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琼·佩斯诗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圣-琼·佩斯诗选》是一本由[法] 圣-琼·佩斯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琼·佩斯诗选》精选点评:
●南渡北归
●冷门诗集,跟读法国现代诗钞的审美疲倦感类似。
●法国人的诗,无论是他还是兰波,我都读不懂,或者读不下去,怪哉。
●好棒 非常喜欢 叶汝琏译得非常好啊 沈宝基也不错
●意象太高级了真心欣赏不来。终于明白戈达尔后期那几部草泥马的电影,为何台词都像外星语言一样了。这就是法国人的诗意。
●《阿纳巴斯》和《春分之歌》还好,其它……低配版(政治诗语调的)聂鲁达……
●难道你要留给我的仅仅是这黄昏的模糊——在你以孤寂之盐养育我如此长久之后,做了你的沉默,你的暗影,你的宏声的证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将军走了。诗人留下了。”
●叶译有些地方不是很喜欢,当时侥幸16块从孔网买到,现在已经不喜欢了。似乎克洛代尔影响了他。
《圣-琼·佩斯诗选》读后感(一):一个人的记忆——关于佩斯和叶汝琏的某些片段
也许在二十岁以前,很多人写过诗。但这几乎无足道,每个生命都写过诗,在他们的青春岁月。我也是一样,从十来岁就牙牙学诗,但如今能记起的,已经像烟台楼阁般虚幻,如傍晚的小树林般深邃而无从追究。
而我记得圣-琼·佩斯的诗,记得那些海洋以及海面的鸟群,那些海岛那些沙漠以及披甲远征的寂寞,那些被歌颂的童年的荣耀,那些俯拾皆是的人类生活的痕迹,以及而今无从追寻却又渴慕的交融与平静。
记忆总是那么纷繁复杂,如同佩斯在1910年代的北京郊区,在一个道教小观里,如今我们能大致寻找到他到过那儿,只是无从追寻时光流逝的确切踪迹,以及诗人当时经受的深深寂寞。
是的,是寂寞,在诗人内心流淌。
纷繁的意象或者物质视界的怂恿,真实又抑或幻象,有何区别?沉入水底的鱼,翱翔天穹的鹰,如果无法投入视线与灵魂,怎能从海或天的视界去看这个人世,以及这人世那么多沧桑变幻的细枝末节,其实,也不过是树下那一声清脆的口哨?
我在1992年至1996年的大学校园里,读佩斯的中文诗和法文诗,读叶维廉也读叶汝琏的译本,我想还读过别的译本,只是记不清了。
我想念那些日子,海一般明亮、开阔的日子,似乎可以听见海面小船上男女的欢愉鸣叫。依稀仿佛中记得,佩斯在一首诗中写道,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征服,是对世界的征服,或大意如此,我引述失意或按照自己的意愿延伸了。
那么多时光在诗歌中转眼即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之后,以我们都无法感受的速度被告知,2007年8月的某一天,很快,我倾心阅读过的某个译本的作者成了从未谋面的永别。
世界就是这么流转,我欣然于此种无可言喻的变化,犹如我们从佩斯诗歌中获得的那种变化,以及那种变化的生机和玄妙。我们将依然是海岛、海面和海鸟,以及从全然自由的角度俯瞰到的整个人类世界。
《圣-琼·佩斯诗选》读后感(二):中法建交50周年 西山深处重现圣琼·佩斯遗址
从市中心驱车一路向西50多公里的海淀西山深处,“藏”着一片记录了中法文化交流和中法人民友情的遗址群。这片横跨温泉镇、苏家坨镇的遗址群在上个世纪初曾聚集和居住了一批法国精英和民国名人,其中不仅有被喻为“白求恩”式好医生的法国著名医师贝熙业,还有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圣琼·佩斯等。今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海淀区政府从去年开始启动了西山中法文化史迹群的整修改造,包括修复北京47中的部分院落、贝家花园、圣琼·佩斯等,预计遗迹修复工程将在今年年内完工。未来这一地区还将打造“中法风情带”并设计精品中法文化旅游线路,在海淀后山地区还将建设一座法国风情的休闲娱乐度假中心。
(追溯)海淀北部与法国渊源深厚
