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读后感摘抄
《叛逆者》是一本由畀愚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20-5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叛逆者》读后感(一):无畏的死去不如无畏的活着
战火纷飞的,几经生死,师生恋情是希望亦是生死宿命! 这篇小说很短,确异常精彩!看过一遍有点迷迷糊糊的,故事人物情节每个人都有存在自身价值与使命感!和平时代人最珍贵的不就是生命吗?而这里最珍贵的不是自己,不是爱人,不是家人,是使命,是信仰,是高于一切的任务! 我不要钱,我要的不是钱,我不是找你,我找的是组织,这是女主朱怡贞说过的话,即使穷困潦倒之际也不忘自己的使命,把仅有的钱用来登报联络组织,无疑她们是伟大的是值得被人尊重的,革命是要付出生命的,她们就是被生命绽放的花朵! 国破家家何在,家书抵万金!蓝小姐在这里除了使命更多的是家人吧,一个为了孩子可以脱离组织的母亲,一个为了孩子仅够支付邮票的母亲,历史回到孩子身边,依旧无法保住自己的孩子!这是那个时代很多家庭的写照吧!
要说最喜欢的人物还是林楠笙吧!这个看不透的男人,身上有很多秘密吧,他身上有我看不懂的东西!看完第二次才写,会有第三次第四次吧!
《叛逆者》读后感(二):冲破谍影枪声,捕捉那一眼深情的凝望——读畀愚小说集《叛逆者》
《叛逆者》的故事编织,传承了谍战小说情节繁复、斗智斗勇、沉潜坚忍等元素,篇幅短小,波谲云诡,极具跳跃性,整体呈现“大弦嘈嘈如急雨”的紧张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四篇独立小说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爱情的抒写方面作者显得耐心而从容,特别是男女主人公之间深深的凝望,成了一个重要的关节所在,呈现“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柔情。
且看四部小说的结尾:《叛逆者》中的林楠笙面对朱怡贞,“只能直挺挺地看着眼前的女人,想了想,说,还好,我还是见到了你。”《邮差》中的徐仲良站在苏丽娜的墓前,“他在火光中一次又一次地看着苏丽娜站在他的跟前,脸上的表情慵懒而淡漠。”《氰化钾》中的唐雅坐在姜泳男坟前,“她又见到了那个在人群中转身向她回望的男子。”《胭脂》中看到蓬头垢面归家的胭脂,“宝生凝望着门口的女人......他拉起胭脂的手,一直把她拉到炭盆旁,说,先暖暖手吧,我给你做饭去。”两个“看着”,一个“回望”,一个“凝望”,用词不同,但内涵是一致的,男女爱情滋润出的深情凝望,勇敢执著地穿透了谍影枪声的铁幕,深挖内心,直击人性。
《叛逆者》读后感(三):另辟蹊径的间谍小说
谍战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题材,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电视,只要是关于这个题材的,我都会优先看一看。最近这个题材很热门,一是因为某热播剧,二是因为某顶流小生进组开拍谍战新剧了。某热播剧我看了几集后已经弃剧了,后一部还在拍摄中等不及剧,于是先把原著小说找来看了。
《叛逆者》原作是一部仅有四万字的中篇小说。小说不长,却颇有些别致。作为一部写间谍的作品,小说并没有一个核心的主线任务,没有把重心放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行动事件上,而是着眼于刻画人物。故事的剧情其实挺零散的,从1938年抗日时期一直写到了解放后,几个行动和任务也交待得比较模糊,没有清晰的去讲述这些谍战行动的前因后果。作者非常厉害的是在这样弱化了任务前后背景的讲述中,却生动鲜活的塑造了国共两党的优秀特工们——林楠笙、顾慎言、朱怡贞、纪中原、老潘、孟安南,还有不算特工的交际花蓝小姐。没有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特殊战线下,这些优秀的特工精英们身不由己的奋战着奉献着也生存着,看到最后朱怡贞去探望林楠笙时我眼泪都快出来了。一口气看完小说,虽然并没有对故事情节有什么深刻印象,但每个人物的形象却栩栩如生的浮现在了我眼前。沉稳缜密又深情正直的林楠笙,老谋深算又优雅体面的顾慎言,温柔隐忍又坚定热血的朱怡贞,身陷风尘却深明大义的蓝小姐(小说里她连个全名都没有,感谢编剧大大给了她一个好听的名字:蓝心洁),以及为了信仰不顾一切付出的纪中原、老潘和孟安南。
看了一下演员阵容,挺期待的,主角和配角的演员选择都挺符合原著刻画的人物形象的。原著的情节留白很多,应该有较大的电视改编空间,希望编剧好好打磨剧情,不要浪费了这一众资源和前期热度。另外还希望编剧大大对林楠笙的人设改编手下留情。小说里的林楠笙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有自己内心的坚持,却从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顺应现实,甚至自我麻木,他叛逆的原因挺复杂的,并不是单纯的被信仰感召。我不指望编剧会保留原著的全部设定(估计林楠笙流连夜场放纵自己身体这一段很大可能会被砍掉),但希望保留人物的复杂性,不要改得伟光正。
下面记一下小说里没有交待清楚或者是我没看懂的暗线,看看将来剧里是否会有交待(看目前的剧情简介好像改编比较大,尤其是顾慎言这条线)。
1. 左秋明付出生命吞下的情报是什么 (看演员表似乎没这个人了?)
