人员盖章,从最初的平淡请求到嘶吼的哭求。二是妈妈在夜里一个人大声哭泣呼喊着孩子的名字。三是生日时邻居弟弟念着诗爸爸妈妈的哭声从小声啜泣到嚎啕大哭。 感触很深的是每个人表达感情的方式都不同,有的默默有的张扬有的隐忍有的......别人给我们看到的是一面,还有不愿意让我们看到的一面。
喜欢电影以 薛景求做在出租车上 摇摇晃晃的镜头开始 之后还带入了长途奔波之后西装被压出很多褶皱的细节
比较喜欢的两个场景是 两个人因为抚恤金问题争吵后 男主离开 导演先给了很长一段 薛大叔背影向前走的戏 晃动又有些模糊的真实感
还有一段全度妍 躺在沙发上假寐 场景闪回到之前 才明白 儿子活着的时候 她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跟儿子打趣 等待儿子放学回家 电影《密阳》里 她也是这样 假装熟睡故意发出打鼾来怀念死去孩子的
能感受到导演很用心 也传承了李沧东导演一贯的拍摄风格 :温暖光亮基调下 又无法掩饰的平凡小人物的悲喜苦痛 结局也如《密阳 》一般 即便是无法接受儿子的离开 但还是留有了生的希望 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最后定格在一家三口晾晒在阳台上的衣物 窗外一片阳光
个人不喜欢的地方 以岁月号为噱头 预告片剪的超级煽情 因为李导作品珠玉在前 对比下来觉得有些欠缺新意(似曾相识的场景太多)而且作为电影中重中之重地 纪念儿子生日会的反转戏 拍的有点没有过渡 之前女主一直跳脱不出来失去儿子的悲痛 :不许别人提到儿子 仍旧给儿子添置新衣物 做儿子喜欢口味的菜品 和其他因为相同原因失去孩子的家长关系一点紧张 种种铺陈都是因为了突显全度妍的放不下 因为一次意外事故 整个家庭都为之崩陷 但却以丈夫的一句 儿子也会来吧 就直接跳转到她去参加怀念儿子的生日会 之后桥段是有些煽情的 播放儿子从小到大视频集 照片集 儿子同学和参加的家长们一起怀念儿子生前的种种往事 很用力拼错了很多哭泣的镜头 全度妍的哭 旁边儿子朋友和家长们的哭 自己的女儿哭 包括薛景求大叔隐忍到最后爆发地哭 不是说不受感染 只是觉得有些唐突 现实中 不会因为大家聚在一起 怀念亡者 哭过之后 一切就顺利成章地可以重新开始 有些折磨和伤痛 已经藏在心里 说不出口 却又随时随地 周而复始
当时想如果这部戏是李沧东导演亲自上阵,会怎么样拍摄过渡的转化,是否也会用这么多主流导向的镜头结尾:大家一起哭过之后就一团和气,一切重新来过
生日会上朗诵的诗 好好奇是不是李导写的 因为又有些跳脱 电影《诗》的最后 也是以女主人公美子赠予死去女中学生诗作为结尾 只是李导的高级之处在于 将镜头对准了女学生自杀的江 一切都是祥和平静的自然景观 时间也像那水流一般 一直向前 没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 诗结束后女中学生的浮影闪现 对着镜头莞尔一笑
《生日》观后感(九):在下次相遇前
很想打5分的作品。
是新人导演,但竟然用的是一丁点儿花巧都没有的叙事手法,沉静老到得像个前辈。除了最后的诗稍稍有点硬,说是诗人把故事听了去,但所有描述全是上帝视角,分明是导演把自己认为尚未充分拉动升华的情感,假借第三人好好地吐露了个干净。这里处理得略功利了一点,但诗人之语,恰如秀浩未能说出的话。对于活着的亲人,是一种告慰。对于观众而言,显然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闭环。因此,也就没那么突兀了。
至于其余部分,无论细节描摹还是情绪转折,值得高赞。
有三个片段印象极深。
一是在墓地家属们相遇,郊游野餐似的场景,一秒钟从欢笑突然沉默。
一是妹妹被买了新衣给哥哥的妈妈忽略,闹情绪不吃饭却被赶出家门。
跟着也心痛了。
痛啊。
痛失去亲人的痛苦,果然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会切肤。
与《密阳》相比,同样是丧子,全度妍这次演出了一种钝感。拒绝面对,拒绝接受,但所有的思念在倏然亮起的感应灯开关之间,所有的悲伤在午夜恸哭之时。这些对着空气的演技,大象无形,不着痕迹,相得益彰。
