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锦集

2020-05-22 23:0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锦集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是一本由夏昆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04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一):品读千年前的风花雪月,欣赏经典不朽词章

  说起宋词,也许并不陌生,无论是李清照的“如令”,还是辛弃疾青玉案”,无论是岳飞的“满江红”,还是李煜的“乌夜题”的词,许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除了唐诗,宋词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瑰宝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是夏昆老师新作,这本书是对宋词名篇进行了解说和艺术赏析诠释诗篇内容精华所在解读温庭筠韦庄、李煜、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二十多位词人代表作深入浅出讲解了宋词名篇的内容,从而构成一部独具特色的著作,是讲解宋词欣赏的优秀读物

  书中分为唐代词、五代词、北宋词和南宋词四个篇章,我们可以在这本书里全面了解词的特点历史渊源创作和欣赏方法。即使我们没有作词的想法,不妨也可以读一读,在这里可以学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你会发现词里还隐藏着另一个世界。读此书时,你可以在这本书中尝试到词在宋代时的样子,是宋词欣赏的优秀读物。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耀眼明珠,在千年的文化进程中,宋词是一个最闪亮的光点,是汉文化最珍贵最优秀的文化遗产,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宋词的精炼语言美是什么都不能相比的,所以,应该让孩子从小就读唐诗和宋词,可以从中学会中国历史最灿烂文化,从小培养一种文化素养诗词读的多了,才能真正体会诗词中的文化和意境美,使孩子的文化素养从小就能够提升。宋词可以让人心柔软,给孩子应该更坚实基础未来

  这本书收录宋词的精华,所选择的宋词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都是非脍炙人口的诗篇,适合家长给孩子经常学习吟诵,增加文化修养。这本书对于宋词的讲解是非常通俗易懂的,了解到宋词的精妙之处。在这些最美的词句品味中华文化的美,让家长孩子领悟到词人创作诗句情感感怀立意绝妙,让我们一起感受那时的自然之美以及秀丽河山感悟同时,也陶冶了孩子的身心。让孩子学会欣赏美,表达美的方式

  用诗歌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让孩子了解到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从小要学习宋词,把中国历史最灿烂文化传承下去。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二):宋词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容易接受一种思想,就是把唐诗宋词推向无限的高度,每当学到一首唐诗宋词,师生总是在探求“思想感情”上不遗余力,以致于学生总是绞尽脑汁运用各种宏大的词往上套,比如羁旅之作一定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这样还不够,还要带上中国人倡导的家国情怀,如此一来,唐诗宋词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压力,教室里一双双早起的惺忪睡眼盯着不太容易懂的文字满怀怨气,不仅要背会,默写,还要分析其中深意,很少有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这些文化瑰宝的真情实感,真正对它们感兴趣。

  正如宋词从唐诗的恢弘壮阔中觉醒,开始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作者的这本书,也是从诗歌被赋予的“教化”功能中觉醒,关注诗歌本来的面貌。通过还原历史背景,把读者拉到千百年前的江湖夜雨中,读来仿佛置身平行世界。作为旁观者,我们看着诗人词人从出生,读书,考取功名,邂逅佳人,被贬黜,流亡蛮荒之地,同时品味着他们在每一个人生重要的节点留下的不朽词句,也像在审视自己的人生,诸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感,感慨人生真是有趣。这是作者的功力,让读者能够真正体会到“写作背景”不是出题人的故意为难,而是真实的,古人当时面临的沧海桑田。

  从唐代开始,跟随作者的目光一路游历,走过用词华美的五代十国,看见温庭筠开创“花间词派”,文人不再必须出口皆是志向抱负,儿女情长也能见得天日,再来到北宋,儿女情长不再是权贵的玩物,自由表达被允许,大师辈出,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情真意切,“也无风雨也无晴”更加鲜活,我们看到了被诗人自鉴为平生功业的黄州 惠州 儋州,也是诗人思想自由的螺旋式上升,最终抵达南宋,一个充满屈辱与苟且的朝代里,诸多郁郁不得志的热血男儿,寻寻觅觅,得不到解脱,陆游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文天祥辛苦遭逢后名垂青史,辛弃疾最好的年华留在二十多岁,可当时他还不知道。在作者的笔下,诗人不再只是鼎鼎大名,他们都从铅字里跳了出来,有着鲜活的快乐与忧伤,陆游与唐琬儿对钗头凤,李清照落魄逃难丢掉丈夫的爱之物,辛弃疾渴望人生导师陶渊明能为他指一条明路。看清他们的挣扎、痛苦,也更加能懂得那些流传千年并将继续流传下去的美妙句子中饱含的深情与热泪。

