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话》读后感精选
《六祖坛经讲话》是一本由星云大师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因缘和合,不了了之。
●我们每个人本自具有的真心,不但无所不在,无所不遍,而且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书评:这本书很好,我感觉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学习。
●乱七八糟
●读的书多了,好书至少会有一些,但也越来越挑剔,4星容易打,5星何其难。但是这一本,5星!听我偈语:求法不求佛,真如心中坐;人成即佛成,凡尘见般若。
●本自具足
《六祖坛经讲话》读后感(一):增加对禅宗的认识
这本书可以增加很多对禅宗的认识,虽然我不是行家,不好说这本书的境界如何,至少对初学禅宗的人还是很好的。
现在我们要超越思维(mind)。我已说过,思维只是个神话;而我们却总是常常活在思维层面,因此才有这么多问题出现。它们都是来自思维的。假如你己超越思维,就不会有问题要问,因为你己到达那境界。你就是不在那境界才会发问。你总是到达那境界一段短暂时间,就再掉下来。因此,我要告诉你怎去停留在那境界久一点。我没有那问题。我时常都超越思维。对你们来说,我要找个方法让你们维持着超越思维的状态。我时常告诉人们的,且效果极佳的方法是:无时无刻,正在入静与否也好,企立也好──去看看你的思维正在想什么。____你是己得到自觉的灵。你必须先达到「连接」的状态。若你不是「有连接的」, 你就是做不成这功课。但若你看着思维正在想什么,静观着思维,且向思维发问:「呀!你想要什么啊?」 「你想思考什么啊?」 你会很惊讶,看着看着便会突然到达一点,变成无思虑。因此,要时刻静观着思维,它在做什么?它在想什么?思维自会停止思想。因为它不能回答,不能向一个己得自觉的灵回答。不过,你得先要超越思维。你要把自己与思维分开。你向思维发问:「思维先生,你在想要什么呢?」 「你在哪?」对着镜子也可以,你不必患自恋狂。当然不会。不过,要做的就是这样发问。......要进入无思虑,最好是看着某物,例如花朵。你的思维会立刻有反应。你就看看它在说什么。「不!我不想听!我不想听!」 只要说:「不,我什么也不想听,只想观看!」就这样,它自会渐渐消失。这原本就是禅宗想修练的功课。
——国际公益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玛塔吉
《六祖坛经讲话》读后感(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很多人也许都听过那个“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的禅学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我们的慧能和尚。这个在汉佛教历史上做出了伟大贡献的禅师,给后人留下了一部这样的经书:佛教经典经书里面唯一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经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部经书更加契合了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慧能更是不传衣钵只传法,佛法普及华夏的丰功伟绩不容置疑。
当然,这本书不当当是写给慧能的赞歌,而是慧能佛法的纲要。
慧能从《金刚经》悟道,要义在“空”。所谓法门千千万,根本在明心,慧能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能是当今最广为人知的偈语,这句偈语是对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所作的指正,此时的慧能已经悟到”佛心亦无“,略胜神秀”我心亦佛“的境界,成为了五祖的衣钵传人。后来更是以身传法,虽然历经各种苦难,终究成就了”一花开五叶“的禅宗兴旺,其志向其愿力令人敬佩,其手法其心胸不能不说”圆通自在“,开创了人间佛法的元世纪。
而这本《六祖坛经》,更是顺着慧能一生的时间轨迹,一一记录了慧能所悟的佛法,书中有慧能直接的讲法,也有慧能与其他禅师的公案故事,相当全面,相比西来汉译的佛经可读性更强,不会枯涩。这样的书,不管是作为佛弟子的学习,还是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都是非常非常值得推荐的。对于《六祖坛经》这样一本思想可以穿越历史的伟大著作、地位堪比孔子《论语》的伟大经书,我不知道5星够不够。。。力荐给各位朋友了!
