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经典读后感有感
《耻》是一本由J.M.库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健康”的社会是无法容纳一个老男人对豆蔻年华姑娘的本能追逐,于是有了戴维的耻;“执着”的露西认为自己所遭受的一切都是白人尝试融入非洲乡土的必要代价,于是有了露西的耻。非常现实又非常超现实的一部作品,也许只有在非洲才能诞生的一部作品。
●耻确实是最适合这本书的名字。纠缠冤孽的情欲,压抑到极限的人生设定,我不喜欢把女人和女儿类比的描写,但拜伦情史作为烘托背景的加入显示了库切有多伟大。对于女性命运和爱情,情欲的思索比中国n多最喜欢写强奸的作家深刻得多。
●有时候跟作者也有一个气场的问题,库切的书我一直都没办法融进去。这本书写得很平实,很扎实,是活生生的生活里的事情。但生活里有些事就是没办法让你有所感触。也许它是真的悲惨真的应该触及灵魂,但你就是无动于衷。库切写了两种生活,一种让你进入到另一个生活里再回过头去反省你原来的生活,这是一种认识自己的途径,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或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意识去做这件事。
●带着莫名的恨意读完,第一次真正从女性的角度来思考“强奸”。
●白人在黑人的土地上,这就是南非现实。露西为什么不回荷兰,而要回到南非?对暴力容忍得像封建社会的中国底层人民。
●读蒋方舟的《东京一年》顺出来的。诺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作品,篇幅不长,层次感强。
建议和我一样看不懂这本书的求指导的人可以先去去百度文库里找找有关库切或者《耻》的论文。这里的书评我看了一些,都觉得有点偏,要么是难以理解。看了百度文库里的论文觉得还不错。
《耻》读后感(二):书评
打开非洲文学的第一本书,殖民主义的烙印以及从其间滋生出来的仇恨从欧洲人踏上非洲这片土地就开始了。南非种族隔离政策被打破后既有的政治格局也随即发生慢慢的变化。昔日的主子逐渐沦落为这片土地真正主人泄愤的对象,他们为了生存,所有的打击报复必须忍辱负重地承受下来。殖民主义的后遗症还在shaping如今的非洲…………
《耻》读后感(三):给白人上色
这就是库切,写作严谨且饱含深度。文明与野蛮的对抗,野蛮折磨着文明,直到它屈服。库切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中年白人知识分子,他活埋掉自己的反抗,对野蛮只剩下顺从和冷漠。露西则是他的女儿,他的恋人,他自己,无法接受他主宰的个体,她有的是承受折磨与苦难的能力。她遭遇强奸,选择背离父亲代表的一切,出售自我以换取庇护与土地,多少透露着某种坚忍。最后,他们都在被殖民。
《耻》读后感(四):随记
lt;<耻>>吗,说到南非,突然就想起对曼德拉的戏谑——拿起了人权,玩崩了个大经济体。 其实阅读时并没有刻意的关照历史背景。情欲,是个吸引我的母题,无论洛丽塔的禁忌,人生的枷锁的献祭。这次,将年龄的隔板插在面前。 挺浸入自我的,是卢里最后的徘徊——戏剧。窘境时,三个维度的回避,书中人吟咏创作,作者哀叹奔笔,读者除了投入,凝噎,没了,无处排遣。无才而多情的现实人总是这般可悲。我能添才吗,还是无情来得简单些。 看着最后那条狗,想起了教父三的结局,虽然哀不一致。
《耻》读后感(五):全书根本"无耻"
感觉译林那套蓝皮书系总是选用优美田园风,而有时候就会带来误导性的欺骗了,正如本部,哪里是什么宁静美好田园风。
库切的文字总是不能够打动我,那种半梦半醒氤氲在脑子里情绪的那种打动。很久之前看过的《上帝的儿子》除了身份的寻找和对"新上帝"的呼唤,我好像记不得自己存在其他好感了。
库切肯定是认真思考的作家,无疑。
说是"耻",但总感觉作者在极力为各个层面上的耻做辩护:激情和情欲不该被年龄困囿,甚至不能被道德困囿和审判,这一点上我想到了《洛丽塔》,亨伯特或许愿意跟卢里轻碰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