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米海尔》读后感摘抄
《我的米海尔》是一本由[以]阿摩司·奥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耶路撒冷是一座令人伤心的城市,然而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季节,这伤心的程度又不尽相同。”这句话反复出现让你觉得带有自我调侃的、动次打次的节奏,而除了喃喃自语、独白和自我调侃,她也没有什么武器了。
●从结尾再翻回第一页真的惊心动魄
●蛮爱前半部的感觉:恋人手牵手漫步,爱情会让人的感官更加敏锐的体验城市肌理。 “他的手既有力量又有分寸”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冬天的夜晚,耶路撒冷的建筑就像凝固在黑色幕布上的灰色图案。一幅充满暴力的景观。有时,耶路撒冷化为一个抽象的城市:石头、松树、锈铁。我们从以赛亚街逛到盖乌拉街。明亮的星星在上空闪烁。街道另一端掩映在远山的阴影里。在新城东区埃塞俄比亚街后面那陡峻的小巷。他的手指抚摸着我的后颈,小心而又微妙。就像走在被雨水打湿的一段石阶上,这中间他伸出一根手指拂掉我下巴上的一颗水珠。 “或许令人遗憾的是,耶路撒冷只是一座小城,你在这座城市里根本无法迷路。”时间与记忆钟爱琐碎的词语,极为友善地对待它们,在它们周围闪烁着黄昏的柔光。或许他们希望能拥有一个迷路的夜晚,让爱意像长夜一样,隐秘而从容。
●读来,真是没读出来什么意思。‖不过选材我是震惊的。‖本书选的一男一女从二十多到三十多生活故事,经历的重大事件有相识、长恋、结婚、产子、父亲死亡、参军。‖本书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情书写,也没有任何性描写、也不去用力刻画父母及周边人物、男女二人也没有重大的矛盾、所谓的重大事件也写的非常轻。明明是回忆叙事视角,但基本上没有任何记忆性的探讨,像小河流水,除了缓缓流去再也看不到什么东西。‖私以为该书所做的尝试,就是取消戏剧性事件,还原日常。我读的并不快乐,也并不看好。‖私以为,人在面临某些事时,内心一定非常纠结。‖本书是这样处理时代的,讲时代性话题归入到人们日常聊天中,以对话来泄露时代性。‖本书做的就是,其他作家写的东西我全都不写。
●看奥兹的耶路撒冷,总是想起天竺葵盛放,夜里胡狼嚎叫,在带院子的平房里的主角们揣测以色列的未来,自身的爱情和小团体的密谋,英国“龙”号驱逐舰的离去和政治背叛,这本的背景和《莫称之为夜晚》《恶意之山》有些类似,男主地质学家和女主文学爱好者两种思维的缠绕,情感,日常生活(孩子出生,父亲离去,战争及生病)
●一段平静地走向毁灭的婚姻。很多地方看不懂,汉娜的意识流部分也都略过。尝试在脑里想象奥兹刻画的耶路撒冷。有种在读大明宫词旁白的感觉,脑里有一个老人的凄哑的声音。米海尔是个好伴侣吧?两个人明显缺乏沟通,汉娜你那么敏感,为什么不沟通呢?
●原来歇斯底里也是可以包裹好,像一件庄重的礼品一样呈现给你的
●一眼就能识别的直男笔法
●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年轻时浑身充满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
《我的米海尔》读后感(一):理智与情感
这本书的作者用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情感、精确简洁的词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生活的故事。书中的第一句话“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已经预示了故事的结局。在一个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深刻化的故事中。理智杀掉了情感。在婚姻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为什么”吗?需要那么多的原因吗?两个人的结合是因为相互吸引而产生了热烈的感情,而不是某种理性的原因,原因在逐渐的杀死婚姻。“我想通过争吵战胜对方。他连这点满足都不肯给我”多么的绝望。平淡和乏味使得情感慢慢地消退,留下了满地的坑洼。我在阅读的时候,有时觉得自己是米海尔,有时觉得自己又变成汉娜,某些段落好像与我的生活重叠了。理智与情感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死敌,傻子和疯子也许更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平静而聪明:多么乏味”,在婚姻生活中我们不需要那么精明、那么聪明,得有人甘愿做个“傻瓜”。
《我的米海尔》读后感(二):可能人生就是没有什么终极的结局
