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聊的哲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无聊的哲学》读后感摘抄

2020-09-06 16:1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聊的哲学》读后感摘抄

  《无聊哲学》是一本由拉斯·史文德森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65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聊的哲学》精选点评

  ●对电影欲望快车》的解读有意思。诚如作者所说,以“无聊”为主题作品本身就不好写,结合一点生活的话就不会那么无聊了,吧

  ●开篇精彩~~后面越来越无聊了

  ●知道 真的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时候 我内有如见到了亲娘一般的感动

  ●恩

  ●存在主义

  ●够无聊的书……

  ●康德也过于机械。无聊是一种不易察觉情绪个人比较不喜欢存在主义者的无聊

  ●娱乐至死 无聊致思

  ●书读到第63页我就不想再继续下去了,简直是大型论文现场,我不讨厌断章取义,但我绝对不要先入为主。当然,如果有人正为无聊而苦恼着,还是推荐读的,至少可以有点“知其所以然”的概念。但如果有同我一样“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第一遍便也不值得读”的大小朋友就不推荐啦!而关于“无聊”,作者的观点好像是因为人执着意义追求,那不那么执着不就行了,我相信生命本身就在于永不放弃,不管有意义与否,我们都得一次又一次得推动滚下来石头,而这绝不一定是消极的。

  ●译得好,书皮也好,就够满足我了

  《无聊的哲学》读后感(一):没有结果的无聊

  刚开始这本书的时候以为自己找到了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

  一路看到无数共鸣满心欢喜

  早该知道无聊是没有解药

  更没有通用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这本书能够帮助你分析自己的无聊来源于何

  却不能告诉你如何脱离无聊的折磨

  像我这这样的深度无聊者

  最起码看了这本书会安静下来

  《无聊的哲学》读后感(二):欲望快车号

  图书馆如此安静的环境还是挡不住哈欠连天,但值得慰藉的是我看完了。也许下一次我要把评价换成推荐,or力荐

  回到家,忍不住把室友行为分析了一边

  电视剧,聊天,以及被我吞下的食物,是无聊的果实

  继昨天看了一天的电视剧后做出今天泡图书馆的决定,无聊的果实,并深知要改变这种情绪,遏制在行动中。

  瞥了一泡尿把作者对《欲望快车号》电影的解析憋完。我试图寻找一种逻辑,但无规可寻,最后对电影中大量活塞活动描写产生极大兴趣,决定去看看吧。试着去感受作者的无聊就是最大的无聊,去看看我的无聊吧,你会死这该死的无聊。

  《无聊的哲学》读后感(三):你才无聊你们整个大队都无聊

  我以为我觉得无聊就是无所事事,吃饱了撑的。

  但是那些忙忙碌碌的人好像也很无聊。

  闲暇时光充满各种娱乐节目,对着电视剧heiheihei的朋友,好像也很无聊。

  往大街上一站,雾霾里来来往往的人,写字楼里飘着面孔,全都带着无聊的表情。

  无聊有两种。

  不能做想做的事,必须做不想做的事。一种。不知道想做的事。另一种。

  情境性无聊和存在主义无聊

  针对前一种,不断用新事物刺激,我们发明了各种娱乐,或者工作。尤其是工作,工作消极定义了自由。这自由拿来做什么?只关注当下日常的琐事,时间被取消了。

  后一种无聊是超越体验,无聊使事物脱离了通常的语境,开启了新的意义可能,让人走向存在的边缘。说白了,在这种无聊里你有机会思考存在。这种无聊是意义的丧失。意义与个人目的相关,这种无聊关乎对存在的追索,对虚无的恐惧。

