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政道》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政道》读后感锦集

2020-09-24 20: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政道》读后感锦集

  《政道》是一本由包永辉 / 徐寿松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政道》精选点评

  ●没想到宿迁这么过。

  ●太强硬了!圆滑处事,左右逢源才是我佩服的!自我反省:我怎么是这样的人呢?!如仇和,成则龙,败则虫!

  ●段子好多

  ●官场生存

  ●从仇和落马后再回味仇和其人在江苏沐阳、宿迁乃至昆明的从政历程然更具有特殊意味。从心底里我是敬佩这位改革者、探索者规则破坏与创立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是可惜的是,仇和仍然未能走出贪腐的怪圈。应该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的缘故吧。但是到底河岸河水边界在哪里,估计都是不知道,估计也就只有当权者才能解释吧。

  ●写了他的成长历史,并分析他的产生原因,还不错可以了解官场这个不一样人物作为,我他有可能未来高层人员

  ●写的很事实

  ●系统梳理了一遍,有机会去昆明看一看

  ●垃圾捧臭脚。。。。。。。。。

  ●一定要看啊!以后对你的政治人生路有很大的帮助!

  《政道》读后感(一):学习

  身处在最基层,真的可以感受我们需要这样有魅力领导~~中央地方~很多东西会变,很多东西不变。关键点在领导的作为,很深的感受,山高皇帝远,不形象比喻就是这样,同时,一个领导人真的需要远见,需要魄力,更需要一颗踏实为人服务。很多时候,当你碰上一位只想着自己仕途个地方领导,那么建设起色就难了,如果更不幸,你碰上的都是这样的领导,那么有可能的只是重复和停滞了~~

  《政道》读后感(二):政道之复杂

  此人的仕途和牵涉整个国家的改革紧紧捆绑在一起。精确评价此人的一生,正像评价整个改革历程一样,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此时时刻,所能做的,也无非是努力去了解更多的细节,黑的的,明的暗的,为未来的总结准备。没有人只有简单一面,也无人可以用报章上的一言两语就可概括。就是书中简单被打成反派面孔的黄某,若去宿迁当地多听多看,也不乏其同情者。

  无论任何时代,政皆复杂,非空洞理论即可解决。腐儒治国之最,大概要数书生当国的无能南明。循吏传里的循吏良吏,也无一不是有些灵活手腕的。天真僵化,乃是循吏的天敌。政道不易,且行且看。

  《政道》读后感(三):仇和其人

  仇和其人

  通过10年也许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品性素养,但是在宿迁,10年的时间足够让大认识仇和、了解仇和。通过10年,通过仇和我们了解了在中国的这片热土上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一些探讨。那么,仇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可以概括为:

  1.一个了解经济、管理现代知识,有深谙中国国情(中国农村、城市的基本状况)、官场潜规则的人。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我们要开展管理创新。那么创新从何而来?创新就是基于自己对现场的认识,依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的现有制度、程序和流程的再造。仇和就是这样的创新者,他不仅掌握了经济发展的知识,而且还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知道在他的岗位上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他的理论诸如:“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人才变资本”,“工业化是投资的乘数效应,城市化是消费的乘数效应,市场化是投资和消费的综合乘数效应”等理论,可供现在很多政府管理者借鉴。

  仇和了解中国,他不仅知道他的公民们需要什么,而且还知道他的领导需要什么。他深入基层,和农民朋友交流沟通;他体察入微,实时监控他的下属;他锐意进取,在他的领导面前昂首挺胸。这就是为什么他屡触 “红线”依然不倒的最关键原因。

  2.一个敢于挑战,敢于实践,不怕失败的“知行统一主义者”。

  仇和的最大特点就是他敢干,他有满腔的热情,他就是要干。那么我们对他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让他干吧!从开会准时、打扫大雪等具体活动改变大家的工作习惯、工作作风,政府改革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基础设施建设让大家都掏腰包,可是若干年以后当时生气的人都后悔自己的“短视”。教育改革、医疗改革这些深水区的试验,应属国内首创,成果是显著的,也给我国教改、医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

  3.一个幸运的人。

  或许跳开当时的时局我们才可能以一个更冷静的眼光看待仇和。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应该说仇和是一个幸运的人:这么一个有争议的领导干部,从沭阳到宿迁、从宿迁到南京、从南京到昆明步步高升。虽然过程是艰苦的,但是仇和从过程中看也是幸运的。

  如果没有新华社江苏分社的李志勇,在内参的上报中对仇和在性质上的重新界定,也许仇和没有今天;如果没有宿迁市委、江苏省委高层的肯定,也许仇和没有今天,如果中共中央确实要查处仇和,仇和就没有今天。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我们说:仇和是幸运的。

  《政道》读后感(四):从风口浪尖到“仇和现象”

  从风口浪尖到“仇和现象”

