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的美国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静的美国人》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说这个白色的绒面装帧我很喜欢 (^o^)/~ 这本书放假回家前两天就读了一半,由于回家不得不中断,之后又在外出行晃荡了半个月。开学了,继续拿起来夜读,但刚开始时思路已经接续不上,以至于觉得不好看,有一晚甚至只看了10几页就昏昏欲睡。昨夜失眠,再次捧起,很快便看了进去,终于又感受到了它的好,一口气看到凌晨5点,终于看完啦,其实值得给4星半的
●翻译之烂,难以想像,怀疑是直接google翻译出来的⋯⋯主万也不是初出茅庐的小年轻⋯⋯怎么搞成这样
●很有嚼劲。
●虽然男一【】了男二,但男一是真对男二有感情。“我们只有在把握不定的时候才活在世上”,没有一个答案。格林是真做到对每个角色都充满共情←只会这么干巴巴地夸一句。
●好久不读格林,阅读的位置竟也发生了偏移。从前最打动我的那种信与不信的“问题的核心”,似乎可以暂时放下,不再是最揪心的地方,反而是故事周围那些俗世背景浮现了出来,新老殖民国家之间的冲突(就像这段三角恋),亚欧之间的战争,鲜血淋漓。这位文静的美国人对知识对真爱对二元之外的第三势力如此痴呆,只能成为结尾处的一句叹息。
●格林经典的“政治小说”,当然书中主题不止于政治。像派尔这样单纯无知的人不仅在那个时代的美国有,在今天的世界上也不乏其人。他们不了解别人,只是愚蠢地施行自己认为正义的事情。格林正是以这样的观点为内核,通过英国记者福勒的视角还原了1950年代的越南,地面空中是各股政治势力的争夺,而普通百姓还是同今天一样地生活着,凤儿就是他们中的典型。
●i just want to grab something. i wish i'd be not involved in anything. it's my way of love.
《文静的美国人》读后感(一):再谈格林
《哈瓦那特派员》我不太喜欢,即使是作为娱乐读物,写法有些老套。但另一本《文静的美国人》读起来感觉很好。此书可以从不同意义上解读。第一可以看作一个三角恋爱故事,第二可以看作一个命案追凶过程,第三可以看作一个在越南战场上不同国家角力的政治小说,而我最看重的是第四层解读:一个从学校出来,满脑子书本知识以及自由主义观念的单纯、“文静”的小伙子,是否可以胜任在异国战场上承担的特殊任务。就像在学校里以及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可能有良好的愿望、一腔热情,但从学校里获得的书本知识如何与复杂的现实结合起来,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这可是一个大问题。
我认为,这是我看到的格林小说中最好看的一部。
《文静的美国人》读后感(二):血腥又浪漫。
血腥又浪漫。“文静的美国人”这一标题就已经是很讽刺了,文静的美国人,却扶植第三势力,以自由主义的名义无情地轰炸无辜百姓,还大言不惭的说“他们是为正义牺牲的”,文静吗?一点也不,无论他外表如何优雅。
派尔坚称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而却是实实在在的硬心肠,在广场上,面对被无情轰炸的百姓,却能淡定的说“得把皮鞋擦干净了,才好见公使”,不是被眼前无辜的死亡震慑到,却是想着如何见公使才好。这样的派尔,无论他当初为了能光明正大的占有凤儿,不惜自己一人划着船从危险遍布的南定到河内去告诉福勒自己爱上凤儿的行为有多浪漫,对派尔这个“文静的美国人”也喜欢不起来。派尔死板又单纯,单纯得令人可怕,竟令我非一般的同情他 。也许不能怪他,真正要怪也只好怪木偶背后的操作集团。
对于福勒,他说,我要的是眼前这两个小伙快活。尽管他说他是中立的,但其实早在鸦片馆上尉说一个人迟早会卷入漩涡中前他已经站边了,尽管福勒一再声明自己是中立的。“一个人不得不拥护一边,假如他要继续做人的话”
战争与爱情纠缠其中,不过爱情终究是战争中的一点调节剂,战争是冷酷无情的,到底还是造成战争背后的人的冷酷无情。
整本书的讽刺真是辛辣又露骨,写得一气呵成,引人入胜,一读就不能放开。忍不住要想去找格林的其他著作看了。这本书是在图书馆里胡乱中发现的,庆幸自己当时决定拿起这本书并借了来。
《文静的美国人》读后感(三):难道我也非得把一只脚踏进人生的困境,才能看到痛苦吗?