据海淀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西山一带尤其是北部地区,历史上曾经与法国渊源深厚。特别是上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一批法国友人和曾留学法国的民国名人,参照法国先进经验,在此进行各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尝试:比如利用庚子赔款返款,仿照法国学制在中国建立起学科众多、设备先进、涵盖教育全程且实习场所完备的现代大学体系,推动赴法勤工俭学大潮;吸收法国“均权”、“社会合作”的社会思想,在温泉村一带开展农村自治试验,成立自治坊公所和各种经济合作社,开创了乡村自治的先河;进行各项社会建设,如修建公路、兴办电话、电力等公用事业和创办疗养院,以及发展乡村经济等。 也是在那一时期,一个法国精英团体经常活跃在海淀北部地区,这批法国精英热爱中国文学和历史,在长达几十年的居住和生活期间,他们和当时的爱国之士一起,用自己的行为改变着这片西山土地。
(复建)圣琼·佩斯遗址:道观中写出诺奖诗作
著名的法国诗人、外交官、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琼·佩斯,曾生活在这片位于西山的中法史迹群中,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远征》正是在西山一个破落的道观中写就的。圣琼·佩斯在他的日记和文章里,多次提到西山那座已经破落没有香火的道观,而那也是诗作《远征》的诞生之地。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专家张文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1917年8月2日,圣琼·佩斯写信给母亲,信中提及:“我从一个小庙宇里给您写信,它位于北京西北部的一个山岗上……在我的脚下,距离一条因流沙淤塞的河道不远处,一个村落正在消亡……它建在一座小山丘上,从这个小山丘可以俯瞰那通往西北边陲的丝绸之路。”据考证,这座道观就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管家岭村西北的一片林木葱郁的山岗之上。也正是沿着道观下的这条路,圣琼·佩斯和他的同伴踏上了远征戈壁滩寻找古老陆上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 “这座圣琼·佩斯写作《远征》的道观就是桃峪观。很可惜现在道观仅剩遗址”,在跟随张文大等专家探访遗址时记者看到,如今的道观遗址只剩一片废墟,位于半山腰的一个山顶上,背西面东,原来的构造清晰可辨,前后都有门楼,有出入的台阶,东为正门,还有个五、六平方米的长方形小院子。正房的西南角有个地下室,西北方有个天然石洞,曾经是菜窖。 目前,海淀区政府和苏家坨镇政府已在筹备复建圣琼·佩斯遗址。
出处: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65525.html
《圣-琼·佩斯诗选》读后感(三):诗歌素材与罕见词语的收集者
曾园
□诗人,广州
有个外国评论家说过,外国文学名著必须过几年重译一次。这在那些对“名译”推崇不已的人听来一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无非是比其他的读物更能适应阅读风气的变化。而“名译”就不一样了,它往往是某个时代的最佳理解。它当然翻译了一部分名著的内容,另一部分内容,译者要通过与读者之间共享的文化背景暗示出来。
叶汝琏先生的《圣-琼·佩斯诗选》是我拥有的第三本佩斯诗选。前两本是管筱明翻译的《蓝色恋歌》和台湾莫渝的《佩斯诗集》。三人的翻译各有特色,对比阅读这三个译本,佩斯的诗歌的神韵几乎可以历历在目了。
当然会有人反驳说,诗歌是不可翻译的。我听说过这个高论,我还知道弗洛斯特本人说过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那部分。这话说得很漂亮,但并没有将翻译工作的全部意义道尽。有人也说过,诗歌就是翻译之后保留下来的那部分。一般的看法是这样:原作壁立千仞地耸立在文学的高峰之上,译作永远只能接近而不能够抵达神妙莫测的原作。但其实,这个假想的过程完全忽略了读者的存在。如果考虑读者的因素,我们会发现受制于读者的理解力,原作自己也从没有抵达自身———真正的理解永远在到来中。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原作与译作享有的是同一命运。
