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香港企业购并经典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读后感1000字

2020-10-06 20: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读后感1000字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是一本由冯邦彦著作,35.00元出版的2008-4图书,本书定价:33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精选点评:

  ●取材大多是八九十年代香港案例,港版原名'香港商戰經典'分四冊。

  ●“惟壳不破”,一位资深投资人对2015年港股投资的经典总结,一幕幕过江龙并购大戏在2015年在港股上演。马云,许家印,郑建明,卢志强,内地过江龙正在香港资本市场搅起一阵阵风云,而曾经发生的事,也许是理解当下最好的注脚

  ●学术研究

  ●比《金融百年》《地产百年》有意思。

  ●商场如战场,血雨腥风。

  ●这本书买的香港三联书社的,史料不要太赞!!! 感想就是,最近这个世纪,有一些人就是有如神助,是上天的眷顾,李嘉诚就是其中一位(另外一位华人置业的刘銮雄今年港股更大怒赚100亿也算),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绝对超乎常人想象。。。抢九龙仓,收和记黄埔,抢电灯公司,这几场大战奠定了长实的帝国基础!

  ●香港迟早药丸

  ●有点像武侠小说....没收获

  ●非常好玩的书

  ●写得非常好,一本书看下来对于香港市场的豪门恩怨、市场潜规则都会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大力推荐!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读后感(一):评论香港企业购并经典我想再读

  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随便说起吧。这个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的经验。大家要是有用的上的就算是我有点用了。

  个人租房情况大概是4年租过大概3次房子,都是一居或者两居,我们夫妻两个人租。没有合租过所以这块情况不算很熟悉。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读后感(二):精彩只是大佬的,悲惨都是小散的

  看《香港企业并购经典》十几个案例后心生感慨,港股市场的烂是有历史传统的。书中描述的大佬们的公司的治理普遍糟糕,上市公司可以任意炒股票,任意筹资,任意发生关联交易,大佬还不用回避投票。公司沦落为大佬们实现个人意图的操作工具。看看那些财技高超大佬们的结果,陈松青的佳宁帝国崩溃了,梁伯韬的百富勤破产了,鹰君系的罗旭瑞旗下的百利保控股和世纪城市从十几二十年前的高点至今跌了96%以上,市净率0.27。股市狙击手刘栾熊的华人置地只有0.5倍市净率。稍微搞得好点的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不过0.8倍市净率。荣智健的中信泰富前几年巨亏现在也只有0.4倍市净率。可以说并购案里提及的那些大名鼎鼎的公司至今没几个像样的。香港市场究竟造就了谁?精彩只是大佬的,悲惨都是小散的。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读后感(三):低买高卖/ 股权配售:以低于市场价格购得一家潜质优厚的大型上市公司。

  收购以后将股份配售出去。

  香港地产市道崩溃,置地因盲目扩张而陷入危机,频频出售旗下非核心资产。

  在短短17 个小时,29 亿港元巨资,拍板收购香港电灯股权。

  1985 年5月,中英正式签署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联合声明后,投资者逐步恢复信心,香港股市开始飙升,港灯集团的股价亦从1984 年11 月底的每股 6.3 港元上升到 1985 年中的每股 7.3 港元。

  事隔半年,即 1985 年 8月,即以每股 8.2 元(比购入价每股 6.4 元上升 30%)将港灯一成股权配售,集资 11亿 港元,这次售股行动令和黄额外获得 2.4 亿港元利润。

  短短半年时间便将港灯股权配售 1/3,

  1986 年 10月,港灯又发行新股一亿多股,发售价是每股10 港元,集资 10.03 亿港元

  新股配售给海外基金,实行变相高价出售。这类资产转移行动一直持续进行。

  趁香港股市高潮,首次四剑合璧,通过四大公司集资逾100 亿港元。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读后感(四):《香港企业并购经典》经典好书!

  刚买了冯邦彦写的《香港企业并购经典》,13元,物超所值啊。全书有28个香港企业并购案例,才读了第一个就觉得好经典啊!佩服作者能把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能够比较详细地写出来,这得要看多少资料。

  第一个案例是发生在1972年得英资洋行怡和旗下的置地地产换股并购牛奶公司。当时牛奶公司股权分散,有大片土地在城市发展区域,显然搞牧场的价值根本比不上搞房地产。用格雷厄姆的话就是隐蔽资产的价值,用麦肯锡的话就是不同所有者价值不同。整个并购过程大致如下:

