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法兰西的读后感大全
《古老的法兰西》是一本由[法]马丁·杜·加尔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乡下人群像,并没有那么温馨,感觉根本还是写法兰西人的苦难,但是过于强调可见的乡村,法兰西国家和经济的扭曲造成了影响有提及,却被隐藏了。
●一个有意思的缩影,附了一篇有趣的论文。(因为最近接触了几种较异类的文风,所以这样平实的文字看着感觉很清新但也很难激动心潮。)
●短短的一本小书,展示出一个小镇的全景生活,形形色色的人,不会似通俗小说吸引人。但是别有一番滋味!
●一本很不错的书
●莫佩鲁镇有一条贯穿全镇的大路。儒瓦尼奥是镇上唯一的邮递员,他每天带着镇上人们的书信——他们全部的隐私,穿行在这条大路上,跟着他我们也走进了一个个人的生活,像一个电影长镜头,看到镇上的人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的生活,古老而又朴素的生活节奏,一切来去匆匆,好像人们手不停脚不停就是生活的要义,莫佩鲁就是古老的法兰西一个缩影。末章,神甫跪在神像的祈祷与这古老的生活形成反差,像暗示着杜加尔倾心的是生活的艺术,浓缩的生活,而不是思想。
●今天的法兰西,有变得让人更喜爱些吗?
●这本小说和真实生活很符合啊。法兰西小镇也很平常,只是拥有不同的景色与生活方式,而这些作者都略去了吧。嘛,依旧是爱屋及乌才买的这本书。
●从装订到设计,这本书是我迄今为止觉得最漂亮的一本了。全书以邮差的视角来诠述小镇里各怀鬼胎的村民,没有一个人是尽善尽美的,但这就是古老法兰西小镇最真实的生活
《古老的法兰西》读后感(一):古老的也真实的法兰西
因为是周克希翻译的,所以才看,没想到作者还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虽说书名是古老的法兰西,但是并不是讲法兰西历史的,而是写一个小镇上,各式各样不同人一天的生活。这本书打破了我对法国小乡村的一般印象,我相信作者写的是真实的,有那么个时期那么个地方法国小乡村就是这样的。
《古老的法兰西》读后感(二):古老的法兰西
而表达的又不仅仅于此。
看完后去查了一下作者,是一个值得敬仰的人。
《古老的法兰西》读后感(三):古老的人民
法兰西是个古老的民族,可什么是古老?什么又是法兰西民族呢? 作者以一个小乡镇的邮递员的一天工作为视角,把乡镇林林总总的人与事展现在人们眼前。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人物与故事片断。如碎片般万花筒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里的人真“粗俗”,一点没有法兰西民族文明的样子。吃睡玩闹,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这难道就是最文明的国度——法国吗?我的回答:是的。正是这样的人民建立起最伟大最文明的国度之一——法国。 换个国度,我早上起来上班下班。看到了小区员工,保洁工,卖早点的,卖菜的,搬运工等等。他们其实与小说中的人一样。只不过他们生活在中国,我们也会觉得他们“粗”,不“文明”,小市民等等。我们是多么追求那在高级咖啡厅喝咖啡的形象。可是我们的五千年文明是谁建立起来的,当我们的国度和民族陷入危亡之时是谁捍卫它的,又是谁真正能够传承这个文明直到地球毁灭,就是这些庸俗的人们。 我想起列宾的画《致信苏丹》,穆斯林苏丹要求驻杂在顿河的哥萨克人改变信仰,投降苏丹。于是哥萨克们写了一封无比粗鄙的信给了苏丹。那画中的哥萨克们是多么的粗鲁和野蛮,可正是他们保卫的伟大的俄罗斯。这才是伟大的古老的人民,在和平时期他们从不掩饰地追求着自己的需要,在苦难时他们成为民族的脊梁。 愿主保佑那伟大的古老的人民。
《古老的法兰西》读后感(四):随便写几句
买这本是因为看了作者马丁杜加尔的《溺水》很喜欢,不过个人感觉没有《溺水》让我那么喜欢(仅仅是个人偏爱)。就如同作者所说,是一部“乡村速写小集”。全书一共27章,每章仅两三页,通过邮递员一日的行程,用寥寥数笔勾勒出莫佩鲁小镇中的人物关系和日常。然而因为出场的人物众多,直到看完全书我都没记住几个人……虽然每个人的叙述篇幅不多,但是可以窥见平静小镇上复杂的人际关系,每个人的“小九九”和“勾心斗角”。邮递员借着职务之便偷看他人信件向镇长告密;惦记着老太太宅子和养老金的咖啡店老板娘;爱嚼舌根的遗孀太太们;向往镇外多彩生活的小伙子们……种种众生相,就如同世界其他角落的许许多多镇子上的人。最后两篇是神甫的祈祷和教员兄妹的感叹。神甫在窗外叽叽喳喳的密谈中向主祈祷和告罪。教员兄妹(尤其是妹妹)在对教学渐渐增长的失望和日渐消失的热诚中感叹。其实这几位都有一种相似的信仰——想要改变他人改变小镇,在这个安于日常琐碎的地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然而最后他们都无能为力。最后妹妹的梦境(哥哥勒住妻子的喉咙),是否是一种她内心想要扼杀小镇中那些她所厌恶的东西的映射?