  韦庄偏安一隅住进了杜甫的草堂,黄庭坚战战兢兢得到苏轼赏识,欧阳修胸怀广阔紧惜天下人才,晏几道时而糊涂时而清醒地当着落魄公子,若不是作者满怀热爱带我们走这一遭宋词良夜,恐怕我将失去一个欣赏宋词的好机会,也失去一个品味这么多跌宕起伏人生的机会。 对于每一个未曾真正欣赏过唐诗宋词的人来说,这都将是一本好书。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三):读宋词 观人生百态

  看完序立刻翻到了温庭筠。至今仍记得高中上选修课时,老师引导我们分析的那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峨眉如山,香腮似雪,短短两句,女子的美貌便跃然纸上。回想起来,那时候好多选修课都极其有意思,但是为了提高数学成绩,不敢肆无忌惮地选。数学课听不进去的时候还溜去听过聊斋。说来惭愧,数学并没有提高多少,反而老师讲花间词,讲鱼玄机、花蕊夫人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也许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温庭筠和李商隐一样,名字就是一首诗,都因为政治立场,一生郁郁不得志。正是这样的“贤人君子幽微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使他们的诗词总是能获得很多人的共鸣。 再然后,便是每天睡前慢慢阅读。一首小词,细细品味;早早放下手机,“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酝酿睡意,是理想的生活该有的样子。 本书按唐代、五代、北宋、南宋的历史顺序,讲了很多著名词人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他们的诗词。故事看似简短,却蕴含了历史的逻辑以及整个宋词的发展史。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他们的词,写出自己的生活,反映朝代的更迭,以词言志,以词寄情,妙不可言。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品读,汲取人生的智慧。 不得不提的还有苏轼。一生“三起三落”,黄州、惠州、詹州,尽管地方偏远落后,自己贫穷困顿,他始终能保持达观心态,写出“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样的词句。尽心尽力为当地的百姓谋福利,兴建苏堤;就地取材,创造了东坡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传唱至今;绘画、书法,无一落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林语堂先生也对他钦佩不已。 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使得诗歌传播的更远。不仅是王侯将相,平民百姓也可以欣赏音乐的美。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民乐折服,音乐的感染力和共通性确实很强,即便听不懂语言,也可以从节奏和韵律中感受到它所传达的东西。这样一来,随着音乐的发展,诗歌的传播范围也就越来越广。 作家潘向黎曾说,诗词之于她就像一道“帘子”,读诗是让自己躲避喧嚣,静下心来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诗词阻隔了外界的纷扰,进而达到“我与我周旋”的境界。我们需要诗词,了解古人的生活,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高雅志趣,时代的风云变幻都可以在诗中知晓。诗词也需要我们,现代虽然有了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文体,但是诗词也不能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它是中国的财富,中国人的骄傲,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于是乎,在漫画小说等书籍之外,我们还应该看看诗词,不说学会如何写,至少也学会如何欣赏。 书中提到很多叶嘉莹先生的理论,我也有幸拜读过她的讲稿。如果说叶嘉莹的作品算是理论性比较强,很难看得下去,那本书绝对通俗易读,无论是对诗词、对历史感兴趣,都能有所收获。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四):走进宋词: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达观豁然

