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达尔富尔日记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达尔富尔日记读后感锦集

2020-10-03 19: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达尔富尔日记读后感锦集

  《达尔富尔日记》是一本由张晓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达尔富尔日记》精选点评

  ●从每个人口中的“真相”去了解这个问题。很庆幸我活在一个安定城市

  ●内容重复部分比较多。而且有好几处笔误,需要严谨一些。

  ●达尔富尔问题热化的时候买来读的,书不厚,也没揭露什么惊天秘密作者是在用尽量客观文字描述见到的一切,值得一读

  ●书的内容有点重复,但是很纪实,读的时候达尔富尔还没有分裂,,,

  ●大量重复段落,不似严肃的作者

  《达尔富尔日记》读后感(一):贫苦人民,对生活还抱有希望

  今天读了这本书,作者记录了一个离大众视线比较遥远的城市,我是最近才知道世界上有个地方叫达尔富尔,了书中那些照片,觉得尽管那里的人们正在经受着战争贫穷,但是在镜头面前,他们多数时候总是还不吝啬他们阳光般的笑脸,让人感觉这个地方还有希望,那里的人民对自己祖国家乡热爱

  书比较一般,作为以“日记”命名的书,作者的亲身经历部分写的比较少,但其实这才是读者最想看的内容,反其之,对于一些国际政治上的专用术语解释比较多,算比较偏理论类型的一本书吧。对市政兴趣朋友应该会喜欢

  《达尔富尔日记》读后感(二):尽可能真实的达尔富尔

  对于达尔富尔的问题,本书是个很好的参考,至少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也能了解当地人想法。就像作者所说的,也许这本书并不能描述一个真实的达尔富尔,也无法去判断谁对谁错,也只是尽可能正确地去讲一件事情

  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与大学生机场对话,即使家园正在遭受着磨难,但人民并没有失去信心,仍有美好憧憬。对苏丹来说,困难只是暂时的。

  不错的一本书,佩服作者的勇气胆量

  《达尔富尔日记》读后感(三):看看达尔富尔

  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对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立场批评我国官方讳莫如深拒绝评论,使得民众难看到问题的真相。

  逛书店偶然发现这么一本书,里面有对当地人的访谈,有对国际官员和我国外交官的访谈,有记者自己的所见所感,应该说算得上客观描述了达尔富尔问题。

  加上凤凰卫视美女记者这个卖点,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只是觉得体例上还有欠缺,有的部分稍嫌凌乱

  《达尔富尔日记》读后感(四):拼凑=编导

  很遗憾,我没有读到什么想获得东西,除了新华社报导的拼贴回顾维基词条罗列,几篇反复利排列重组的访谈,作者本人的个人照、合影照、风景照,关于行程辛劳的发挥,同情的渲染……除此之外,别无所有。

  我怀疑一位以编导为职业的媒体人在出书时候抱有的态度,最后如序言所言,这本书“只是”想把达尔富尔问题的各个方面摊开来给读者看,让读者自己判断。事实上这本书是“只能”——即便如此都勉强。因为不够深,不够有力度。她有胆量也有雄心,但能获得的东西是很局限的。另外,有限的她个人文字中,充斥着一种矫情的渲染。这一切让这本书的“新闻”价值大打折扣。

  大概,在有闾邱露薇做同事的凤凰卫视,晓文的迫切可以理解吧。

  《达尔富尔日记》读后感(五):一本让我读懂石油与摧毁重建的书

  我不懂政治,也一直不明白石油是怎样和一个国的政权扯上关系的。偶然的机会翻看了几眼《达尔富尔日记》这本书,我一下子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我最初是想通过此书了解作者张晓文的工作状态,因为我一直向往媒体节目制片人和记者这样的工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对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方面了解的太少了。看完这本书,我记住了下面这句话:石油,让政治卷了进来,政治争夺,让更多的人命搭了进来。

  我第一次看到“达尔富尔”这个地名时,感觉这里应该是一个很富饶很通达的地方,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位于北非国家苏丹西部的贫困地区,近年来因为武装冲突、境内流徙人士和难民、反政府武装、石油资源等原因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关注达尔富尔问题的国家众多,有些邻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些国家是抱着抢夺资源的目的,有些国家是在以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前提下谋求合作共同发展。正是因为国际的高度关注以及苏丹国内反政府武装的派系众多,达尔富尔问题才变得异常复杂起来。

  我不知道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反正我看完此书之后的个人观点认为,达尔富尔问题的真正面目是这样的:因20世纪80年代的沙漠化和旱灾,使食物与资源稀缺,从而引起达尔富尔当地的农耕与游牧间发生大动干戈的冲突。美国无法从苏丹的石油开采中取得利益,而且他们也不能容忍中国与苏丹的合作。因为中国在苏丹开发石油,美国政府担心中国会扩张到达尔富尔,甚至苏丹的每一个角落,那将来美国在苏丹就更不可能抢夺到资源,所以美国借口达尔富尔问题来找苏丹政府和中国的麻烦。为了抢夺资源,美国能够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摧毁重建,摧毁原有的政权,重建一个听话的软弱政府,这一点其实就是美国对待伊拉克的做法。于是美国利用了达尔富尔地区冲突,并支持反政府武装,从而想插手苏丹国家的内政。

  《达尔富尔日记》这本书初看感觉行文有些散,很多访谈和照片都是罗列一起没有个体系,但这正是这本书的一个风格,毕竟,这是一本张晓文的“日记”。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一本北非国际关系的入门读物,书中的很多知识链接和名词解释能够让我快速了解一些国际政治的常识。至少,这本书让我这么一个之前完全不懂国际政治的人能够独立地思考并写出上面这些文字。

  这本书还有两个细节让我过目不忘:

  首先,是那句英文:Be yourself, no one can ever tell you are doing it wrong.(我要做这件事,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是是因为我要做,所以要正确地做。)

  其次,我通过张晓文的访谈文字,认识了亚当·阿布敦将军。张晓文这样写到“叛军领袖阿布敦,曾念书,参过军想要报效国家,后来却成了苏丹解放军的创立人之一。结婚十多年,和妻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最小的女儿都不认识他。问他作为父亲能够为家人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说是继续战斗,直到死去。”张晓文说她听到阿布敦这样的回答时,听得心里发抖;我看到阿布敦这样的回答时,我热泪盈眶并热血沸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