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抗癌厨房”17年坚守背后真相揭露:生死是人间大事,吃饭也
作者 | 南城
来源 | 拾读(sdds10)
●●●
江西肿瘤医院一墙之隔的小巷子里,有一间特别的露天厨房。
图片来源:更南昌
在这里,锅灶堆放在拥挤的过道上,简陋的灶台上只有最普通的调味料。
没有现成的山珍海味,可一到饭点,来往的人却络绎不绝。
他们之间大多互不认识,却又都与一墙之外的肿瘤医院息息相关。
在这里,炊具和调味品都免费提供,炒个菜只收1元钱,所以又被叫做“一元抗癌厨房”。
创办这间厨房的人,是一对年过六旬的老夫妻。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纪录片《一元厨房》
爷爷叫万佐成,今年67岁,奶奶叫熊庚香,今年65岁。
从1995年开始,这对老夫妻就在肿瘤医院旁边摆摊卖油条。
图片来源:更南昌
直到2003年的一天,一对夫妇带着生病的孩子来到他们摊位前,小心翼翼地询问是否可以借用一下锅灶,因为孩子想吃妈妈做的菜。
“十来岁的小孩,看着真让人心疼。”
老俩口没有犹豫,答应了下来。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纪录片《一元厨房》
没想到这件事很快就在肿瘤医院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万佐成夫妇,向他们借锅灶做饭。
想到他们的不容易,老俩口来者不拒,并且从来没有收过钱。
渐渐地,知道这里的人越来越多,来这里的人也越来越多。
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再到每天的上百人……
老俩口自费买了十多套厨具和炉子,厨房的开销也越来越大,每天煤球要用100多个,水费一天都要20多元。
常去做饭的病人家属过意不去,提出要付钱。
为了让他们安心,也为了维持厨房最基本的运转开销,老俩口一开始只收5毛钱。
直到2016年,随着房租和水煤费的涨价,老俩口才收了1元钱。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纪录片《一元厨房》
夫妻俩以前从没想过,这间厨房,从2003年开始,他们一做就是17年。
17年里,全年无休,风雨无阻。
每天的凌晨四点,万佐成就会准时起来为炉子换煤。
街巷四周寂静无声,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吠。
万佐成穿梭在狭窄的巷道里,借着微弱的灯光,为几十个炉子换上新的煤球。
被换下的煤球烧的通红,照亮了凌晨四点的夜。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纪录片《一元厨房》
曾经的起早贪黑是为了赚钱,现如今,这燃起的炉火,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这十多年里,有人来,有人走,“抗癌厨房”每天都上演着生离死别。
在这里,每一道热气腾腾的菜背后,都有一个被癌症撕裂的家庭。
在这间厨房里,每一个忙碌的身影背后,都有一个最“普通”的愿望:
吃饭,活下去。
邵慧慧今年26岁。
在得知父亲患上肺癌的那一刻,她辞掉了广州的工作,回到了江西南昌。
她在“抗癌厨房”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照顾父亲的起居和一日三餐。
为了让父亲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慧慧每天早早地来到厨房。
“医院里面有食堂,但比自己做饭更贵,爸爸也不爱吃。”
生病后,父亲胃口变差了很多。
为了能让父亲多吃点,慧慧总是变着花样给父亲做吃的。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纪录片《一元厨房》
一直以来,父亲都是家里的顶梁柱,靠他才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可从父亲患病的那一刻起,这个家的顶梁柱就被压倒了。
眼看着天就要塌下来,慧慧不得不使尽全身的全力,将这根柱子重新撑了起来。
多苦多累,在慧慧心里,就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无论多难,都要给父亲治病。”
老夏是“抗癌厨房”的常客。
图片来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2015年,妻子被查出宫颈癌,隔年癌细胞就转移到了脑部。
2018年,因脑部水肿压迫神经,妻子彻底失去了行动能力,瘫痪在床。
老夏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让老伴舒服一点,照顾好妻子的一日三餐。
每天临近饭点,老夏就提着一个桶去肿瘤医院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老夏不太会做菜,鲈鱼豆腐汤是他为数不多的拿手菜,所以他打算买条鱼。
老板称好价格:“二十块零八毛。”
图片来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老夏熟练地讲价:“二十块了。”
图片来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买好了菜,老夏去了熟悉的“抗癌厨房”,一边炒菜,一边同万佐成夫妻俩寒暄起来。