薛景求是同样稳得一批的搭档。二人的哀痛是写在骨子里的,萎顿着,行尸走肉着,像被什么慢慢地抽走了生气。没有爆发,无法爆发,而是向内坍缩着,消耗着。这是好演员共同创造出的气场和氛围。你甚至说不上究竟是哪里好,但就是能让你相信,沉浸在故事里。
关于世越号悲剧,这是韩国人心上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不该死的孩子们,最后一刻也相信大人会去救援的孩子们,哪怕某个环节变得不同就可能获救的孩子们...这也是令亲人更加无法释怀的地方吧。
这是一场可以有人去怪罪,却永远也难以原谅的创痛。因此,也让活着的人充满了歉疚。对不起,没能救下你。对不起,没能守护你。对不起,甚至没办法替你去惩罚谁,除了责怪自己。
无论大家如何接受了既成事实,如何在墓地里也学会了说笑,但相互抚慰的暂时镇痛之后,无尽的负罪感和心痛仍不时来袭。
因此我们怀念,我们抗争。对那些离去的还爱着的人呐,是需要彼此反复提醒他们的存在吧。
有些理解朴顺楠女士的心境。有时候,她是不情愿不舍得重新生活。因为,怕自己慢慢习惯,然后,就慢慢忘记了。
最痛的是,真正要道歉的那些人,也许早已忘记了。
愿悲剧永远不要重演。
《生日》观后感(十):愿再见面时你们依然十八岁
世越号发生的那年我还只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只知道是一件发生在韩国的沉船事件,对其背后沉重的意义一无所知。去年,出于猎奇的查阅了有关资料,"活人祭祀"、"朴槿惠沉船后七小时仍然在美容院"、"封锁现场 拒绝一切救援"…这些影音资源,新闻报道,有着无数种的说法,种种都让人震惊和心痛。无论真相是怎样,两百多条鲜活的生命在那片大海沉殁,无数个家庭在那天破碎。
作为一件历史性灾难事件,有许多部讲述它的电影。比如:那天,大海这类纪录片。大部分都是人们对政府的控诉,对这场灾难的痛心,画面中的人们都声嘶力竭的,都泪流满面的宣泄着自己的痛苦。而这部电影——生日,它不一样。它的前四分之三都在向你慢慢讲述这这场灾难带给受难者家属漫长的心碎,为最后整个情感爆发而酝酿。失去一个人,最难的从来都不是失去他的那一刻,而是接受失去了他这个事实的过程。整部电影对与世越号受难者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人的心理过程刻画的十分细腻。不管是最亲近的爸爸妈妈,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亲近的后辈,被救的幸存者,在大家都似乎平淡的生活后,思念着逝者。妈妈总是睡在客厅,感应灯亮起就好像儿子放学回来了;爸爸拿着儿子的护照去机场盖出入境的章,只想满足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妹妹有了好吃的总是记着留给哥哥,却因哥哥的遇难害怕大海;发小一直做着他做过的兼职,保存着他们所有的回忆;获救的幸存者去完成朋友们的愿望,艰难的活着。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说着容易,其实很难。也许一直怀念着很痛苦,但也舍不得放手道别。生日这部电影记录了所有的人从痛苦到接受,却又好像无法填补的对最亲的人的离开。
我再也不想去查阅翻看世越号的有关资料记录了,每次看到他们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面孔我都会觉得痛心。像电影中一位遇难者母亲所讲:如果没有发生这种事,她的儿子会顺利毕业,上大学,找到工作,也许还会结婚。他们也有过无数对未来的憧憬,也有想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当他们全身都被冰冷的海水包围,直面死亡时,该多么害怕无助。
我看过的一个报道中,一位幸存者说:一看到樱花就会想起你们,我们绝对不会忘记你们,会好好记牢,直到我们再次相见的那天,再记起我们十八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