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皮笑肉也笑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皮笑肉也笑读后感摘抄

2020-07-30 23:0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皮笑肉也笑读后感摘抄

  《皮笑肉也笑》是一本由典婆婆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20-6-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皮笑肉也笑》读后感(一):《皮笑肉也笑》:漫画歇后语

  这本书可太有意思了! 以为典婆婆是位老太太,没想到是一位80后美妈。 以为只是一本讲歇后语的书,没想到韵味十足的水墨画却美到喧宾夺主! 这本书到家一天,小孩子们已经了两遍。就连识字还不太多的五岁多的弟弟都看得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我特别喜欢作者水墨插画。虽然我不是看画的行家,但是她的画让我想起了丰子恺老先生的画,但是又比后者多了些现代感。根据歇后语内容创作的画里有漂亮仙女儿,活灵活现小孩儿张牙舞爪的猛汉,还有妙趣横生的小动物。这些插画非常好地诠释着歇后语的内容,帮助小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歇后语。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游戏可以文字内容遮起来让孩子看图猜歇后语,哈哈,不错点子

  最近我在读《中华雅文化经典系列。但是看到这本《皮笑肉也笑》我想到所谓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中国的文化应该讲究雅俗共赏。中国人不但能够欣赏雅文化,还能够传承普通老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接地气通俗文化。 其实我们80后这代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比较会经常用到歇后语的。比如表示自己紧张时候会说,我的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上八下;说某人在其位不谋其事的时候会说,他那个人公司就是聋子耳朵——摆设;说一位跟母亲妻子同住的丈夫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这样用歇后语表达出来感觉生动形象同时又不乏幽默风趣,透露着一种达观生活态度。比起干巴巴的陈述不知道鲜活多少倍。

  小学生们看这本书尤其受用。在作文里多使用一些成语和歇后语,文章立即生动起来。而且这本书配上插图生动有趣,也不失为减压的好工具。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还根据内容分类,分为“观、言、情、典、时、理”几个章节。其中我最喜欢“时”一节,从正月初一一直说到隆冬季节,一年里面每个月份都有相关的歇后语。例如三月里扇扇子——春风满面;八月节放鞭炮——没人当回事…… 这里面蕴含着浓厚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节气风俗等等。插画也是十分有传统的韵味。细节丰富,非常值得琢磨。

  这本书的内容翻一遍只需要几十分钟,但是却值得我们久久品味,不管是画还是歇后语。期待典婆婆的更多作品……

  《皮笑肉也笑》读后感(二):你上一次笑,是什么时候

  人生就是始终徘徊在劳作和劳作之后的自娱自乐间,人间一度,要么活得苦大仇深,要么活得俏皮,与其做着不喜欢的事闷闷不乐,不如由着自己,找找乐趣,哎呀,多少人虚度了人生之后才恍然大悟,活得幽默点好了。 当然,现在醒悟也不算晚,因为这儿就有这么一本幽默的书,满满的俏皮话,又满满的连环画。歇后语俏皮话大是都知道的,不管是小时候听家里老辈儿们,不时吐露出来的那么一两句,还是电视广播里相声演员成套路的俏皮话包袱,大家总归是至少知道那么几句的,但收集如此齐全的可就少见了,许多歇后语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的这么看见。 加上典婆婆亲笔手绘的有趣漫画,简直完美,逗趣的歇后语,刚读过上句,还没猜出下句呢,就被漫画逗得不行,风格上很像小时候看过的故事汇的感觉,但更精致,更完整,更天马行空。艺术化的日常用语,就这样融合在漫画的艺术中,相得益彰。 典婆婆陈典小姐姐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追逐乐趣的人,辞职了设计事务所的工作,原因只是,“我打算去画画了。”还是在一种迷迷茫茫的游离态的状态下说出来的,使得老板都懵了半晌,留下一屋子费解。 辞了工作之后,迷茫的典姑娘,回忆起了外婆,回忆起了老人家们,回忆到他们风趣可爱又富有感染力的俏皮话歇后语,那时起,就有了这本歇后语图集,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对民俗的传承,对千百年劳动人们的精神继承吧。典姑娘是用了实际行动,对那些沉醉于世俗,数典忘祖的家伙,做了一次深刻批判,用逗乐的方法,用讨趣的心态。 歇后语就是中华民俗的瑰宝,凝练了中华语言、文化还有劳动人们的智慧,据说歇后语源自唐朝,起于文人墨客的闲暇,却又深扎万民百姓的土壤,因为那一句句俏皮可爱的歇后语,就是在述说他们最平凡的日常生活,是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表现。 此间众人,都太过忙碌奔波,或许真的迫于生计,或许真的无闲事可做,总之很多人已经是忘记了笑容的样子,一时都很难回答上来,上一次笑是什么时候,不是皮笑肉不笑的悲催模样,而是发于心,喜于形,皮笑肉也笑地放声欢笑。

