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英国情人读后感1000字
《K—英国情人》是一本由虹影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35年10月,凌叔华结识到武大任教的英国青年----弗吉尼娅·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侄子朱利安·贝尔。
●虹影和珍妮文森特在我心里是一类作家。红磨坊迪士尼那种爱情再也不能感动我,能感动我的只有这个。写得太好了。按我个人的喜好会给十星。
●朋友说这本书色情场面可多了! 看完之后觉得沉重多于情色。男人啊你逼不得,女人啊你不要太聪明。加入的中国封建元素让这本书变得更加神秘。莫名的吸引力。
●第一次看虹影的小说,原来有这么精彩。充满的性欲冲动,还有美好的欲望满足,同时又纠缠着随着爱情而来的责任与自由的剥夺;并且还夹杂着对于异国风情猎艳的激情。难得碰到三十年代的中国女性能如此解风情,又让我想到胡适的那些和异国女人的风流韵事。生命本来也就显得单调,能够获得如此的爱情,大约在死亡的时候也是会觉得值得的,正如男女主人公的丧失生命以前的想法,知足了。
●太狂野,太热烈。啊,现在才发现我亲爱的伍尔芙也是同性恋,噢噢噢噢,想不到了,然后一发现一个作家是了之后,便会发现之前喜欢的一连串作家也都是......
●文字还不错,可惜对房中术的迷恋,消解了本来应该挖掘的情欲与革命关系的主题。
●历史的面影可以再加两分力,情欲的刻画可以再加一分力。若果单纯从后殖民或东方主义的视角来看这部小说,我觉得没甚大意思。
初中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谢生的电视剧,如梦似幻的上海,改编自虹影的小说。于是就买来读。
《饥饿的女儿》是成名作,读完之后,觉得居然还有这样的人生。《K》因为是争议作品,所以没有看。
从网课上看青岛大学校史,李工真老师讲凌淑华和伍尔夫侄子的八卦,似曾相识。
如果不是我命中注定来到这里,那么就是国立青岛大学的过于和内涵远比它看上去要深沉得多:
最喜欢迫使我思考独立的电影《时时刻刻》里,伍尔夫的两个愚笨且幼稚的侄子,居然在珞珈山有如此一段前尘往事。
高中作文里胡乱引用的《巨流河》,终于在大学里开始懂得,在冬日中心如刀绞。
但是还是挺失望的,觉得凌淑华家人也不是无理取闹。中西文化的冲突和房中术与爱情的冲突完全不是一回事,作者眼光高远,却最终落入了男情女爱的俗套。
《K—英国情人》读后感(二):爱情与革命
这个小说写了一个英国文人借大学教授之名想去中国参加革命,却与有夫之妇诗人女子相爱,几分几合,他还是离开了中国并对中国革命嗤之以鼻。虹影在这本书的修订里说,这部小说原来叫《K》,后来被禁,改为《英国情人》,现在又叫《K—英国情人》。读完我觉得奇怪。K是闵,英国情人是裘利安,小说的名字这么换来换去,就是不同的主角了,但裘利安才是主角,闵的角色完全是为裘利安而出现的。
裘利安受家庭的影响,是个花心大萝卜,对性无拘无束却对爱抱有警惕。他第二次见到闵的时候就开始意淫人家了。后来两人情投意合开始了偷情的生活。看到一半多,我一直觉得闵并不爱裘利安。她是自由开明的新月社诗人,但她没有性生活。裘利安去她家吃饭时对她起了邪心,闵当然可以把他当做修炼房中术的绝好对象。两个人翻云覆雨,好像是裘利安先动了感情。他知道动感情是很危险的事。两个炮友在床上和谐的很也会很想和对方长久地保持关系。当然他们分分合合还是作。