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经典读后感有感
《国学常识》是一本由曹伯韩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钱老的观点说,每个有文化的国民,都应该对我国之国学常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然,就只能称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而不是有文化的国民。
●2017
●偶有小疵
《国学常识》读后感(一):国学常识
和朱自清的版本相比,这本书囊括的内容较广,甚至包括金石,佛教,医学,科学与艺术,适合专业学生入门而不适合仅仅想涉猎一些经典的爱好者。
1.“ 《说文》所解的九千三百余字中有七千六百九十字为形声字” 想起了苏东坡讥讽王安石。后者认为“波”是水之皮,前者讥讽他“滑”为水之骨。
2.双声与叠韵
3.反切注音法就是使用两个字,第一个字的生母加第二个字的韵母。
4.班固的《汉书-艺文录》对于古籍做了系统介绍,研究国学必备。“国学书太多,精彩的很少,没有博览群书的可能和必要”
5.“六经史也”,尚书记言之史,春秋记事,三礼记载礼仪,诗经的国风为风俗史,雅、颂包括社会变革的故事和传说,易经为占卜学说,可以作为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材料。
6.《礼记》的《学礼》,《乐记》,《儒行》,《礼运》可以读一下,另外《大学》《中庸》也出自礼记。
8.经学的扬弃 - “我们决不能舍今从古,经书中的什么什么,那都不过是给学术史的一种资料罢了。如果不把它当做史料,而闭着眼睛讲通经致用,想引用《春秋》断狱,靠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就走入魔道。”
9.《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10.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不歌而诵谓之赋”。
《国学常识》读后感(二):本书以供中等学校学生课外阅读为主要目的
今天把这本书读完了,正如书名所说,是一些“常识”。遗憾的是,自己活了28年,竟对所谓国学从未有过完整认识。读完这本初版于1943年的中学生课外读物,有一种打通经脉的感觉。既然只是常识,看后仍不足以向外人言国学,有如跟着一位讲解员参观了一遍中国文化和学术的博物馆,出来后不过只剩一张导览图在手。不过,对于社会上各种借国学名谋利的现象,心里多了一些判别或嘲笑的底气。
朋友圈经常有人转发一些号称“清流”的朗读、背诵、领读讲解节目和电台,特地去看去听了一些,实在是有些恶心。看到书里讲“赋”时,作者有一句评论:“(汉赋)这种文学的产生,是由于天下承平,君主想以文字来装饰太平,夸耀功德,并消遣闲暇,而用利禄奖励起来的。”于是会心一笑。
一路走来,不论是某大学,某学院,还是某出版社,某学园,都有太多我不认同的地方和人事,浮夸、功利、欺骗、狡诈、情怀、刻奇、快餐、盲从、附庸风雅……简单吐槽没有意思,我不想做愤青,也不能做怨妇。总有一天要举例细数之,效仿罗兰巴特《神话学》,揭穿各种意识形态真面目。
不能说太多,怕误伤。我的基本原则是,不牵扯个人,只说制度或一时风气。即便我看不惯的个人,也是大环境牺牲品。曾经同学同事大多是朋友圈里好友,说真话越来越不容易了。我这种直白冲动的性格总是在得罪人,又不服他人训诫,只能避之远之。(比如退守豆瓣)我厌恶表演,但自己有时也情不自禁表演作秀,所以也要先自我批判吧。
太平盛世,我们应该感恩戴德。趁现在还有书读,继续找寻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国学常识》读后感(三):深入浅出,通人之作
类似的国学入门类书籍从近代以来还有不少,早的像章太炎、钱穆各有《国学概论》,近几年有刘兆祐《国学导读》、张衍田《国学教程》等等。论名气与识见,各位作者或许有高下,但论写入门书籍,我认为曹伯韩此书真正当得起“深入浅出”四字。