  谈起宋词,想必你脑海里一定会冒出各种经典词句和著名的词人:柳永、晏殊、王安石、温庭筠、苏轼、李煜、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黄庭坚、陆游,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词牌名:鹧鸪天、清平乐、临江仙、卜算子、满江红、蝶恋花…… 中学时代,我们都曾孜孜不倦地背诵课本里的文言文和古诗词,但当时很多人只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对古诗词不怎么喜欢,甚至觉得它们枯燥乏味,难懂又难记。 可长大后,历经了世事,再去看那些曾经背诵过的古诗词,感觉不一样了,多了人生阅历的我们更能觉察到其中的深意和哲理,毕竟有些事情,长大后才能完全明白。 最近,我在读夏昆老师写的书《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这本书分为唐代词、五代词、北宋词和南宋词四个篇章,解读了温庭筠、韦庄、范仲淹、苏轼、柳永、辛弃疾等二十多位词人的代表作,他将词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品读,以词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从词人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及作词缘起等角度,进行客观介绍和分析,引领读者走进宋词的真实时空,在宋词的温柔乡中陶醉。 去品读宋词的过程,会让人内心安静下来,就像是在纸上进行了一次沉思与寻找自我的旅程。 我很喜欢苏轼的词,在了解到他的生平事迹与人生经历后,我对他笔下的宋词有了更深的认知。 苏轼在不同阶段下写的词,不仅记录了自己的人生,还反映了历史现实,真不愧是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是在密州任职后,他与弟弟苏辙因公事缠身,无法相见,于是在中秋之夜,他醉饮达旦,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写出了他佳节时的孤单与寂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豁达与希冀。 苏轼仕途不顺,屡次被贬,到黄州时无奈心灰的他写出了《卜算子》,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为世人称赞。 真正的孤独是难以与人言说的,那是一种痛彻心扉又淡定从容的镇静,古代文人遭遇被贬的有很多,但大多数人在遭遇之后,选择的是愤怒不满,而苏轼不然,他选择了孤独的沉思,并在沉思中变得愈加豁达。 我最喜欢他写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豪迈奔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写出这阙词的苏轼俨然走进了那个无拘无束、恣意洒脱的境界,“多情应笑我”,如弥勒佛楹联所说,凡事都可付诸一笑,人间的悲欢离合,其实皆可一笑了之。 林语堂先生曾在书里写,中国百姓在遇到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想起苏轼,然后嘴角就浮现出一丝会心的微笑。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和崇拜苏轼?因为他在历经坎坷磨难后,仍然保持着潇洒和豁达的态度,从容淡定地生活,正如林语堂所写:“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倘若你遭受了挫折打击,屡屡不顺,就去读读宋词,读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五):花间一壶酒,凉夜一曲词

  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然而究竟怎样才能拥有诗意的世界呢?诗意未必人人都有,背诵诗歌这件事情曾经人人都会。

  经历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国孩子都知道那种感觉,在叛逆的年纪里,努力背诵着来自千百年前的诗词,逐字逐句地翻译,解析句子,记下作者所处年代,写作背景,引用典故。

  很多孩子当年不知道背诵古诗词到底有什么用。只有长大成人之后,旅行途中,面对眼前的美景,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或是“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想不起来的时候,只好无奈地摇头,感慨一句:“我X,真好看!”作为评语,懊悔当年没好好学语文。

  根据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必背古诗词达142首。除此之外,在必背之外扩展的优秀古典诗词及伟人诗词,可能也是同等数量。可大部分孩子都和家长们一样,只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感叹选手们丰富的诗词储备量。孰不知,《中国诗词大会》比赛中收录的很多诗词,并没有超出中小学必背古诗词的范畴。很多孩子对背诗感到头痛,其实他们并不缺一颗记忆超群的大脑,而是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曾经的擂主,夏昆老师最擅长不是参加比赛,而是当好一名语文老师。他最知名的书也不是这本《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而是《中国最美的语文》。在该书中,夏昆老师阐述了自己对于语文教学理解与认知,怎样呈现语文的美,并让孩子们爱上语文。比起王小妮的《上课记》,夏昆老师在书中的记录,让人看到在严苛应试教育下的一丝希望,也让人无比羡慕那些夏老师的学生。

  所以,作为一本语文老师的作品,自然最适合的人是学生。《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和《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已是第二次出版,这两本书集合了夏老师多年来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认知,最终结集出版。

  本书与15年的版本相比,对照目录,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选取了人们熟知的大诗(词)人,以他们一生的经历为时间线,选取他们的代表作品,一边解读,一边阐述当时的背景。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这一标题明显来源于狄兰•托马斯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然而“凉夜”和“良夜”不同,一个诗人劝你不要走进良夜,一个语文老师平易近人地教你,如何走进宋词的凉夜。宋词的夜,有点凉,有点悲情,但这才是真实的宋词。这种悲情的美学,才是宋词。

  很多人学生时代就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每一个大诗人都命运多舛,最后在艰难困苦中创作了这一首首诗词。如今,轮到学生复刻诗人们的痛苦,艰难地背诵这些诗词。

