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BBC地平线: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BBC地平线: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观后感摘抄

2020-09-09 17: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BBC地平线: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观后感摘抄

  《BBC地平线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是一部由特里斯坦·奎因执导,Liz Bonnin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BBC地平线: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精选点评

  ●需要不同角度去吵去改善

  ●动物园需要改变 只是改变的够不够问题 心疼因为环境足够而导致一些不适合动物园生活的动物出现问题 也疼因为人破坏野生环境被迫只能生存在动物园的动物

  ●这是个问题。

  ●很好的影片讨论圈养动物福利探讨动物园的合理存在方式,以及我们到底想如何对待那些栖息地人类剥夺的动物。把各种疑问观点摆出来,让我们来选择

  ●片子提到了如今的动物园为了改善动物生活情况而做出的改变,但是没有深入源头探究我们到底为什么必须有动物园存在。事实上我认为动物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会存在的,因为万恶资本主义啊Ծ‸Ծ

  ●答案肯定的,该关。大型动物在动物园里活不过平均年龄一半们的窥避行为影像健康重要原因世界上只剩下三头北犀牛了,在动物园里它们没有交配的欲望,绝育。

  ●影片里提到的北白犀,已经灭绝了。

  ●感觉可以吧,让我看到了与平时不一样的动物园情况。

  ●动物园目前还是一些濒危种的繁育基地

  ●两条线有点拧,一是开动物园是为了什么?该不该把它作为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工具去看待;二是搞野生动物育种是为了什么,会不会反倒助长了人类先杀后育、残暴自负、演主宰上帝的恶趣味

  《BBC地平线: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观后感(一):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不是正途

  从纪录片海豚湾》掀开动物园黑暗血腥一角,到果壳网怒怼湖南台争议节目奇妙朋友》,再到最近杀人虎鲸Tilikum逝世,动物园真的有在动物保护方面做出贡献吗?这一直困扰着我。淘汰还是改变?BBC这部纪录片从独立学者和动物园经营者两个角度探讨了相关问题。 一方面,独立学者毫不留情地指出动物园所谓教育大众人工繁育濒危物种功能只是自欺欺人侵害动物福利不说,还给了人类一种错误后路幻想。另一方面,动物园经营者里也出现了一批改革者,愿意牺牲量来保质,也依托着百年来的经验、耗费巨大人财力在人工繁育保种上尽力。有意思的是,里面出现了我们的熟人——珍·古道女士,她却是支持动物园的继续存在的,只不过是一种更接近保护区的动物园模式,用长筒望远镜观察着树上的猩猩山洞里的秃鹫。 到底哪种路更好,纪录片给不出答案。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选择哪条路,路外的环境已经在迅速恶化。现实是,以北地白犀牛为例,世界上仅存的三头皆已丧失繁殖能力。这样一个物种,它的未来既不在动物园以外 无垠的荒野上,也不在动物园之内 受到精心照料的温室里。它的未来,如果还有的话,在实验室冰冷的柜子里,那里存放着它的干细胞——那支小小的试管,是这个巨大生物的种群 全部的希望……

  《BBC地平线: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观后感(二):可以关了

  动物和人都是生活在地球的生物,没有谁比谁高贵,把一些无辜的生物困起来,就是很不道德的一件事。

  以前建立动物园,没有技术,为了研究把一些动物搜罗起来,但是现在科技都发展这么快,像是VR完全可以代替 并且可以更全面,真的不用见到真身。

  就像热带雨林的大火,虽然没有亲眼见过热带雨林什么样子 ,但是还是为它难过,可以说明不一定真得看到才能培养出保护的意识。更何况,现在动物园的目的又不那么单纯,除了保护研究,那些海洋动物表演,说到底也是为了娱乐。

