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说2017》的观后感大全
《晓说2017》是一部由周晓晗执导,高晓松 / 马未都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晓说2017》观后感(一):心中的远方
印象中是高晓松用他的博学丰富了我的世界观 他讲的那些诗和远方 即使我没经历过 没目睹过 是否有理有据也曾有人怀疑 只是这一切都不那么重要 有时候他讲的故事深入我脑海 让我在偶遇生活之美的时候觉得似曾相识 那种感动令人难忘 就像他曾在那不勒斯走错了路 不小心来到sorrento附近 一打听 这就是<重归苏莲托>描述的地方 这首小时候听过的曲子让他特别激动 于是他说这里就是他的远方
晓说不是每集都看,但却必须给五分,毕竟综艺遍地是,有得扯且能扯的矮大紧却只有一个。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看口述系列和电影音乐主题,毕竟是矮大紧浸淫三十年的行业,故事和八卦齐量,体悟和经验等身,听他随意闲扯身边事就够。有对过去辉煌的追忆,有对未来图景的展望,还有对现在行业的揭秘,看完以后还能激起我对影视行业的兴趣,做点拓展性的阅读和了解。
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奥斯卡的游说制,原来全世界做生意的规则都一样。
《晓说2017》观后感(三):《三体》高晓松真看了吗
为什么讲的内容全是错的?!处处错,如果偶尔几个地方记错情有可原。在晓说里《三体》成"传说"了,到处篡改加工,信手胡来呀,太崩溃了。
为什么讲的内容全是错的?!处处错,如果偶尔几个地方记错情有可原。在晓说里《三体》成"传说"了,到处篡改加工,信手胡来呀,太崩溃了。
为什么讲的内容全是错的?!处处错,如果偶尔几个地方记错情有可原。在晓说里《三体》成"传说"了,到处篡改加工,信手胡来呀,太崩溃了。
《晓说2017》观后感(四):南洋大学
南洋大学:南洋华人(福建人)奋斗史 北洋大学(天津) 有钱人 革命者 奋斗者 新加坡(海峡华人李光耀,传统华人陈嘉庚) 陈嘉庚 厦门大学 私塾(蒙馆,经管) 陈嘉庚,陈六使 林语堂
沙迦 迪拜 巴布扎比 阿联酋→邦国(酋长国),邦联制 什叶派与逊尼派 先知→四大哈里发 艾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 《一千零一夜》 波斯,拜火教,摩尼教 怛罗斯战役(唐朝,阿拉伯) 鲜于仲通,高仙芝 昭武九姓 大食(黑衣,白衣,绿衣) 安史之乱,哥舒翰 1187年,十字军,蒙古大军
2012开播就跟了,到晓松奇谈再到晓说回归,囫囵听个热闹。对于高晓松的人生和所谓情怀,这步棋太妙,虽有突击赶功课和间暇的胡说八道,对他也算水到渠成物尽其用,应该算是他的正史了,所以四星吧,况且同龄人,还三里屯他陪他女儿逛街,我一抬头差点和他撞个正着,真是面对面不足半米见个活的,屏幕欺人,脸真的不算大 人也不胖还蛮高。
孩子们肯定喜欢这样有趣的老师。虽然只是凌波微步脚底抹油,不算夸张,对一代年轻人的启蒙及开拓眼界和思路的主动求知欲,也算具有些许划时代的意义。
大紧的笑很有特点,一时兴奋,就会抖得像隔壁的吴老二。尤见心性。
不了解不评价,但从细枝末节主观意识判断,欠局气不爷们,并不爱。
《晓说2017》观后感(六):未来大数据包永生了
看了高晓松yy未来的两集,真是太开脑洞了。总结起来就是交通基本靠底盘,最后人生活在一个胶囊里,连底盘都不需要了。现在人类的时间分配是:解决温饱吃喝住行抚养孩子>情感需求>哲学宗教,而未来前两项都可以由ai来弯成,所以酒店、汽车、房子、公司这些东西都不存在了,所有的机构争夺的都是你的时间。在医学方面,只要植入一个t细胞,就能修复你身体中对应的癌症。ai能代替人类先阶段大部分的劳动。你的一切喜好都被ai记录,而当你的肉体消失,ai记录的大数据包仍然可以寻找新的载体在世间永存。。。我感觉这些设想都在黑镜中看到过,现在看来是天荒夜谈的东西也许就是我们后人的生活!所以我首先思考的是要重新规划自己的时间,不应该在吃穿住行上浪费过多,在大数据包永生之前这简直是对生命的践踏。其次是未来仍需要人来完成的领域我觉得应该是法律,网络安全和艺术,再次,这样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冲击呢?那首歌唱从前的日子很短,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未来这样的日子再也没有了,我们都在被时代推着走,但总有叛逆的人要去折腾,要躲进桃花源。我很认同高晓松的一句话:每一次科技的进步,上层社会都是很抵制的。因为科技最终会把金字塔拉的扁平,让不同阶层的人越来越平等。从这方面来说,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晓说2017》观后感(七):听高晓松讲一张唱片的诞生
听高晓松讲故事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今年的晓说又开始了,马上跟着听起来。最新两期是讲流行音乐,讲了一张唱片的诞生。听高晓松娓娓道来,讲述他的制作人的经历,很有意思。他讲到给黄磊做唱片,原来黄老师不会唱歌,哈哈。他们作这张唱片很有钱,天天吃吃喝喝。还讲到给黄琦珊做唱片,黄琦珊是实力唱将,多年后看到黄又红了,感觉很欣慰。有才华的人终究没有被辜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高晓松讲到他给歌手做唱片,要先了解歌手,萨顶顶会写文章,写自己佛学的感悟,对世界的看法,所以选择了空灵的唱法。谭维维是拍照片,随手拍这个城市,自己眼里的世界,然后选择了给谭维维做摇滚类的谭某某。这个挺有意思。如何充分去了解一个人,就是看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看他的喜好。每个人对这世界都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文字,图片,音乐表达出来。
