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眼中沙》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眼中沙》影评精选

2020-09-24 17: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眼中沙》影评精选

  《眼中沙》是一部由Rituparno Ghosh执导,Aishwarya Rai / Prasenjit Chatterjee / Raima Se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眼中沙》精选点评

  ●+

  ●受过教育年轻寡妇

  ●因为是泰戈尔作品改编,就特意找来的,相对于其他印度影片来说,显得很严肃;相对于外国人来说,它显得很印度(印度式的女性悲剧和美升华);而相对于印度人来说,它就显得很犀利了。

  ●为什么非得是四角恋,并没有什么卵用,只显得格局小。不如月亮河。前十分钟好看眼神慌乱新娘是那么美,那么不知所措。后面就只有艾西瓦娅好看了。

  ●AishwaryaRai那瀑布般的长发,我真的迷晕了,怎么会有如此美的人,造物主对她实在太好了,集合世间所有的美。

  ●眼中沙2003——泰戈尔作品改编

  ●在世俗禁锢下的女性寻求欲望情感释放故事,算是印度电影很少触及的题材,但放开眼界又会发现这是个没什么新意的故事。

  ●它显得很严肃;相对于外国人来说,它显得很印度(印度式的女性悲剧和美的升华)

  ●啊啊啊,喜欢! 就这种没有宝莱坞的歌舞文艺片。还有……两女主怎么可以这么漂亮

  ●《眼中沙(2003)》根据泰戈尔的小说 《碧娜蒂尼》改编 看的是盗录版但是影响不大 并非豪华景配低剧情 人物错综复杂关系灯光色调阴影效果结合 以近乎完美手法描绘了分裂时代下寡妇的爱情 背景音乐相得益彰拆信 女主人公翩然而去 一切回到楼梯原点仿佛南柯一梦 恰到好处

  《眼中沙》影评(一):☝️影评时间

  剧中女主总是提及受过英式教育实则是为合理化自己的恶欲而挂口的伪衣罢了,我想她自己也是清楚的,内一直存有的恐惧愧疚之意在剧中多次体现在她提示男主自己曾去世的老公是得肺结核而死 讽刺笑颜:那是会传染的 !闺蜜女二没受过教育,可以看出女主透露出的鄙夷神态 例如选择与女二丈夫偷腥。但女二她的善良 她的美德始终是女主修不得的,然女主这样如此勇敢大胆的人其实也不羁那些 她所追求的是实在感 实实在在。然而女主一直都在摇摆摇摆再摇摆,而又自暴 自作地苟且偷生,真是可怜可恨。至于这样的一位人物她的存在对剧中的那一家族也确为糖衣炮弹.

  《眼中沙》影评(二):。

  整部片子布景光影犹如油画一般,音乐时而古典似泰戈尔的诗歌,时而轻快少女吟唱

  再说选角,两位女主都恰如其角色。ASH美貌无可挑剔五官更加偏欧化,其扮演的年轻寡妇接受了西式教育饱读诗书思维机敏,巧言善辩。片中阿莎的扮演者长相更偏古典,其成长经历,思维方式甚至是人生观价值观也都偏向保守

  片中ASH所扮演的寡妇虽被保守封建的落后社会所困,却仍在不断的向命运发声问责。她渴望新娘礼服与发际间的那抹红朱砂,她渴望首饰装扮下美貌的容颜,她渴望一个同龄女子所能拥有的一切正常的生活与享乐,她渴望一份爱与认同。她热切的渴望甚至让自己陷入了疯狂,从最初偷尝甜品到后面肆意的享受禁忌之恋,她将自己化作无法束缚的飞蛾,即便预见了结局,仍要扑火一试。她犹如伽梨女神,她的到来摧毁了原本平静和谐的庭,亦摧毁了千百年来桎梏着女性的宗教枷锁。她也带来了新生,她让阿莎懂得了女性的力量,不仅仅作为妻子,更是母亲,拥有一个独立完整强大的灵魂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丈夫才能够生存的附属品。

  如果说女主对于马亨德拉的感情是出于对宗教守旧的征服与自我解放的欲望,对于比哈里则是一种灵魂深处知己相交的倾慕。当比哈里说出誓言,女主作为寡妇的身份被打破,重新被接受认同并得到了爱。

  电影是关于女性意识的自我解放,也是印度这一古老的文明古国在西式文明的冲击之下的浴火重生。

  《眼中沙》影评(三):没看过原著,仅凭电影版进行的评论

  总而言之,一部三观很不明确的片子。不论怎么给女主洗白,我看她都是洗不白的。不论怎么给这剧裹上反抗传统的思想背景,抑或是社会动荡文化冲击之类的大招牌,女主的命运和人生其实只是和她自己的混的思想和行为有关,与这些所谓的传统都没有太大关系。

