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活力满满的人,是如何做到的?
就像前几天直播的雷军,两小时内滔滔不绝,对于自家产品如数家珍,每一款都能讲出一个生动的故事,且毫无疲态。
不禁觉得,所有的工作,除了智力和能力的差别,拼到最后,其实都是在拼体力。
那些精力好的人,总是活力十足,元气满满,似乎做什么事情都充满能量。
可是有些人,就算已经睡得足够多了,一天到晚还是不停地在困意和疲倦中挣扎,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01
事实上,精力像肌肉一样,是可以后天锻炼的,而“保持精力”这件事,是每个人需要面临的课题。
在YouTube上一则播放量超过600万的科学视频“Why are you always tired”里,作者将疲惫的原因分为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方面,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周固定的运动,以及每天充足的水分都可以真正有效地帮助你脱离“疲惫”的状态。
(图片来源:Why are you always tired)
科学表明,每周 100 分钟以上一定强度的运动,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功能,从而提高每一天精力的上限。
这一点,相信趁早星人们在和潇洒姐塑身100天的陪伴下,都得到了印证。
曾经看过一个经典问题,是说那些开车回家的人,为什么到楼下了还要在车里坐着静静发呆好久。
下面的回答参差百态。有描述人到中年压力巨大的,有感慨柴米油盐生活不易的,也有身在不同行业、对目标和生涯的焦虑感……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字:累。
这种累大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心理性的累所带来的全方位的疲惫。
似乎很少有人,能够逃脱生活的疲劳感。也因此,“丧文化”一度盛行。
拿马男波杰克来说,他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但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状态就是“没有不开心,也没有开心”。
过一天算一天,想要改变,却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坚持下去,所有的计划到最后都不了了之。
在这个事事求效率的年代,人们太渴望改变现状,又太渴望缩短进程了。
各类“速成”比比皆是。而当愿望落空的时候,却不再想想原因是什么,只是陷在惆怅的情绪中难以自拔。循环往复,开始自我否定。
02
思虑过载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需求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层,依次递增以金字塔形式呈现。
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础也最底层的需求,越往上越难实现,同时实现的时候也越能带来长久的满足感。
当我们觉得累,找不到开心的事情,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社交或尊重需求没有得到保障,也有可能是现有的生活和工作没办法达成“自我实现的需求”。
哈佛商学院的一份报告指出:当我们对他人表现出慷慨、热情和友好时,我们会得到强有力的情感奖励。
这种幸福感会超过绝大多数其他行动。
所以,当你不开心的时候,不妨向外求助,或给予别人力所能及范围内的帮助。这样,不开心的情绪可能就会因为社交及尊重需求的满足而得到改善。
(图片来源:老友记)
可是,有些事情光靠向外探寻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最重要的,还是向内自洽。
往往阻碍我们自我实现的原因,就出在自己身上。
如果把大脑比作电脑,那么每天起床,就像电脑刚开机,本应是我们精力最充沛、状态最佳的时刻。
但是在连续的工作状态下,对于待完成任务的厌倦和未发生事物的恐慌,已经在刚开机就侵占了我们大脑的内存。
(图片来源:Why are you always tired)
“总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过于在意负面评价”,这些情绪压在一起,会造成我们“人脑”的认知资源占据,也叫作“思虑过载”。
因此,为了让我们的大脑可以快速无负担的运转,我们需要定时给自己的大脑“杀毒”,删除垃圾文件,有意识性的规划“自己的意识”。
03
七个步骤,还自己活力满满
“要求自己一整天都保持状态是不现实的,”《简单工作:拥抱自己个人产出模式的力量》的作者卡森·泰特(Carson Tate)说道,“你不会相信自己能连续快走八小时,所以也不应当指望自己能在那么长的时间内一直精神集中或持续进行战略性思考。”
因此,我们要学会适时的调整,拒绝“被生活推着走”,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来缓解心理以及生理上的疲惫感。
清空自己
越疲惫的时候,越要学会停下来。
调整节奏,把握平衡,不要让过载的信息把自己淹没。“像从没有受过伤一样去爱吧”,生活中也一样,学会在睡前将冗杂的情绪丢进“垃圾箱”,早上才可以更快地“开机”。
思维可视化
前一晚梳理自己一天的任务,已完成部分全部划掉,未完成事情写明进度与时间节点,并确认几项白天必须做完的事项。
这样可以大大简化第二天的思维负担,无需再从堆积如山的任务中去思考,而是一起床就可以立刻行动,用行动让自己忙起来,不给自己忧虑的时间。
以长期主义的思维找寻动力
我们总认为未来是一个名词,然而并非如此,它是一个动词。它需要我们付出行动。需要我们的推动力。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高估了他们一年内能做的事情,而低估了他们十年内能做的事情。
拥有长期思维,努力让你在短期内在做的事情与你在长期内想要的事情相匹配,因为这个长久以来想要得到的目标,我们得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在热爱中享受心流时间
电机发明家特斯拉(对,特斯拉电车的名字就是以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有异于常人的睡眠习惯。他自称睡眠时间从不超过2小时,也可以连续数十个小时不睡觉。
作为一个发明家和工程师,这个人一生中拥有千余项专利,包括 700 多项个人专利。而他精力旺盛的原因,也十分简单,那就是极度的热爱和专注。
为了研究,特斯拉终生未娶。他声称他对科学的“忠贞”对于他在研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有帮助。
与压力为伴
压力不仅仅是一种情绪, 它还是一种穿行在我们体内的身体反应,就像电路板上的电流那样。
有的时候,适当的压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所以没必要想到压力就如临大敌,将压力视为可以控制的挑战,而非无法抗拒的威胁。
学会休息
大多数人倾向于将“休息”定义为:躺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无所事事/刷手机,但其实,休息并不等同于一个“无所事事”的状态,休息是一种精神活动,而不只是一种身体活动。
高效的休息通常代表着“在本质相反的任务之间切换”。比如,当你进行了一段时间脑力劳动后,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放松大脑,不再去关注八卦或碎片消息,而是少量的做些运动。
记录美好碎片
抽离出一天的疲惫,用每天或者每周固定的时间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并不定期回看,你会发现有些善意你都忘了,而这些记录还帮你保存着。
这种微小的幸福感,也可以帮助自己回血。
大姐总是充满着向上的感染力,大家也汲取了很多力量,但也会有人在微博的评论区问:“大姐,你是不是很少有难过的时候,难过的时候都是怎么过的呢?”
前几天大姐发了一个微博,我觉得很适合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转眼立秋都过了。有时候醒来发现又是一天,周而复始,生活肯定做不到每天每件事都能让人生机勃勃,是因为经历了这些那些之后,还是决定让自己选择生机勃勃的活着。”
生活不是随时随地的打鸡血,而是即使经历了许多,还能尽可能地给予自己善意与生机。
知道了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愿我们即使疲惫,也依旧对自我满怀期待。
?
#聊一聊#
你“脉动”回来的方式
「趁早」创建正向生活
一起来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