  我一直在等待当中过活。

  等待下课,假期,发薪日,下一次考试,基督教里就是弥赛亚吧,是不会到来的我亲爱的戈多。

  无聊包含了对一个不同的时间的需求与渴望。无聊让人意识到时间的束缚,人对时间的无能为力。

  这么说无聊也不是完全无益,接受无聊吧反正人背负的东西已经很多。

  顺便说一句我无聊真的是吃饱了撑的啊......无聊的人们就来看这本书吧~

  《无聊的哲学》读后感(四):很快的一些想法而已

  刚刚一口气快读完了《无聊的哲学》。这本书很也意思,以为哲学都是讨论宏大世界的学问,没想到还有讨论这种情绪状态的研究,而这个话题却和宏大的学问相连。

  在读的过程中,我看了一眼窗外。雾霾,阴天,一丝风都没有,叶子一动不动。一点变化都没有的场景让我觉得有点无聊,可是,我想,树的枝干之间有能量的流动,这个世界也是,似乎就变得有趣起来。

  我想起我说我这几年没有太多深层次无聊的体验。如果无聊的感觉和虚无类似,那我是否因为有所信仰而找到了一些疗法。我回忆到小时候,自己沉迷于网游的自己,从早到晚,如果当时失去了和网络世界的连接,情绪就会变得很暴躁。我想当时的自己是无聊的,我必须要找到点什么来缓解它,就是游戏。那可以说是一种心理上渴望关怀的不被满足。当然现在无聊的情绪总是会有的,情境性的无聊居多,比如上课、等车;对意义的追求也有,报账、贴发票、奉承别人的时候;还有是心里不安的状态,无所事事,没有方向。我知道我每天刷朋友圈的次数和我的无聊感成正比,刷朋友圈是一种对无聊的逃离,我没有面对它,我要做点事情来代替这个让我不舒服的情绪。无聊有时发生在生活的“空隙”之中,点完菜和等菜来的“空隙”,如果大都开始低头玩手机切断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中,无聊感便产生了。所以我想无聊可能与疏离有关。同时在我的体验看来,有节律的生活是可以抵抗无聊的,可以在重复的动作中找到新的意义也是。

  我也喜欢哲学视角上论述情绪的态度。一正一反。无聊的情绪有时会吞噬自己,并且让人难以察觉。在海德格尔论述的那一章,无聊成为很高贵的存在。因为切身的体验到存在的无聊和和现实世界的脱离,从而有直面存在的机会,实现转向。若是一个人真的面对着自己的无聊,那他会有更深的思考吧。

  《无聊的哲学》读后感(五):意义的缺失造成无聊

  作为一个对哲学完全不懂的人来说,觉得这本书写的还是很在理的。虽然估计真正读进去的东西也就只有30%吧。

  概括来说全书的观点就是——造成无聊的原因是意义的缺失。

  无聊可以详细的分为

  1.情境性的

  2.餍足性的

  3.存在主义的(就是内心空空荡荡)

  4.创造性的无聊(这点我不能理解)

  心下想想确实如此,等车的时候会觉得无聊,重复单一的工作会觉得无聊,什么事情都没有的时候也觉得无聊。虽说都称之为无聊,但其引发是不同的。相比之下,情境性无聊只要脱离了当时的情境即可减少或完全清除无聊。餍足性的无聊只要停止重复也可以使无聊走开。存在主义的无聊能解决的办法就是找点别的事情来做。然而,就我个人而言,这样的方法并不那么有效。正如书中所说的,无聊可以使一种情绪,也可以是一种情绪状态。我认为3的无聊是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就像雾霾的天气,笼罩其中,无论如何移动,皆不可逃离。也正是因此,人们不断探究如何逃离这种无聊,抑或说是空虚(事实上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于是他们尝试新事物,他们去旅行,试图像逃离12的无聊一样逃脱3。

  我们所渡过的无聊的时间不是为我们所用,而是囚禁了我们。逃离无聊是我们的本能,但是无聊通过无聊中的思考可以将我们引向更深的转向(思考)。

  无聊,意义。这两个词总是有某种强韧的关系,使其不可单论。无聊是由于意义的缺失,无聊也可以带来对意义的思考。

  好像哲学家总是应该处于一种空虚不受情绪色彩影响的内在环境下思考,无聊的情绪状态似乎就是一个合适的备选。

  我为什么不能通过工作来逃离无聊?因为我根本对工作就漠不关心,不如说工作才是无聊的来源。因为我看不到工作的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