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人格》读后感锦集
《隐藏的人格》是一本由黄国胜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一):面具
我们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哪怕摘掉伪装的“假面具”后所暴露出来的“真面具”,也是一个面具。资深心理学家黄国胜在《隐藏的人格》开篇如此道来,拉近了读者与心理学的距离。尽管我们对心理学所敬畏,但是研究和学习心理学的动机却很简单,就是特别想知道你的交往对象是“如何想的”。 黄国胜告诉我们与其去了解交往对象是如何想的,不如去分析自己在不同场合下的想法。无论你现在还是小学生,还是职场的经理人,你每天面对世界、面对社会时,一定会有着自己的观点,而且很愿意与交往对象分享你的观点,在各类观点碰撞之中加深交往对象对你的印象。 面具,是一种很有趣的说法。常言道,人生如戏,的确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不经过彩排就出演,你不仅不知道一月以后、一年以后的事情,就连下一分钟发生什么都是未知数。为了避免自己遭受伤害,你会小心翼翼地给自己戴上面具,以为很安全地在社交中存活,其实总有一些人戴面具的时间长了,就不再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可言说的压抑,虽然不是你所愿意的,但也是你长期行为与思维的结果。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恰恰是社会常识对“面具”的解读。生于社会,我们的终极追求是自己过得幸福美好,但并不意味着每时每刻都能达到这一目标,更何况从现状到目标之间的登攀与跋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你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戴上面具,掩饰“本我”,表达“自我”。 最基本的社会角色不是父亲、母亲、孩子,而是好父亲、好母亲、好孩子、坏孩子。二者的区分是生物学与社会学的分野,简单地说,并不是你是人,就能理解人,而是你只有理解人,才能成为“人”。 追寻面具,其实是心理学长期以来的研究对象,比如荣格对此有着精辟的论述和深入的思考,但是他毕竟是人,在体力、智力、情商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局限,于是他与另一位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对抗时,发现自己离人生至境仍然存在无法跨越的距离,正如一位登月宇航员所言,自己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的确,荣格作为先行者,他能发现面具,研究面具,却无法让社会成员摘掉面具。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二):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面具
我们无时无刻不戴面具,哪怕摘掉伪装的“假面具”后所露出来的“真面具”,也是一个面具。事实上,不管是焦虑、抑郁、还是完美主义、选择困难、讨好型人格等等,者阳因为人们的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中突,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这种冲突,便找到了从心理困扰解脱的方法。
人格面具因不同场合分为公开面具和隐私面具;按面具本身的复杂程序,又分为人物面具、角色面具、原型面具;而按人格面具是否正常分为正常面具与病态面具;按年龄来分则可分为儿童面具与成人面具;按性别分则可分为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按人格面具的形成方式和作用不同可分为主体面具和客体面具,总之,可以分不同的种类。
很多人听到面具,第一时间,都觉得这个词=“假面具”,且认为这个人是戴着面具做人,左右逢源,假惺惺等等这些负面词,觉得所有的面具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真实的他。
假面具有二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完全不认可的,所以与人可靠不一样,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一种是自己认可以,但没与人格统一起来,仍处于分裂状态,前者,是自己觉得假,事实也是假的。后者,是自己不觉得假,事实上,同样的假的。关于这里,前者是有意识,且非自愿的,这叫伪装;而后者则是无意识,不知不觉,叫表演。这就是假面具的二种特性了。
关于一个人如果面具太多的话,遇到事情做决策的时候,到底是听哪个面具的呢?或者是怎么样做决策的呢?原来这些决策,是所有人格面具的集体表决,来决定的,如果面具与面具相处比较好、融洽、统一,那么决策就比较容易;有些困难选择症的人,或者决策困难的人来说,他们的面具互相对抗,所以作决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一个人格面具赞成,另一外一个却唱对台戏,反对,最后争执不下,一直犹豫不决,抓狂。