格林的书真的好闷。没有过强烈的感情迸发,看完了还是很压抑,真是好适合很闷的人在很闷的时候看啊。
不得不很羞愧地承认我有一些些的奴性,有时会完全忽视了自由的存在,赞同一种善意的老殖民主义。用到“善意”这个词足可以暴露我的奴性。再加上我本身是一个很没有主见的人,虽然偶像王尔德和诺奇克都表达过要选边站的意思,但是我还是喜欢把决定权交给别人或者是不确定因素,来逃避自己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之后要承担的后果。所以呢,我跟主角这个混蛋很有共鸣呢。
与多名女性发生并保持不正当关系算不算混蛋?福勒只是想自私地占有凤儿,自己都承认。通篇下来没有看到福勒为凤儿着想的情节。然而当美国人爱上了凤儿,顶着巨大的危险跑到战场上去向他提出公平的竞争时,自卑,软弱,犹豫不定,欺骗,通通在这个男人身上体现出来了。
美国人派尔受到偶像约克的鼓励,积极地在越南帮助建立第三势力,其实就是搞恐怖袭击。然后腆着脸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他们是为了民主而牺牲的。”
英国人福勒想“他总是单纯无知的。你不能责怪单纯的人,他们永远是无罪的。你所能做的只是控制住他们,要不然就消灭掉他们。单纯无知是一种精神失常。”
中国人杭先生让福勒把派尔引过来然后暗杀了。
福勒在做出这样一个无比艰难的决定的过程中,数次想要提醒派尔/寄希望与其他事情干扰暗杀/交给上帝决定派尔该不该死/etc.
自从派尔死后,“我倒是事事如意,但是我是多么盼望世界上有一个人,我可以对他说我很抱歉。”
凡是说出上面最后一句话,问出题目中那样一个问题的人呢,怂比走好不送。
《文静的美国人》读后感(四):灰黑色的人性
我一开始就不喜欢派尔,他的单纯愚蠢而无知,其背后看似无心的伤害无异于笑里藏刀,叫人措手不及。或许他真的希望世界变得美好,也确实按照他的方式去实践,可惜他太理想主义,并且太过自信,当一个人自以为是圣人,并且自以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义,那么他就从头错到尾了,他就真正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了。可就算他做尽了坏事,他也仍旧是个单纯的好人,不是么?这大概就是这类人狡猾并且招人恨的地方,你就是说出了他的千不该万不该你也无法指责他。
而福勒,我说不清,我对他具有偏爱,他是Green,就某种角度而言他也是我。我能理解他的大多数想法,因此他的所作所为我都能欣然接受。但他除掉派尔的动机是否纯粹呢?无疑我们都认为派尔第三势力那一套是不妥的,但福勒设计谋杀派尔又是否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从第一视角去描写事情时,福勒当然能增添许多色彩为自己辩护,掩饰他的善心背后的私心,这是某种程度的狡辩,或许正如全篇的最后一句话一样“我多么盼望世界上有一个人,我可以对他说我很抱歉”,这一切,只是为了让他心里好过一点。
凤儿,我说不清她到底爱谁,我甚至不敢确认她心中是否有过爱情。爱情难道是如此云淡风轻?我不相信。而Green本人虽然现实、严肃、悲观、讽刺、对人性失望,可他依然是个深信爱情的人,我始终这么认为。他批判的是肤浅的迷恋、抑或是基于利益的虚情假意,而他对爱情失望,正是因为他明白爱情的难能可贵,爱情的求之不得,这种近乎绝望的情感,恰恰是他深信爱情的证明,隐藏在每一句冷嘲热讽,无病呻吟中。所以,凤儿,这样一个人,我总觉得他是带着三分批判、三分讽刺、三分冷漠、一分怜惜来写的。他是可怜她的,因为这种人天生不会爱。
