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肮脏的三十年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肮脏的三十年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5-20 23:2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肮脏的三十年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肮脏的三十年代》是一本由[美]蒂莫西·伊根(Timothy Egan)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肮脏的三十年代》读后感(一):肮脏的三十年代

  2020 第98 肮脏的三十年代:沙尘暴中的美国人 ⭐️⭐️⭐️⭐️⭐️ISBN:9787532783601 20200516-20200519

  实体书与电子书对半的。

  比较有趣的点是从未听说过热爱环保人权灯塔国也有沙尘暴,而且还是人祸;20世纪30年代砂暴肆虐时恰好遭遇严重经济衰退,失业率高达25%-29%,今天灯塔国因新冠危机致失业率才14.7%,川建国一定会夸自己英明神武领导有方。

  沙尘暴问题始末不怎么神秘了:1. 一战后粮食需求价格猛增,种粮食可以时间聚集巨大财富,向大自然要钱的人把眼光转移到未经开发高地平原。2.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增加。因拖拉机与新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机械使用生产效率暴增,大量草地被撕裂破坏转换耕地。3. 对自然气候植被关系科学认知落后。大多数人竟认为铲除大草原植被可以增多地降量。4. 经济衰退导致粮食价格下降,农民维持上年经济收入,加倍开垦草原,陷入更大的恶性循环

  后记中提到高地平原从未完全恢复过来,这对于灯塔国来说相当令人唏嘘啊。

  《肮脏的三十年代》读后感(二):满盈如不戒,倚伏更何疑

  汉民族经营农业,农业用地的不断推广扩张,使草原不断向北方退缩。战国末年,秦国以阳为都,于西北各地分设郡县,其中北地郡设在今甘肃省东北部泾河上游,使大片草原转变农田……隋、唐两代又在泾河上游设置许多州县,农耕又得到发展,草原再次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泾河比以前更加浑浊了。

  ——摘自《面对古都与自然的失衡——论生态环境与长安、洛阳的衰落》

  19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是我一贯知晓的,但同时发生的“沙尘碗”事件确是我的知识盲区,本书带来了一块重要拼图,使我对那个时期的认知更加立体和全面

  在一定程度上,被命名为“沙尘碗”的大沙尘暴是一战后遗症的一个表现,一战中欧洲受战火影响农产品生产剧烈下降,固有的市场格局被打破,而美国农业就在这个时期迅速,填补了一部分玩家退出的市场空白。西进运动固然是美国自18世纪以来的一贯国策,但在新市场的推波助澜之下,新农地的开垦就更加激进了。

  中华文明以农业为主导的时期很长,大规模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略为了解中国历史的读者应当都有一定感知。正如引言所述,纵然中华文明的传统农业技术冠绝全球经过几千年的反复开发与兵火战乱,原先千里沃野的关中平原在唐代之后承载力终于达到了极限,水土流失频发,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央。

  书中描述的美国大开垦对西部草原的破坏,相当于是在当时最高技术的加持下,短时间内迅速走完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类似历程。这也佐证了我在《低欲望社会》书评中的观点,在既定技术水平下,只要有市场驱动,要素投入的组合可以迅速调整达到最优组合。美国大开垦迅速完成了全球农业新市场的抢占,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也不过是新旧玩交替的老生常谈。

  世间事就怕一个然而,一战后欧洲农业恢复,全世界的粮食过剩来得比当年的粮食短缺更快,供需形势急速倒转,粮食价格大幅下跌。粮价是百价之基,衰退与恐慌迅速传导到工商业与金融业,大萧条的阴云终于笼罩在美国上空。祸不单行,西部过度开垦导致的荒漠化偏偏在此时演变出剧烈的沙尘暴,使得灾难更加深重。正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现在回顾这段时期,虽然大萧条与沙尘碗都是历史的必然事件,二者接踵而至形成叠加破坏却又有其偶然性,只能令人感慨造化弄人。