2. 顾慎言当时没听重庆的命令留在南京,也是为了建立中G的情报网?(小说里顾慎言重建的地下情报网,与他上报总部存档的那些文件。经过甄别,文件里提供的大部分人员的名单、组织代码、联络方式都是根本不存在的)
3. 顾慎言明明已经脱身了,为什么又要去见林楠笙?既然见了林楠笙,为什么又要吞下药丸自杀?
4. 顾慎言建立的上海情报网,为什么要用隐藏的方式将人员名单藏在上报存档文件的字里行间里?
5. 老潘为什么要用自投罗网的方式向林楠笙下达命令?
《叛逆者》读后感(四):叛逆者?——《叛逆者》读后感
所以,我们更有理由去尊重那些从时光的暗淡处放射出来的人的光芒。哪怕它微弱如萤火划过夜空。 ——畀愚
《叛逆者》这篇小说是作者畀愚获得人民文学奖的作品,虽然也是讲述特殊时期的谍战故事,但是与动辄几十万字的长篇谍战小说相比,这部小说用不长的篇幅却勾画出中华民国时期波涛汹涌的几方势力,性格独特的不同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而且作者的伏笔文笔俱佳,虽然篇幅不长,留白甚多,然而每次再阅读时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伏笔和巧思,让人意犹未尽。所以就自己的阅读方式给这篇印象深刻的小说留下一些观感。
一、行文的叙事手法和小说梗概
小说第一章至第五章,用倒叙的手法描写了主角林楠笙中弹前的遭遇和经历,同时作者也用非常精炼却含蓄的文字通过林楠笙的经历把小说中其他的主要人物一一引出。例如:林楠笙的老师顾慎言,他的同学左丘明,他的初恋情人、红颜知己,中共方面的联系人等等,这些人物在随后的章节中与他发生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是都对他产生些许影响的。而且这五章中,作者也用了极其准确的描述,让林楠笙这个人物在经历的不同事件中成熟起来。他迅速地从一开始单纯的学校助教,成长为严格执行命令的军统特工,同时也在情报收集整理包括汪伪投敌,日本宣战中不断地思考着他投笔从戎的初心:我入这一行,从来不是为了前途。
小说的第六章至第十三章是以主角林楠笙的顺叙为主,但是其中穿插着其他主要人物的一些倒叙,插叙。作者又用了相当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小说中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件惊心动魄的事件。这些事件中有老师顾慎言的信任及去世,同学左秋明的牺牲并被中共收尸等,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抗日报国的初衷。同时重庆方面对他的怀疑考验,与中共协商传递消息等,也让他在尔虞我诈的情报部门中越来越游刃有余。终于他在最关键的时候不惜暴露自己的身份为国家的民族解放送出了最重要的一份情报。作者缜密的文笔不仅让读者回想起之前的各种隐秘的伏笔,更是随着他的描述感受这些令人唏嘘感叹的事件。
小说的最后一章仍然是以顺叙的手法叙述了林楠笙的遭遇,但是这时的时间跨度很大,已经到了上海解放的时候了。
二、伤痛和救赎
林楠笙不是完美的人,但也正是他的不完美让这个人物更具真实感。
小说中,林楠笙在酒吧混迹的那段也让读者心痛。因为这些花天酒地、夜夜笙歌都是他的挣扎,是他觉得自己还活着的一种证明。那个时候,他的脊柱中有一颗无法取出却随时可以让他丧命的子弹,待他如子的老师顾慎言走了,他的好友左秋明走了,他的初恋情人生死不明。他处于复杂的情报机关里,身边没有一位可以相信的人,他也不敢完全去相信一个人。所以,他用伤痛不断刺激自己,他掩盖着自己的真实状态,他用醉生梦死融入那里的环境,让军统对他不再怀疑。直到蓝小姐的出现,这个当初就要救他的人,在这个时候的出现,也许是对他的一种救赎。然而他对蓝小姐的帮助,何尝不也是对蓝小姐的救赎,他们的互相救赎也许是让他们能够在那种乱世中保持真心的一种方式。
梭罗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人只需要闭上眼睛,转个向,就会迷路。所幸,林楠笙闭上过眼睛,但是当他睁开眼时,却没有在那样纸醉金迷,勾心斗角的环境中迷路,他寻找到了救赎自己的方式,那就是以残破的身躯为抗日报国作出自己的决定。
三、叛逆和坚守
什么是叛逆?什么是坚守?不同的立场和阵营就对忠诚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汪伪等反革命来说,不听从他们的命令,不站在他们的立场就是叛逆。而对于为了民族解放,家国安宁的志士们来说,对人民的忠诚才是真正的坚守。