  很多时候,脱离时代大背景的读诗是痛苦的,而语文课堂往往时间有限,很难把整个古代的王朝兴迭都搬上来。那么要了解每一首词的来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夏昆老师这种纪传体形式。每一个篇章,讲一位词人。从唐代讲到南宋,27位诗人和词人的诗和故事,夏老师都娓娓道来。

  这种以人物生平为主线的形式并不少见,最典型的是作家安意如。不过安意如的内容多半都是从女性视角,无法宏观地看待,加上知识储备也多半来自他人。而夏昆老师在书中多次引经据典,引用叶嘉莹先生的作品,引用西方古典文学的内容,甚至引用音乐中的歌词内容。在欣赏诗词古典美的同时,也开阔那些诗词背后,知识的宽度。

  当然,本书美中不足之处就在于一些历史内容和评价尚存争议,只能以一个语文老师的视角去解读。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也大可不必对此要求太高。

  不如取一壶酒,一起跟随夏老师,赏读那些曾经出现在课本里的诗词。在凉夜,倾听古人的一曲曲或豪迈,或婉约,或豁达,或深情的词牌。曾经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如今却突然看懂了人生凉薄。

  《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读后感(六):诗人的故事,往往是宋词开始的地方

  说起古代文学艺术,宋词一定是一道醒目的风景。无论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悲伤,还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壮志,亦或者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清雅别致,读来都如余音绕梁,百读不厌。

  而夏昆老师的这本《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沿着词的发展轨迹来解读宋词,也让我们走进了词人命运沉浮的过往时空。

原来早在唐代,词就已经初见端倪

  虽然我们现在说唐诗宋词,但夏昆老师指出,其实词早在唐代就已初见端倪。由于唐朝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来自西凉、天竺、龟兹等地的音乐,渐渐和传统的雅乐、清乐相融合,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燕乐”。

  燕乐也称“宴乐”,听名字就知道,这种音乐是在酒酣之时演奏的。此时,酒桌上觥筹交错,座上人似醉未醉,惜字如金又多铿锵浑厚的唐诗似乎未能把满腔的心绪吐露。渐渐地,词便以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流行开来。

  对诗人而言,宋词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院落。他们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来倾诉衷肠,把眉头的忧伤低声吟唱,或把一壶浊酒,把金戈铁马的梦想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统统揉进了词的世界。

诗人的故事,往往是宋词开始的地方

  了解一首词,要从诗人的故事说起。人生经历会落成诗词里的文字,诗人的性格不同,写出来的风格也大相径庭。

  如果不是出生于武将之家,身上自带豪气万丈的侠义之风,贺铸的诗词,也许会像其他诗人一样温文尔雅,百转千回。如果不是由幸福的巅峰突然跌落,屡遭不幸历经坎坷,李清照后期的诗词,也许会保留着前期的天真和灵动。

  如果没有被贬黄州,在孤独中脱胎换骨,在苦思中化茧成蝶,或许就没有后来豁达风趣的苏轼,没有大气滂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拈花笑红尘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惊涛拍岸的浪花声里,带走了“缺月挂疏桐”的孤寂悲怆,带来了洒脱不羁的千古佳句。淅淅沥沥的雨滴敲打着高高低低的竹叶,在不畏山高水长的从容淡定中,天地也更加澄澈。

  都说字如其人,词也是诗人一生的写照。当我们想要读透一首词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回过头去看诗人的人生经历,以便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情感。

夏昆老师笔下的晏殊,被仕途耽搁了的诗人

  说到晏殊,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他的那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以诗人的身份被我们熟知,而在夏昆老师笔下,他还是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在53岁接手宰相的资深贵族。

  晏殊的仕途之路,早在14岁就拉开了帷幕。对我们来说,14岁还是青春飞扬的校园时光,但对晏殊而言,人家已经考取了进士,成了宋真宗非常赏识的一位官员。也就是说,晏殊不仅是个神童,而且早早就参加工作了。只不过在当时,宰相能够有所作为的空间实在有限,以至于晏殊难以有大的建树。

  夏昆老师觉得,晏殊可能是被仕途耽搁了的诗人,这也导致了他的诗词作品,常给人一种欲言又止的朦胧感。据说,晏殊连晒自己的富贵,也非常讲究隔层纱的高雅表达,他对“轴装曲谱金书字”这样明晃晃的表达,曾经表示了不屑,并觉得如果真要晒,就要用“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来不着痕迹地表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