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底層的生活读后感1000字
《我在底層的生活》是一本由芭芭拉.艾倫瑞克 Ehrenreich, Barbara著作,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工作原因对湾区低收入家庭了解较多。那些老老实实靠双手劳动养家糊口的,其实还好。但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年入两万刀以下)可以说是绝望的——未婚单亲,家庭教育缺乏,大部分坚持不到高中毕业,换工作频繁,坏习惯(吸毒,不避孕),没有现金,犯罪率高。。。。还是投胎最重要
●四星半 感觸頗深 一次看不完
●有點覺得做作,為了去看窮人的生活,而假裝窮人,還是離實際上窮人們的生活差太遠,但勇氣和毅力加分!
●不知覺間,架子還是擺了,但幸好賣力而且老老實實。
●人生中必讀的一本
●14年看的,如今想起这本书的内容。时隔四年再来评论,当初的5星,现在3星,这2星的掉价,应该就是在于成长了。懂的了底层的生活,再怎么看作者的文字描述,都不去亲自去体验真实的生活。
●雖然作者的描寫可以看出其對底層人民生活狀況的思考頗深,(社會福利制度、管理層、員工本身etc.)但是其murmur式的敘述方法外加通篇的抱怨,即使她的抱怨與詼諧在底層勞工裡難能可貴,依舊使這本書的可讀性大打折扣。
●又一個身體力行的人 :) mars 2011
前两天因为台湾的事,一直在思考民主这个词是否已经被宗教化了。但是却想不到怎么样去叙述自己的想法。看完这本书以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就是这个。
对于一些自认为民主的国家对民主的宗教般的崇拜已经不用说,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而且你可以轻易的感受到,非民主就是邪恶的应该被打倒的。其实,是否真的有人在认真的思考,民主的真实可行性?就我看来,共 产与民主一样都是有缺陷的,甚至都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欧洲在民主和社会保障方面做出了尝试,但现在看来结果也许并不完美,甚至经常被人诟病。但,这是个尝试,是件非常值得赞赏的事。在我看来,无论什么主义,什么思想。能让大众生活的更好,创造社会环境的和谐,每个人机会的公平。这就是一个好的,值得肯定的事。在非黑即白的社会已经持续了这么长时间以后,是否可以走向一条融合的路来?
最后想说一句,其实在你的着装,思想,薪水被他人控制的情况下,民主?不要搞笑了。说句挨骂的话,这个世界怎么样变化也好,永远都是少数人控制、利用多数人。不要指望着少数人的施舍与怜悯。不想当多数,就自己努力的往上爬。也许你有创造改变这一切的机会与能力。
《我在底層的生活》读后感(二):完全和书没什么关系,但那阵子我在干这个,外加看这本书。
6月6日记
我跑去一家咖啡店做了全职的收银员,这几日感触很多很奇特,让我感觉新鲜有点难自拔。
前几日还可以把自己摘出来,以一种新鲜的但是不投入的心态来看这一小块地方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彼此交接有火花和牛奶,但是仅仅通过昨天一天,我上了一天晚班,就倾斜性的向整个大团体的其中一个小团体进行了心理上的倾斜,从第一日上班到第4日晚班,这真是应验了人的集体意识。