  迅速耗尽期权价值的技术似乎不是什么令人放的选择,但“局部试点、修正推进”的动态策略要求全人类统一步调,更是痴人说梦。寄望于人类的理性,本身就是最不理性的,满溢盈亏、祸伏福倚的循环大约是无法打破了。

  《肮脏的三十年代》读后感(三):大自然的加倍奉还

  『有可以策马奔驰的平原生活就如同与大自然达成约定,它给予的和拿走的一样多,而在1935年全都是拿走。』

  1929年经济大萧条开始之前,越来越多美国人开始寻求新的未被别人拥有的土地居住。这全是由于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宅地法案,将个人可以探明并拥有的土地面积提升了一倍。

  这项宅地法案出台之后,愈多人尝试举家搬迁,去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居住,有一部分去了得克萨斯州及俄克拉荷马州边界土地开发商也趁机宣传他们开发的地区,俄克拉荷马州博伊西城。他们用花言巧语宣传,吸引“幸运”的买家来这座新城。

  来到新开发土地的安家客们与牛仔们,开始研究这土地能否给他们带来更富足的生活。当时,一股投机热潮也变相鼓励着他们开垦种植。人们杀遍野牛,把自己的牛带到这片土地上。他们开始在干旱的天气下犁地,种植小麦。这似乎一切都很顺利。刚开始,这批新住户们确实也尝到了甜头,购置了更多的机器设备开发更多的土地。

  然而,这片无人之地之所以成为无人之地也是因为不适宜作物生长的干旱的天气。人们并不知道。土地的地力由于撕破草皮开垦种植而变得脆弱起来。小麦的产量也随之下降。有些农户看着态势变坏了,抛下植被被破坏草皮裸露在外的土地扬长而去。他们不知道,本来大自然能给予的比拿走的多。可惜他们把这规律破坏了,把大地翻了个底朝天。

  1932年1月21日中午时分,大自然开始了它的“报复”了。一股黑色的暴风雪,带上如同钢丝绒般的边缘,朝着人们袭来。风暴经过之处,遍地煤色的尘土。人们暴露在外的头发、眼睛、鼻子,还有喉咙都是灰。这些是什么?是土壤。

  人们以为这只是单纯发生的个例,还没有重视它。后来情况愈演愈烈,他们吓坏了。带着土壤的恶劣大风,可以把俄克拉荷马州的土壤带到美国的中心城市——纽约。原来还满不在乎的纽约市民吓坏了,他们无处可躲。最初还以为无人之地的事并不迫在眉睫的气象局官员,看到参议院办公大楼上空的太阳被沙尘暴盖住消失不见了。他们慌张了。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护法》。这已经是第一次沙尘暴发生过了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为什么沙尘暴最初未被得到重视呢?这有值得考究的地方。当时美国正处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总统胡佛面对严重的国内经济危机并非束手无策,而是自由放任。他并没有试图开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来扶持农业生产,扭转国内大规模的失业大潮。他奉行的是,就让市场机制淘汰失败者吧。

  胡佛的任期将至时,穆雷试图宣传自己的竞选总统的口号来获得民心和投票。他的口号是“4B”,即承诺大家能吃上“面包、黄油、培根或豆子”。读者试曾想过,竞选总统的口号竟然是基本的满足温饱的物质需要。

  后来,穆雷并没有当上新一任总统。罗斯福总统带着他一系列的想法和政策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与美国人民一样,深陷于内外双重的困扰当中。如何力挽狂澜,是重中之重。

  “大个儿休”休·班内特为罗斯福政府出谋划策,提出了土壤保护的建议,即在已经遭受破坏的土地上开挖沟渠蓄水保持地力。另一方面,他还建议当地的农户团结一致互相监督休耕土地。一时的开发仅是一时的,补救和恢复则是几代人努力也未必能快速成效的。