  1、置地地产在报纸上打广告,要通过2股置地股票换1股牛奶股票,牛奶股票直接上涨40%。

  2、牛奶公司董事会不同意,提出合并后每股收益和股息变少的反对理由。并预计了当年不错的盈利,还进行了拆股发放大额股息诱发自身股价上涨还击。

  3、置地公司继续登广告反驳,直指牛奶拆股没有任何价值,盈利实际增长没那么高,提示股东收购失败股价会暴跌。

  4、牛奶公司聘请专家重股自身资产价值,指远比置地报价更高,且收购并非现金而是随时波动的股票。

  5、置地公司同样聘请测量师重估自身资产价值,说自身资产价值更高,换股有利。

  6、牛奶公司联合其他房地产公司成立新的房地产公司运营土地,并建议拆分独立上市,认为不需要置地也能运营好公司土地。

  7、置地继续打广告,称收集的股票足以否定牛奶公司上述行动,新地产公司也不有同自己一样的实力和经验。

  8、最后越来越多的小股东自己跑去置地公司换股票,置地公司收集到了已发行股票的90%,发动强制收购,牛奶公司退市,董事局主席黯然退位,置地获得大量发展土地。

  令我惊叹的地方在于,双方在并购中还可以大打广告战。另外攻击和还击的手法都很丰富,拆股、发放大额股息、资产重估、拆分等。最后,小股东居然可以不经董事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自行把手中的实物股票换股,不知在如今电子化交易情况下还可以这样做到么。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读后感(五):几个角度看《香港企业并购经典》

  《香港企业并购经典》一书信息含量非常大,读者可以从好几个不同的角度来阅读。

  一、用钱。该书最值得称道的自然是众多大佬五花八门的财技,如何用银行的钱,用合作伙伴的钱,用上市公司的钱,用公众股东的钱去达到大佬们一个又一个的个人目的,实现其个人财富。

  二、老千。这本书里有一个著名的老千公司案例。是陈青松的佳宁集团,别的大佬虽然也把公众股东坑惨了,不过坑股东、坑银行最惨的还是佳宁集团。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千股东或者公司的几个特征。1、充门面。大股东用豪华的车、豪华的楼,什么都讲气派,非要给别人财大气粗、信任的感觉,为日后的筹资铺路。而且收购企业起来不管价格。2、成系。一般老千都控制这好几家公司,自称一系,而这些公司之间的股权关系又错综复杂,它们又有很多层级控制下面更多得控制。成系,我个人认为还是方便筹资,旗下的公司可以抵押融资,还可互相拆借资金,关联交易。3、股权质押。老千公司没有什么资产,最值钱的就是股权,利用股权质押可以融得资金又去收购其他资产。而股票价格相比其他资产价格非常好操作。4、虚假交易。经常性地释放公司前景,交易资产,或者什么行业热就做什么,利用虚高的股票价格又去融资收购,与上面形成一个循环圈。

  三、地产。该书的很多并购案例都是发生在房地产行业当中,公司比较常见的隐蔽资产就是房地产资产。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香港地产的发展过程。

  四、公司历史。书中的很多公司至今仍然在经济、社会中起着重要角色,书中介绍了它们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到,香港的商业界圈子非常小,玩来玩去就那么一拨人。前后几个不同的并购案互为关联,又是各自的前因后果。

  五、政治。书中的公司发展与政治密不可分,收购公司既要看对方公司老板的后台及其同哪些政治人物关系良好,又要考虑香港证监会是否批准收购。书中介绍的香港企业并购本身就处于中国代替英国接手香港这一大的政治背景,英资财团逐步撤离,中资财团逐渐掌控香港的经济。这一现象在港龙航空一案得到充分体现。

  六、大股东。公司命运与其大股东息息相关。案例里的公司治理普遍糟糕,上市公司沦落为大股东的操纵工具,大股东的经营思路、发展方向、风险偏好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大股东挂了的上市公司普遍好不到哪里去。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热衷并购的公司,热衷资本运作的公司普遍没有好的下场,港股市场的烂也是有历史传统的。书中描述的上市公司可以任意炒股票,任意筹资,任意发生关联交易,大佬还不用回避投票。公司沦落为大佬们实现个人意图的操作工具。看看那些财技高超大佬们的结果,陈松青的佳宁帝国崩溃了,梁伯韬的百富勤破产了,鹰君系的罗旭瑞旗下的百利保控股和世纪城市从十几二十年前的高点至今跌了96%以上,市净率0.27。股市狙击手刘栾熊的华人置地只有0.5倍市净率。稍微搞得好点的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不过0.8倍市净率。荣智健的中信泰富前几年巨亏现在也只有0.4倍市净率。收购了道亨银行和恒隆银行的国浩集团经营业绩也很烂,现在0.6倍市净率。并购了市值几千亿的香港电讯的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股价相比十年前至少跌了90%以上。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更多。可以说并购案里提及的那些大名鼎鼎的公司至今没几个像样的。香港市场究竟造就了谁?精彩只是大佬的,悲惨都是小散的。

  当然,对于未来我们仍然要充满希望,在那么动荡的20世纪,香港一个小小弹丸之地仍然有那么多的公司延续下来,经营了百年之久,资本主义顽强的生命力远超想象。而现在国内即便很多知名的上市公司最久的不过上市短短十几年,可以判断,只要我们不自残,中国同样会出现一大批历经百年风云,依然生机勃勃的公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