能找到我的集体意识的标志,每一次我融入的,不会是在这一小个金字塔中利益占上风但是不受人喜欢的小集体和个人,一定是对生活怀有热情,认真工作善良的普通人,我想这是因为我感觉舒服,和他们在一起,心理健康对我来讲,比能拿到多少利益更有吸引力。
昨天凌晨1点下班,我开始对账,反反复复一直在计算,吧台的晚班几个人就在等我一起走,我心里真是蛮感动,最后还是差十元钱,我自己给补上了,然后陪他们去吃煎饼,我才知道这是他们夜间的必备项目,坐在煎饼摊边上,听他们讲谁谁谁的面具下的什么事情,不想干了的抱怨,彼此的小缺点的揭露,我感觉好像回到了大学的生活一样。就像那阵子一样,夏夜在啤酒和絮絮叨叨的时光中慢慢的度过了。这时候你会感觉你融入了这个生活,你的节奏被带了进去,能感受到进入了一个集体中。
所以集体意识是多么力量强大的东西,缺乏安全感的我们一直在找着什么东西,把自己固定住,好获取安全感,无意识的随同,恋爱的相互牵制,共同的理想和目标,都是集体的美丽小黑洞。我们从这个黑洞钻进另一个黑洞,甚至每天没有一分钟是留给自己来审视的。
想想自己原本要去这家咖啡店的原因,有着像糖果纸一样的理由。但慢慢地,吸引我的不只是这绚丽的外表,其中人和人纠缠,变成了一场丰富的电影。
我希望自己慢一点,再抛开一点。不要急着奔进某个小集体,在这之前好好用眼睛继续观察着,用温柔体会一下另一位的世界,我想要是能用你的眼睛看一眼世界,那一定和我的不一样。
这可不是情话:)
《我在底層的生活》读后感(三):共產主義遠景下的局外人調查報告
看到這本書,是源於一篇微信文章,講到底層思維,引用了此書中的一段。
必須說,讀這本書的感覺一點也不好。看似幽默的通篇抱怨,作者心目中似乎有一種共產主義傾向的生活遠景。
有幾個特別無法認同的地方,可能也是局限於我自己的生活經歷:
申請救濟食物抱怨用時太多,沒有信任,食物沒有雞肉和新鮮蔬菜……好吧,作為中國窮人,我認為這根本就是一個超範圍的要求,特別剛讀完《鄉下人的悲歌》,裡面清楚寫到不少申請救濟的人想儘辦法將申請到的食物換成酒精。
裡面有太多缺少文化的單身母親,還帶著幾個孩子,年輕得可怕……想到美國保守派近來推動的禁止墮胎法案,她們是完全絕望的一群人!為什麼不說說這些年輕的女性是怎樣走到這個地步的?
抱怨不能工作11個小時——已然貧窮、同時缺少文化,還希望悠然?但是,福利製度如果要讓領取救濟的人也可以八小時工作制安閒度日,這樣的制度需要納稅人承擔多大的代價?最後又會不會將負累轉嫁給整個社會?
作者朋友的姑姑,夫妻倆時薪19美元,想了一下,如果是我,可能會盡可能讓家庭年收入變成5.5萬美元,而非書中的四萬美元,少生點孩子(自書中看,夫妻倆至少三個孩子)。如果要這樣選擇,就有責任承擔選擇後果。
12歲的大女兒放學去接嬰兒弟妹回家,然後在父母工作的8:00之前照顧寶寶,有什麼問題嗎?若是我的女兒,可能還需要承擔部分家務,這就是生活,從另外一個方面講,過程也是一種鍛煉,也是一種能力的獲得。而非抱怨孩子沒有時間出去玩。能夠有WIC辦公室的幫助,真的很好了!
臨時借住朋友的朋友的免費住房,幫房主照顧一下寵物,也是抱怨的內容,就真的看不懂了。如果如此怕鳥,就不應該借住這樣的房子,選擇了,就要承擔選擇的結果,事前了解清楚,不是一個理性人的基本素養嗎?
沃爾瑪的員工規則有多大個錯?上班不能偷吃東西,不能做和工作無關的事,不能穿不適合服務行業的服裝難道不是基本職業要求,甚至是道德要求嗎?為什麼在作者看來也是錯?