我喜欢Green笔下那些阴郁的小人物,他们永远一副要死不死的样子,心里装了一堆浑浑噩噩的灰黑色,他们看得透彻,他们也常常超脱在外,却又往往不得已把自己也陷进去,并且陷得比谁都深。我懂他们的无奈,也懂他们的挣扎,懂他们所有的卑微与伟大。因为这正是人类啊,是尽可能剥除了虚伪与假装的人性啊,我们无法否认这些负面的情绪、邪恶的想法无一不在我们狭小的心胸中生根发芽,直到某个命运的导火索将其引爆,抑或幸运地让其在生命的最后一秒里腐烂。这并不可耻,真的,人类都是如此。
《文静的美国人》读后感(五):人类反对的,他们也支持过
有一个时期我很不喜欢关于热带地区的文学和电影。但格雷厄姆*格林,这个固执的旅行家非要把人拽到南北回归线中间不可。《权力与荣耀》令我又开始回忆赫尔佐格或布努艾尔,光滑如蜡的棕黄色皮肤、塌鼻子和厚嘴唇与汗淋淋的白人演员,或者西部片里纬度低一些的场景中出现的一口被大胡子围起来的黄牙。站在那空气中,人可以像牛油一样融化,化去一切伪装、虚荣和倨傲,渐渐露出虚黄色的灵魂来。在这个悲观得出了名的作家笔下,这种冗长的描写倒还可以忍受,但故事一开场就直奔脓肿的槽牙而去,对我这刚刚看了三次牙医的人来说,太刺激了。
第一次读格林的时候,我还当他是个绅士。那本薄薄的小册子《炸弹宴会》,译者是梅兰芳的儿媳屠珍。可能那时他是的,因为已经七十多,跑不动了。只好写写瑞士的巧克力公司,牙膏大亨和莫扎特唱片。但在让二十岁姑娘和五十岁老头恋爱的问题上,依然信心满满本色不改。因为她有个冷酷的父亲,没错。如果“替代父亲”理论不拿来写这个,那还要弗洛伊德干什么?不过对格林来说,求助于这种俗不可耐的套路实在很窝囊。倒退三十年,在越南,人到中年的福勒在一个文静的美国人面前满腹嫉妒,叹得头发都白了一半,然而,胜利还是属于他的。
03年的那部电影版我没看上。只知道安排迈克尔*凯恩演这个老风流,可谓形神兼备,欠奉的也许只是肚腩。凯恩那张皮松肉懈的脸一旦板起来,还真有一种闷骚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气质。He come,he play,he loose.无论是老婆还是这个世界都不能拿他怎么样了。于是来了一个单纯的杀手,文静、简单,一块水晶。突然从内心里爆开一道信仰的裂痕,立时扎出陌生人的血来。如果让一个容易激动的人来写,光是心理斗争就可以写到中途抽搐。可格林是那样一种人:你文静,他这样对你;你像格兰杰那样好色、吵闹,他还是这样对你。是的,他不喜欢革命,不喜欢信仰。尤其当信仰变成外形幼稚的炸弹玩具,被倾销给家里挤着十一二口人的亚非拉穷人的时刻。他们怎么玩,那些卖东西给他们的人已经完全管不着了。无论是一个思想家,还是军事盟友,说起来提供的都是一种服务而已。派尔可以建立他的“第三种阵营”,但当这个阵营的客户开始不满时,他们可以马上更换赞助方。这是《现代启示录》中的观点:他们借助美国人赶跑法国人,又借助中国人赶跑美国人,很快他们也会借助别人摆脱中国人。而且所有帮过他们的人,都会被他们所痛恨。越南是一个绝不打伞的和尚。
在这样混乱的世代,愤世嫉俗是麻木,但也是一种疫苗。多少能令人避免陷入各种毁灭他人的冲动。福勒的灾难是老之将至,沟女变得日渐吃力,不免担心老无所依。这种毁灭用不着宗教分歧或思想冲突,更加寂静而隐秘。因此也被作者写得格外迷人。再说,他还有写间谍小说的功底呢。构造一个首尾相衔的结构正是一手好戏。当然,这种结构需要很多巧合,比如爆炸前出现的两个美国女人,在岗楼上碰见的两个人肉布景板一般的越南兵,神秘的“杭先生”。可是离开这些,谁还能把故事写得更不像一个故事呢?
那个不像故事的情节在结尾:有的人事事如意,但还是想对人说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