  大自然是值得敬畏的。美国人在1930年代西部大迁移到无人之地居住是个途径,但并不是切实可行的。他们的肆意开垦造成的破坏是今后几代人为之竭诚补救才有可能恢复的。

  然而,后记里面还提到,1940年代农民们又再次因为有规律降雨和小麦价格飙升而撕开补救时候种植的防风带的树开始种植。我的心又再次揪起来了。他们还是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大自然签下了约定。这样的“背叛”大自然的给予,迟早会使得大自然加倍奉还。

  《肮脏的三十年代》读后感(四):覆碗倾沙

  “3个简单的词,每个西部农民的舌头都很熟悉,它们主宰着那片大陆的沙尘碗之下的生命——如果它们往下倒的话。”此后头条作者、政客和新闻短篇在提到平原的空中部分时会用它的新名字来称呼:沙尘碗(the Dust Bowl)。“

  急功近利的西部大开发,错误的宅地政策,战时推高的小麦价格,刺激着人们不计后果地驱赶原住民,驱杀野牛,翻耕草原。当局者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读者却大概能猜到结局,只是这场灾难的严酷程度实在非读过文字不能想象:

  小迈尔特的工作是照料除了西瓜什么也没有的菜园,它们长得又大又绿,怀特一家扳着指头数着他们能切开一个,把脸埋在甜甜的湿润的水果里的日子。仲夏时节,在一连串的沙尘暴中,静电噼啪作响。迈尔特去屋外查看他的菜园。那天早上他刚浇过水,但现在西瓜死了。

  1岁不到的孩子时常被油腻腻黑漆漆的东西蒙了脸,嘴唇上满是泡沫和泥污。发着高烧,无法咽下瓶中的牛奶,反上来的是黑乎乎的呕吐物。医生用纱布和宽胶带绑住她的腹部,这样可以固定住咳断的肋骨。

  黑泽尔宫缩最厉害的时候,丈夫带者瘀伤、血流不止、满身尘土地走进产房,他刚刚从黑暴雪中赶来;汽车抛锚,漫天风沙中步行求助的农民窒息而死;为尘肺死者送葬的队伍被流沙挡住了去路,卢卡斯家的男人们拿着铲子下车开始挖沙,身上还穿着他们最好的衣服;博伊西城还执拗地坚持着它过分的骄傲:当地的商人在失去了毕生积蓄后,先射杀了自己的妻子,再用枪对准自己的脑袋打得脑浆横飞。

  单看这场灾难中的个体,生活不可谓不艰难悲惨,那时他们中也有人依然期待明天,期待绿色的田野和新生活,在周末前往科勒牧场——锡马龙河的涓涓细流边一个可以看到些许绿色的地方,想着水和以前万里无云的天空和春天。只是这样的顽强和坚韧在政客的无耻欺诈下更教人心酸。

  “126号”依然日夜喧嚣。科学家对班内特的言论视若无睹,宁愿相信大平原的萧条,罪魁祸首是天气而不是耕作方式,而天气总会变好。麦卡蒂选择报喜不报忧,甚至“向我们的沙尘暴致敬”,敦促市民“欣赏大自然伟大奇观,沙尘暴的壮丽和秀美,哪怕我们在窒息,喉咙和鼻孔满是沙尘,无法用语言描述我们的情感,也要笑着面对”。

  大自然覆碗倾沙,将用“好消息”堆砌起的无根琼楼轻而易举地击碎。

  这片土地上曾经水草丰美,曾经牛马遍地,田间风掀麦浪,镇上酒绿灯红,后来也还是在这里,连日黑云遮天,千里黄沙铺地。这并非大自然的背叛,都是人类自己选择的路。

  是什么样的沙尘暴能在广袤草原让人们生出幽闭恐惧:大地一片漆黑,静电的火花在周围闪烁,这是这片空旷中唯一的光亮。“窗户上盖着湿床单和毯子,门上贴着胶带,墙上的裂缝塞满了碎布和报纸。男人见面都不互相握手了,因为静电大得能把人击倒。他们也在门把手和金属烤炉的手柄上裹上布,以防被电到。车主们在车底拴上了铁链,可以将空气中的电流导入地面。医院推迟了手术,因为他们无法确保手术室的清洁。面粉厂不得不减少开工时间,以免灰尘和谷物混在一起。”谁还记得,这也曾是上帝的阳光照耀过最好的地方。而现在,就像当年青草被扒光一样,本来在被掀翻的草皮上扎根的学校、教堂、住宅和主要街道,现在又被一片片剥落。