  《皮笑肉也笑》读后感(三):读字,读图,玩游戏

  

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文字的长短各不一。

你可以用成百上千的字来表达一个观点;你还可以用几句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你更可以用一句小小的歇后语来幽默的回击。经过历史的沉淀、凝聚了多种多样的语言艺术。

我还是很想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中国文化。不管是文学还是书画,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种只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初见此书,我读成了皮笑肉不笑,定睛一看是《皮笑肉也笑》。还没翻开书,我就已经开怀大笑了。作者典婆婆,更让我解读成一位老奶奶。翻开书的序,才知是位年轻漂亮的宝妈。我再次被自己的误解摇头晃脑的笑出来。

《皮笑肉也笑》这本书,将绘画与中国独有的歇后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画中夸的形态与歇后语独具的幽默特色有机的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若单独是一本歇后语我不会来读,中出版集团能出这样一本书,必定是有它的与众不同。

歇后语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也是我们俗称的俏皮话。歇后语的主要特点就是幽默风趣。本来很严肃的谈话氛围,穿插一句俏皮话,就会让谈话变得轻松快乐。

歇后语我们并不陌生。比如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过河的卒子横竖都行等等。

我推荐这本书从三个方面读。

一、纯粹的当歇后语来读

每句歇后语都会配有相应的说明和解释。有的解释很简单,有的解释还会引据经典和神话故事。把每一句歇后语进行了延伸。不仅让读者加深了理解,还丰富了知识。

二、纯粹的欣赏画

画里不仅有现代人物,还有古代人物。不仅有包公,还有关公。有大人,有小孩。有大公鸡还有大鲤鱼。有包工头,有打铁匠。有唐僧和沙和尚还有吴刚。可谓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看到某幅画,还会勾起你儿时的回忆。

比如这张小娃穿大鞋——大套。很多小朋友,特别是小女孩儿,儿时都有踩着妈妈高跟鞋的体验。小小的脚,穿着大大的鞋子,吧嗒吧嗒踩在地上。踩不好,还会摔个大马趴。

三、当游戏来玩

歇后语本身也是汉字游戏,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你可以把前一部分当谜面,后一部分当谜底。

比如:强扭的瓜——( )

五月石榴花——( )

一层布做夹袄——( )

猪八戒的脊背——( )

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翻开书,读个谜面,大家抢答猜谜底,这氛围,其乐融融。还可以哄小孩子玩,一边看画一边猜,小孩子听到答案后,一定会捧腹大笑。做到了皮笑肉也笑。

这本书的目录名我特别喜欢,分别是观、言、情、典、时、理。

观:见仁见智,观己知彼;

言:闲侃碎嘴,嬉言怂语;

情:人情事态,标情夺趣;

典:典故荟萃,大咖云集;

时:因时制宜,鉴往知来;

理:喻之以理,揆情度理;

目录中的这些小句子,充满了智慧,甚是喜欢。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锯)。本书值得一看。

  《皮笑肉也笑》读后感(四):语言艺术 源自生活

  