书里人格面具,我是第一次了解,从案例分析入手,觉得还是挺有趣的,接近结尾时,才知道,原来,面具是可以新建的。比如,新到一个环境,或者换了工作,去了一个新party,等等觉得不适应,或者表现得不够得体时,其实是是因为本身不缺少相应的面具,而这时就是新面具出现的时候了。它会从头开始,零开始学习吸收,也会借用或移植原有的一个人面具,然后调整,修改,适应当前环境。而这一切,很多情况是我们不知不觉中,默默的进行着。
就如那名经典名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所以人格面具让我们有时候入戏太深,假戏真做,而我们有时却不自知。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三):灵魂炼金从人格面具出发——《隐藏的人格》
“对于有各种心理困扰的人来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深入了解人格特质是重中之重。”喜欢心理学书籍,从根本原因上来说就是想通过学习了解人的心理特质及变化原理等解决自身心理困扰,能够从许多的心理阴影和障碍中解脱出来,能让灵魂平静自在,从而获得幸福。正如《隐藏的人格》这本书介所说:“借用心理学大师荣格的话来说,人格特质就如同面具一样,每个人会在不同的场合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整合的,那么他会活得幸福、平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存在着冲突、分裂,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
隐藏的人格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人们面对各种场景需要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因为角色错位、因为转换频繁、因为自我压抑、因为内外不一致……人们常常面临着精神崩溃,重则精神狂躁抑郁甚至分裂,轻则心理困扰或障碍,或多或少每个人在一段时期都有心理问题。一般人解决心理困扰和障碍都是找人倾诉、喝酒蹦迪发泄、换个环境换个心情……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怕是有些人闷在心里或钻牛角尖或不停变换人格面具完成混乱,许多的心理矛盾冲突被掩盖了、回避了、压抑了。遇到类似或相关的情景就会被激发出来,可能更痛苦可能“泛滥成灾”。解决自身平常心理问题关键是深度认识了解自己,找到被压抑的面具找到矛盾冲突点,释放面具的能量,通常借助于回忆、描述和表演等展示面具的方法。再则是接,识别和展示只是初步接纳,需要自身对被压抑的面具从否认到识别,从排斥或回避到展示,从压抑(敌对或对抗)到接纳。再则就是安置,面具能量释放了就不会“泛滥成灾”了,承认被压抑面具,给被压抑的面具以“合法地位”。如果有中重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或严重事件刺激后心理困扰,还是尽快找心理咨询师共同解决。
《隐藏的人格》是心理咨询师黄国盛医师的新作。黄国盛,1989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心理学硕士学位。从事临床心理工作20多年,擅长精神分析,自创“人格面具”技术。现任温州市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温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已出版专著:《佛教与心理治疗》,《心灵之约》,《超越心理障碍》,《拥抱内心的敌人》。《隐藏的人格》书中作者黄国盛医师在正确理解了人格面具的社会适应功能的基础上,对人格面具的分类、形成和转化做出了阐述解析,并辅以众多案例。通过本书我们看到:对有的人来说,需要放下僵化的、厚重的人格面具,展现真我的童真,允许灵魂的黑暗浮现;对有的人,则要强化薄弱的人格面具,不能继续赤裸奔走;有的人的人格面具太破碎,需要得到整合;有的人的人格面具太强化,需要不断分化。
人生就是一场灵魂的修行。如何锻造灵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也有自身的方式方法,不曾经历外王之风光,何敢妄言内圣之超越?修行之法千千万,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人生如戏,人生如梦,梦中演戏,自不免戴上面具。只是,如何让面具和内心同步,宁静自在长存,就是不断修炼的命题了。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四):《隐藏的人格》面具人生之每天演好你自己。