林楠笙本质上是一位非常重情谊的人,所以他爱人时全心付出,目睹友人牺牲痛心,发现老师被怀疑压抑,左秋明、老师还有蓝小姐等,也许都是他想救,可当他发现谁也救不了的时候更加痛苦。所以他才会因为身边人的举动而改变自己的阵营,他想救的,想保护的,不单单是身边的人,还有更多普通平凡的人。几番经历,几次死里逃生,让他愈加得成熟且复杂起来,他不再像毛头小伙那样为爱而不顾自己,不再害怕各势力之间的暗杀,但是他内心深处的真实却从未改变。对爱人的真情,对老师的尊敬,对友情的珍惜。所以关键的时候,他还是决定用他的情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他的叛逆不是对立场的叛逆,而是对一切反人性的叛逆。
在历史洪流之下林楠笙并没有被所谓的立场、命运裹挟,他带着自己的真实,真情,履行了一个人所能做到的道义和责任,他是叛逆者,他同样也是坚守者。
林楠笙写在最后,这部小说非常的精彩,各个人物也相当得立体、多变,非常高兴朱一龙先生即将扮演其中的主要人物林楠笙,我想到了小笼包们曾经祝福他:“演复杂人物,过简单生活。”期待他和一众优秀演员为我们呈现那个危难时局中的各路英雄,期待《叛逆者》。
《叛逆者》读后感(五):乱世如棋局,人心可异,落子无悔
中篇小说《叛逆者》有一段情节,令人过目难忘。
“顾慎言正坐在廊下的棋盘前打谱,一手握着卷宋版的《忘忧清乐集》,一手执子,见老仆人领着林楠笙进来,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好像已经等候多时那样,一指棋盘,说,黑子先行。整个下午,林楠笙都陪着顾慎言在雨声中下围棋,一盘接着一盘地厮杀,一直下到天近黄昏。”
这一段文字,表面读来,再悠然恬淡不过,说的不过是师生重逢,雨中对弈,一卷古集,天近黄昏。短短百余字,皆是白描,平铺直叙,平淡细微。
然而恰恰这一段,偏又是故事里最惊心动魄的情节之一。
“一盘接着一盘地厮杀”。
只读这九字,故事的紧张肃杀即扑面而来。
淡泊从容的漓漓雨声中,信手摆下的冷棋闲子里,手谈无声却暗藏杀机。
小说《叛逆者》正是如此基调的一篇小说,白描用笔,处处留白,肌理丰满而行文克制,文字暗处深藏锋机。在短短数万字的故事里,人物的哀与乐、笑与泪、希望与幻灭、信仰与背叛, 裹挟着天真与爱情,背负着家国和大义,一路勇而无畏地奔向故事的终点——一个民族的焕然新生,以及一名乃至一群无名志士的坦然赴死,令人不胜唏嘘。
这是小说《叛逆者》为读者展现的烽火乱世。
林楠笙人如棋子
乱世中,有人随波逐流,有人趁势作乱,有人不甘寂寞,有人逆风而行。
与其说《叛逆者》是谍战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以抗战为背景,着墨国共两党情报人员斗智斗勇、爱恨交织的乱世传奇。
小说中并没有很多关于谍战手法的描写,“谍战”之于《叛逆者》,更像是一个壳子、一种题裁。跳脱于谍战的窠臼,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小人物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悲悯,描绘的是革命者在信仰面前的选择和坚守,致敬的是至暗时光里依旧默默闪耀的人性光辉。
掩卷而忆,脑海中久久不能消散的,不是诡谲跌宕、搅动风云的“一局棋”,反而是一枚枚有情有义、有血有泪的“棋子”。
乱世如局,人如棋子。
林楠笙、顾慎言、朱怡贞、蓝小姐、左秋明……
在那堆旧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故纸黄卷里,仿佛真有这样一群人热烈而无畏地活着。
穿着美式的军服,一夜一夜喝酒跳舞,吟唱美国乡村歌曲的青年,是林楠笙。
始终像个优雅的绅士,既喜欢听交响乐,也喜欢唱京戏与下围棋的中年人,是顾慎言。
满头浓密的秀发,在夜深人静处埋首绣一幅“蝶恋花”的女子,是朱怡贞。
有一双漂亮的眼睛,穿着旗袍买菜、做饭、养花,教儿子上海话与英文的少妇,是蓝小姐。
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提着皮箱风尘仆仆,像一位远客的旅人,是左秋明。
写人,作者偏不做心理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全靠细节和动作语言表现,竟也留给读者无穷无尽想象回味的空间,一如传统绘画里恰到好处的虚笔留白。作者在中篇小说着墨有限的空间里,赋予每个有姓名的角色,一副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每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异常丰满立体,个个彷佛近在咫尺,宛如友人。
朱怡贞棋有黑白
林楠笙说,我是个哪天睡下去就会醒不过来的人。
顾慎言说,我的一生是失望的一生。
蓝小姐说,我说过,我迟早会拖累你的。
孟安南说,我们都选择了我们自己的路。
朱怡贞说,我们真傻。
……
如果,没有乱世,是不是他们只不过是生活更精彩一些的平凡人,日复一日,在夕阳如火、人淡如菊的斑驳岁月里,平平安安地白了头?