作者身处新旧交替的时代,结合了中国传统学术与现代西方学术的分类体系,介绍了国学的基本门类的基础知识。其中许多在民国时期被认为是常识的东西,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已属高深,比如佛学、理学等内容,我看得也似懂非懂。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并非抱残守缺、敝帚自珍,把所谓国学神秘化、高深化,而是站在世界学术和现代学术的高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学的发展方向、学习和研究国学的意义所在,态度客观平实,却又见解高妙。
另外,就我所见,指出一些排印错误,或有未当,供编辑和读者诸君参考:
30八行:“印”应为“卬”;
41“殷墟”节前后:一会是“墟”一会又是“虚”,除了提及书名可从其作者外,其他似应统一;
58“图书分类法”一节:小学不是书名,似不应加书名号,反而是四书、三礼之类,是书名总称,却又加的引号,令人费解;
79倒四行:“义疏者”三字后最好加一逗号;
95倒一行:“他们还觉得”五字应删,其意已包括在本段第二行“新史家认为”之下,这可能是作者行文未能前后照应的疏漏;
197一二六节:第四行《倩女离魂记》应删去“记”字,因这部戏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简称即为《倩女离魂》,可能与它所依据的唐陈玄祐《离魂记》搞混了。倒一行“李月华”应为“李日华”;
206倒六行:“现代语”后不应有逗号;
213:“刘徵”应为“刘徽”,《张邱算经》少一“建”字,“数术”似应为“缀术”;
218“艺术”节:第三行最后一个逗号应删,倒七行“磁器”似可以改成更通用的“瓷器”;
220:第三行“南唐西蜀”后的逗号应移到“五代时”之后,六行“窠”应为“寀”;
221第二段:五行第一个和六行第二个句号最好改为逗号,文气畅达。
总的来看编校质量不错,上述所指就算吹毛求疵吧。
《国学常识》读后感(四):向致力于学的学者们致敬
很想在篇首引用章太炎的那段话,也是本书前言里有的:
任在何时何地的学者,对于青年们有两种恩赐:第一,他运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给人们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面指引途径,使人们随着在轨道上走。
这段话在该国学系列丛书里多次被引用,读罢全书,只有一个念头:向致力于学的学者表示致敬!
它为我扫盲的同时让我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
一本252页的书,我是用零零碎碎的时间拼凑着看完的。
书的前言提到这本书可以作为初学国学者的很好的入门书,事实若没有任何国学基础,看着还是很枯燥难懂的。
我是在一两年前开始关注国学,但说实话一直到看完本书为止,之前的关注以及了解,算是零散破碎的。之前是没有划分,没有目标性的看一些自己理解里的国学类书,《四书》、《诗经》、经书、史类、诗赋词曲等,然而,如同很多后来者一样,我是带着批判与赞同阅读的,个人的喜好与观念有时难免有失公正,一路在糟粕与精华中混沌前行,我并没有什么进步。
这本《国学常识》,开始时候我是顺着目录看,看了几章,可能因为不了解和生疏的原因,无法提起神,于是改了阅读方式,即是自己在目录中寻找自己比较了解或知晓的部分先读,比如经书、史类,总之就是把这本书分成单独的章节来看,一般一个章节读下来后,再重读,反复重读,直到该章节阅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障碍了,再转到下一章节,单个章节看完后,从末章倒着看到首章,最后是从首章看到末章。结束。
这样,对于这本书也就有了完整的思路。顺着看呢会对中国整个国学有个先后次序的概念,倒着看呢会对每个阶段有独立的概念,而单个章节的反复看会加强对该章节的了解。
本书的系统分类、作者的客观与涉及内容的筛选,毫不繁缛,覆盖面广,适合记忆与学习。(我不是打广告。。。)
读罢全书,对训诂、辑佚、辨伪、考证、古文、今文、义疏、格义、因明等词有了大致了解;对各朝代的代表文学和人物有大致了解;对各类学术的内容划分有了了解。
而都还只是了解。书中呢也罗列了一些经典之作的书名供想进一步了解国学或某一分部的人找来阅读。个人觉得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
呵呵,以上就是我读完全书的一些自己的方法和想法。如果这篇小结对你有帮助,这是我很乐意看到的。
《国学常识》读后感(五):1219读《国学常识》“国学精华全在周秦古籍”
很少做笔记,今日做一下。