这本书很美,从行文到书籍装帧,像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让我有点向往耶路撒冷。
是关于爱情,婚姻,和人生的故事,还有一条暗线是关于那延绵不绝的战争,那些小时候在新闻联播里经常会听到的地方:耶路撒冷,以色列,约旦河西岸……
也许整个故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见钟情的恋人,新婚夫妻,和在婚姻围城中挣扎、怀疑、与和解的两个人。
如果不是腰封上有作者的照片,我会自然而然的认为作者也是女性,因为主角汉娜的第一人称视角细腻而真切。
读到他们从初见到恋爱,是甜蜜的悸动,读着读着就开始向往爱情,会喜欢上对方好看的手指和大衣粗糙的质地。汉娜心目中那个恋爱甚至结婚的人,也许并非是米海尔这样的,可是当爱情来临时,这些又显得微不足道。
他们恋爱了,他们结婚了,她怀孕了,外人看来也许是质朴而幸福的。然而女主角似乎不那么认为。即使步入婚姻,她依然是感性的,和丈夫的理性背道而驰。她渴望激烈,喧闹和自由吧?总觉得她想挣脱开什么,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常常在自己的幻想中沉沦,给自己打造奇异激烈的故事。
除了汉娜和米海尔,故事里还有其他人的生老和病死,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更多的人都是这样平淡的默默无闻的消逝。
直到最后也读不出他们的结局,可能人生就是没有什么终极的结局,倏忽一下就过完了。
《我的米海尔》读后感(三):悲观主义的罂粟
我们始终追求着某种能使我们达到精神极致愉悦的东西 。 在冬夜,可能是耶路撒冷的街边,白天和夜晚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持续的雾气和一种破败的灰笼罩了整个天空。这圆柱和拱门都快会让我间或性的回忆起,那条由母亲织成的蓝色毛线裙子和米海尔的手指。 女性都是这样的吗?我见过太多‘正常’的女性了,她们起床、化妆、工作或学习、交流或玩耍、卸妆后上床,她们开心或不开心,美丽或不美丽,每一个女性,都不属于‘铃铛’。 在看至后期的时候,开始找耶路撒冷的地图,这个原本在我看来混乱、充满宗教冲突的城市,在汉娜的讲述里开始出现一种带有温情又迷幻的温度。 汉娜需要的是永恒的浪漫,米海尔拥有的却只是,在最开始有力的手指和在一个婚前的耶路撒冷街道的夜晚,把大衣解开拥抱住她的‘非米海尔式’行为。 我需要爱,或者死。余虹式的人物着实令人悲哀。在书最开始的地方,汉娜用最悲观的口吻讲到自己的‘死亡’ ‘’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着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 然而直到书本翻到五分之四的地步时,我才看到米海尔表露出的对其他女性的兴趣,并且是带着羞愧的。从最开始的讨厌汉娜——她永远保持一颗悲观又幻想的心,渴望疾病、渴望戏剧性的命运——到有一丝理解。(说到底我‘讨厌’她也不过是因为她的某些神经质我也同时具有罢了)。 这本书比《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更具有冲击力,很难想象在2020年第一本就是这么好的小说的情况下,我如何去抱有更大的激情阅读其他小说。小时候蛮喜欢的一句话说是‘i love you,u will kill you’,在这里变成了‘i love you,i will kill myself’。 ‘’我知道,我承认,这是一种可悲的防卫。但是欺骗本身更加可悲和丑陋。我并无奢求,只是希望玻璃应该保持透明。聪明漂亮、身穿蓝外套的小姑娘。患有静脉曲张、佝偻着背的幼儿园老师。中间,伊冯娜·阿祖莱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漂流。玻璃应该保持透明。别无他求。‘’
《我的米海尔》读后感(四):《我的米海尔》读后暂时感
quot;米海尔,你知道,直到现在我有时仍在想象,自己会嫁给一个注定要举世闻名的年轻学者。在台灯的灯光下,我丈夫埋头于成堆成摞的古旧德文经卷中,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去,往他的桌上放一杯茶,倒空烟灰缸,轻轻地关好百叶窗,趁他不注意时悄悄离开。现在你该笑话我了吧。”
这是汉娜对未来丈夫及婚姻生活情节的期望。对伴侣的描摹,这恐怕是女生都会做的事,但有人来告诫你或者现实的事件来击破你之前的种种想象。于是就会自己接受现实发生的状态,比如汉娜遇到的是作为地质学家的海米尔,而不是自己曾想象的那种浪漫。交流中的障碍,海米尔也仅报以微笑。汉娜,那个年轻时浑身充满着的爱的力量,无法给到对的人,那么这股力量会反噬。于她而言,不仅她爱的人已死,连自己也很危险。幸好结局汉娜没有在这段死亡的婚姻里僵持不前。