在一百个角色里面,我认为最难演,最想演好的角色就是自己,但其实我演得最差。——林青霞 每当夜幕降临,看到城市中行色匆匆的路人,我总在想,“每天醒来后,都会为各自的生活事务烦扰。做父母的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讨论不休;做领导的,也总会担心工作业绩的问题……” 我们每天游离在各种角色中,尽力做好好上司,好同事,好父母,好儿女,但是又该如何做好自己呢? 年少轻狂时,也曾经雄心万丈。做最美好的梦,渴望主宰,并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长大成年后,为了适应环境,什么好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了戴上面具,扮演各种角色。 渴望做自己,但又无可奈何。 “我们徒手捉住青蛙,将它紧紧、紧紧地攥在手里,但它总有办法奇迹般地从我们的掌心跳走。” 01.面具人生。 《隐藏的面具》一书中,引用大量案例,带领我们了解人格面具的秘密,并给出解决方案。 首先人格面具分为哪些种类呢?作者在书中指出。人格面具可以,分为公开面具,隐私面具;正常面具,病态面具;儿童面具,成人面具,主体面具,客体面具等等。 面具是人际交往的必然产物。所以,每个人都不止一个面具。正常且友好的面具,不仅能在你与他人相处时,和谐融洽,更可以给你一个精彩乐观的丰富人生;相反那些疏离或对立的人格,很可能会给你带来大麻烦,比如影响身心健康,甚至是危害他人。 比如精神人格分裂,边缘型人格障碍,都是因为人格面具的分裂所造成的;而强迫症,完美主义,从是因为人格面具产生了对立性。 而抑郁症,焦虑症,强迫性恐惧等,是因为平时躲在暗处,不为人知的人格面具,因为某些因素激发出来,变成了主导面,形成了病症,并影响着个人的身心健康。 这本书利用了大量案例,来向读者诠释这些我们熟悉或陌生,心理学疾病名词。 02.具体方法。 一切心理障碍都是面具障碍,心理治疗就是对人格面具进行整理,修复,重合,组建。 《隐藏的人格》一书中作者给出了以下方法。 第一个步骤,面具分析,起了于诊断和评估作用。 正所谓,“千人千面”。如何判断一个人的面具呢? 观察法,简单的说就是根据第一印象,比如她的穿衣打扮,言谈举止,然后进行判断。 问题法,根据患者所患有的病症推断他的人格面具。 成长史。简单的说就是回顾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来最系统的了解他的人格面具。 家族谱。恰是每个人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个场景,所以家里有多少人就会产生多少人格面具。 关系网。以及和患者关系最为密切联系最多的人,可以是家人朋友领导。 向量图。让患者讲出三个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人,从其中判断他的人格面具。 配对法。有时候一个人是有多种面具,而藏于暗处的面具往往在隐私场合里更容易表现出来。 动力学。知道人有什么面具还不够,应该进一步调查面具如何而来?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适用于哪些情境? 分化——主要用于治疗面具单一和分化不良(融合)。 为什么有的人表现单一不知变通?而有的人只有正邪,善恶两个面具?这些都是因为面具单一所造成的。 通过内容情景的分析,让两个互相对抗的面具区分开来以后,可以强调它们的共性,使其整合;也可以强调它们的区别,划分“势力范围”,让它们各自为政。 整合——面具技术的根本,因为心理健康的标志就是人格的完整和统一。 比如管理中,领导者总是会让众人发表意见,最终由领导者进行抉择。但团队内部如果发现了分离的情况,领导者一定会通过一些方法,让团队再度整合在一起具有凝聚力。 人格面具也有同样的道理。面具疏离、分裂和压抑的治疗手段:整合。将分离的面具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完整的自主面具。 安置面具——每个面具都有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理由,如果当事人因某个面具带来苦恼而想把它消灭掉,那是不妥当的。消灭,其实就是压抑。被压抑的面具依然存在,它可能会突然爆发出来,或者投射到别人身上。对于这样的面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安置好。所谓安置, 首先认识它,了解它,不回避,不排斥;其次通过释放它,耗尽面具的能量,当无法成为主导面具;再次接纳它,例如最典型的弃婴面具,既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只好接纳;最后是控制它,另外给它寻找一个安身之处。 03.演好自己。 在一百个角色里面,我认为最难演,最想演好的角色就是自己,但其实我演得最差。——林青霞 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我们常常因为入戏太深,假戏真做,而给自己带来苦恼。现在,有意识地把人生当戏来演,我们就能远离苦恼。 心理学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更好地认识了解自己,从而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很喜欢的书摘。 “真实的自我是这个世界里最强大的实力:学会和真实的自我和解;学会从自我中抽离出来,站在一边欣赏自己;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别人有别人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世界。自我结界,自我修法。——《变量2》”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五):在了解人格面具的秘密的同时,认识你自己!
