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都不给我提建议,我来做神马心理咨询?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你都不给我提建议,我来做神马心理咨询?

2020-05-14 12:16:11 作者:UM心理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你都不给我提建议,我来做神马心理咨询?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免费曾奇峰&武志红1小时对谈

  1.

  “难道你都不给我提点建议吗?”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这句夹杂着困惑不满语气的话在我耳边响起,我的眼前,也通常会有一位用焦急渴求眼神看着我的来访者

  在咨询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来访者诉说了半天种种自己痛苦困惑,眼看着咨询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却没有听到任何一句话能让自己消除痛苦,焦躁与困惑。

  而作为心理咨询师,却又深知咨询并不是直接为来访者给建议的。

  这成为一个咨询师感到为难压力,来访者感到困惑不满意时刻。来访者和咨询师此刻内心大概是——

  来访者:我来找你做心理咨询,你怎么都不给我提建议?

  咨询师:我是在给你做心理咨询,不是给你提建议的啊……

  假如,我忍不住对来访者普及为什么心理咨询不是提建议的教科书内容,来访者估计会是这样的反应

  “你说的都对,然后……so what?”

  联盟未建关系破,咨访双方泪满襟。

  假如,这一刻也激起了我内心强烈想要帮他消除痛苦的愿望,忍不住给到面前这个饱受痛苦的人一些建议,这其实更多的是在满足作为咨询师的我的自恋。对来访者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些建议不见得正确合适的;而给建议的同时,也是向来访者传递一个信息:没有我,你会一直呆在痛苦里。

  讲道理、给建议,对于一段咨访关系而言,可能都会导向失败结局

  失败是因为:我没有去理解来访者为什么问我要建议;建议,对他们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2.

  建议,是我给自己定制一副新枷锁

  小A在我的面前,语速有些略快,诉说着最近换了一个领导,总是事无巨细要求自己按照他规定方式做事。这让小A烦透了,她无数次地想跟领导大吵一架翻脸算了,但又没有这个勇气

  看得出这样的境况让小A十分难以耐受,她不停地问我到底该怎么办才能让领导不这么对她。

  经过一番了解原来小A是在部队院长大的。父母都是军官,对小A的养育也是遵循了一套部队里风格,小到牙刷摆放,吃饭的姿势,大到每一步人生规划选择,小A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一路走来的。直到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小A才感觉到自己稍稍能喘口气了。可没想到,现在又遇到这样一个领导。

  我对小A说:“从小到大,这种必须遵守严苛规律的方式可能一直都让你感觉到被束缚住,在你的心里,或许一直都有一种冲动,想要不管不顾恣意妄为一把。但现实却不允许你这么做。”

  小A点点头,说:“是这样的。”忽然,她抬起头,困惑地望着我说:“我说了这么多,那你能给我什么建议吗?”

  我想了一下,然后对小A说:“如果此刻我给了你具体的建议,教你如何去对抗你的领导,我想这跟从小爸爸妈妈规定你如何摆放牙刷、按照他们划定的路线去学习工作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对你而言,可能只是换了一个人、给你一种新的方式去束缚自己。”

  小A听完,瞪大了眼睛,陷入了良久的沉思中。

  很多来访者来到咨询师的面前,想要解决自己的痛苦,却又会在无意识之中重复自己曾经的痛苦。就像小A一样,一直被各种要求、规则去限定,她想要挣脱,却又来问咨询师的我要一个建议。这个建议也是一个限定,是给自己套上的一个新枷锁。

  在那片良久的沉默中,我想小A已经开始用一种不同的眼光,重新去审视自己的想要的“建议”了。

  3.

  建议,是我在孤寂的世界向外界发出的呼唤

  小B与我谈论着他的工作,谈论跟同事、跟朋友的关系。他总是会让各种工作填满自己的时间,不能停歇。无论是跟同事还是朋友在一起,自己也总是那个尽力去满足他们的人。大家都说小B是一个热情、友善的人,而只有小B自己心里知道,如果不这么做,自己会感到一种可怕的空虚,一种深深的无价值感。久而久之,筋疲力尽,却无法让自己稍作歇息。

  与小B的沟通看上去十分顺畅。对于我所提出的疑问,小B都会仔细地去说明,对于我给出的些许解释,小B也都给与了适当的回应以及相关的联想。但我总感觉,这中间似乎缺少些什么,有的只是冷静和理智。

  直到咨询时间马上结束,小B焦急地问我:“你能不能给我一些什么建议?”

  看着小B望着我的渴望的眼神,一瞬间我好像隐隐感觉出我们的沟通到底缺少了什么:一种连接感。这意味着当这次咨询结束,我与小B之间的连接便不再存在,而小B而言,会再一次让他体验到那种可怕的空虚。

  于是我对小B说:“我也不确定有哪些建议会是对你有帮助的,但我确定的是,下一次咨询,我还会在这里等着你。”

  小B听了,焦急的眼神变的柔和了一些,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了不少,微笑着跟我说了再见。

  在后续的咨询中,我了解到小B有一个脾气暴躁的爸爸,这也使得小B的妈妈把全部的精力情感都投注到了小B的身上,一方面在爸爸那里得不到理解的委屈,妈妈都会朝小B说,另一方面妈妈对小B的关心与关注也有些太过了的入侵感。

  所以可以看出,小B在于他人的关系中,一直在用具体的行动、事情填满,却唯独缺少了情感的连接。因为不动用情感,就不至于被母亲强烈的情感和卷入和淹没。

  于是,行动成为小B维持与他人连接的唯一方式。而“建议”作为一种行为的指导方式,也维系着我与他的关系。只是这样的关系,更像是一台需要不能断电的机器,一旦断电没有了行动,便也失去了连接,从此孤身一人,陷入黑暗的绝境。

  建议,成为小B在孤寂的世界里与外界唯一的联系通道。

  4.

  要建议的背后,有一个饱受痛苦的人等待被看见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要建议背后隐藏的有可能的故事。而在每一个要“建议”的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各种困扰痛苦的人,和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有一些无法耐受的情感和体验,需要立即马上被压制、镇压。这些让他们感到痛苦的东西从没有被看到过,它们藏在内心隐秘的角落,时不时让人感到痛苦难忍,“建议”便成了他们亟需消除痛苦的止疼药。

  只是久而久之,“要建议”本身,也成为了令他们痛苦原因的一部分。

  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给人一片止疼药,心理咨询也无法消灭疼痛。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要做的就是去探寻每一个来访者“要建议”背后所隐藏的故事,以及在经历故事时所经验到的感受,借由恰当的词语和语言,将他们表述出来。

  当我们带着欣赏的目光去靠近、去理解这些“要建议”,会发现它也曾保护过我们的来访者不遭受更加激烈的痛苦。

  这是一个去发现和被看见的过程。经由这个过程,我们让来访者渐渐可以敢于表达出自己需要的,拒绝那些会伤害自己的种种。

  当痛苦的根源可以被看见,可以被言说,便也有了让他人理解自己的可能。随之建立起来的一份充满理解和关爱的关系和连接,才是抚平痛苦最好的良药。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每一个“要提建议”的背后都有一个丰富和独一无二的故事。这样独特的故事,又岂是能用一个草率的“建议”去简单粗暴对待的?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去构建的一段独一无二的关系。要相,独一无二的你,值得让自己拥有这样一份“私人订制”的看见与陪伴。

  往期推荐:

  一个被劈成两半的、3小时没能督完的咨询案例

  伴侣变成了我们不愿成为的人 | 一份空洞的咨询报告

  一个以“我”第一人称呈报的咨询案例:关闭心门,是自我保护的延续

  UM心理服务预约扫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