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经典》读后感精选
《漫读经典》是一本由吴晓东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选文多有重复,只挑了没读过的。该起床了
●我喜欢一个人会有很奇怪的角度,吴晓东算我半个老乡,我还去过他的老家吃一碗热腾腾的地摊儿,再来杯蓝靛果冰淇淋,我总是想着 在那样逼仄的街道上,他怎样来思考卡夫卡或是昆德拉。
●还是喜欢吴晓东讲的西方文学,很动人。异域编似乎大都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读过。
●哈我现在贼贪心,没读完就敢来标记。是找书时偶遇的一本书啦,因为有很多小说我没看过,所以就不打算读完啦。博尔赫斯那个…过度(强行)阐释的例子让人笑死了…就是这本书的诱惑让我今天木有复习完建安文学www每次看到北大出身的神仙们讲什么“燕园十年”啥啥啥的,我就有一种退学重新高考的冲动……
●很经典,看了很多遍
●不好。
●好的文学评论跟文本本身一样富有魅力。从异域篇《城堡》始,到北岛《走向冬天》结束,也算是个有趣的对照。或许也暗含了吴晓东的人文关怀把。
对于外国文学的部分,还是他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详细一点,大致观点差不多,对于本土文学的部分,有一些篇章解释得很深奥。也许这也是吴晓东本身的特点,整本书充满了哲学意味,理论性很强,有一片关于张爱玲的,我完全看不懂........
《漫读经典》读后感(二):只有襄王忆梦中
哎,很好看。
总觉得,好的文学批评实践也具有叙事性,可以像读一本小说一样读下去。
《尺八的故事》最明显。张爱玲和废名的小说、何其芳的《画梦录》、萧乾的《梦之谷》,分析得都很好看。也许这些作品都可以用李义山的那句诗来形容吧,“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另外,总觉得吴晓东和田晓菲的审美很相似,读他们的书常常有类似的激赏。
《漫读经典》读后感(三):短评《慢读经典》
什么是现代主义名著?有人开玩笑地定义:所谓现代主义名著就是那些大家都说应该去读,但谁也没有读过的作品。然而吴晓东固执地认为,想要了解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认识二十世纪人类的心灵境况,读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经典是最为可行的途径。因此,在这个趣味上崇尚大众和平庸,流行轻松和消解的文化时代,他坚持不懈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细读经典。从西方的卡夫卡、昆德拉到中国的废名、张爱玲、卞之琳,吴晓东选择了在自己的阅读经历中无法忘却,也曾经影响整个八十年代知识界的现代经典。选择的标准,显然一是文学性的体现;一则是文学对人的处境的揭示和对生存世界批判的深度。对文本的细读,使得那些在宏大叙述中被遗忘的,诸如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像力……所有经典的文本共同具备的东西,在作者富于诗意的语言中重新被点亮,也再一次提醒我们,文学的本质和阅读的趣味所在。
《漫读经典》读后感(四):三月读书笔记
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当年被我奉为经典,读了很多遍。所以这本书基本上一出来就买了,却因为懒惰迟迟没有读。从内容上看,前半本说外国文学,后半本说中国文学。不过翻了两页就发现,外国文学部分很多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是重复的,别的包括中国文学的一两篇以前在《读书》上也发表过。从买书的角度来看自然有点亏,不过对我自己而言倒有了一次重读的机会。
也许是因为长时间缺乏阅读造成的阅读障碍,这次重读我更注重于具体字词的理解。于是乎我发现,书中很多术语对我来说是语焉不详的。有些可能是背景不同,在作者看来烂熟于心,完全无须解释的概念我却是陌生的,另一些我则觉得是中文翻译与英语原文的隔阂。很多术语都是基于英文的,例如书中反复提到的inter-subjectivity,从英文字面,大概可以估到什么意思,但是如果翻成“主体见性”,我就完全搞不懂了。
除此之外,我对于作者的文风也开始有所怀疑。文章中作者引用了诸多文学理论家,哲学家的词句,可谓信手拈来。可是稍稍深究,就会怀疑这些引用的必要性。有些概念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的,引用来的反而可能造成理解障碍。另一方面,引用的文字全无上下文,所以很难判断其字面意思是不是真的是原本想表达的。比如作者提到语言的界限时引用了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的概念,但我总觉得作者说的不可说与维特根斯坦说的不可说总好像有点什么不同。维特根斯坦的原文我看过,但是别的很多文字可能不光没看过,作者的名字都未必听过,就很难判断了。
