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读后感100字
《火》是一本由(美)雷蒙德·卡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篇《我父亲的一生》看哭,最后一篇精巧。有两篇关于打猎的场景令人想起《旧梦》和《海曼》。短篇中的「悬念感」如绳索。诗则有小说感,偶尔有趣。(比谈论爱情更让人喜欢可能是因为译者是孙仲旭的原因 卡佛写自己如何在自洗衣店意识到梦想幻灭时太戳了 脊背发凉
●和《需要时,就给我电话》有好多篇重合。卡佛的诗歌就是短的、断句的超短篇小说。我不晓得这是不是该叫诗歌啊⋯⋯
●四篇散文还挺好;诗的翻译很糟糕,很糟糕,很糟糕;短篇小说也不错啦风格依旧
●第五颗星是给译者孙仲旭先生的,RIP
●盈利狗
●最后一篇压轴'其他算习作
●一本做得很变态的书。字小,居然部分标题页码都是粉色小字,非常难识别。建议都别买了。编书者是个2逼。
●小说有深刻印象,想读卡佛的其他小说了。但是还是觉得翻译似乎与些问题,诗歌部分尤其明显。随笔的部分证明了用小说的写法来写随笔是不成功的。
●重新认识并且喜欢卡佛。散文诗歌小说三合一,丰富,装帧设计也美呆了。
●火
《火》读后感(一):也许只有短篇小说才是卡佛
也许只有短篇小说才是卡佛。
另:不太喜欢他的干巴。
没看过英文原版,估计也看不懂,只看过中文前几十页。
也许只有短篇小说才是卡佛。
另:不太喜欢他的干巴。
够长不?
《火》读后感(二):卡佛的诗
英文翻译过来,没有诗歌的美感了。翻译的一大失误。
还有就是思想。
我反倒觉得小二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译得更贴合作者的原意和作品的风格。
《火》读后感(三):“艰难跋涉”
卡佛在证明自己可以做一个三流诗人。但几篇随笔仍然真诚可读,“艰难跋涉”得令人感慨。小说《小木屋》《一片大水》,保持了其擅长制造的诗意空间,“诗意”远胜同集内的诗作;其余都很造作。在诗与小说、尤其是诗的翻译上,孙仲旭对诗的语言控制有些弱,多数诗作的处理仿佛是面对一条河,憋着一口气,想不换气就可以从此岸游至彼岸。这无形中“制造”了翻译文本在用词与语速上的加速度,与卡佛节制、简约的风格有很大差异。简约的前提是“节制”,而“节制”的重点主要是内心的结构控制力。另外,书的内文版式、字体也很糟糕。所有的细节都充满了矫揉造作的痕迹。
2012.12.23
《火》读后感(四):书写失败的失败者、记录酒鬼的酒鬼,刻画被生活淹没者的文学大师
将随笔、诗歌、短篇小说打包在一起的多文体杂集。《关于写作》《约翰·加德纳:教书的作家》尽抒卡佛纯文学创作心得体会,很有价值。我一直有个不好的阅读习惯把诗歌当小说读,而卡佛的诗其实就是分行的小说(当然还是诗,诗的意味、节奏以及灵光一现的哲思),结果歪打正着;读他的诗可以读小说更近距离第触摸其心跳情思,可以试着解读一点儿其生活创作心路历程(带着阅读的启迪去生活,带着生活的历练去阅读)。短篇小说《距离》《人都去哪儿了?》《家门口就有这么一大片水》,在2015年6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卡佛短篇小说集《新手》里有出现,译者还是孙仲旭,相比2012年版本文字上有所雕琢,尤其《距离》结尾精雕细琢很明显,文字表达更佳。诗歌部分主题依然人生失败者的故事,这与其小说主题气质一脉相承,其中显著的特点酒是一大主要内容,酗酒戒酒、买醉沉沦、嗜酒如命妻离子散等充斥着诗篇各个角落。
《火》读后感(五):致译者孙仲旭
在本子上写完书评不想再照抄在豆瓣上,只想另提译者孙仲旭。
第一次注意到他的名字,是因为伍迪艾伦的《门萨的娼妓》,忘了因为序言还是因为惊叹于翻译的功力而开始特别欣赏这位译者。14年的时候,在豆瓣看到他儿子发的讣告,惊愕异常。既因为他年纪轻轻仅41岁,又因为是身患抑郁症自杀身亡。他翻译的书,我看过不少。从未觉得他的翻译有损原作的光芒,有时候反而觉得翻译的真好能如此把原作的灵魂再现这般。这次看到他的后记“译这本书,首先要感谢......在此一并致谢。同时也希望读者多提意见,可赐信至本人邮箱......,孙仲旭 2011年11月于广州”,便觉得他再也不能看到那些信了而感到惋惜。我曾加过他的豆瓣,但好像从未留过言,假若当时能够留下几句话以表我对他的支持,大概会让他的抑郁症有着看一句话的时间的缓解。只可惜现在再无机会。11年写下这些话的他大概也不曾料想到不到3年的时间他将自绝生命。如果有一天他的家人有缘看到这些话,只希望他们一切安好,送上我最真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