1219读书小结:研究一个领域,1先找到指南书;2再提纲挈领,并观其大略;3判断最精华之人之书是什么;4再细细读之,则可。
一、以下5点,是对我而言的精华部分。
1. 高。中国学术菁华,全在周秦诸子,不但哲学思想高深微妙,远过后世儒家。118页
2. 无突破。国学精华全在周秦古籍里面,后世陈陈相因,很少新的创作。57页
3. 少。国学书太多,精彩的很少,我们没有博览群书的可能和必要,所以读目录提要,是最好的办法。57页
4. 佛学的精要是什么?拿来干嘛?近今了解西洋哲学的佛学家,因为唯识论理论精密,颇足以与西洋唯心论抗衡,所以特别重视,如章太炎、太虚法师等,都是根据唯识学说阐扬佛法的。他们甚至认为唯识论超过了西洋哲学。137页
5. 我国的自然科学传统。在我国文化猛进的周秦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当地快,但经过汉至清的两千年文化停滞时期,过去的科学传统已经衰微。210页
二、目录可做国学纲要的参考。
第一章 概说
第二章 语文
第三章 古物
第四章 书籍
第五章 经学
第六章 史地
第七章 诸子
第八章 佛学
第九章 理学
第十章 诗赋词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三、具体笔记如下:
1页:《所谓国学》国学这个名词发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发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
2页:《国学在清代》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最为发达,当时诸子百家,各有专长,不想剿袭。自汉代表彰六经,儒家定于一尊,诸子之学衰落,而经学成为唯一的学术。两千年来,除解释经书外无学问。
3页:同上。梁启超氏曾说清代很像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学,解放中世纪的思想镣铐,其结果引起了近代科学的勃兴;中国的文艺复兴,是阐扬周秦时代的古学,解放秦汉以来儒家思想的束缚,其结果应当也引起科学的发达,可是我国的科学为什么没有发达起来呢?这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及反动政治的妨害所致。
3页:同上。辛亥革命以后,儒家的地位,至少在一般学者的眼里,已经回复到与诸子同等的地位,国学不应当再以解释经书为唯一任务,已是当然之理,而自己创立的学说,尤其不必假托古人的招牌来传布,也是无庸多说的。
9页:《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清代学者所用的方法虽然是进步的,但所研究的对象非常狭隘,所获得的成果非常微末——虽然有极可宝贵的收获,但就多数学者所耗费的精力而比例地说,那成果是相对地小。除天文学及算学外,广大的自然科学领域完全不被清代学者涉及。
12页:《国学与世界学术》国学非中国人所能私有,它应当是世界学术的一部分。
12页:同上。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坐井观天的人,机械地把国学和西学或科学对立起来,以为研究国学就可以不读外国书,甚至可以不要科学知识,那实在太可笑了!……必须了解国学在世界学术中的地位,才能有正确的研究方针。
14页:《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初步研究国学,不能作局部的精深研究,而应当涉猎各方面,作一全盘的鸟瞰。……但也不必耗费过多的时间去读古书,只须把最重要的几种浏览一下或大致翻阅就很够了。
……另有一些重视国学而头脑冬烘的人,就不免拘守通经致用的古话,以为当今之世,还是只要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宋朝赵普的话),甚至于想考订《周礼》,行之今日。这种思想当然也不合现实需要,不是我们所应保留的。
57页:《目录之学》。《汉书•艺文志》对古籍作了系统的介绍,为研究国学者必须参考的书(因为国学精华全在周秦古籍里面,后世陈陈相因,很少新的创作)。现有顾实讲疏的单行本可读。如果要略略知道汉以后的书,可翻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各类的说明文字(另有《四库简明目录》,册数较少)。国学书太多,精彩的很少,我们没有博览群书的可能和必要,所以读目录提要,是最好的办法。
