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读后感锦集
《楚辞》是一本由屈原 等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小楷抄了半篇离骚,写着觉得小楷一笔一划规规矩矩的根本承受不了如此炽烈奔放的感情,于是作罢。翻完全书,打算今晚再读一读《楚辞补注》。
●非常好的一本书!
●“沅有茝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离骚。
●注释不错。论其中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都很强大,其他的抽出来单看还行,搁一起总觉得差不多。
●只看了屈原写的那部分。屈原好奇装异服、喜爱各种香草,长得很帅,被女人嫉妒、毁谤(纵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诗中又多次提到与怀王相约于黄昏……于是邪恶的总觉得屈原与怀王关系不一般,后来好奇去问了一下度娘,度娘证实了我的疑惑……
●作为楚人确实是该好好看看《楚辞》,抽空再买本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看看。
《楚辞》读后感(一):读《离骚》
读《离骚》
闻一多先生曾说“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吾读《离骚》,几次欲读,终以心力不济而告中断,近日吾读十八家之诗,颇感《楚辞》之源头,如不读之,难以读它,故又重读,吾之读法,为朗读,其间若与屈原而神合,读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眼前似浮现芸芸之众生,颇不易也,似有胸中郁郁之气,而哀叹黎民,奈何奈何。读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彷佛得一知己,千年之前,行吟于汨罗江畔。屈子之《离骚》,上吟九天,下悲黎民,采撷芳草,餐饮英露,有囊包宇宙之恢弘,亦有统帅众仙之豪情,羲和弭节,望舒先驱,飞廉奔属,云霓来御,其气度,古今一人尔。末,且以一句以自勉之——“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此亦吾之谓也。
小舟
2013年1月2日星期三
《楚辞》读后感(二):屈原这个老“骚”货
古典牛逼的地方在于其中什么都有。比方说,我们会说李白浪漫,杜甫深重,李商隐幽玄,白居易明快。我们很少看到李白有三吏三别的忧国忧民,也很少看到杜甫能有“吾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胸襟。可是这些,屈原身上几乎都有。《离骚》是发愤之作,忧思不逊于杜甫。可看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时,又觉得这活像李白写的。《九歌》的幽玄甚于李商隐,《九章》的豪迈,建安七子也在其下。现代人会把文史哲三门课分开,可是《天问》却对历史发出了哲学的疑问,然后用文学表达了出来。实在是很倾慕屈原其人,很难想象一个浪漫主义的杜甫或者说忧国忧民的李白是怎么样的,或许,这才是古代的南蛮楚地所有,而中原所不有的,美与灵魂的精神吧。相比起来,《荷马史诗》本质上是盲人的弹词,失之不雅;《工作与时日》的内容,也远没有那么丰富。《天问》的深刻,如果走下去,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估计都会蹙眉,尼采与海德格尔,也只能成为其的注脚罢了。最后说是沉河死的,这种倔强,项羽最后不肯过乌江,怕也是因为有这个老闷骚先把河占了吧……如果中国的文化,之后走的是这条路,又会怎么样呢?当然,且不论《楚辞》,之后的中国,可是连《国风》的道路都没有走下去,只剩下《雅》与《颂》了……真是让人气闷。
《楚辞》读后感(三):九歌·湘夫人
先秦 ·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 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 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 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 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 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 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 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 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 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 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 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 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 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
湘夫人无法言说的美就这样在屈原笔下激活
历千年而不觉乏味
《楚辞》读后感(四):屈原的胸怀
屈子可是一个柔弱的人啊,屈子的生命充满悲愤、懊悔、失落、彷徨,怀才不遇,汨罗江边纵深一跃,斯人已去,《楚辞》却成为了传世经典,在中华大地流传两千多年。作为中国人、可以不读《红楼》、不读《水浒》,可是怎么能不读《楚辞》呢?