然而世事没有如果。
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狂澜即至,人如蝼蚁,无力回天。
在读《叛逆者》时,我总是不由自主一边为革命者为国为民的忠诚坚贞所打动,一边又随时会被他们时不时流出的悲悯与失落所笼罩。
《叛逆者》在塑造人物、制造情节冲突时,总不忘兼顾黑白两面,时时刻刻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故事线或人设揉捏在一起。
一面是即将成功的中国革命,一面是军统江河日下的夕阳末路。
一面是林楠笙一次次违背工作原则营救朱怡贞,一面是他不断高升就任上海肃奸委员会的帮办。
在配角的人设上,这种对立同样明显。
军统耆老顾慎言,竟是自中共反叛而来。
工作原则上无比坚贞的朱怡贞,时时想着证明初恋情人也是中共地下党。
风情万种的蓝小姐既是母亲,又做过妓女。
顶着军统特工名头的孟安南,最终随三野开赴福建前线对国民党作战。
这种物是人非、造化弄人的荒谬感,放置在战争年代人命如蝼蚁的冷酷叙事语境里,让人如棋子的无助伤感如潮水一般,层层叠叠地向读者涌来。几多理想、几多深情、几多信念,几多血泪,均被战争机器碾压消化。
读至文章结尾,读者并没有旅程结束的快慰,反而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也许每个读者心中也会像林楠笙所想,“在黑暗中静静回顾他的一生,他既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唯一剩下的就是脑子里那些回忆”。
棋有黑白,而人又哪里能轻易用黑白二色论之?
顾慎言落子无悔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但人终究不是棋子。
黑白棋子是冷冰冰的磐石,而人心不是。
人心是会动摇、犹豫、退缩、变化,是会明知不可为而为的义无反顾的愚蠢。
我并不想站在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的高度,赞美林楠笙等人物的抉择。
解读《叛逆者》不应该仅仅止步于一篇血统纯正的红色文学,我想谈的也不是“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爱国信念。
故事毕竟是故事。
小说,毕竟是虚构的艺术。
合上书本,对比灰扑扑、苍凉而又世故的现实,人们总以为决绝和激情、勇气与信念仅存在于过去的时代,所有浪漫的元素,不可能在快节奏的当下时代复制。
虚构的天地,与我又有什么意义?
小说《叛逆者》偏偏出人意料地讲了一个好故事。
虚虚实实的谍战史料,不动声色地为读者筑起一个虚拟空间,一个可以让“更广泛的意义上诠释着背叛与坚守”存活的虚拟空间。
主人公可以为信念而无畏赴死。
主人公却始终与初恋情人阴差阳错。
这些坎坷命运所生成的悲凉诗意,或许能在读者历经相似心境后的某一瞬间,引起一丝感怀与共鸣。在这个意义上讲,好的文学作品,或许应是每一个疲倦行者暂时歇息的乌托邦之地。
从小说《叛逆者》里,我既“读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读到了对小人物跌宕命运的悲悯,既看到了爱情的邂逅与唏嘘,也看到了信仰的抉择与坚守”。杂乱的时间无论怎样灰暗,人性的美好是无法遮蔽的。正如作者畀愚坦言:“尽管世事如牌局,但我确信人生中有些变幻跟这个世界无关……所以,我们更有理由去尊重那些从时光暗淡处放射出来的人性光芒。”
回望过往,那些猜疑、丑陋、不安、背叛尘埃落定后,苍莽人世间总有可让人依恋的存在。
人间有苦,命运有错,但落子无悔,爱和信仰终究是无法辜负。
或许,这就是《叛逆者》慰籍读者的应许之地。
蓝小姐图源cr水印,侵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