  生活在动物园里的动物,研究都说的很清楚,寿命会变短,大象的平均寿命只有19年,比野生的生活艰难的大象还要少一半,并且待在动物园里,动物普遍心情不好 ,会出现刻板行为,会生病 ,就算为了濒危物种繁衍,生出的宝宝回到野生环境形成族群的可能性也很低,而且在动物园里还要被人类判断基因,挑出多余重复基因的动物后,再杀掉它们。像大熊猫,因为野外存活率的关系变成大部分都要人工饲养起来,看起来它们吃好睡好,但对于这个物种来说,多少是可悲的。还有惨绝人寰的人工受孕,因为濒危,让它们接受人工受孕,结果受孕失败,然后眼睁睁看着白犀牛走向灭绝。这还是精心“照顾”动物的动物园,还有那些劣质的,虐待的,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希望未来人类可以赶紧把这些动物还回它们本来应该生活的地方,如果想要见到他们,迈开自己的腿,去它们的园看它们。也希望它们的栖息地可以不被破坏,有家可归。

  《BBC地平线: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观后感(三):当务之急不是关动物园

  机缘巧合看了BBC纪录片《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片中两线并叙,一方面,动物园假借环境教育、濒危动物保护等托词,侵害动物“福利”,谋取利益。一方面,某些动物园经营者正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动物境遇。其中,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提出将动物园改进成保护区的模式,游客可以用望远来观察动物。

  我一项不喜欢动物园,每每看到里面的动物要么无精打采,要么索性被拴上链条无法自由行动,就会心生怜悯。凭什么动物就该被关起来供人欣赏?哪天要是外星人造个人类园,供他们消遣,人类是什么感受?更别提马戏团、海洋馆等以动物表演为主的场所。除了谋取私利,我想不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诚然,不少动物园确实在保护濒危动物方面做出了努力,然而从影片中给出的事实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诸如白犀牛等濒危野生物种在内的一些动物,它们在动物园没有交配的欲望,采用人工授精也没有成功,最后只能靠提取干细胞来留存希望。问题是即便上述延续物种生命的方式获得了成功,这种不通过自然受孕诞生的动物,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动物?

  在我看来,动物园、马戏团、海洋馆等应该关闭,转而发展成类似动物保护中心的机构,改善它们的生存条件,毕竟,让动物园里的动物重新回归野外对它们产生的危害影片已交代得十分清楚。但当务之急最应该做的,仍然是环境保护本身。如今,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超乎人类想象;和我们共存于这个星球的丰富的物种与我们构建了命运共同体,人类远远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有去掉顽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全球通力合作,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人类才有希望和其他生物一起,共存共荣于这个我们唯一的家园。

  《BBC地平线: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观后感(四):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环境持续恶化,与我们共存的生物迅速减少,那我们人类该去哪里生存?

  移民去其他星球?至少在未来100年内难以实现。

  采用科学技术培育?在目前来看成功培育的生物简直是微乎其微。

  那么,极有可能一手毁灭掉自己的我们究竟未来的路在何方?

  倘若还有未来的话,将会是在实验室冰冷的柜子里,那里存放着我们的干细胞,那支小小的试管,是这个巨大生物的种群全部的希望。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我们就在一步步地蚕食其他动物的生活方式、环境乃至它们的繁殖。

  也许终有一天会作茧自缚。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接下来这部BBC的纪录片《我们该关了动物园吗?》或许会让我们静下来想一想生物链不能肆意更改的问题。

  在说这部纪录片之前先来看一组数据:

  在工业社会以前,鸟类平均每300年灭绝一种,兽类平均每8000年灭绝一种;但是自从工业社会以来,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超出自然灭绝率的1000倍。

  全世界1/8的植物,1/4的哺乳动物,1/9的鸟类,1/5的爬行动物,1/4两栖动物,1/3鱼类,都濒临灭绝。

  那么,动物园到底是不是物种灭绝的帮凶呢?带着这个疑问接着往下看。

  动物园出现至今已经一百多年,它的雏形是供王公贵族观赏把玩,后被平民阶层推翻后进行科学研究和迁地保护,供公众观赏并进行科学普及和宣传保护教育。

  只是“有钱能使磨推鬼”,渐渐地动物的存在就退化到雏形时的样子,以公众有偿观赏为目的,其他次要甚至不要。

  动物园的设计一般都是以给人更多的观赏空间为主,其实很多动物都需要大面积的活动范围。

  许多年前,动物园好不好的衡量标准是这个动物园有没有大象。

  但是圈养在动物园的大象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关节炎和慢性足部疾病,因为它们走路太少,也没走在适宜的材质上。