屈原——一个柔弱的文人,他没有苏秦、张仪的豪气,没有韩非的冷峻无情,也没有庄周的快意旷达。但是翻开《楚辞》,字字充满着刀锋,一个遗世独立的战士用血泪凝成的文字。
最早接触《楚辞》是高中时学习的一篇《湘夫人》,其中那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真的是被震憾到了,这是两千多年前屈原的胸怀,他被放逐郢都之外后的懊恼和失意,报国无门的遗憾和悲愤,化作一篇《湘夫人》流世。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看书一定要看出版社,越是经典读物,越是对出版社有挑剔。中华书局、上海古籍成为了我诵读传统经典的首选。中华书局出版的《楚辞》,目前算是国内最权威的一本,出版社编辑对于楚辞的注解很是深刻。千年开始,我刻了一枚小章,开始抄写《楚辞》,《湘君》《湘夫人》《东皇太一》等等一篇篇从我的笔下流走,感觉很是舒服。
当我不被理解时,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告诉我人生的孤寂或许是一种常态。当我在他乡想家时,屈原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告诉我思乡是人之常情,你看哪飞鸟和狐狸不也很想念自己的家乡吗?当我告别亲人朋友时,屈原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告别是悲伤的,但相遇有时幸福的,这才是人生。
《楚辞》是屈原的胸怀,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它陪伴着中国人度过了战国纷乱的战火、大汉统一的传奇、三国激荡的岁月、五胡乱华的危机,它必将一直流传下去。
子曰
2019.3.25.阴
《楚辞》读后感(五):屈原不是白莲花
屈原真会装逼,吹牛吹的是兰草芳芷神仙牛。记得篇微信稿说离骚翻译后没有“诗意”,普通之类的。真是些懵懂的孩子。诗从未脱离语言存在,现代诗也有其语言范式,任何诗按白话翻译都会显得没有“诗意”。何况古诗其范式如此严谨。口语诗不是“白话”,其节奏语气韵律事件同样有其范式。闲话少说。屈原的诗,说实话,若论思想之艰深,倒没啥,无非表达志向,其伟大在其它方面。叙事与抒情的消解,诗人在诗中以神明存在,随意驱使蛟龙凤凰,与各种仙人交往,时而到这条河,时而到那条江,时空变换异常瑰丽,事件弱化到极致,情感溶于其中。诗人虽是神明,写的却是人的情感,与仙人交往,发生的只是凡间事,不谈玄学。这种语言创造性可谓登峰造极。『天问』是最没意思了。九章,九歌可以。屈原并非是抒情,而是寻路,他构造神话情境,在其中追问理想,反思理想,认识自己,与历代贤人对话,驱使神灵为自己服务,屈原并非白莲花,屈原是一个迷茫孤独的行路人。离骚回顾往事,抒发志向,九歌是叙述自己求索的路,天问抒发困惑,九章进入未来的旅程,『渔夫』为作者理想之路化为句号。屈原写的是一部独特的叙事长诗,其表达构造极其罕见,不同于荷马,也不同于乐府诗,我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便勉强说“意象叙事”,其事件不是由情节组织起来的,而是高度抽象的意象,所以时空跳跃极大。屈原牛逼,屈原威武,屈原,请你吃了这杯酒吧,西门庆大官人对不住你。
对比宋玉的学徒作品。屈原的想象瑰丽气魄宏伟处立马显现。屈原《招魂》一篇已不再局限理想主义者形象了,在《招魂》《大招》中,以巫阳之口,替万物招魂,诗中“魂”的意义始终不明,绝对不是仅仅是屈原的魂灵,巫阳招的是流离失所无处可逃又不能回归的事物。在两篇中,诗人先叙述四面八方的险恶,然后叙述美酒佳肴,歌舞车马,然而无时不刻在呼喊魂兮归来,实际上魂一直没来,那么,那些美好事物似乎没有意义了,空的,冷场了。甚至,魂没来,那些美好事物都不存在,是虚构的。我这辈子都难达到屈原的高度了。唉。真特么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