裘利安后来想明白了他是来中国献身革命的,不是来耽溺享受的,可是他见识了中国革命的残忍后,他觉得恶心,害怕了,革命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最后一炮,闵是完全豁出去了,像是故意引丈夫来抓奸,他只对裘利安说“你不是一个绅士”,只有两人几分钟的对峙。闵呢?她就光溜溜的在床上看着吗?裘利安没说几句话就离开了卧室,他是撂下闵就走了?!之后就说裘利安离开了中国。没用道别?闵难道不是已经鱼死网破了吗?反正这结尾我是挺费解的。虽然小说是第三人称写的,但我总觉得是裘利安第一人称写的,闵只是他者,闵对裘利安和丈夫都是个谜。
革命不是你想干想干就能干,实现生命中的大和谐会让你觉得死而无憾。
《K—英国情人》读后感(三):《英国情人》工心至极反无情
读完想想 确实是专业化的写作。
又是我最常接触的文化碰撞形式——跨国恋。 和严歌苓力图站在中间者的旁白不同,虹影企图从异国角度(裘利安)来展现这场仪式。 就是仪式,房中术、贝尔眼中的东方、闵的双重身份与她背后的神秘巨大东方家族、布卢姆斯伯里圈子和家族乱交传统……足够眼花缭乱,环环相接,让人很容易读下去。 但是读完只是空,想回味什么发现什么都不够。异国恋空有肉欲、猎奇的文化解读,一丝情感的起承转合也无,怎么爱就从无至有了、又从浓转至歇斯底里了?后三分之一最甚,革命议题直接取代主题,作者恐怕也发现着不了力,干脆避重就轻吸引注意,于是没了床戏的干巴巴的感情可以以投身战争自毁与自杀结局,专业化的手法尤其体现在开头和结尾——开头就是结尾,结尾再来一下人鬼交欢,好盛大的文化盛宴!
所以我还是喜欢严歌苓,她也接受过美国专业写作技巧培训,奈何灵气盖过技巧,经历大于想象,因而我总能忽略她的工心。况且,她的爱太动人,谁不爱扶桑?谁又能不爱金陵河畔的十三艺女?
非要说起工心至极反显拙,《老师好美》和这本《英国情人》有些本质上的相似——我可以喜欢《妈阁是座城》,严上赌场蹲守的故事也为我所常谈,到底是她自己的感情!上中学蹲守着就没用了!千禧少年的感情我妈都想不出。
同样的,力争中立可以接受,妄想完全解读一个早生半世纪,英国文化圈里的男人的情感世界,甚至反过来解读他对东方文化和东方女人的理解,恐怕异想天开。所以你发现了吧,笔再使劲也着不了力,作为作家,虹影老师肯定资历足够,怎么可能没发现小说感情之单薄。只能说,写不出。
《情人》就不一样了,好动人。那人家就在写自己嘛。
《K—英国情人》读后感(四):喜欢一个人是从看到他的优点开始,爱一个人是从看到他的不完美开始。
虽然蛮多读者都在评论里表达了对新书名《英国情人》的不满。认为它沦为俗气,K多好,那么丰富的寓意又那么简明扼要。可我想大概还是有许多读者一开始是冲着书名去看的这本书,就像我一样,因为跟某位西方人有过一段艳遇而渴望从这里看到一些注解又或者是共鸣。当然后来我没能找到解释也没能看到共鸣,毕竟在我的故事里那个反感提到“love”词的是东方人。
不是关注文学的人,只爱随便看看书而已。所以这不会是一篇专业的书评,只想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初读《英国情人》我是恐慌的,看到那么繁大的时代背景,生怕这会是一本传达价值观充满历史事件的难读的小说,还好并不是。它不旨在从那个时代里去说特定的什么,至少对我来说关注点一直是这两个人本身而已,闵和她的英国情人裘利安。闵的出场是典型的我所讨厌的人物,妥贴安分,不会犯错,与裘利安是极端,裘利安的出身背景决定了他对一切世俗既定抱有怀疑且享有自由(至少在表面是如此,这里使我想到了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自由的爱情也许存在,但只存在于一定时间里,在某一段时间它是平衡的时间里。