由此我回想,当年对吴晓东的喜爱,很可能是基于语言的不确定性。词句的含义对自己来说不确定的时候,语言也会产生一些吸引人的特点。可是现在,自己更加追求语言的精确性,所以就不那么满足了。
无论是分析外国还是中国文学,作者都会提到一些现有理论,如后殖民主义,空间政治学之类。然而,细细品位之下,觉得作者多是点到即止,对理论本身没有什么更深入的讨论,分析的也不够贴近文本。读完觉得不够意思。除此之外,本书的选文时间跨度上也很大,质量上也良莠不齐。比如关于黑塞和加缪的,就觉得差点意思。
读完此书,可以说颇为迷茫与惆怅。一方面迷茫于自己对于中文支离破碎的感受,另一方面迷茫于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这个状态倒好像印证了作者曾引用的萨特(似乎是)对现代主义特征的评论:就好像剥一棵白菜,一层层的把叶子剥去,以为可以看到菜心;可剥了一层又一层,最后里面却什么也不剩了。
另外扯一点不靠谱的。以前读吴晓东,会隐约感到此人有一种细腻敏感的类似女性的气质。而这本书中所选的关于废名,张爱玲和卞之琳的评论似乎加深了我的这种感受。
《漫读经典》读后感(五):启程
因为要选择专业 目录要求看一些文艺评论方面的书 在图书馆查的时候就看见它了 说不出为什么 我对总结概括性的文字没有免疫力 一口气读起来 觉得艰涩有之 透彻有之
我喜欢他写自己读加缪的文章的感觉 融入了自身真实的体验 而不是严肃得如学术报告 从行文里看的出来 他对加缪非常推崇
我在旧金山修道院的小井看到鸽群的飞翔
我因此忘了干渴 我又感到干渴的时刻随时来临
我几乎是在这样誊抄加缪的诗和作者对加缪的描写中瞬间爱上加缪 他对于加缪年少时肆意的奔行—— 旅行的魅力在于虽然亲自经历的一切都不是久驻的 一次告别紧随另一次告别 但它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和颖悟
流浪对于 拥有加缪性格的人有无与伦比的诱惑 如同我
他在树上誊抄了 大量的加缪在年轻时候的环游各地的文章 显得感性极具风情 完全没有后来加缪的那种严谨
遗忘的深处 从我面前再现的那些时光中 还留有对纯粹激情的一种完美的回忆 对于浮于永恒之中的时刻的回忆
对于年幼的加缪(当时只有20出头)说出这番话 仿佛带一点少年吟诗之作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如同 现在随处可见的年轻姑娘顺口说出 我早些年的怎样怎样
但我又不得不承认 这些伤感的诗性意味的句子直击中我的心 如同当年的吴晓东老师 在经历过80年代到90年代的分崩离析 他们那一代人学会在存在主义和现实主义寻找失落的梦想 而经历世纪之变的我们 却无从下手
价值取向的多元 社会的包容性扩大 仿佛在普世意义上 给了我们无限大的空间 我们从各种媒体上学习知识 淡化真实的内核 寻求更多的信息包裹我们空虚的一天 价值世界变得容易且扭曲
我对于生活的全部的爱 就在比一中对于可能逃避的我的东西 悄然的激情 一中火焰下的苦味 我径直而又紧张 没有力量反抗要把世界放在我双手中的巨大激情
我相信此刻的加缪是一个屈从于恒大的爱之下的思想者 仿佛我喜欢的另一个流浪在路上的作家—陈丹燕 她也是这样静静地浏览这个世界 用旅行 戴着所有感性力量踏上她的旅途 这是一个诱人的生活方式 我几乎能够背得她在《德里式的平衡》中极致的小镇描述
乡村的时间是条长而流畅的直线 坐在阳光里 看墙上吊灯的影子一点点移动 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并不需要下载城市里那样的决心 才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乡村的钟表滴答移动 更多的是显示出时光的节奏感 而不是计时 靠在底楼厨房的水池边 冲洗的碟子里残留的蜂蜜和果酱 厨房的水箱上有台小收音机 FM的音乐节目正在播出当年摩尔为改变的老曲子 间或有广告插播进来 从甜酒到电脑 一应俱全 但是在乡村 广告的声音丧失了它的物质性 变成一种简单快乐的声音 衬托出周围的安静。
我誊抄了不下十遍 像个虔诚的高中生对于导师的话语上升到膜拜的高度 我想起电影《闰年》里面美得冒泡的爱尔兰的风景。
加缪和陈丹燕 但从这里而言 有着许多本质上的区别 同样是写风景 男作家不免些豪情 大处著眼的痕迹十分明显 而女作家则更倾向于从细节与小地方发现温情所在
在光亮中 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于是帮助生活和死亡的奇特的快乐产生了
从此我们拒绝把它推向以后
在痛苦的大地上 她是不知疲倦的毒麦草
苦涩的食物 大海边吹来的寒风 古来和新鲜的曙光
在长期的争斗 我们和这欢乐重造这个时代的灵魂
重造一个将什么都不再驱逐的欧洲
他从未忘记关心人类
所以 他在叫我们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