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足先生》读后感锦集
《分足先生》是一本由海伦·麦克洛伊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种不可能犯罪还是算了吧,解答水死了。
●气氛不错气氛不错……
●1.乏善可陈。作为相似题材小说而言不如《红寡妇血案》。气氛渲染没有卡尔好,节奏掌控没有卡尔强,侦探角色没有H.M.萌(虽然红寡妇里的H.M.还不是那么萌),就连密室设计都没有卡尔给力;2.万万没想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竟然还有这么“古典”的凶手设定,难不成当时的美国佬都这么文艺的啊,被人杀死之前不大声警告而是文绉绉地拽文,我擦活该你被弄死;3.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熊孩子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灾难,自以为无所不能实际上幼稚滑稽得可笑。泄底关键词:声音;恺撒;孽情。
●平庸之作,比卡爾的紅寡婦血案差的遠了。
●(吉林省图)对女性作家和女性视角的危害性估计不足,差点弃掉
●嗅到红寡妇的味道。。。
●已豆列。
《分足先生》读后感(一):好个无趣的吵闹鬼
第一点,用了暗道和密室,使得关于第二天必死的传说很容易被点破。(偷听)
有关两个孩子的思考过程及心理活动描绘过多,威灵医生的发挥很少。而且没有突出其特有的那套推理演绎,即所谓的“心理证据”。
整体架构上来说,属于比较简单的两段式分层,没有红鲱鱼也没有大的情节曲折。最后医生的解谜过程也相对简单,结尾处理算是草率。
关键的密室更是令人失望,杀人手法和不在场证明设置(三次铃声)皆了无新意。全篇来说氛围的渲染倒是尚可,两个孩子对于案情的推动作用也还行。但各个环节的布置都较为平均。尤其不爽的是,光把医生的老婆送去医院就花去了一些篇幅(我说你就不能不把脚给脚扭掉可以么)。凶手也好猜(废话,原本最后就只剩四个嫌犯)。所谓吵闹鬼的传说和密室也结合得不好,总体尚不及死亡之舞给我的印象深刻,大致水平和霍尔特的混乱之王相持平。
写于卡尔的《红寡妇血案》之后,情节明显是按照卡尔的来的。但是这水平就差得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主要情节由两个孩子来推动,一个12岁,一个大点也大不了多少,并且两个孩子不仅设计了情节,还加入了无用的造假的情节,这造假的情节,既没有影响剧情,也没有影响侦探,完全搞不懂是要干什么。
另外,死者的妻子为什么会吐这一节,明显是前后不一致。
说这个妻子会吐,是因为警察告诉她另两个女人的审问结果显示,她男人对其它两个女人动过手脚,于是她全明白了。
咱先不说她能不能一下子就明白这个,也不说人是不是知道了真相就会吐,咱就光看这不一致就有起码有三处:
1,审问她妻子的时候,警察刚刚审问了一个人,而不是两个。
2,那个人没有跟警察说过,包括最后被审问的人也没有说过,死者曾经对她们动过手脚。
3,警察也没有把审问的内容告诉妻子。
所以,我读完全书的感觉就是,这纯粹是作者吃饱了撑着抄卡尔又抄失败的玩意,浪费我的时间!
《分足先生》读后感(三):Quotation and sth else
63 “思想中编造传说的部分最痛恨巧合。因果间的关系模式必须清晰易懂,否则,我们便失去了可以控制周围环境的幻觉。当无法找到理性的关系模式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开始创造非理性的。”
253 在这样一个技术发达的背景下,繁衍后代能力较弱的家族式群体将逐渐消亡,被生物实验室效率更高的人口量产方式所取代。人性将被雾化成为细小的颗粒,植入活人的每一个小细胞中,就像珊瑚礁经过数百万代的积聚,最终形成一座岛屿一样。人类会不会丧失对语言、爱情以及其他一切个人情感的兴趣?人类会不会最终回到那个曾经客服无数苦难、挣扎着熬过来的无语言、无意识的史前社会?