  范典/文

  仇和,一位向以“铁腕”风格施政的改革之家,近年来屡遭媒体与大众的褒贬之辞,这其中当然有直接利益及理论批判上的对峙,但在熟知仇和的人心目当中,他虽雷厉风行、大刀阔斧治理所辖区域,看似不近人情,甚至多次踩踏“红线”,却是一位“思想解放”、“锐意进取”和“目标坚定”的人物。

  在制度化背景下的政坛,能以个性化手段治理所辖区域,难免不被人戴上“酷吏”、“最受争议”之类的名号,引用仇和自己的话说:“他们(指媒体)表面上在写我,实际上在写中国,我只是他们借以透视中国改革和命运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所以,我的形象就不可能不符号化,一个符号化的形象难免会失真。”这本由新华社记者包永辉、徐寿松历时两年多、采写时间准备长达十年的《仇和十年》,便是基于“还原”这位市委书记的真实、全面、立体的形象而写就。

  从治理一个几近“瘫痪”的江苏小县城沭阳始,仇和便在权属范围内展开了施政、布道的“拳脚”之功,在几任治理官黯然退场后,他推翻了“温吞水”般的改革之道,汲取西方经营理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症下“猛药”,以一种“压缩饼干”的发展方式跳脱开传统治理之道。先从这座小县城的“硬件”开刀,从环境、纪律、道路等方面集中整治,超前整修,将个人制定的目标蓝图分层施压于县、镇、乡、村各分管部门,且身体力行领头在前。当然,绝大多数人的思维仍局限于传统体制不能自解,民众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意见一边倒,而分管部门与民众情绪不能调和之下,就对这种“另类”施政手法集体产生了质疑。一个地方“七品官”,面对法制法规欠健全、素质低下的当地民情实况,如果最终屈服于群起抗议或蛮横极端行为,那么他的政治生涯也因此止步不前。位置越低,其实越能检验当官者的实干能力,作为当时才刚从美国留洋归来的仇和来说,理论知识丰厚,思维能力超绝非凡,但这并不能使民众信服,为推翻县志古人留下的贬义评价,他提出“四风建设”,“即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树立县风”,亲自带四套班子铲雪、清垃圾、修马路。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为官者不仅要脑子灵活,更要手脚勤快、身体力行。

  正是这样一位“铁腕”人物,使沭阳这个拖江苏经济后腿的小县城在短时期内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可能很多建设实施的超前化确实一下子令人费解,却在几年之后附属产业的快速跟进而对位、配套,不得不让人佩服仇和的先见之明。种杨树致富、宿迁医教改制也曾引起质疑、风波,但却在实践绩效中得到了平息。市场化经济思路引发了新一轮争议,却激活了很多死气沉沉的所谓“吃国家饭”的企业单位。敢于捅“马蜂窝”的冒险作法再一次印证了这位改革家的胆识和眼光。

  本书站在一种客观公正的角度对仇和进行了完整而立体的记录,追踪他在江苏执政期间的人与事作了系统、细致的调查和采访,从一次次改革实践的现象中去揭示这位市委书记的为人、为政、为民的作为,看似不加任何评论却处处彰显其个人魅力,让民众自己作出评判。虽然仇和现在调任云南,却再一次接受了新的考验,江苏宿迁的变革及新任官员同样经受着考验。老百姓需要的不是个别清官,而是一种政治民主的现象,仇和之所以被他们理解,正是因为他为民着想,以民之利益为先,为官不是虚设,而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集权所在。

  仇和不是圣人,当然有他的烦恼之处,书中例举了2000年沭阳条河村干部将一农民乱棍打死的恶性事件,当时距他当选宿迁市代市长仅半年之遥,新华分社记者的无情报导及死者家属的强硬态度横亘于其中,如果冥冥中没有贵人相助,仇和的政治生涯很难不被落井下石,这些事实的引述使得仇和这一人物形象更显饱满,他不是神不是圣,当然也有烦恼所在。

  书中以洋洋洒洒十二篇章,回顾了仇和十年改革之路,并引用了当地大鼓词、打油诗、谚语、俗语等使文字透出民风、喜气,不仅使报告文学的趣味性有所提升,且更加贴合了时代气息。数据、实例等穿插,更起到让人物几近无言而大音希声的效果。

  据了解,本书在“09年北京订书会”成为最大亮点,也许正是这本剖析一位治理欠发达区域的市委书记的从政历程的书,让中国重新开始审视改革之道,而一度成为“最受争议的市委书记”之称的仇和,也正在被一次次复制、推广,最终成为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现象存在。

  ——已载于《出版广角》

  书名:《政道:仇和十年》

  作者:包永辉 徐寿松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版次:200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价:35.00元