高晓松还讲到了李宇春和吴亦凡,对这两位的音乐我都没有听过,高晓松讲到李宇春很忙,只给他一小时的时间来谈,他通过17个问题来了解李宇春。给吴亦凡做专辑很有钱,排场很大,请了很多世界顶尖的制作人。最后的结果也很成功。高晓松这点我很喜欢,对选秀歌手或者偶像歌手没有偏见,很包容。他还替曾轶可辩护,依然觉得曾很有才。我是不太get到曾的才华,不过我觉得高晓松对年轻歌手的态度很不错,很能接受新鲜事物。
《晓说2017》观后感(八):听高晓松讲一张唱片的诞生
听高晓松讲故事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今年的晓说又开始了,马上跟着听起来。最新两期是讲流行音乐,讲了一张唱片的诞生。听高晓松娓娓道来,讲述他的制作人的经历,很有意思。他讲到给黄磊做唱片,原来黄老师不会唱歌,哈哈。他们作这张唱片很有钱,天天吃吃喝喝。还讲到给黄琦珊做唱片,黄琦珊是实力唱将,多年后看到黄又红了,感觉很欣慰。有才华的人终究没有被辜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高晓松讲到他给歌手做唱片,要先了解歌手,萨顶顶会写文章,写自己佛学的感悟,对世界的看法,所以选择了空灵的唱法。谭维维是拍照片,随手拍这个城市,自己眼里的世界,然后选择了给谭维维做摇滚类的谭某某。这个挺有意思。如何充分去了解一个人,就是看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看他的喜好。每个人对这世界都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文字,图片,音乐表达出来。
高晓松还讲到了李宇春和吴亦凡,对这两位的音乐我都没有听过,高晓松讲到李宇春很忙,只给他一小时的时间来谈,他通过17个问题来了解李宇春。给吴亦凡做专辑很有钱,排场很大,请了很多世界顶尖的制作人。最后的结果也很成功。高晓松这点我很喜欢,对选秀歌手或者偶像歌手没有偏见,很包容。他还替曾轶可辩护,依然觉得曾很有才。我是不太get到曾的才华,不过我觉得高晓松对年轻歌手的态度很不错,很能接受新鲜事物。
《晓说2017》观后感(九):我心中的自媒体界四大天王
梁宏达宋鸿兵罗振宇高晓松,我心中的自媒体界四大天王。
无数个彷徨徘徊的日子,由他们几个坐在显示屏里陪我殷殷度过。古今中外,山高水长,醉生梦死,天下兴亡,谈笑间已经过了数不尽的春秋冬夏,和那些不愿回忆的踟躇时光。
当然马未都的嘟嘟和吴晓波频道也很好,他们作为各自领域的权威,带来的节目观点我也受益匪浅,只是与我心中的四大天王相比,可能给我的荧屏感觉还是有些不适应吧。
本来想说一下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又怕说不好,反弄得自己贻笑大方。
现在老梁生死未卜,逻辑思维听说解散了,鸿观也停更了许多时日,不知道还有没有回归荧屏的希望。剩下唯一的高晓松,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优酷新浪爱奇艺,几年间辗转反复,切换了好几家,还在默默坚持着自己的诗和远方。
知识分子的命运,从来都伴随着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一不小心就是万劫不复,作为一个生活在如此思想言论自由国度的屁民,我能说什么哪,唯愿他们能不忘初心,平安坚强吧。
晓说2017
《晓说2017》观后感(十):感谢《晓说》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以来,喜欢上高晓松的节目《晓说》,从《晓说》第一季到《晓说》2018,到《矮大紧指北》,《晓年鉴》,最近又在听《晓松奇谈》,为此还开了蜻蜓FM会员,下载了高晓松推荐的几本书,第一本《枪炮、病菌和钢铁》正读到第一章。
高晓松的节目风格十分亲切,听他的节目,就像和一个知识渊博的长者促膝长谈,分享他读过的书,他走过的路,他人生的经历和想法。从他的节目中,我感受到世界的宽广,历史的厚重,知识的力量,给我的最大影响是,我感到自己浅薄的认知,贫瘠的生活体验,我仿佛是井底青蛙,第一次从海龟那里听到外面的世界。
我当然知道高晓松并非历史和地理专家,就连他自己也常说他讲的东西也有不少纰漏,他绝非权威,只是一个读书人。但他不同寻常的家世背景,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远超普通人,这些都是能给我启迪的地方,但除此之外我更喜欢他身为文青的“骚柔”,大师一般的思索,对这个时代的沉思,对诗和远方的追逐……
当我过了而立之年,重复的工作让我产生强烈厌倦之后,梦想和现实的距离越拉越远,好在我还能在高晓松的节目中找到一点诗和远方。打开音频,随着“各位知音们,大家好。”,开启一场神奇的旅行,获得一双翅膀,使我能在辽阔的世界驰骋,使我能综观古今,使我能思考生命的意义,使我能发现和接受自己的渺小,使我重新渴望读书和看世界,更急切地想充实自己,以在此过程中找寻生之意义。
最开始听高晓松我主要是想了解更多知识,而现在我强烈认为,听《晓说》等节目最大意义不在于了解知识,而是学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如何经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