  仿佛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大自然陷入紊状态,在黑色沙尘暴、蜘蛛、夜蛾和野兔取代水牛草、草原鸡和哀鸠后,现在上场的是遮天蔽日的蝗虫。正当毒药杀死的蝗虫在田里堆积如山的时候,沙尘暴卷土重来,希望被紧锁在角落:

灵魂会回到一具被风吹走的尸体吗?科曼契人是否还能在贫瘠的草原自由驰骋,野牛是否还能在找不到野草的土地上找到家园?经过亿万年进化而成的草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它把野火、干旱、无尽的风以及严寒带入了自己的生命周期,是否还能重新补缀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原以为三十年代的沙尘碗会像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得西部的人们在罗斯福力挽狂澜退耕还草、广植护林的政策初具成效后对自然的利用有所忌惮,领悟“并没有用之不竭的资源”的道理。

  可故事的发展并非如此。沙尘碗被人遗忘,平坦的大地被风吹走,小镇在风中颤栗然后消失,最后的幸存者被打垮、彻底崩溃,诉说着天空曾向他们洒下泥土的时代的事,却不知道人们是否会相信,但即使相信他们也满不在乎。高原平地经历过1930年代之后,千疮百孔,从未完全恢复过来,罗斯福种下的树大都消失了,农民们再次撕开了防风带的树开始种粮食,从地下水源抽水,其它树木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干旱周期中死亡。零落残余的扭曲变形却依然屹立的树,仿佛空旷沙滩上水手留在瓶中的信。

  然而不知是因为曾经的黑暗记忆,还是后人的不知悔改,伊纳维尔的老妇人焚烧了她丈夫关于沙尘碗的日记,说这种恐怖不值得分享。

  《肮脏的三十年代》读后感(五):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才能填满他的欲望?

  2014星际穿越上映的时候,我还在读大学。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的时候,除了对电影里父女隔着时空空间也能传递的感情印象深刻以外,电影一开始所呈现的沙尘暴末日般的场景,无疑也是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对那末日般铺天盖地,让人窒息的沙尘暴的影像记忆。

令人窒息的Dust Storm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这段尘封八年的记忆重新开始流淌。

  这本书的内容分布,比起《世纪的哭泣》来说,对读者算是十分友好了。如果你读过《世纪的哭泣》,而且被其中反复穿插的叙事方式和几十号出场人物折磨的死去活来,这本译文纪实,能够让你读的酣畅淋漓。

  因为首先这本书出场的主要人物并不多,当然这并不代表这本书的挖掘深度不够,只不过对于读者来说,就不用一直记人名了。 其次,它的叙事是顺着时间线的,并不存在太多的交叉叙事,因此你就像追一部逻辑缜密的电视剧,一集集看下去就可以。有段时间没看,看一下目录,你的回忆也就激活了。加上不得不提的优秀流畅的译文,这更确保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

  我在这里摘取几句我喜欢的翻译。

只要他们想,就可以把绿色强加于干旱的土地。 尽管他说话时带有一种在大西洋中部各州以外的任何人听来都很好笑的口音,而且他似乎对受伤的那只烟嘴有点乐在其中,但罗斯福还是用混杂着希望与愤怒的情感唤醒了人们。

  这本译文纪实并没有如同小哭泣那样给出一张出场人物介绍表,于是我觉得我可以整理一下,但我整理的都是我比较欣赏和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是过于主观了~

  巴姆·怀特:这片土地最后的牛仔。

  道森医生: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迪克·库恩:仗义疏财,枭雄气概。

  黑泽尔·卢卡斯:继承了父辈的韧性,遭遇了诸多不幸,却依旧相信明天。

  弗莱德·福尔斯克:理想主义者,却一次次被现实击碎梦想。

  麦卡蒂:无耻之徒,为了自身利益可以牺牲一切。

  关于这本书的结局,我们已然知晓。但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这场沙尘暴有多么严重?我们并不知道,这场沙尘暴背后的起因?我们并不知道,这场沙尘暴对美国的影响?