最后题外话,说下星云法师。星云法师在台湾被称为”政治和尚“,教内外褒贬不一,这本书中的诸多解释和诱导也有很多是站在”和尚“立场的,而我本人又是站在”求法不求佛“的立场,甚至曾激进的认为”僧可亡,教可灭,法不可不传!“所以对于这本书中星云法师的说辞保持着警惕,读者朋友们可以自己分辨。
可喜的是,坛经一本,慧能和尚只传法,不传教,令人欣慰感动。顶礼膜拜。
《六祖坛经讲话》读后感(四):六祖坛经讲话
老虎是从禅宗开始了解佛教的。那时候在大学,看了林清玄的书,之后去图书馆里找各种禅宗的书看。那时候记不太清什么《六祖坛经》、《五灯会元》。那时候这样的书不好找。
陷在图书馆的目录里,好像在浩瀚的大海里搜寻宝贝。那时候找到一本好书挺难的,不像现在,上网点两下,一两天就有书送上门。这种快捷破坏了等待的美好和因为稀缺的珍惜。
佛教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是为了对治众生不同的根器。在佛学庞大的典籍中,《六祖坛经》被视为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在中国文化品格的锻造中,起到了类似酵母的作用。国学大师钱穆将之与《论语》、《孟子》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有时间的,可以诵读这三本书。
禅不光是一个修佛的路径,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发现的眼睛,一种常乐我净的价值观。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两万余字,以禅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动为序,述其形迹、说法及与弟子的机锋对答,共分十品。主旨在宣称人皆自性清净、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主张自悟自修、无念无住;力倡顿悟说。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坛经》,星云大师将原典逐文翻泽成白活,对一些名相、专有词汇则加以批注,就原典十品中的每一品中提出十个问题,用问答的方式对《坛经》的精义进行扼要、详尽的解说。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初到台。1967年创建佛光山,致力推广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佛教事业,并在世界各地创设200余所寺院道场。
大师著作等身,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语录》等。著作被翻译成英、口、德、法、西、韩、泰、葡等10余种语言。
这本书挺厚,在老虎看来,是大师的大书,值得一读再读。
《六祖坛经讲话》读后感(五):读坛经再感
前言p2: 寒冷时用寒冷磨练自己,热闹时用热闹磨练自己。以此做到不觉冷热,倒也是说得通的(当然另一个办法是去一个没有冷热的地方,但这种愿想是依赖于外在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与禅的理念违背)。
“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前言p6:何为修禅?“饥时吃饭,困时睡觉”。那每个人不都在修禅么?“别人吃饭,挑肥拣瘦,不肯吃饱;别人睡觉,胡思乱想,万般计较”。妙哉妙哉,正合吾意,正合吾意。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之前没有指出,那就是禅宗倡导的不执著,包括面对生活中的事物要不去酬害。不因为别人做坏事就去害别人,这种忍让的作为还是可以被普通人接受的,但是不因为别人做了好事而去酬谢别人,却不一定能为所有人接受。在我们的道德体系中,包括《论语》,都指出对于他人的帮助,要答谢,要报答。这种并非索取,而是主动给予的行为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颂扬的美德,然而在禅宗里,它与报复别人的举动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两者都是执着的表现。当然,设想一个禅宗的理想世界,你不去答谢其实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施恩者本身对于施恩这件事就是不执著的,因此他无所谓自己是否在助人,更无所谓被助者是否会答谢。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给予帮助的人并不一定是修禅的人,因此我们必须答谢,否则就无法在社会生存。然而这种答谢只不过是顺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其实也不是自己执着的,所以就算酬谢了,其实也不是什么破坏“不执著”规矩的行为,倒是有人若要纠缠于这个问题,那他就是执着了。因此,禅宗的思想在我们的社会中运用,是不能死扣文本的。理解了就能灵活运用,关键还是在自己的本心。扪心自问,自己这一天是不是执着了什么事,我以为是最好的方法。当然,就算是执着了,也是正常的。我们并不想脱离红尘,禅宗只是我们走向内心平和的向导,不一定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前言p24: 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惠能大师要不以衣钵为传法的信征,他是想让所有得意门生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弘扬自己的学说,而不会造成日后学生间的互掐。既有利于南宗扩大地盘,又可以保证至少是表面上的团结,这一招其实是很妙的。
44: 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求法,而不是为了求保佑。
72: “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只要懂得转念,情况就不一样了。”甚对!同样一件事情,用不一样的观点去看,就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结论,所谓的还剩半杯水和只有半杯水的差别,这也就是烦恼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烦恼的本质。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悟了就是菩提,迷惘就是烦恼。如何去悟,也许只需要改变一下长久以来的观念即可。
91:“平常所谓生活佛教,就是要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107:布施是否有功德,关键还是看布施者的心。心诚,则再轻的财也是重的,反之再贵重的布施也是没有公德的。当然,这种说法是很方便的,谁能肯定人们在布施的时候是真心还是异心呢?这难免会让我感到是佛教的用来自圆其说的方法,即对于那些做了很多功德却仍旧没看到果报的人,以他们在施功德的时候心不诚来解释“好人没有好报”。最高的境界自然是布施的时候不去想功德,然而对于广大的贫苦百姓,这个起点显然太高了一些。
193: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可以算是达到了禅定的要求。以前我以为,禅定或者说修行的终极目标在于“不执著”,在于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不轻易地喜怒哀乐。其实这样还是肤浅了一些。当然,做到不执著于生活中的尘世是对的,但是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对尘世不闻不问,或者故意地去回避尘世,那反而是执着心了。现在我理解下来,禅定应该是“拿得起,放得下”。比如,不执著于金钱并不意味着面对所有的赚钱机会都无动于衷,或者故意不去把握财富(当然也不意味着一门心思去寻找赚钱的机会),而是当你面前没有赚钱机会的时候,泰然处之;一旦有了机会那就果断拿下。这个就是拿得起。但同时还要放得下,不是每个赚钱的机会都会成功,不是每次成功都能带来客观的回报。面对由于拿起了赚钱的机会而造成的结果,还要放得下,即不去过分纠结于赚了多或少。如果赚了,那就赚了。如果没赚,那也无所谓。我自己不会因为赚到了钱而多生一丝贪欲,也不会因为少赚了钱而多出一丝烦恼。这个才是禅定,才是生活中的禅定。
258: 这里,度众生被解读为爱护众生,而由爱护众生再推而广之,把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安分守己,爱护国家,保护环境等等行为都算作了度众生。这种说法我是认同的。之前一直疑惑,如果度众生都要用佛法来示悟的话,我们这些本身没有成佛的人就算有度众生的心,但也没有度众生的能力。更何况,如果把度众生一直放在心中,那也容易变成一种执着。怎么样又能不执著于度众生,又能真的去度呢?这里提到的方法还是很可行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总是跟其他人,通过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当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也就是为别人提供了方便。相当于说,只要我们行善,不但是为自己修行,同时也是为度众生在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