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踪女》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失踪女》读后感精选

2020-10-05 16: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踪女》读后感精选

  《失踪女》是一本由祁又一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7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失踪女》精选点评

  ●761同志的书 很对胃口

  ●丫太搞了,扯淡

  ●把脚踩两只船的行为描写得很潇洒,站在男生角度觉得这种人真不咋样

  ●老实说我不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谢天笑老婆很喜欢的失踪女

  ●前年冬天,靠活着

  ●最后一篇非常打动我。

  ●我完全理解作者岳母对作者的担心了...书途中笑倒N次.

  ●《失踪女》单篇很不错

  ●绝对值得读

  《失踪女》读后感(一):果然80后风头劲胜

  作者新浪博客美文一篇,供大观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8db6140100eszb.html

  《失踪女》读后感(二):那年我十五。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十五岁,断断续续了很久才读完。

  那时候我很向往书里描写的生活,和陌生人在一起,体验生活的种种,那时候还很年轻,什么都不懂。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还以为是恐怖故事集,结果翻开了,发现自己错特错了。

  也曾幻想过做某个人的失踪女,独自离开家,不留下任何音讯,你走了也没关系,我离开也不会对任何人的生活造成影响也许有个人会在某个夜晚忽然想起来那个失踪女。

  然而爱情总是来得措手不及,我对你何止思念

  这是一本好书,真的,至少我耐着性子读完了,有些事不面对,反而安全很多。

  人和人之间总是有很多微妙小故事电脑对面的谁谁也许身无分文的坐在屏幕前,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就再也不会上线,许久之后告诉你她去了哪里哪里,哪里哪里有多美。

  要是我们随时都能从另外一个人的生活里面消失那该多么完美

  现在这个城市大家都太忙碌,没有人真的记得谁。

  即使记得,那个谁也已经失踪。

  无论如何,你在身边的时候,请好好我。

  《失踪女》读后感(三):给我来个99度的果儿。

  一直想给祁又一的《失踪女》写个东西,搁了好长时间才动笔。原因有二。一是最近忙着应付雅思考试,二就是我这种伪文艺青年一贯善于写酸气十足的评论,对于一篇如此大大咧咧的文字,我的真诚终于可以拨云见日了。

  2004年我刚上大学,好吧我承认,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最大的愿望个常温的果儿,所以对于《失踪女》里面某些情感感同身受抱歉我又跑题了。但是我还是想顺着我的思路说下去,顺便缅怀一下我逝去的春。摇滚乐手是世界上最不靠谱但是最他妈有意思的一群人,摇滚乐是一种可以让年轻人忘记什么叫穷什么叫苦什么叫做作神奇音乐,它让我想起两个人对着吃方便面日子,想起了四个人在一起搜肠刮肚凑300块钱物业费的日子,想起了那些觉得全世界加起来都没有我们牛逼的日子。音乐结束,以上种种幻想破灭,妖孽统统打回原形了。

  记得有次在《山花》还是哪个大型文学期刊上,看到有老者大发感慨,说80后没有严肃的文学。我看了就纳闷,什么就叫严肃文学了呢?再说了,文学为什么非要严肃呢?我生于八十年代,长于北京市西城区,要让我写伤痕写文革写民国时期写抗日战争,我真写不出来;让我看莎士比亚看屠格涅夫看狄更斯我也真看不下去,凑合着塞林格凯鲁亚克金斯堡什么的我还能看看。每代人有每代人自己的生活,每代人有每代人自己的意识形态。李银河不是说过么,中国少的是真正的文学家,多的是意识形态家。祁又一说,“别人的故事是谈资,自己的故事才是故事——生活中基于无知带来的伤害基本都是这么来的。”当我们的书架上充斥着千篇一律徘徊于描述中国66年到76年某些人某些事的纸质品时,我们的书架是否也有些aesthetic fatigue呢?有次跟一个老师还有几个对文学无限诚恳的小孩儿一起吃饭,席间提及的诸人人名我一半以上不曾听说,正在感慨自己孤陋寡闻之时,某小孩儿突然话锋一转,说起中国文坛的发展趋势来……我懊悔得不得了,发誓以后再也不跟文学青年出来吃饭了。还是多喝啤酒,尿遁吧。