1.个人很喜欢本书,作者文笔细腻,气氛烘托得当(据说作者本人和卡尔夫妇私交不错,确实有点卡尔的感觉)。作为女性,对许多事物有见地的看法,借人物之口托出,欣赏。
2.放到现在来看,密室设计很普通,基本上有一定阅读量的读者都能很早就破解。
3.比较有意思的是,凭空捏造的信,彻底搅乱了故事原本的发展,冲突顿显。
4.个人觉得对动机缺乏描写(莫非是被东野这种通篇描写动机的作品宠坏了?!),凶手缺乏刻画。
《分足先生》读后感(四):硬伤频频!!
现在网络连载的小说常有硬伤。比如,前面说一个人死了,后面“死人”又出现了。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写颠倒了。但是这些问题总会在实体书出版的时候修正过来吧。
这本奇葩书偏偏不是!
很多案件涉及财产。房产的所有人往往因为财富受到谋杀或陷害。可是这书里这个“遗产继承人”还是待定的。因为开始说这个原有房主死了,然后又说还没死。
还有一处,明明死者已经死了。作者还把他的名字写出来——跟另一个主要任务名字弄混了。
就算这些是“无心之失”,但是渲染案件的重要内容“鬼屋三人相继死亡”这件事总该给个交代吧。
前面像个“暴风雪山庄杀人案”结尾却像美式电影——疯狂飙车,爱咋咋地。
导读里还说作者是奎恩和达因之后美国推理的另一座高峰——反正奎恩他们先死了,也不会被这种论调气活。
总之不算什么心理悬疑,一眼就知道是谋杀案,没等案发就知道谁是凶手的烂作品。
《分足先生》读后感(五):《分足先生》——麦克洛伊不可错过之作
《分足先生》阅毕,个人十分欣赏此部作品。
“当一位心理医生亲眼目睹了一件由幽灵犯下的谋杀案的时候,他会作何感想?拜佐尔•威灵医生如今就面临着这样一个窘境。顶着平安夜的狂风暴雪,他和妻子来到了一所偏僻地带的宅院,能够供他们下榻的只有一间屋子。一间故老相传的鬼屋。伴随着鬼怪的传说,果然出现了一系列灵异事件。当众人接受拜佐尔的提议,想要破除迷信之时,最让人无法索解的事情发生了——他们以抽签来决定人选,中签者去鬼屋过夜,哪知竟真的死了!莫非这是谋杀?但若是谋杀的话,他是如何被害的?凶手又是谁呢?其他人都在楼下打牌,没有人可以进去鬼屋而不被别人发现,所有人都可以给彼此作证。经典的难题背后,真相到底如何?”
直接引用了这段简介,基本可以说清梗概。
书中诡计大约包含了吵闹鬼和监视下的密室杀人,当然这个密室亦可以算作一个心理密室。与《死亡之舞》相比,个人感觉确实有所提高,无论从诡计还是结构上来说。唯一不足的便是麦克洛伊的心理论证这一特色,在《分足先生》中确实有些缺乏,虽有鹦鹉转述的死亡留言,这个可算心理线索外,其他的心理论证几乎没有,若是能够多些篇幅来阐述心理论证,恐怕定能增色不少。至于文中有些情节无很大关系的文字也是小小遗憾。总体来说,此书若是将这几个诡计分开,恐怕都不值得一提,但麦克洛伊巧妙将其参杂于一起,从结构布局来看都十分得体,读来也毫无厌倦之感。这本书的起承转合拿捏得恰到好处,最后依然如《死亡之舞》那般带到一丝对人性的思考。此书没有了《死亡之舞》中的专业性的知识,这点同样增加了可读性。《分足先生》读来一气呵成,未感有矫揉造作,在麦克洛伊第二阶段能创作出此般佳作亦是不易。看完此书,个人对《犹在镜中》更是期待,分身和无伤痕杀人的诡计不知麦克洛伊能否彻底结合上心理论证,若是实现,恐怕又是一本可与此书媲美,甚至超越的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