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房间读后感精选
《空房间》是一本由卡特琳娜·哈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房间》精选点评:
●很多人说看不懂,我倒觉得这小说也并没有什么地方需要看懂啊。没有高潮,甚至谈不上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更像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段时间叙述了出来。 给三星大概是因为在伊莎贝尔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再就是非常喜欢倒数几章中边沁和雅各布在公园中的一段关于“痛苦”的谈话与对结论的态度。 总之,对于这本书,“您至少不必再听什么结论了,或许根本就不存在这种东西”。
●情感的表达本身就是主观的 以前讨厌这种主观且尴尬的无病呻吟 也可能是评论说的翻译的信达雅 好像不至于很讨厌…像在看艺术电影 湿湿咸咸 在情感和理性里摇摆 参杂了一些关于政治 人生 隐晦的哲学的感觉
●催眠手册
●心痛
●9.11后的生活,貌似好不相关的空房间。只是哀叹最后小女孩的死……
●尽管写得琐碎,书中仍然有令我信服的道理
●很压抑
●我能不能发明一个词“Novel Industry”来专门指代这种小说?
●没看完
●赞译者史竞舟
《空房间》读后感(一):谁在坚持,谁已冷漠
社会冷漠与黑暗的一面。孩童时的家庭暴力摧毁了一个青年,误入歧途后再难脱身;另一个幼小的女孩儿,在家庭暴力的泥沼中濒临死亡。而成功优秀的成年人却大多选择逃避与漠视。那些在这个社会拥有金钱与权力的人,只重视个人利益,连爱都只是调味品。而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爱成为他们生活下去的支柱以及期待。
大人们!你们追求什么都没有错,只是一颗怜悯之心,是否已被冷落太久?!
《空房间》读后感(二):敲开门是座空房间,合上门还是座空房间
昨天把这本书读完了。想想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和封面......囧
书中的生活就像座迷宫——它并不大,只是间空房子。里面的人们不能说迷失,除了邻家的小女孩,没有一个人能确切的说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生活其中的所有的都是紧密联系却又自我而独立。包括9.11也仅仅是某日清晨这间空房内光影中飞扬的尘土。
迷宫中,肉体的反应快过思维,身体的直觉快过心灵。窗成了潘多拉的盒子,不同的是在这里人们站在盒内,窥视更广的迷城。
敲开门是座空房间,合上门还是座空房间。唯独邻家的小女孩有着太多美好的一间房,可惜她的房间只有一扇窗。
《空房间》读后感(三):时不时的就被惊艳到
权且当做是摘抄吧。
看了大半本书之后才发现这种惊艳的句子是在太多了。
无奈不能从头记起了。
以下内容全部摘自本书:
之所以有偶然这种东西,是为了让我们不会对自己喜欢的人视而不见。
其实,最可怕,最致命的倒不是痛苦本身,而是痛苦给人带来的那种盲目和偏执。
如果只是做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那是最舒服不过的。但如果你面对的是自己所爱的人,无动于衷是不可能的。
时间本身,还有时间当中发生的一切。从来不是同一种东西,从来不是一条走向虽不规则,但却可以追寻源头的细线。时间不能连接什么,也不能碾碎什么。
《空房间》读后感(四):空房间
----《空房间》阅至三分之二 随感。
《空房间》读后感(五):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大灾之年,往往也是诗歌丰收之年。川蜀余震未息,诗人们就开始热议“‘地震时期’的诗歌承担”,唏嘘于“汶川,一个诗人的疼痛”了。但这时,我总想起张晓舟式的揶揄:“很多文人,喜欢追随海德格尔,在三房两厅的诗意的大地栖居,并且响应阿多诺的号召,在奥斯维辛之后不再写诗,改当副处”。的确,“某些中国文人的泛道德主义姿态”,不仅可疑而且可恶。因为很简单,灾难之后,足以告慰亡灵的并不是那些滥情的伪劣抚慰品。“我们要悲伤,但我们更要反思……”。而这一点,小说显然比诗歌更胜任。
美国“9•11”之后,催生了一个新的小说门类,即“后‘9•11’小说”。贴在这个标签下的作品,包括约翰•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约瑟夫•奥尼尔的《荷兰》、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特别响,非常近》等等,这类小说对“9•11”前后西方世界里的文化冲突、社会生活多有反思。德国女作家卡特林娜•哈克的小说《空房间》(直译为《一无所有的人》)亦在此列。
小说主人公是一对事业有成的中年夫妇雅各布和伊莎贝拉,俩人大学时就认识,后失去了联系。“9•11”那天,俩人在派对上再次重逢,很快步入婚姻。雅各布之后被派往伦敦,接替“9•11”中遇难同事的工作,伊莎贝拉也一同前往。可在那里他们的生活却似乎乱了套,变得岌岌可危。伊莎贝拉被一个英俊暴戾毒贩吸引,和丈夫日渐疏远;而雅各布则忙于事业,迷恋于自己的男性上司。夫妻俩这时才明白,彼此共同生活的基础早已崩溃。他们虽然物质生活富裕,但在感情上却一无所有,是感情上的穷光蛋。
恐怖袭击和爆炸摧毁了摩天大厦,荼毒无数生灵,固然令人惊骇,但是处在险境中的个人生活,宛如玻璃瓶中的风暴,何尝不也在经历着一场精神的“内爆”,让人心寒不安?更大的灾难在人的内心。当人们为纽约双塔夷为废墟而唏嘘不已时,殊不知在个人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早已被自我摧毁了。甚至,外在的灾难被描画得越惨烈,内心的灾难就越被忽略。“媒体信息和符号制造术四处播散,渗透到了社会领域,意义在中性化了的信息、娱乐、广告以及政治流中变得平淡无奇……面对信息的无休无止的狂轰滥炸,……大众已经感到不堪其扰并充满了厌恶之情。于是,冷漠的大众变成了忧郁而沉默的大多数,一切意义、信息和教唆蛊惑均内爆于其中,就好像被黑洞吞噬了一样。”这种生活和精神的“空洞化”,其具体的象征就是“空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