  祁又一的文字是轻松的,简单的,没有炫技,没有卖弄,没有浮夸——给我的感觉就像blur的音乐。就像西红柿炒鸡蛋,就着盛在竹碗里的米饭,简简单单,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填饱肚子之余,还有一阵竹香回绕唇齿之间——请意识形态家们赎罪,本人自知命薄福浅,资质鄙陋,鲍鱼鱼翅之类小女子的肠胃实在消化不了,油腻无比,华而不实,吃多了难免肠胃不适上吐下泻,只怕连目前这点小小的修行也折损了——还是让我再来盘《失踪女》吧。

  作为一个平时也写点儿东西的文艺青年,我自恃修炼得法,明明早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这回,让《失踪女》里面一句话给感动着了。行文至69页,“|大家已经全都知道了,盲流这小子戏了一个果儿,现在这个果儿已经不是果儿,而是他的女朋友了。”眼前恍恍惚惚升起蘑菇云一样的一片烟雾,慢慢变大慢慢清晰,凝汇成一个长头发男人的模样。而我已经泪流满面了。

  我妈伸过头来问:嘿,怎么了你?

  我说:没事儿,看书呢。

  妈的。给老子来段雷蒙斯的曲儿,左手两瓶燕京啤酒,右手捏着尖果儿圆润的小屁股,世界立马大同了。

  《失踪女》读后感(四):过期的青春

  很多东西都有保质期,包括回忆。

  不知是不是年纪大了,有些记忆在我未察觉的时候被大脑偷偷地格式化,再也找不回来了。可能是保质期到了吧,如果硬要藏着,哪天馊了臭了也是未可知的,不如就这么扔了只留个淡淡的印迹已兹怀念。

  关于青春期的回忆,你还留着多少呢?那要看你现在离青春期有多远。但我知道,青春期不是什么环保的东西,可以回收再利用,给那么多人反复使用,缅怀多了,那股子酸腐味就会跑出来,任谁也遮不住。

  祁又一同学的书就在我即将格式化所有的青春期回忆时摆在了我面前。

  现在还有人在叫卖青春期么?好像不多了,因为曾经叫卖的那批人已经快奔三奔四了,社会的主流话语权在他们手里,显然他们有关青春期的回忆早已过了保质期,再拿出来叫卖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罪同三鹿奶粉……所以,现在我们的周围充斥着的都是关于“熟男熟女熟猪蹄”的宣传,青春期呢?过期了呗。这样一来,小祁同学的书好像显得有那么一点不合时宜,《我的微微我的天堂》里那样的少年期的懵懂纯真、《失踪女》讲述的叛逆期的狂放不羁,虽然似曾相识,却早已成了许多人脑海里一个美好影子或一缕淡淡的幽香。没有了亲历般的代入感,远远地看着,倒多了一种朦胧美,幸好,这些文字还算鲜活,够我们回味一会儿的了。

  真巧,上一篇才写了男人,这一篇又来说男孩。如果说麦克•盖尔描述的是现实中的男人,那么祁又一表达的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男孩,那个会跟在你身后送你回家、站在你家巷子口等你上学,偷摘花坛里的花当礼物送你的楞小子;那个口袋里没几毛钱,却敢用自行车载你去全世界的人;那个在当时的你看来傻傻的,根本不如海报里的明星帅气的人,现在却可能是你最温暖的记忆之一。写到这儿,我突然发现祁又一有点儿像Peter Pan,给了我们许多温暖、感动和小小的哀伤。只是,Peter Pan可以住在永无岛上永远不长大,但祁同学不行,关于青春期的话题只有那么多,写来写去总脱离不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炒几遍的冷饭也总有吃完的时候,如果一直吃下去也只有两种下场——腻了或者馊了。偏偏祁同学最出彩的文字还是那些关于青春的故事,那些多少带有一些自我痕迹的东西,反观其他与此主题无关的小故事,就多少会显现出一点儿无力和苍白。这说明一个问题——祁同学不会“编”故事,他需要将真实感受融入其中才能得到读者的共鸣,这只是一种写作状态,无所谓好坏,至少给了一个值得我们去等待的理由,期待他再次积累和成长以后的全新作品问世。

  不过,有一篇例外的我也要提出,那就是收录在《失踪女》里的短篇《外星生物与职工住房》,虽然作者说这是他非常早期的作品,我却从中读出了一点儿王小波的味道,那种怪诞、粗放,却回味无穷的,轻松写出却分明充满力量的感觉,让人印象深刻。

  与其花思保存将要过期的东西,不如准备些更新鲜的吧?我们期待着。

  《失踪女》读后感(五):如果找个地道的北京男录制这本书的有声版?