  整个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比如孟加拉分裂,或者英文对上层社会的人的影响对于剧情都只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并没有什么关键性的作用。如果非要说有一些现代的影响作用的,就是剧中这一对医生兄弟的思想还是比较先进和宽容的,以及女主没有被火祭守寡的设定算是现代的一种变革吧。

  女主的命运中唯一谈得上可怜的,就是刚结婚就守寡的结果,这个也许真是她没得选择的。但是正如剧中也讲到的,她经历这样的命运是神给的考验,从后面她的行为来看也就能理解了,她现在遭受的果就是她行为模式的因。她稀里糊涂地和闺蜜的老公好上了,伤害了一个善良的女人。结果闺蜜老公抛下亲人去找她好好过日子的时候,她又拒绝了。无助时,跑去找弟弟求婚,结果弟弟真要娶她,她又消失了。在女主的故事中,英语教育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好处,只是让她有了更多的欲望和戏弄的资本。在她的美貌和能干后面,显露出的性格和人格的贤善实在是得渺小可怜,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稀里糊涂的跟着欲望走,扰乱了一个又一个人的生活,然后消失。相比之下,她的闺蜜虽然笨手笨脚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性格善良,宽容,显得可爱的多,也许也正是如此她收获了更加快乐幸福的人生吧。

  不知道泰戈尔大师写她的故事是想要表达什么,但是这样的一个主角除了各种外在的包装(外表,文化,学识)之外,人格和性格中贤善的缺失却是根本造成她人生悲剧的原因,也因此她就如同她那个患传染病早夭的老公一样的,把这种悲剧和痛苦传给了她身边的人。

  《眼中沙》影评(四):原著和电影的异同对比及背景补充

  

近日终于找到了中文版本的原著小说,于是来补长评。

小说和电影同样讲述了一位美貌寡妇入侵并腐蚀掉一个完美家庭的故事。当然这很不道德,但道德与否并不是电影和小说讨论的重点。泰戈尔毫无疑问没有把比诺蒂尼当作负面人物描写:看过小说的人都会深刻记住她的聪慧机灵与勤劳美丽。但泰戈尔同时绝不否认她的贪欲和傲慢。这正是作品的重点——她是极其具有生命力的、有喜有怒、既恶毒又高尚的一个饱满的“人”。

“难道我就只有痛苦没有幸福吗?”

在传统社会,尤其是南亚传统社会中,女人是男人的私产。寡妇自焚习俗屡禁不止,寡妇改嫁从阿克巴时代被允许,但依然是少数中的少数。女性的一切世俗欲望都是不被考虑不被允许的。而比诺蒂尼,一半是这些欲望的集合体和表现物,另一半则是可以为自证清白而跳进烈火的传统女性悉多。作为一个寡妇,她不能有情感伴侣,在社会上无法拥有立足之地。她只能在丈夫贫穷的村落里一个人生活,至老至死。无望的未来诱发绝望,压抑的现实滋生孤独和欲望。而当她来到asha丈夫富贵又充满夫妇恩爱的家庭,孤独、嫉妒、虚荣、贪欲和爱欲全部都爆发了。最主要的还是对世界的不满与憎恨。“她丧失了…的机会,现在她要对世界举起箭了。”这丰沛的情绪以及单恋比哈里的痛苦使她勾引(我讨厌这个词,但不知道还可以用什么)asha丈夫。

asha是天真的稚嫩的纯洁的,当然也是愚蠢的。小说中她更加的…单纯稚嫩些。男主角最初当然陶醉于这理想的婚姻。就像每一个传统的男性,妻子天真可爱顺从,又一切都以他为中心,更何况在旧社会背景下,这是他首次合情合理光明正大地与女性亲昵。他是坚信“虽然是父母安排,但我的妻子就是我一生的爱人”这样传统又(试图)恪守道德的人。所以他最初排斥比诺蒂尼这个寡妇。大约无论在哪个文化,都有类似于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俗语。顺带一提,这份排斥也侧面描写了比诺蒂尼的困顿处境。

但他渐渐被吸引。不过同时,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是有道德要求的人。

“莫汉德尔是这样的人。当对一个陌生女人的强烈好奇心吸引着他的时候,他就会变得低下。因此他迫使母亲让比诺蒂尼离开家里。”

电影里艾西瓦娅太美了,我们不自觉地把男主角的变心大部分归功于长相或偷情的特殊诱惑。但实际上,吸引他的是比诺蒂尼的灵巧和智慧。小说中比诺蒂尼帮助asha构思信件,结果既能让男方清清楚楚明白这封信究竟出自于谁,又让asha丝毫不觉。电影里比诺蒂尼则是那么先锐,能大胆地在联名信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也能果断地穿上西服,教朋友说该说的聪明话。