  另外,据研究表明动物园内的大多数圈养出生的雌性亚洲象平均能活十九年,但是在缅甸天天被驱赶劳作的大象都能活到十四岁,寿命至少是动物园大象的两倍。

  威胁动物园大象寿命缩短的两大致命因素是压力和肥胖,人类的投食与它们无法长距离行走使得大象变得肥胖臃肿,身体慢慢地不堪重负,紧接着就是疾病接踵而至。

  大象一年为了采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这也是大部分野外大象普遍健康,寿命长的关键原因。

  而在动物园显然很难达到这个标准,它们的一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栖息的地方转个腰再转几个圈就走完了。

  而且动物在园中和野外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种行为叫做规癖行为。

  具体阐述的话就是非正常、重复性强、无明确目的的行为,如无意义且无聊的走来走去,摇头晃脑。

  纵然现在的动物园改进了不少,但是现在还是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不是一段过去的历史。

  在野外很难见到规癖行为,动物园里却很常见。一份2004年的牛津大学研究报告称约80%的肉食动物在圈养状态下回出现规癖行为。

  不说别的,哪怕是长时间不出门的我们遇上大太阳的时候也会有一定阶段的不适应。

  北极熊是独居动物,它们的活动范围是陆生哺乳动物中最大的,有时超过25万平方千米。

  一般不会看到超过两只北极熊在一起,除非是熊妈妈带着几只幼崽。

  可是,我们在动物园却能看到多只北极熊关在一起,很明显这种拥挤的环境影响了北极熊的行为。

  动物的生存环境一旦有问题,动物没有得到自己的需求,心理上就会产生扭曲进而行为出现异常。

  纪录片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动物园应该优先考虑哪些物种?是濒临灭绝的还是容易好养的或者是民众喜欢的?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保护措施是不是本末倒置了,破坏之后才去想招,甚至更加变本加厉。

  全然不顾日后的发展顺利与否,好在好消息是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保护环境,不恶意捕杀,不随便干涉动物的生存法则才最保本。

  这时问题来了,动物园到底要不要取缔?

  电影《黑鲸》一头雌性虎鲸攻击训鲸员致其死亡,近几年被报道出来的圈养的虎鲸已经杀了三个人。

  那么海洋世界里虎鲸欢乐表演的背后是否真正能够满足它们最基本的需求才会使它们正常健康的生活繁殖?

  事实表明圈养的虎鲸都跟大象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疾病频发、寿命缩短。

  野外的虎鲸一天要游160千米,它们经历了千年的进化,自然选择就是如此,这些动物需要游这么远来保持健康。

  诚然,海底世界根本无法给予如此的生存条件但是这也仅仅是人们调查的经验表明还没有任何实际的证据直接证明圈养导致虎鲸精神错乱从而行为异常。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重视,凡是在动物园被圈养过放生的动物在野外可以自由生存的微乎其微。

  一方面野外时刻都危险丛生,动物园有专人照顾,那些长时间在动物园生活的动物们早就习惯了安逸舒服的方式,一旦发生改变等待它们的命运就是死亡。

  要是想观看动物的行为和习性,现在的电影电视完全可以取代,也没有证据证明人们在动物园逛完之后就懂得了热爱自然去成为环境的保护者,相反会刺激他们的二次消费。

  当然,人类也并非一无是处,有坏的方面自然也有进步的方面。

  去年的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美国夏威夷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从“濒危”将为“易危”,理由是大熊猫的野外种群在慢慢恢复。

  先了解一下动物评级的概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物种划分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

  而大熊猫的降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对偷猎的打击和栖息地恢复起到了成效,动物园的存在所起到的作用似乎并未被提及。

  可是这就能表明动物园亦或是现在已经改名的动物保护中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答案是模糊的,大熊猫野外生存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栖息地破碎化的威胁,二是气候变化使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减少35%。

  这两项硬性指标依旧是难以控制的难题,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的不断减少,大熊猫评级的降级不值得欣慰反而要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当然,不单单指保护物种。

  既然如此,上述提出的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

  不好意思,纪录片里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好些事情。

  因为截止目前也没有一个可行有效的办法或者说证据可以表明该关闭掉动物园,但是不代表我们要选择无动于衷。

  至少说了很多年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这也是一种保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