  《政道》读后感(五):转载 仇和十年:人间政道是沧桑 周为筠

  转载 仇和十年:人间政道是沧桑

  周为筠

  近代以降,史官逐渐被记者所代替,很多新闻人主观上并无这样的自觉,客观上却以自己的笔记录了亲历亲闻的历史。记者成了历史的记录者,新闻成为历史的草稿。

  这就是一本主观和客观一起成就的人物传记。两位作者都是战斗在一线的资深记者,因为职业关系和仇和、宿迁有过亲密接触。他们作为新闻记录者,客观见证了一个极富争议的地方官员的十年之路。他们处于对这位个性的“七品芝麻官”关注,从他主政沭阳之初就打定决心长期跟踪采访。

  当仇和日益成为一种含义丰富的政治符号和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时,历史的使命感告诉两位记者——必须拿起手中的笔,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仇和,一个更具有深意的仇和。于是就有了这本《政道:仇和十年》。

  所谓十年磨一剑,对传主仇和来说,这十年可谓毁誉渗半,他被贴上了“最富有争议的市委书记”。捧之者,视之为神话,把他当成爱民如子的青天转世,实行经济大发展的改革先锋,甚至有人喊出“求天求地不如求和”;而贬之者,把他妖魔化,认为他是折腾百姓的酷吏,侵犯人权的代表,大搞形象工程的昏官,甚至把他描写为开历史倒车的罪人。一时鲜花与板砖乱飞,传闻与事实混杂,仇和在舆论面前早已失真。这么多围绕着仇和的是是非非,甚至形成一种“仇和现象”。

  “仇和现象”是多次被曝光的,光央视就针对仇和十年执政三次“焦点”,第一次是沭阳开设电视栏目《沉重的忏悔》,让犯错误者上电视现身说法,以警示社会;第二次是沭阳大力进行交通建设,从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中扣除一部分钱修路;第三次是宿迁对国营幼儿园进行制度改造,一些老师不得不下海。

  在这些聚焦之外,关于仇和被诟病的铁腕行政更是无数,如他为了使得翻护栏的妇女道歉,不追到不罢休;他与乡镇长玩信息不对称游戏,楞是让乡镇长即使在上厕所也不得不如是报告;在拆迁工作中,他手指到哪里就拆迁到哪……然而,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书记,能像仇和那样一意孤行,即使面临巨大的争议和压力,依然能够坚持到底。

  光从这些措施来看,似乎不是侵犯了人权,就是与现行法规相抵触,但正是这些被我们视为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却促成了当地迅猛发展。“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真成了仇和的尚方宝剑。仇和在一片争议声中,仕途上连续“三级跳”,从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副省长,再到昆明市委书记,一跃当选为中国改革30年“改革之星”。

  “仇和现象”带来了蝴蝶效应,一次又一次的被关注,一次又一的被争议。仇和升迁和荣誉与其说是对个人的肯定,不如说是对他所释放出来的敢想敢干的改革精神肯定。

  这本《政道:仇和十年》不是一味歌功颂德的英雄谱,也不是作秀式的样板戏,两位记者用真实的笔触重写那些曾经争议一时的改革。读这本书好处在于让人清晰看到“仇和现象”的来龙去脉,看到了仇和的庐山真面目,而不是媒体报道的鸡零狗碎与断章取义。仇和本人在书中坦言:“媒体是没有恶意的,也许只是出于文章表达的需要,有意无意间夸大乃至制造了某些冲突。他们表面上在写我,实际上在写中国,我只是他们借以透视中国改革和命运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所以,我的形象就不可能不符号化,一个符号化的形象难免会失真。”

  把一个人脸谱化、符合化是不公正的,若要真正了解仇和及他所做的事情,只有还其本来面目,而这正是这本《政道:仇和十年》想要做的。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只有平心静气看完这本书,再来客观公正评判仇和的是非功过。

  读完此书会发现我们之前对于“仇和现象”非黑即白惯性思维是错误的,这无法认清其折射出的转型期政治复杂性。仇和产生的土壤是中国特殊国情——诸如缺乏公民精神,缺乏个人基本权利意识等等,这些导致大多数老百姓遇事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悲叹自己命苦。所以,只能期望青天再现,为民请命。

  于是出现了仇和这样一个好人、能人、强人,他强权在握雷厉风行,使得当地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面貌也焕然一新。可惜这样的人总是稀有动物,老百姓盼了多少年也盼不到一个。

  当然发展有短期和长远之分,仇和们是依靠强人政治而取得的短期速成。往往他们也是“人亡政息”,没有一个制度性的延续。发展也单单局限于经济发展,对于民主、人文方面缺失太多,有时甚至觉得他的强权让人害怕,这种发展也是以有损社会民主法制根基为代价的。

  读完这本《政道:仇和十年》,只会让人更加坚信制度才是最重要的,清官政治、强人政治从来是靠不住的,只有民主与法治才能保证长效、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我们依然只能仰望星空,感叹任重而道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