好吧,作為沒車的窮人,我認為上班開車消耗額外的汽油費並不是一個合理的理財行為。當然,我不清楚當地的公共交通狀況。
在我這個窮人的理解中,人生沒有絕對的公平,面對不公平的命運,我們能夠做的可能改變命運的事,更應該是盡可能地努力,不僅勤奮於眼前可得的工作,還要想辦法自我提升,有能力斬斷生活的負累——比如品行糟糕的男女伴/丈夫或妻子,而非一個接一個地生孩子或者期望福利製度讓自己生活得很舒服,那更可能的結果就是全社會一起培養懶漢。
所以,就這兩天讀的書,個人的確更喜歡《鄉下人的悲歌》,不是因為所謂的底層逆襲勵志故事,而是全書沒有抱怨,更多是記錄、反思和努力,特別海軍陸戰隊之後開始的“全力以赴”。萬斯完成州立大學學業期間每天工作近20小時,兼顧學業和工作,在自己養活自己的狀態下1年11個月獲取雙學位,接下來就是耶魯。
在我這個窮人眼中,那才是一個真正生於底層的人應該去做的事,也才是兩個故事的區別。
最後,讀完這本書,有點能夠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中國知識人討厭“白左”了,雖然我很討厭這個中國人的生造詞,更願意說是左傾共產主義思維。
《我在底層的生活》读后感(四):然后你就可以做回人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书,称得上扣人心弦的情节其实并不特别稀奇,之所以看起来稀奇,纯粹因为低下阶层的生活不时髦不亮丽,于大众传播媒介长期缺席失语而已。
世事有时很俗套有时很琐碎,但你就是想知道你就是好奇,你想知道周薪三百如何住进日租五十美元的汽车旅馆,你想知道劳动九小时后只吃一小包多力多滋果腹的女孩后来吃甚么;你想知道怀孕的荷莉脚伤之后又如何;你亦想知道基本处于无家可归状态的女服务员后来住到哪儿去……对,你甚至会为她们焦急,极想看到大团员结局。
然而,戏剧性终究没有遇上大团员,但作者的幽默笔触无疑令沉重得以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程度。清洁公司要求员工必须四肢着地擦地板,豪宅主人站在一旁居高临下严密监督,完了以后,面对汗如雨下的女清洁工,豪宅主人没有看出对方需要一杯水的热切程度,反而手指头一挥,建议清洁工再擦擦别的地方。
女服务员互相帮助互相补位,餐厅经理却坐在那儿指东指西妨碍进度。女服务员必须保持移动状态,否则餐厅经理会给你“惩罚"。两名四五十岁的成熟妇人要在晾衣架后躲避二十六岁的蠢经理,原因是沃尔玛员工不准交谈,不准偷走属于沃尔玛的时间!
书中更值得玩味的是作者一次又一次的自省。在怒火中她随便一句:「那种惊准测验(入职前的测验)谁都能通过!」但她回心一想立时深感内疚,对于某些人(例如有读写障碍)来说,能够通过测验得到那份工作,或许就是一项成就了。
后来,她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慢慢失去觉察力,冷漠多疑严苛在她心内漫延,甩一甩脑袋她忽然警觉到,原来长时间重复单调的工作是会把人的意识压缩收窄,令人变得鼠目寸光麻木不仁,如果加上繁重的经济压力,恶劣的饮食起居,把人逼疯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
于是,你开始明白底层劳工脸上为何总是舒展不开来,你开始明白自己过往热衷的投诉游戏有多肤浅凉薄缺乏同理心。但随着这些「明白」你会生出更多的「不明白」,你不明白一个人每天工作到筋疲力尽为何还是养活不了自己和家人,你不明白忍受如此剥削的人为何还默不作声任人摆布,你不明白某些人辛勤劳动一百年亦抵不过另一些人在键盘上按一下钮赚进的金钱。
更加令人费解的是,为了帮助某些人多得没处放的财富堆叠得更高更整齐,而把另一些人逼到三餐不继,这样的一种社会制度到底追求的是人们的幸福,还是动乱革命?为什么非要把人逼上梁山不罢休呢?难道在位的人脑袋都跟宇宙大王看齐了吗?