我在想,是不是汉娜一开始纠正欺骗自己,这段婚姻她就在欺骗自己,米海尔就不是自己的理想型,虽然说在经历这场婚姻前,无法判断这是场注定会死亡的婚姻,但也可以清楚这是场死亡可能性很大的婚姻。正如先父约瑟常说的“普通人不可能彻头彻尾地撒谎,欺骗总是要露出马脚的,就像一条极短的厚毛毯,你遮住脚就露出了头,盖住头又露出了脚。人们煞费苦心地寻找借口,目的是想隐瞒什么,但却未曾想到,借口本身就会暴露出某些令人不快的事实。”
看完《我的米海尔》,这段死亡的婚姻,一开始让我在想,是不是抉择的问题。选择了不合适的人,才导致了这场死亡的婚姻。所以重要的是抉择上。但后来一想,在当下那刻如何能检验自己是否做出了对的选择。而且那刻在自己的意识中,自然是认为选择的没错才会进入那段婚姻。所以不能过度纠缠于抉择那刻(我很反感我妈妈向我抱怨说她的前半生毁于我父亲这样的话),而难得的是,在明白它已死的时刻,要懂得抽身而出,拒绝同它一同死亡。
“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事因为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着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
《我的米海尔》读后感(五):我害怕盛年早逝,也害怕暮年而死,更害怕无法再爱
《我的米海尔》有一个让我不得不停下的开头:“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爱的人已经死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爱的力量,而如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我不想死。”
是谁在说话?杜拉斯在《情人》的开头写道,“我已经老了”。这里的声音也是来自一位已经老去的女人吗,她是否也度过了处处留情的一生?事实上,小说的主人公汉娜,是奥兹母亲的投影,她三十二岁时自杀,留下十二岁的奥兹以及出轨的丈夫。在读奥兹的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时,我早就知道了汉娜猝然的死亡,知道了他们婚姻的绝望,知道了米海尔出轨的事实。而阅读《我的米海尔》时,每读一个字,我都明明白白地意识到,她向她的死亡更近了,虽然在开头,她就告诉读到这些文字的人——“我不想死”。
爱情故事都有个浪漫的开始:大学一年级,汉娜在楼梯上滑倒,一个素不相识的男生一把抓住了她的胳膊。他的手指短粗,指甲扁平,手掌的温度透过羊毛衣传到汉娜的手臂上。此时正是耶路撒冷的冬天。两个年轻人很快结婚,不久有了孩子。米海尔的姑妈劝汉娜打掉孩子,这样一来,米海尔就可以专心地质学研究,生活不会拖住他米海尔没有说话。孩子还是出生了。日子过得平平静静。直到在梦里,汉娜青梅竹马的双胞胎引爆了手榴弹。
他们的婚姻里,有让人触目惊心的细节。比如,米海尔愿意耐心地为儿子亚伊尔解释一切他知道的知识,而对汉娜问他,“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米海却只是微笑,好像那就是她想要的回答。比如,在米海尔结束当兵生活回来的那一夜,他却病了,结婚以来,他两从未分开过这么久,可是那一夜却什么也没有发生,汉娜像一个贤惠的妻子会做的那样照顾着他的丈夫。比如,米海尔容忍了汉娜的一切歇斯底里,包括莫名其妙的生病,过份的购物欲,等等,却不想深究其中的原因,他相信汉娜是一个单薄的纸片人。比如,汉娜收到了她二十五岁时的生日礼物,是三张古典乐唱片,米海尔希望她能过宁静的生活。
汉娜绝望地写道:“我在他心目中就像一个臆造品。一个人怎么能期待自己超越另一个人心目中臆造出来的事物呢?但我是一个真实的人,米海尔。我不是你心目中的臆造品。”她不得不浸没在米海尔的留给她的平静里,十年岁月悠悠而过,好像沙发和扶手椅单调的颜色。柔情、梦想、苦恼、欲望,这些米海尔似乎都没有,他有的,是正统犹太教徒的勤勉、认真、责任、克制。
汉娜爱他,爱的是初次约会喝咖啡时,他手指无意识地搅动,爱他的胡子,露出一点胡渣,爱他在耶路撒冷冬天的大街上,把她抱进怀里的清冽。而婚姻带走了这一切,婚姻是庸常的生活,只能规律平静。汉娜怎么能接受呢,在梦里,她可是拥有鹦鹉螺号和尼摩船长的女王。她的爱正在死去。
我没有办法以赏析某些作家的方式来阅读这本书,他们运用大量的技巧,把爱布局成精密的谜题。而奥兹是一个书写爱的天才,他的爱和绝望都是赤裸裸的,像洪水一般,冲击着读者的神经。爱、怀疑、执念、绝望都是可以全部捧出来的东西。而这正是源于是奥兹对母亲、对家庭的永恒回视,他一直是那个十二岁的男孩,反复回放着每一个与母亲相关的记忆碎片,哭泣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你要离我而去,你爱我吗,如果你爱我,你为什么要离开。
《我的米海尔》正是他欠十二岁自己的一个自圆其说,母亲从来就不想死去,她只是还想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