  而我的这篇书评接下来的内容,也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这本书出现的人物,也并不是随意安排,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是当时大平原上的各个阶层:牛仔医生当地大哥大,报社老板和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看似不相干,实则互相交错,真实反映当时人民的真实生活。

  本书的第一部分:大开垦。

  如标题所言,就像当年的淘金热一样,人们被政府和地产商所蒙骗,争先恐后冲向美国西部进行大开发。

  这片处女地,本是印第安人的家园。印第安人在这片草原上流浪数百年的历史却被利欲熏心的人们画上了休止符。印第安人和野牛被驱逐,而这片广袤的土地则被人们均分。形形色色的人开始汹涌至此,他们有的喜欢这里的安逸,他们有的寄希望于这片土地能够诞生黄金。

  人多了,一个个小镇拔地而起。当更多的人看到一个刚刚起步的小镇正从一片荒芜的泥地里冒出来时,出售一片有风吹过的土地被认为是有利可图的。 政府的激励、私营机构的表演和人类欲望的合力,让美国最平坦、最干旱、风常年不断、最不适宜耕作的地区,从美洲大沙漠摇身一变成了伊甸园,好像理了个发似的。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荟聚于此。他们虽然有着不同信仰,但有着相同的梦想: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其中第一部分的第四章高地平原上的德国人聚焦了这群特殊族群——来自俄罗斯的德国人。他们既不是俄罗斯人,又不是完全的德国人,在这片大草原上他们也不被当地人所认可,在我看来他们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身份危机。但他们依旧坚持了下来,因为他们相信这片土地会因为他们的辛苦劳作给他们回报。

  人们贷款抵押获得拖拉机,不去聆听土地的悲鸣,开始入侵这片自有其自然生长规律的王国。是啊,只要他们想,就可以把绿色强加于干旱的土地。 一开始,情况还算良好。小麦大获丰收,小麦的价格节节攀升。人们麦子收获的越多,积累的财富也就越多。种小麦在那个时候被看做是稳赚不赔的,还在坚守土地的人被认为是被时代所抛弃的人,是傻子。

  然而1929年10月29日,大萧条来临了。

  股市暴跌,银行被掏空,直到钱全部蒸发。但不管消息怎么坏,对高地平原上的人来说,华尔街的周期性动荡只不过是一种遥远的噪音。股市崩盘倒霉的是富人,滑头的城里人以及所有那些衣着时髦的人和花花公子,不可能触及美国农业最后的边疆。

  当然,他们真的想的太浅了。他们的小麦每蒲式耳成本为40美分,他们天真的以为小麦的价格能一直维持1.5美元,甚至还有上升的空间。

  但,跌破1.5美元!1美元!75美分!

  小麦的价格因为这场罕见的经济危机而一路下沉,人们的心也跟着沉。一个1925年赚了一万美元的人想要在1929年获得同样的收入,唯一的办法就是种植面积翻倍。 但是在那个年代,过剩的东西太多了——食物、衣物、汽车——买的人太少了。整个美国失业率开始飙升,公司的工资也发不出来。 而小麦的价格还在开心地潜水。每蒲式耳24美分!