我认为那是有间歇的爱情。)而对两个人物的喜爱是从看到他们的内心开始的,在看到了闵追求自我内心的近似放纵的大胆一面以及裘利安带有偏见的局限的不接受爱情的一面时,我开始喜欢这两个人物。他们都不是自己所宣称的那样。疯狂比隐忍更吸引人。就像也许从这里开始他们真正往“爱”靠近。喜欢一个人是从看到他的优点开始,爱一个人是从看到他的不完美开始。因为有了那些不完美他才显得完美了。我对书中两个人物是这样,闵和裘利安对彼此也是这样。
(还有关于小说原型的问题,那段八卦也很有趣。原本觉得女主原型是个才女,大家闺秀,而今认为她很是可爱。那个由她女儿提起的官司也许她还仍在的话是不希望看到的吧。)
《K—英国情人》读后感(五):一个神秘的女人
对虹影最初的印象源于中学时代翻读杂志上的小幅介绍,讲到她的身世,她的书被长春法院所禁,她说的“死的人都很奇怪,女的都是脸朝上仰着的,而男人都是朝下。”这些都让我对这个借主人公之口解释自己名字为“仰天之水,相遇阳光”的女子感到好奇。在小城找寻不到她的书,便也随缘般放下。而在大学图书馆偶遇,尤其是即将闭馆我着急离开时看见这本书,那种欣喜让我觉得命运有种奇妙的安排。
本以为会是《金陵十三钗》那样的书写战争或生活本身苦难的故事。但虹影注定了是特别的。开篇落笔就不俗,一个女人的自白,关于爱情,关于永恒,关于一些玄之又玄的事物。“惟有我们共同拥有的这片心中的宁静,惟有裹卷我们的时间和长流,才是真实的。”“几人有过这样的幸福?那年,我们竟然弄丢了年龄。”这几句话是不是预示着惊世骇俗的爱情与过早的长眠?而画面切换至西班牙,那个极细致描写一个人临死抓着一条中国手帕并且得意的说“我梦想参加革命,想有个漂亮情人,她都给了我,我现在才明白,我死而无憾。”真是令人非常好奇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怀着一种隐秘的兴奋读这本书,越看越明白之前为什么被禁,而又为什么在国外屡屡获奖。虹影故意抛开女性作家视角,毫不避讳极力描写许多性爱细节。然而就像王小波的“三个时代”那样,总有一些更深刻的东西漂浮在肉体上,虹影冷静明晰的叙事使整个故事显得浪漫诗意,有一种爱特有的永恒与悲哀。
裘利安来到中国教书,名门世家出身,文学才子,长相俊美,这些都是他骄傲的资本。遇见闵,注意到闵,想拥有闵,爱上闵,除却他躁动的荷尔蒙和闵的出众条件,难道没有背后深厚博大的中国文化因素么?而在虹影的视角,他有对东方文化的神秘感的向往与迷恋,有对闵身体的迷恋,也有对闵的无情与不负责任,当他想和闵永远在一起却因为闵的无声相逼而冷酷离开,说穿了”他实际上摆脱不了种族主义,不过比其他西方人更不了解自己而已。他的灵魂深处藏着对中国人的轻视,哪怕对方是他最心爱的女人。在闵和郑面前,他的决绝绝情,说到底,还是西方人的傲慢。”虹影终究忍不住,在这最后赤裸裸的指谪了。
而闵,这个神秘的那种,在她看似进步的新知识分子身份的背后有着中国最传统甚至被认为迷信落后的玄学文化影响,似乎合理解释她的出轨、她的疯狂,可终究只赋予她更为美好神秘的形象。而她的死也与前文女住持的话相呼应,不得不说虹影连死都设计得如此玄妙。
一段乱世的爱情,好像仅起于情欲,掩于岁月,可我这个旁观者都仍忍不住心惊。这个好像比《倾城之恋》更为深刻与忧伤,纵使结婚了,那些俏皮话仍会对其他女孩说;纵使离别各自死去,那爱好像因此永恒了呢。
一个神秘的女人,真的只是一个人么?还是说你就是她,她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