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与玫瑰夫人读后感精选
《奥斯卡与玫瑰夫人》是一本由[法] 埃里克-埃玛纽埃尔·施米特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话说我也看了……………
●在南图借的,忘了
●cest un missionnaire,Schmitt.
●200页,很快就翻完了。奥斯卡的故事很简单,但也有特别的东西在里面,译后记说作者有哲学背景,诚然。其实本书三篇都是以孩子的角度来写,但是在我看来,这也不全是孩子的角度,而是一种平等纯粹的观念,奥斯卡的一些话,也不像是孩子的话,更多的也许是作者的意愿。——可以用赤子之心概括作者的儿童角度。第二篇结构上有特别设计,所以泛读很难看懂,感觉乱。第三篇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蓬斯神甫与约瑟夫都很让人喜欢,这种纯粹的人,不被世俗国家带累,只为良知人性收藏。突然想到,哲学在作者眼中,或许就是一种最纯粹人性的存在吧?草草。
《奥斯卡与玫瑰夫人》读后感(一):难得的好看的书
相当好看的书,第一个故事很感人,但更喜欢后面的两个故事。施米特和柯艾略是差不多一个类型的作者,但明显的技高一筹,非常非常好看有趣的故事,只可惜作者的译著太少。
……………………………………………………………………………………
《奥斯卡与玫瑰夫人》读后感(二):没有感觉
小奥斯卡讨厌自己的父母,恨他们懦弱,却如此迅速地把信仰托付在了一个年迈的老奶奶身上,乖乖地听她的话,给上帝写信,并且那么忠诚地表达自己,实在发展得太快了。而且,短短的12封信,诉尽一个孩子虚拟的120年人生,终究只是一个假设,缺乏特别动人的细节和故事。
总而言之,看得没有感觉。
个人觉得书里第三篇小说《诺亚的孩子》也很不错。《奥斯卡和玫瑰夫人》是很轻柔的、微带泪水的、温暖的爱之关怀,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死亡的平静的思考。《诺亚的孩子》描述了更残忍现实的历史,主人公更加坚强勇敢;风格写实,写的是黑暗的大环境里难得的小平静天真。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祸。一个是更加哲学性的探讨,另一个是更加现实历史的思考。风格迥异,但都是对人性、生命的思索。
《奥斯卡与玫瑰夫人》读后感(四):奥斯卡与玫瑰夫人
第一篇《奥斯卡与玫瑰夫人》是一篇类似于童话的小说。玫瑰夫人对于年幼却身患绝症的奥斯卡来说,不正像一位童话中的天使一类的人物?是否每个读这篇小说的人都会希望自己真实的生命中能有这样一位“玫瑰奶奶”呢?如果给她打一个比喻的话,我愿意用圣母来与玫瑰夫人作对比,那是一种母性的关爱,而又富有智慧,所以弥足珍贵。
第二篇《密勒日巴》,关于西藏、佛教的故事,取材于西藏佛教故事,这是法国人看佛教。对此我实在不了解,不妄加评论。
第三篇《诺亚的孩子》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位教父保护犹太孩子的故事,正像《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安妮日记》一类的故事,那么温情、感人。在人类的极端残酷中,我们看到了人性之中极端美好的那一面。然而,这篇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把我们的关注点引向了文化的传承,有了这一点,《诺亚的孩子》这么名字就显得意味深长。不止是犹太人,我们都是诺亚的孩子。我们像孩子一样生活在祖先为我们构造的文化的胚胎之中,所以努力让自己的文化生长,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了。
总之,这本书是最近难得的读得酣畅淋漓的书。
《奥斯卡与玫瑰夫人》读后感(五):鸡蛋壳小奥斯卡
玫瑰夫人是厉害的玫瑰夫人
玫瑰奶奶只是鸡蛋壳奥斯卡的玫瑰奶奶
玫瑰奶奶拥有十三位数字的年龄,玫瑰奶奶是号称格朗多克杀手的摔跤选手
鸡蛋壳也许只剩十二天的寿命了,玫瑰奶奶告诉他:你可以把每天当作十年来生活啊!每天给上帝写一封信,许下一个愿望!
十岁之前我什么都不懂,
十岁之后我学会了爱和勇敢,
二十多岁时我结婚啦!我和蓝色佩吉还不打算要孩子,
我的妻子在我三十岁时做了一个大手术,非常成功!现在我和我的岳父岳母正守在她的身旁,
可恶!我四十多岁的时候居然遇上了中年危机!这脆弱的婚姻!
噢,我在五十多岁时遇上了你的生日!上帝!
我六十出头了,我的笔越来越沉,好了,我不多说了
七十到八十岁!我和蓝色佩吉探讨了生命,死亡,信仰,和你!
亲爱的上帝,蓝色佩吉出院了,今天我可不喜欢你
我想我有九十岁了,我开始爱上了你创造的一切
我一百岁了,要靠智慧来享用生命
一百一十岁,可真有点老了,我想我开始死了。
小奥斯卡度过了完美的十二天,亲情友情爱情,感谢玫瑰奶奶,大人看到奥斯卡都是一副伤心的模样,而他需要的只是像对待常人那样的对待他,就像玫瑰奶奶
大多数人活了一辈子,却不如小奥斯卡的这浓缩十二天,就像故事里的那朵花儿,生命只有一天,却完成了它作为一朵花的使命,人类害怕死亡,因为它未知,而我们却用可以掌握的有限生命去惧怕了根本不可预知结果的死亡!到头来,生的意义也放弃了,多么可笑
我希望有一天,越来越多的玫瑰奶奶走入我们的世界,讲述无敌摔跤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