  讽刺的是,小麦的收成却是创纪录的好。但最后小麦的价格却远低于他们的成本,而且没人来买。当时美国有六个州因干旱而歉收,人们在挨饿,农民请求政府买粮救济他们。 然后这里就触及到我的初中历史了,当时美国的总统是谁呢?胡佛。

胡佛

  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他在美国总统之中,有着什么样的贡献,他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而且了解他,对于沙尘暴这本书来说,非常重要。

胡佛是一位能力一般的总统,在大萧条面前束手无策,一无建树。但是胡佛在此前与此后的成就却更为辉煌。 “除了赫伯特·胡佛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美国人曾听到过更热烈的赞颂或更尖刻的批评。” 赫伯特·胡佛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举办的胡佛生平展以这句话作为开场。“他在1928年以压倒优势当选美国第31任总统,然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位世界闻名的英雄竟在自己的国土上变成了替罪羊。时至今日,人们仍不免将胡佛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大萧条联系一起,它让几百万美国人丢了饭碗。”

  是的没错,一个人平庸没关系,但是当你是一个国家的元首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胡佛拒绝了买粮救济的提议,而且不去宏观调控小麦等食物必需品的价格。

  这激怒了农民,诞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事件。

倾倒牛奶事件

  农民烧毁了铁路,不让谷物流入市场,在路上劫持运牛奶的车,强迫他们把牛奶倒掉。这看似是特定时期的一场闹剧,但细细想来,我们如今这样的情况难道就没有吗?如今新冠疫情之下,今早我看到的新闻中,这段历史就又开始重演了。

“把牛奶倒进排水沟,我很痛苦”格列岑(Glezen)是家里的第七代奶农。疫情开始前,他本来预计今年能盈利:2015年以来,牛奶价格一直低于生产成本,直到2019年下半年,牛奶价格有了略微的回升。然而,疫情开始后,农业部将牛奶价格预期下调了四分之一。全国范围内的学校、餐厅关闭,企业停工,他们平时都是乳品企业的客户,牛奶开始供应过剩。此外,由于企业裁员,乳品的物流也中断了。三月,格列岑被迫开始倾倒牛奶。有时,他会把当天牛奶产量的一半倒进农场化粪池,光景最差的时候,他不得不把当天的牛奶全部倒掉。他说:“看这种景象我真的受不了,看到牛奶流进排水沟,我们真的很痛苦。

  而这就是1901~1930年的历史剪影。在这个时期好像我们只能看到人性的黑暗一面——贪婪。人们抱着一夜致富的美梦,不计后果地翻耕。最后他们却一无所获,反而被这片土地给牢牢拴住。他们不愿意相信这片曾经让他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土地,如今却正在把他们拖往地狱。于是他们继续耐心等待着,等待着土地给他们回应。

  关于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我就分享到这里。

  在这片土地的人们还会经受什么样的考验?

  沙尘暴肆虐之下的环境是否能够被治理?

  罗斯福能否力挽狂澜?

  且听下回分解。

  最后改编一下周杰伦的《梯田》,很适合这段历史。

  某人啊

  等你收到书我都开始读血殇喽

  没关系,这篇书评我先开始写 说到美国二十年代

  牧场的一片片片田

  是我看过最美的绿地

  坐着马车上学的我

  看着窗外的牛啃草

  是一种说不出的自由自在

  XIT牧场的300万英亩

  留着人们发家致富的梦

  绕过天真 跳至收割期

  人们的汗水夹杂着满足与欢笑

  是我现在最舍不得的画面 转眼三十年代,政府迭代

  怎么绿地不见

  多了几家酒馆

  坐在里面喝着劣质酒 几只水牛 却变成画挂在墙壁上

  象征人们蒸蒸日上

  一堆游客偶尔想看看窗外的观光景点

  但只看到比你住的再高一层的饭店

  因地制宜 综合利用

  利用对还是不对

  自私的人类 狼不狼狈

  破坏自然的生态会不会很累

  你说为了艺术要砍下一棵树

  对还是不对

  你说为了装饰

  请问干我啥事

  是不是只能用相机纪录自然

  拿相片给下一代

  给下一代回味

  可怜可悲

  森林绿地都已成纪录片

  闻不到绿意盎然

  只享受到乌烟瘴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