但总之,这段关系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比诺蒂尼并不爱莫汉德尔。小说中更明确些,她从最初有好感的便是比哈里。她之所以向莫汉德尔抛出诱惑,是因为她想把自己的人生从无趣悲惨中解救出来。这份冲动压倒了她的爱情,也由此毁灭了整个家庭。她并不想要莫汉德尔,却不得不要:莫汉德尔跑去村落里找她臭了她的名声,她连最后一个归处也没有了。二人私奔后对莫汉德尔的百般刁难侮辱是她在我看来最丑陋的一部分。

在这个角色跌入丑陋谷底的时候,泰戈尔立刻让她的另一面出现。这一面与比哈里紧密相连。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比哈里都是高尚圣洁充满道德的。印象中他应该甚至苦修过。

他初恋般朦胧不自知地憧憬着asha。她的娇羞单纯符合了他对女孩的一切期待。可惜造化弄人,本应是妻子的人成了嫂子。对asha的感情他自己都不知晓,更何况他那么严肃克己。他一点也意识不到自己是为着憧憬的嫂子而排斥入侵者比诺蒂尼,反倒觉得自己是理中客。但他同时作为一个充满同情心的善良之人,他会为了比诺蒂尼的基本权利而说话。他知道她不可以再回到那个会有虎啸的村庄,认为她应该再结婚。这种疏离与关怀并行,无疑吸引着比诺蒂尼。

原著中比诺蒂尼热烈甚至变态地爱着比哈里。有一个情节,比诺蒂尼拒绝莫汉德尔欲离开,莫汉德尔焦急地抱住比诺蒂尼的脚。此时二人并无任何私情。但比哈里误以为自己的担心成真,愤怒推开想要说明情况的比诺蒂尼,却不知给她推伤了。比诺蒂尼坚持不去看医生,到了文章末尾才知道是为了留伤疤作纪念。

比哈里也顺理成章地被比诺蒂尼吸引。在最初他总看比诺蒂尼不顺眼,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爱的表现(笑)。他们俩能够唇枪舌战,彼此阴阳怪气互为对手,而这一切都是asha所远远不能给予的。聪明着实性感,更何况她也很漂亮。

“爱一爱我这个坏女人,多少变坏一点吧。”

然后她真正向比哈里倾诉她热烈的爱情,她亲吻他的脚。他—一个死板非世俗的人类—很轻易地被完全打动了。不再是对asha初恋一样远观着呵护的爱,而是更为痛苦又激烈的情感。但当场毫无发觉的比哈里拒绝了比诺蒂尼的恳求。他不知道那不仅是求爱,也是求生。

被拒绝的比诺蒂尼回到村落,然后莫汉德尔找来,村民排斥比诺蒂尼,她不得已与莫汉德尔私奔,同时对他极尽折磨。最终她还是幸运的。比哈里意识到自己的情感,想要拯救他挣扎在泥泞里丑陋不堪的爱人。

但比诺蒂尼自己把泥泞洗净了,凭着她高尚的爱情。

电影里比诺蒂尼迷雾一样地说不见就不见了。但我当时就很肯定这是因为她对比哈里或asha的良心发现,是愿他们从此不再被毒树缠绕的祝福(《毒树》是另一篇孟加拉语寡妇文学,在原著中经常被提及)。小说——小说处理得很失败,据说泰戈尔自己也十分不满意——明确地说明了原因。比诺蒂尼不希望比哈里的名声被她连累。寡妇再嫁终究是那个社会所鄙夷的。她终于意识到,哪怕自己毫无幸福可言,也绝不希望比哈里承受和自己一样的痛苦。

电影的末尾多么富有诗意啊。美丽又罪恶的女人在男人许诺终身之后突然不见踪影,她曾经的爱人和朋友恢复回从前的夫妻。那位有着共同昵称,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asha,读着比诺蒂尼从孟加拉写的信,朋友,一切都会更好的——然后历史事件出现,告诉你,才怪。

然后说一下小说和电影主要的差异:原著几乎没有提及时代背景矛盾。没有英国茶,没有孟加拉分裂,没有签名上书。比诺蒂尼与比哈里的情感纠葛更为清晰具体。

还有些琐碎的差异:小说中比诺蒂尼(女主角)的丈夫是死于胃病而非传染病,asha(女主角被绿的朋友)婆婆的戏份非常之重,asha丈夫十分看重和asha的婚姻爱情,比哈里前期对asha的憧憬更加明确,而且为asha丈夫所知,甚至影响到夫妻二人的和睦等等。

最后,几个个人观点:

1电影颜值太高了,四个主角都很好看。

2电影里的比哈里迷死我了,小说里么…

3电影里的比诺蒂尼更加西化,更加大胆,更加洒脱。小说里则更虔诚,宗教性和传统性都更重些,过于悉多。我认为电影版更迷人。

4小说不如电影优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