66页:《五经、十三经、四书》班固《艺文志》将儒家列入诸子,而把六经作为六艺,列在诸子之前,其用意是认为六经是古代官书,非儒家所能私有,而且六经是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班志说得很明白。
66页:同上。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上明白指出“六经皆史也”。
116页:《王充之学》自孔子成为偶像以来,数千年来,没有人敢公开批驳孔子的议论,只除了王充和明朝的李卓吾两人。李卓吾的书曾被人焚烧,王充的书幸获保存,这又可见汉朝虽尊崇六经为官学,民间的学术思想仍然自由,宋明以来,儒家的思想专制,方才变本加厉。清朝研究诸子的风气渐开,乃在参证经义的大题目下进行的并不敢阐扬诸家绝学,与儒家分庭抗礼。因此王充之学,特别值得注意。
118页:《子学之兴起与消沉》中国学术菁华,全在周秦诸子,不但哲学思想高深微妙,远过后世儒家(章太炎说宋明理学不如佛学的精微,但周秦诸子则包含了那样精微的哲理。……人们的见解虽然像这样的不一致,但如论如何,不能不说周秦是中国哲学思想最发达的时期),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都在那时萌芽了(如法家的政治学,名、墨、儒、法各家的逻辑学,墨家、阴阳家的数学,阴阳家的天文学,兵家、墨家的军事学等)。诸子时代的学风,有最可注意的数点,就是:(1)有创造性,不相剿袭(2)为专家之学,易于求精(3)后学阐扬前哲,不为旧说所限,易于进步(4)各派互相驳辩,思想日益精密。但当时何以发生这种百家争鸣的学风?那就以社会剧激变化为主要原因。
120页:同上。自此以后,诸子学已成绝响,直到清朝,才有人研究它,但这都限于训诂考订校勘,并没有注意到义理的发挥。
121页:《初期的佛教》“佛”是佛陀(Buddha)的省称,原义是“大觉”,兼有自觉及觉他的意义。……印度有四大门阀,第一等为婆罗门族,即僧侣,第二等为王族,第三等为农商,第四等为贱族,释迦出身于王族,反对婆罗门教……佛教于是成立。
122页:同上。当佛生时及其灭度后二百年间,佛教传播区域,还不出恒河流域以外。当时信徒多系商业的富人,与商业发生关系的王族,及婆罗门的脱落分子。大约在公元前350年至公元150年(中国东周显王至后汉恒帝)之间。
123页:《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到阿育王在位时,渐渐传播到印度以外……阿育王以后三四百年,佛教渐盛行于上述各地及中国,而印度内地反衰。……佛教东移,分两条道路,一条是北方线路,经新疆一带以入中国,一条是南方路线,由印度、缅甸、暹罗、安南等地入中国。后来又由中国传到朝鲜、日本。
124页:接上。“格义”是佛教中国化的开始。凡一民族接收外来的文化,常常拿固有的民族文化做基础,这就是佛教所以中国化的理由。
136页:《现时佛学的趋势》据太虚大师说,中国近千年来的佛学,大致可分两派,一派注重实践,包括净土宗、禅宗、密宗;一派注重理论,包括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唯识宗。
137页:接上。近今了解西洋哲学的佛学家,因为唯识论理论精密,颇足以与西洋唯心论抗衡,所以特别重视,如章太炎、太虚法师等,都是根据唯识学说阐扬佛法的。他们甚至认为唯识论超过了西洋哲学,即章太炎氏也说,西洋唯心论虽精,而仅有比量,不能实证,自不能比拟佛法。太炎又说,真如心非宋明理学家所能见,佛法奥妙,只周秦九流说过一些。他却仍以为研究佛法,需有儒学的帮助,才能免于狷狂。吕思勉氏则说,首先要懂得西洋哲学,然后研究佛学,才能免于堕入迷信。
210页:《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在我国文化猛进的周秦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当地快,但经过汉至清的两千年文化停滞时期,过去的科学传统已经衰微,近数百年欧洲科学发达的时期,又因为中西交通的隔绝而不能随时接受欧洲的影响,所以直到清末西洋科学输入以前,我国学术界没有给自然科学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