当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想起了“皮笑肉不笑”这句话,出自巴金的《秋》,指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那么《皮笑肉也笑》又是什么意思呢?看完这本书完全明了,原来是发自内心的,极其自然的,畅快的笑。 歇后语是生活中的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而在中国语言艺术跟绘画艺术从来都是结合在一起,如“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短短的9个汉字就构成了一副美妙的中国山水画组成,这是西方艺术所不能企及的。自称“典婆婆”其实并不老的陈典将中国画和中国民间语言艺术相结合,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中,充满了中国元素。封面的中国红配上金色的书名,就是传统的中国风。翻开内页,国画手法的漫画简洁、柔和,虽然是寥寥几笔,可是勾勒出来的意境却十分的深沉,不管是情景还是人物,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再看题跋,灯谜一般的文字游戏,饶有风趣。每幅作品画里字间满满的民间百家味,充斥着市井幽默,虽篇幅短小,但语言通俗,画风可爱,爽快可口,其见肉见骨的精华,绝对令人受益匪浅,为我们所可读、可懂、可藏。 说了这么多,你们还是没见到它的好,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今年是多事之年,前期的新冠肺炎导致了往年不可更改的高考日期都拖后了一个月,高考成绩日前刚刚公布,这时我们就可以说希望大家“门上挂粽子-高中(粽)”。

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大家追求精神的需求已经大于了物质的需求,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句歇后语来祝福大家,祝愿人们的生活“画笔敲鼓-有声有色”。

过年和节假日与亲朋好友相聚,当被问起来最近在忙什么的时候,可以这样子回答。我这是“腊月里的镰刀-难得清闲”。

大家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当被问起为什么还没有升职时,可以调侃的回答一句,我是“打鱼的回家-不在乎(湖)”。 你看,歇后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如此,于闲暇之际,一壶茶,一册书,去寻得书中的乐趣,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开启惬意的思想之旅,岂不快哉。

  《皮笑肉也笑》读后感(五):这歇后语的插图也太好看了

我家儿子今年一年级,正好学到了歇后语的一篇课文。老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一下日常中的歇后语。我才发现自己的歇后语贫乏的可以,基本上就仅限于语文书上的那几句。

很巧合地,看到了这本《皮笑肉也笑》,就买了来,原本是给孩子看的,让孩子了解了解歇后语。结果拿到手,我自己看得停不下来,真是太有趣了,随便读几个:

鸡窝背手看——不简单。 草鞋上绣花——底子太差。 国画馆里倒垃圾——全是废话。

我没有想到原来民间流传的歇后语居然有这么多,有些好像曾经看过,但是看过之后就忘了。这次重新看一遍,再配上精彩的插画,真是绝了!

不仅是我,我儿子看了这本书之后也哈哈大笑,并且背了好几个打算回学校去考他的同学们。

这本《皮笑肉也笑》买给孩子看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孩子对于这种类似于俚语一般的语言,天生就感兴趣。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笑话。而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文学素材,对于他们以后的写作上是一个素材的丰富。本来平淡的文章或者语言,加了歇后语之后,文章会变得更加的生动俏皮,语言会变得幽默。介于这个原因,我估计会在假期里面和孩子反复的阅读,把这些东西印在孩子的脑子里。

再说说插画。这本《皮笑肉也笑》的插画是非常漂亮的,可能作者典婆婆是美院毕业的关系,她的插画的美感风格是画在我喜欢的点子上的,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

你看到她的插画就能想到,张叔平的《三毛流浪记》,也可以想起丰子恺漫画的那种淡然和家常。更多的还是它糅合了现代插画的一种无厘头,搞怪。

整个插画的风格展示了民俗般的高雅趣味。有一种陈师曾的人文画情怀,是一种当代人对于民俗的理解和展示,融合了古典与现代,情趣与思考。

典婆婆的插画线条流畅,到位,浓淡适宜,主次分明。配色上,也是该鲜艳的时候鲜艳,那基本上都是打趣的歇后语为主,该淡雅的时候淡雅,有很多都是一种记录家常的恬淡。

作为一个学美术的,看到这样的插画是极喜欢的。空闲的时候,还打算和孩子一起画一画,让孩子也体会到这种中国式漫画的美感。

歇后语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特有的文化语言,其实在生活中用的已经不太多了。这个不免有点可惜。歇后语有点像是近代语言的一种微缩脱口秀文化,有谐音梗,意境梗等等多种手法创作。

我还记得的我上学的时候,老师逗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同学,“吃冰棍拉冰棍——没话(化)”,能把全班笑得前仰后合。这种文化如果因为没有人去了解而渐渐少了,不免觉得很可惜。

小学语文课本里面也加入了歇后语的内容,让人觉得这是一种重视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示。也有典婆婆这样的有心人专门收集好玩的歇后语,再去配上这样好的插画。才让我看到了这样有趣的一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