圣-琼·佩斯算得上是读者最少的那一类诗人,即使有再多的一流作家一再称誉他,即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把奖颁给他历来是该奖注重艺术性的证据之一),都无法将他的读者增加一些。普鲁斯特也许最早是对这个现象感到颇有趣味的人,他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她们在我床头发现了一部书。这是圣莱热。圣莱热的一部诗集,诗歌美妙,但较玄奥难懂。塞莱斯特读了几页,对我说道:‘您肯定这是诗,而不更像是谜语吗?’对一个在孩童时代只读过《世间的丁香全已枯死》这一首诗的人来说,显然如此。其中缺少过渡。”
“圣莱热”就是佩斯。普鲁斯特写下这些文字,似乎是在玩味一个怪现象:时常能讲出一两句妙语的女仆为何不能欣赏在他看来同样美妙的诗歌。他认为佩斯的诗歌“缺少过渡”,意思是说他的诗句跳跃性太强。但我认为佩斯不被普通读者接受的是他诗歌的主题展开方式,一般来讲,他的主题展开方式就是不知去向。
佩斯1887年出生于加勒比海的法属瓜德罗普岛,他诗歌中体裁的幻想性在那里也许只是小岛上司空见惯的场景。有一次,龙卷风毁掉了他家在安德列斯群岛的整个庄园,把一条小帆船吹抛到海岸上。他一年后回到灾区,发现那只渡船被包藏起来了,因为热带花卉、植物从那船的龙骨覆盖到桅顶。所以,诗中他能听见“贝介在介壳里轧轧作响”就不是件太奇怪的事。他曾在遥远的中国当外交官,拒绝过外交部长的任命,流亡美国,拒绝诗集再版。普鲁斯特给他写过九封信,没有得到答复。锣鼓喧天的超现实主义在宣言中向他示意:“佩斯遥遥看上去像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他沉默。
他写诗不是为了通常意义上的诗人的荣誉,而是为了将生命扩展得更广阔。这个诗歌素材与罕见词语的收集者,在《流放》这首诗中坦露过心迹。我们要知道,这是个对物质生活迟钝而对精神生活高度敏感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他就对人类的精神贫困发出过长叹:“剥落殆尽的人呵!”
当祖国毁灭,他讥讽那些委顿的人只懂得痛哭与麻木,“漂移的历史碎金,乘起螺旋桨叶,在充满谬误与前提流荡不居的空中,纷纷转向注释家的乐趣。”他仍无畏地迎接自己的命运。在流放的终点,他写道:“那么,时候到了,呵,诗人,吐出你的名字,你的生身,还有你的种族……”一首不为而成的长诗终于完成了。
《圣-琼·佩斯诗选》读后感(四):博雅的与豪迈的:圣琼佩斯诗选评
豪情翼翼
作为诗人,圣-琼•佩斯扎根进中常的生活,并没有上天入地,掘统三尺。不受文化负累,这可能与他的殖民地(化外)农场主(商业)家庭出身有关,或者也是古老而又常新的原型精神的包举自由所现,也是中译者叶汝琏先生钦羡他之所在。
诗人有的不可缺少自然观。佩斯是他所身抵的自然和物质世界的统领者,感受的君王。而自然和物质世界也正是众生生存的坚实土壤。而佩斯使这土壤更为坚实且被赋予魂魄。于是,人们赞颂他从最丰厚的沃土中彰显出精神贵族的风仪。
自然作为细节,作为形象,作为信息,作为魂魄,进入他心灵之光的恢弘照耀之中。他逐渐达到主客不分殊,以人类的二十世纪之眼,把人世和自然具象化,信息化,最易见和最不易见的事物均成为诗歌中感受全新的形象,又被赋予关照的神灵,正所谓,“上帝,零落者,跟我们重逢于各色群体。”
关于这篇浮皮潦草的评论的题目,为了让读者一下子简要抓住佩斯诗的特点,我想过几个题目:《最普通的永恒》(取叶汝琏《圣-琼•佩斯论之一》中语),《与世界契合》(佩斯诗中语),《通过心灵的光照阐明信息》(佩斯诗中语),《最豪华的信息从无比辽阔的地方突然腾起》(佩斯诗中语)。最后还是取与我国传统文思最易接通的《豪情翼翼》。《诗经•常武》中有“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语。翼翼,被后代解为“敬也”,“不可乱也”。我想像那是飞翔又谨严的情状。豪气冲天(书写从热带海域到广漠的内陆),却富有牢固的根基(泥土中生活最坚实的瞬间)。他的性情中常端稳,精神壮阔雄伟,作品所表现出的气魄和才华叫人敬佩乃至折服,事实上,圣-琼•佩斯,不是一个能让评论者说出很多话的诗人,因为一切要靠其诗作自身说话,而评论者的嚼舌,应该像佩斯对他自己的诗句所说的那样,“而我的诗,也就不曾写出”(《雨》)。
圣琼佩斯诗歌最优秀的中文译者叶汝琏先生,作为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据说以佩斯为最心怡的法国诗人。他在文中(《圣-琼•佩斯论之二》)这样界定佩斯在文学族群中的属向:
“整个西方都看他是这一路诗人的继承人;我们要历数起来,他们多半博雅好古,不拘泥于传统,上承有数的亚里山大里亚的诗人,还算上了不起的拜占庭的歌手,再从亚美尼亚诗人德•纳若克(G.deNarek)到中世纪法国词章家,到赛夫(M.Sceve,1510—1564),到象征派大家和希腊的卡凡菲士(C.Cavafis,1863—1933),直到美国的庞德(E.Pound,1885—1972)和英国的艾略特(T.S.E1iot,1888一1965)。”
书名:圣-琼•佩斯诗选
作者:[法] 圣-琼•佩斯
译者:叶汝琏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08年9月第1次印刷
定价:22元
作者:朝园
2008-12-30完稿
QQ 2285371700
《圣-琼·佩斯诗选》读后感(五):老友胥弋编的《圣-琼·佩斯诗选》
资料来源: 胥弋和吉林出版集团,特此声明。
目录
1佩斯在中国(代序)
家门即景
克罗采画图(节选)
附:克罗索的画像(沈宝基译)
喜庆童年
与君王的交游(节选)
阿纳巴斯
附:致贝熙业大夫的一封信
流放
附:圣-琼·佩斯在伦敦
雨(节选)
雪(节选)
附:雪(徐知免译)
风(节选)
航标(节选)
附:关于《航标》的建构形式
群鸟(节选)
附:碣石--纪念乔治·布拉克
春分之歌
附录:
圣-琼·佩斯论之一
圣-琼·佩斯论之二
圣-琼·佩斯论之三
圣-琼·佩斯年表
叶汝琏:中国新诗“白银时代”的见证人
追寻圣琼·佩斯在中国的足迹(代后记)
圣-琼·佩斯诗选
(法)圣-琼·佩斯 著
叶汝琏 译 胥弋 编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8月出版
定价22
260页
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1887-1975),法国外交官诗人。出生于加勒比海法属瓜德罗普岛,自幼热爱自然、喜欢航海。青年时代开始诗歌创作,曾于1916至1921年在北京法国使馆任职,其间写出长诗《阿纳巴斯》,经T.S.艾略特、本雅明、翁加雷蒂等人翻译后,引起国际诗坛的瞩目。之后他一度告别诗坛,长期主持法国外交部的工作。二战期间,因反对纳粹被迫流亡美国,其间创作长诗《流亡》、《雨》、《雪》、《风》、《航标》等。晚年返回法国定居。1960年,因其作品 “凌空飞跃及丰富联想的意象,以梦幻的形式,反映出我们时代的境况”,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跨越了所有的时代,将叙事、抒情、幻象、冥思融为一体,趋向于一种史诗性的磅礴。
叶汝琏(1924-2007),法语翻译家、学者、诗人。祖籍安徽桐城。1946年毕业于昆明中法大学,后留校任教。1948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抗战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并从事法国诗歌翻译。后历经磨难,直至70年代才恢复工作。80年代初,受聘于武汉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法国研究所、《法国研究》杂志。先后发表大量法国诗歌译文及学术文章。1989年,获法国文化教育棕榈勋章。主要译著:《法国现代诗与古典诗》、《旧作新诗钞》、《圣-琼·佩斯诗选》、兰波《彩图集》、《洪荒失所记》等。
中法文化之旅丛书:
丛书策划 胥 弋
已经出版:
地上的粮食
里尔克法文诗
兰波《彩图集》
圣-琼·佩斯诗选
亚洲信札
腰封:
本书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授权,精选自著名的“七星文库”,由法国诗歌翻译家叶汝琏倾尽毕生心血翻译,并配有多篇解读文章,以及诗人生平年表等,乃国内文学爱好者的最佳读本。
我们发现圣-琼·佩斯是一位艰深的诗人,他不归属于任何类别,在文学中他没有渊源和师承,他的诗歌只能由其诗歌自身来诠释。
英国诗人T.S.艾略特
语句如此地与众不同,近乎于脱离诗歌本身,它不满足于接下来的雷同:旋即变得孤单,面对这样洞察入微的诗人,我最终退回到一个听众、观赏者的角色。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
比他深邃的贵族式的生活观和他的诗歌更为重要的是,圣-琼·佩斯首先是一位史诗诗人。
法国批评家家罗杰·加洛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