  我始终觉得,北京话作为一种方言,是很有意思的。不仅仅是儿化音,不仅仅是你丫的,也不仅仅是所谓的京骂什么的,而是一种垮垮却又顺滑的感觉。

  我三个室友都是北京人,我特别喜欢听她们用北京的调调互相调侃,当然,我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偶尔也会跟着瞎起哄也“伪”一下北京话。

  但其实说了这么多,我还没说到我要讲的这本书是吧。哈,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些对白,直接说出来,那该多带劲儿啊。对啊,我就是这么这么这么喜欢北京话。可遗憾地是我却总也学不会。学会了形,但难以学会态。

  首先,先盗用一下豆瓣对于作者的介绍:

  祁又一,1982年出生于北京,2000年曾获得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并因此被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新浪网,主持摇滚频道,被誉为“新生代第一乐评人”。在著名的“迷笛音乐节”上担任新闻官。还创立并经营着一个独立的音乐厂牌LUDI。曾出版小说《我的微微,我的天堂》。

  在这个介绍里,我只注意两个关键词:北京,摇滚。

  有没有发现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居然很和谐?对我这么一个非北京非摇滚人士来说,当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那简直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哪,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咧,就是因为,这本书,在我眼里,很北京,蛮摇滚。

  当然,有人会不屑地说:你知道什么叫摇滚吗?哈!你明白什么是摇滚吗?语带愤怒什么的。

  唉,我不懂,我真不懂。可是,我有感觉。我是个唯心主义者,我只认定我认定的事。

  回过头来说书。

  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真的写得很实在。对,实在,这也是北京话给我的一个印象。外边是圆的连着的没有棱角的,内里却是利利索索实实在在,简而言之,就是好听,不管是语音上或者是语义上。当这种“好听”,体现在文字上,就是踏实,就是耐读,就是有趣。

  北京人——至少是我所听到看到的北京人——说话喜欢绕弯——话里有话,好玩儿得紧。室友跟我说,你应该找个胡同,站那听那些大妈大爷侃大山。我不由得想起来第一次在北京公交上看到售货员跟一个乘客吵架,那家伙,真的是把这南方来的小姑娘给吓得:原来话还能这么说的呀。

  看完这书,我想的是: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的呀!

  华丽丽地切割一下,假装上面的主题是聊北京话语音方面的深刻内涵,然后下面的主题是语义方面的广阔思想。

  整本书看下来,我脑子里印象最深的是《外星生物与职工住房》。

  为什么?好笑啊,可乐啊,逗啊,还能有什么。我当时也在想,那外星人怎么会没着陆呢?后来一想那“一片汪洋”,没把我给乐死。回过头认认真真地重新阅读了整篇小说,一改第一回读时的漫不经心和一目十行。

  这跟我听室友跟她的朋友聊天时的感觉是很相似的,他们会拐着弯互损,脑子转得慢一点的话会弄不清楚,这究竟是在夸你呢,还是在骂你呢?又比如说,他们说话总是那么漫不经心,可是却会偶尔来几句特别管用的人生警句震撼一下你的心灵,等你以为现场气氛已经转为“煽情”时,他们又开始嬉皮笑脸。

  说了这么多,只说了北京的部分,摇滚呢,摇滚呢,你不是说,“蛮摇滚”嘛,怎么个摇滚法,你倒是给说说。

  ……

  ……

  ……

  ……

  ……

  ……

  ……

  ……

  说完了。这就是我眼里的摇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综上所述,这本书,很北京,蛮摇滚,是对像我这种对北京文化并不是深刻理解却相对喜欢的外地学子有益的美好的和谐的精神食粮。

  完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