对,你付了钱,没错,可是你要知道,劳动才是价值的源头,金钱只是一种默契和承诺,当劳动者不再愿意无止尽的付出,不再承认统治者凭空加到金钱上的价值,金钱便甚么也不是。
书里写道:「我们真正该有的感受应该是羞愧,对我们如此依赖他人以「过低薪资」付出的劳力感到羞愧。当某个人为了一份养不活自己的薪资而工作时(例如他必须挨饿才能让你吃到更便宜的食物),那么她是为你做了极大的牺牲,她用自己的能力、健康和生命的一部份为代价,给你一份赠礼。社会赞许地称这些人为「贫穷工作者」,实际上他们才是我们社会上的大慈善家。他们忽视了自己的孩子,好让其他人的孩子能有人照顾;他们忍受贫困,好让通胀率低,股价可以上涨。成为一名贫穷工作者就是成为一名匿名捐赠者,一个没有名字的恩人,无名地奉献给自己以外的所有人。」Pg.279
如果羞愧对你来说太重口味,或许你可以先试着去感恩,为你所得到的方便舒适美妙而感恩,同时,不要再玩投诉游戏,不要再做消费者,然后,做回人,对,然后你就可以做回人了。
《我在底層的生活》读后感(五):為人民服務
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叫做我在底層的生活。
當初被吸引的原因是因為書腰帶寫了一句話,女作家化身為服務生。這對於一個嚮往寫作又恰巧是服務生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有趣的身分轉換,女作家可以化身為服務生,不知道服務生是否有變成女作家的一天。
所謂底層的生活,就是到我們日常習以為常的場所去做各式各樣第一線的服務,像是餐廳的服務生,旅館的房務人員,去過他們的生活,體驗身為服務生經濟條件下的生活。
從作者的娓娓道來發現,任何人如果在美國從事第一線的服務工作,都有可能只是在維持最低生活而已。在服務業最發達的地方,往往是大城市或是度假勝地,各式各樣的商店餐廳遊樂場電影院飯店總是需人孔急,但卻常常見到招聘廣告無人上門應聘。
過去我常在北京看到每一個餐館都在徵女服務員,而每一個在徵女服務員的餐館裏面也都充滿了一臉倦怠彷彿下一秒就要拍拍屁股走人的女服務員,我常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她們會有這種表情,而又是為什麼餐廳總是招不到人。
看完之後發現這是全世界共同的現象,大城市或是人潮多的觀光區域,物價跟房租也相對的高,在這些地方當服務員只能維持最低生活的水平,更有甚者,其實只要停下來一天就可能會發生入不敷出的情況,薪水跟支出永遠在勉強平衡或是輕微透支的情況擦過。
而身為服務員,每天制式重複的工作流程,到最後覺得自己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會呼吸的機器,當每個月薪水發放下來卻發現自己只能住在大家都不想居住的地方,吃廉價品質差的東西,且只要生病或是有一天無法工作,這種劣質生活就無法維持,思考至此,的確很難用愉快的心情去面對每一個客人。
所以北京的服務員總是喊不動,洛杉磯的房務員總是對於角落的毛髮視而無睹。
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隱形的階級,那怕總已廢除了奴隸制度,嘗試去消滅種姓藩籬,淡化種族差異,但事實上,有時候的我們可能比一百年前的奴隸更像奴隸。
念書的時候發現西方世界宗教跟政治永遠都是綁在一起的,更仔細的去了解當時的社會制度會發現政治絕對需要宗教的力量來控制人民。
資源集中在少數的貴族當中,而其他的人終其一生就只能不斷的勞動而已,勞動的結果幾乎都被徵收,僅存的可能還不足以度日,這樣的情況不斷的發生,日子久了一定會產生很強烈的反動情緒,於是需要每個社區裡面的宗教人員,在每個休息日裡面重複的告訴你,現在生命的困頓是因為你有罪惡或是因果輪迴,此生,你要不斷的付出勞動,這是贖罪是償還是為來生做準備,但誰知道是否真的有來生呢?
現代的階級也差不多如此,只是我們沒有過去相信宗教了,公司招募的時候提供許多願景,給你一個名稱叫做儲備幹部,告訴你也許三五年之後你就變成管理階級,也許你可以到其他單位輪調,現在的低薪跟超長工時只是為了美好的未來做準備。
回想看看,真的,所有在工作的人啊,想想看你是不是都曾經與你公司裡面的小主管約談或者是吃飯,口沫橫飛酒足飯飽之間,他許了你一個未來,他說沒有加薪沒有關係,他剛進來也三年沒有加薪,沒有title也沒有關係,現在多少人找不到工作,他說Jenny走了之後這個位子就是你的,Peter輪調之後你就成為部門主管,然後下個月你發現這個人拍拍屁股走人,自己出去開公司,於是你要一切重新再來。
職場的佈道者,安撫了你的心靈,讓你甘於不加薪或是減薪變成的低薪,許諾你的下半輩子,是用日日超時加班燃燒健康損失與家人朋友歡聚的時間所幻化成的泡影。
每一天你起來,擠在公車或是捷運裡面,好一點擠在自己還在付車貸的小車裡面,你懷抱著夢想,你和所有的我們一樣,為人民服務。
而說為人民服務的那個人,是否又為我們服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