附录是谈托尔斯泰对马丁杜加尔的影响,以及他和纪德在信件中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讨(zheng)论。虽然我几乎没读过托尔斯泰,但是文本对马丁杜加尔的分析,他对日常描述的“适度性”的确可以从他的作品中体现,这种适度性并不是仅仅忠实地去描述生活,同时也隐隐地揭示了人性内心的微妙与复杂。文本里面有一个例子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杜加尔为笔下姐弟乱伦生下的孩子安排了孱弱的身体,而对此纪德却认为“这个罪孽之果,应该是漂亮、健康、果敢、自豪的……”。相比之下,纪德是更加激烈、矛盾和尖锐的。
《古老的法兰西》读后感(五):一份摘抄
“咱们这位呀,不是神甫,”守墓人巴斯加隆说,“是个木偶。”
这本书以轻松的口吻,用一个邮递员的视角,讲述了古老的法兰西小镇莫佩鲁里各种人的三长两短……而像这一句一样的狠毒的嘲讽,又常常通过一个突然出现的角色(比如守墓人)之口,给说了出来……
作者这种有趣的演化之法,使得他对其民族的不满和批评,通过出其不意的方式被展现了出来。比如:
“世世代代,维系人们生计的,日复一日的节俭,把天性中慷慨的成分给窒息了。现在,这是一个多疑的、嫉妒的、工于算计的民族,贪婪在消蚀这个民族,犹如溃疡在销蚀机体。难道它是向来如此的吗?这是神甫经常满怀忧虑扪心自问的一个问题。”
于是我们想:哦!原来古老的法兰西是这样这样哒!哎呦!其实中华民族是那样那样的啊!真是像啊……各种各样的冷漠浮现在人们脸上,我们置身其中摸不着头脑。自私自利也是一直长在我们身上的吗?好像每个民族都有优秀的祖先,然后后人就负责坐吃山空。勤劳这一品格仿佛已经凝固在古代的时空中,现在业已难寻。真是一个麻烦的问题。
请允许我烦劳大家看一大段摘录:
“炙热的砖墙和紧闭的百叶窗后面密不通风的房间里面,苍蝇黑乎乎的成群飞舞,整个莫佩鲁在蠕动,在流汗;这些充满汗味的住所,都有一股兔子窝似的闷臭味儿,从早到晚,人人忙忙碌碌,这是古老而愚蠢的生活节奏。男人们,额头刻着忧虑的纹路,从柜台跑到牲口棚,从铁匠铺跑到工具间,从钳桌跑到地窖,从菜园跑到草囤,一刻不停地跑动跑西;女人们,好似孜孜不倦的蚂蚁,也在川流不息地来来往往,从摇篮到鸡窝,从烤炉到碗槽,为做一个必要的动作要做十个无谓的动作,从来没有一桩有始有终的工作,从来没有一个小时痛痛快快的闲暇。一切都那么来去匆匆,仿佛手不停脚不停就是生活的要义;仿佛在走向最终归宿的旅途中容不得片刻休憩;仿佛(从字面的意义上说)面包是按汗水的分量配给的。”
嗬!古老而愚蠢的生活节奏!我就一直觉得我们不必硬从海绵宝宝里面挤水出来,人家多难受啊……大部分的水挤出来还是被浪费掉的。我们也可以想想怎么才算是有意义的,怎么才能摆脱“无谓”的劳作。比如喝碗玉米糊糊……
民族情绪的展现方式有很多,而这本书的方式我很是喜欢、
对时间的思考也有很多种,而这本书的思考对我很是受用啊=V=
其余部分下周再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