01. 每个人会在不同的场合下都会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人格特质就如同面具一样,每个人会在不同的场合下,出现不同的人格特质,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整合的,那么他会活得幸福、平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存在着冲突、分裂,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在2003年的春晚节目中,冯巩和周涛演的小品《马路情歌》让我印象颇为深刻。周涛演的是一位马路执勤交警,冯巩演的是出租车司机。一直以来,出租车司机和交警都处于一种抓与躲的关系中。
当冯巩扮演的小眼睛“的哥”违规行驶被周涛发现时,这位“警花”可不理睬冯巩的刻意逢迎,干练地解释法规、开罚单。一次互换角色,让彼此了解到了对方的不易,也进一步认清了自己的角色。
而这,正契合了心理学大师荣格的那段话,人格特质就如同面具一样,每个人会在不同的场合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黄国胜在其所著的《隐藏的人格》一书中也写到,曾接诊过一位社交恐惧症患者,给出了让他“假装”自己是警察的建议后,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减轻。
但是,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因为他没有警服。于是,进一步提出。让他假装自己是便衣警察。从那以后,一出现社交恐惧症的症状,他就会默念“我是便衣警察”,果然一下子变得自信起来了。
黄国胜,师从中国医学心理学之父李心天,擅长精神分析,致力于心理治疗的本土化,创建人格面具技术。2005年开始涉足团体治疗,把人格面具技术融入团体治疗,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格面具团体治疗”,2015年6月创建“国际人格面具学院”。
黄国胜在书中写到,这种方法叫做“移魂大法”。简单理解就是。形成了一个面具,并且设置了扳机点,那么,需要的时候,“按”一下扳机点,这个面具就会“自动”上身,摇身一变,变成另一个人。
这种方法很常用,也称“换位思考”“角色转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通过想象自己就是求助者并遇到了与求助者相同的问题,然后想象自己会有什么感受,会怎么想,会有什么反应,从而了解求助者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共情和替代性内省的目的。
就像小品中,出租车司机冯巩和交警周涛通过互换角色,从而感受到对方工作的不易,就如冯巩说的,“以前啊 我见你站岗的时候老爱走猫步,我以为你干过模特儿呢!现在我才明白,你是老寒腿前兆!”
而周涛也了解了出租车司机的辛苦,“我容易啊~!自从开上你的车到现在,甭说吃饭了,连口水都没喝!一共就碰上了四个招手的。头两位让别的车抢走了,第三个是个打听道儿的!我好不容易把第四位拽上车他问我,买报么?我说 买!”
02. 什么是人格面具?
所谓习惯,其实就是扳机点。一种情境,或者对方的一个面具,作为扳机点,激活了当事人的某个面具。由于缺乏“觉知”,当事人一直认为,自己的反应是必然的,在那种情境下只能使用那个面具,面具和情境是匹配的。
“移魂大法”就是跳出情境,摆脱“必然性”,任意换用其他面具。这是对面具的一种超越,使面具的使用不再受制于情境。
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我们常常因为入戏太深,假戏真做,而给自己带来苦恼。现在,有意识地把人生当戏来演,我们就能远离苦恼。
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段话:我们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哪怕摘掉伪装的“假面具”后所暴露出来的“真面具”,也是一个面具。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说明他的内心是由不同的部分构成的,这些部分就叫“人格面具”。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人格面具,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但是面具多了,互相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内心冲突。
每当此时,我们习惯性的做饭就是压制。
然而,作者在书中用许多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人格面具一旦形成,永远不会消失。所谓消失或消灭,其实就是压抑。压抑的面具迟早会冲到前台,导致心理障碍的发作,或者干扰当事人的行为。所以,压抑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办法是接纳和整合。
人格面具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表现。每一个人格面具都有适宜的情境,都有存在的理由。
03. 那么,我们要如何去治疗心理障碍呢?
作者认为对于各种心理困扰的人来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深入了解人格特质是重中之重。事实上,不管是焦虑、抑郁,还是完美主义、选择困难、讨好型人格......都是因为人们的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冲突。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这种冲突,便找到了从心理困扰中解脱出来的方法。
第一步是识别被压抑的面具。
如果病人正在发作,那么,当下的面具就是被压抑的面具。如果病人已经暂时恢复正常,那就通过病史回顾,找出被压抑的面具。如果没有发作,只是干扰,则要把干扰面具揪出来。
第二步,释放面具的能量。
通常借助于回忆、描述或表演等展示面具的方法。当求助者回忆或描述面具的时候,相应的情绪就会涌上来,仿佛进入那种情境,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认知和行为也会被带出来。表演则更直接、更主动地把面具展现出来,把面具的能量释放掉。
第三步,接纳。
识别和展示就是初步的接纳。病人原来对被压抑的面具是否认和排斥的,从否认到识别,从排斥(或回避)到展示,就是从压抑(敌对或对抗)到接纳。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我对话”“进入面具”等技术,进一步接纳被压抑的面具,化敌为友。
第四步,安置。
面具的能量释放了,就不再“泛滥成灾”了,它只对特定情境做出反应。安置意味着承认了被压抑的面具的“合法地位”,这也是一种接纳。
卡伦·霍妮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方面希望统治一切人,另一方面又希望被一切人爱;一方面顺从他人,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一方面疏远他人,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们的爱。正是这种完全不能解决的冲突控制着我们的生活。相信,翻开《隐藏的人格》一书,你会对生活中很多的心理瞬间,有一个更合理的认知。在了解人格面具的秘密的同时,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