“今天这个鱼没做好啊,忘记放酱油了。”
夫妻俩听了,哈哈大笑。
打饭的时候,老夏要了四份饭,熊庚香夸他老婆还能吃下这么多饭。
老夏信心十足地说:“我老婆再活十年,一点问题都没有。”
图片来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饭菜都装在一个桶里,离开前,老夏总是会向老万夫妻俩喊一句:
“明天再来。”
图片来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肖爱梅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和癌症扯上关系。
她做了15年的乡村教师,给乡下一批批学子带去了走出大山的希望。
没想到突然有一天,绝望却降临在自己头上。
被确诊为乳腺癌的那一刻,肖爱梅完全是懵的。
她来到肿瘤医院,入院治疗的半年时间,花掉了她整整12万元,积蓄所剩无几。
她想活下去,剩下的钱就必须更加精打细算。
图片来源:世界华人周刊
每天,肖爱梅都只能精准地把生活成本控制在10元以内。
可医院餐厅最便宜的素菜都要6元一份,她根本吃不起。
在病友的介绍下,肖爱梅来到了“抗癌厨房”。
当她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老万就热心的询问她情况,还鼓励她:
“当你发现癌症时,要乐于接受,要有自信。”
说着,就去转身去忙手里的活儿了。
邹大哥刚来“抗癌厨房”的时候,什么菜都不会做。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他每天吃的是妻子给他做的饭菜。
直到两年前,妻子被查出宫颈癌,一切都改变了。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从妻子到肿瘤医院治病开始,邹大哥就与“抗癌厨房”结下了缘。
一开始,邹大哥什么都不懂,在病友和老万夫妻俩的帮助下才能勉强开伙。
可如今两年过去了,邹大哥不仅在做菜上得心应手,还可以指导新来的病友使用厨房的炉灶了。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因为癌细胞转移,我老婆现在完全离不开我。”
为节省时间,邹大哥每天中午在厨房就会把全天的饭菜做好。
他说:“我希望她每天都能吃得好,吃得好心情就会好一些,心情好病情才会好转。”
2018年的元旦时节,一名18岁的姑娘,低头走进了“抗癌厨房”。
她戴着黑框眼镜,头发因为疏于打理显得有些凌乱。
小姑娘搓了搓在冬日里冻得通红的手,开始了自己在这间厨房里的最后一次烹饪。
对于普通病人来说,出院意味着康复。
可对于很多癌症患者来说,出院意味着没救了,只能回家等死。
图片来源:更南昌
在几个月前,母亲被确诊患上癌症。
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小姑娘退学了。
家里把能借钱的亲戚都借遍了,可母亲的病还是没有好起来。
当天小姑娘烧完饭后,老万夫妻俩和一些患者家属一起去了她母亲的病房。
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脸色苍白,意识已经有些模糊了。
但她看到这些和女儿一同前来的陌生人后,眼角还是落下了泪。
在老万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
她佝偻着背,每天提着烂掉的菜到“抗癌厨房”来炒。
老万常常劝她:“不能买这个菜吃呀,要扔掉,烂掉了。”
图片来源:更南昌
老奶奶总是这样回答他:
“我就图便宜啊,吃烂的。”
图片来源:更南昌
老奶奶有个儿子,得了鼻咽癌,到肿瘤医院治疗已经一个多月了。
为了省钱,她自己舍不得吃,就买那些便宜的、烂掉的菜吃。
但每天,老奶奶都要给儿子炖个汤,给他补身体。
图片来源:更南昌
“让我儿子好起来。”
老奶奶就只有这一个愿望。
她总是说,自己年纪大了,这个病应该让她来得,代替儿子来得……
在“抗癌厨房”坚守的17年里,这样的故事随时都在上演。
肿瘤医院外总是人来人往,一墙之隔的巷子里,也总是照常升起熟悉的烟火气。
在这里,有人衣着朴素,有人西装革履,但这些早已不再重要。
图片来源:更南昌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有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人上午被确诊为癌症,那他中午会做什么?
答案是:吃饭。
一场癌症,很容易就能击垮一个家庭。
可只要最后一刻还没到来,吃饭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病魔面前,将呐喊换做炒菜的砰砰作响,将疲惫换成一顿熟悉的饭菜香。
那一缕升起的烟火气,就是平凡世间最大的治愈。
有句话说得好:生死是人间大事,吃饭也是。
好好吃饭,好好活着。
最后,祝愿万佐成夫妇身体健康,好人一生平安。
参考资料:
[1].这间一元“抗癌厨房”里,飘着人间百味,人民日报
[2].一块钱随便吃,“一元厨房”刷爆朋友圈:这是中国的最温柔的地方,世界华人周刊
[3].纪录片《一元厨房》,腾讯视频
[4].一个人上午被确诊为癌症,那他中午会干啥,央视新闻
[5].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腾讯视频
作者简介:南城,南城一梦,执笔书浮尘。本文首发拾读(sdds10),百万读者订阅大号。
↓↓点个在看
证明你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