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心的沦亡》读后感摘抄
《一颗心的沦亡》是一本由茨威格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耽美界超大手##简直想打一百星#
●大学里好像把他短篇小说的各个版本都读了一遍,因为每本收录的篇目都略有差异。这一本好像也读过~
●非常细腻的描写
●本以为会反转,可还是虐心到绝望,看完了突然觉得自己将来也会变成这样......
●茨威格 茨威格 茨威格 至今墙上还贴着他与妻子服毒自杀时的照片 他的文字总是在几秒内抓住我了
●为了给一颗心以致命的打击,命运并不总是需要积聚力量,猛烈地扑上去。从微不足道的原因去促成毁灭,这才激起生性乖张的命运的乐趣。
《一颗心的沦亡》读后感(一):沦亡
这世上,我们为心中所坚守的东西耗尽全身的气力努力着,不知疲倦,在痛苦中寻找慰藉,好让自己继续坚持下去,这坚持的尽头,是生命的终点,但依然,我们为之付出一切,生命和健康不足为谈,享乐与幸福也只是路边不屑于顾的诱惑。 若这坚守被带进地下,那么死前一刻或许还带着满足的微笑。如若这坚守在微风中被的尘埃沙粒碰撞,仅仅因为这微小的力量,这坚守就变得摇摇欲坠,心也就随之沦亡。
《一颗心的沦亡》读后感(二):哀莫大于心死
为了给一颗心以致命的打击,命运并不是总需要聚积力量,猛烈地扑上去;从微不足道的原因去促成毁灭,这才激起生性乖张的命运的乐趣。
在整个看书的过程中,我都是忧郁阴沉的,索罗门松老人的心理世界,被斯蒂芬茨.威格赤裸裸地用文字呈现出来,这种悲哀无助的,对一切事物失去信心的内心世界,我居然深深地认同,有人说这是老人的自卑,简直可笑至极,自己一生最为看重的东西,一生为之奋斗的事物,居然变成了自己的耻辱,而你还无法去揭穿这个耻辱,你一表达,就代表了你人生的失败,你不发声,只能自己默默吞下所有耻辱,这种进退两难,已经剥夺了索罗门松的人生价值与乐趣,这远远不是自卑所能体味的痛苦,这就是一颗心的沦亡,最后抛弃一切社会关系的他,无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冷漠就是最大的敌意,想起了我以前被人背叛,感到耻辱时远离所有人的孤独感,这种对人生的失意感,绝望感,又有谁能与我感同身受呢。。。
《一颗心的沦亡》读后感(三):他走了,但是他来过
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需要很认真的投入精力,不是用来消遣的小说。
很多同龄人对茨威格的所知大概到小学是那篇关于罗丹的雕像为止,这实在是很遗憾的事情。也许有人记得前几年让徐静蕾获得才女加美女称号的那部得奖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整部电影正是改编自茨威格的同名小说。
电影到底如何我是不知道的,看完原著之后也没有想要欣赏电影的欲念。
因为是不可能超越原著的,如果要问原因的,我也只能模糊的说点什么废话。其实只要是看过茨威格的人根本不需要听我一下的解释。
茨威格是自杀的,原因没有,只有很多的揣测。不管是否是因为无法忍受战争带来的创痛,茨威格的死都带有一定的宿命性,看完他的小说,会不禁猜想一个将人类的内心分析描写到如此细致深入的作家,在将人性的悲哀与美好统统阅览之后,产生“好了,就到此为止就可以了”的念头话,其实也不是什么难理解的想法。
罗曼罗兰说茨威格是“灵魂的捕猎者”,他手中的笔像手术刀一样解剖他的人物,诚然,茨威格解剖的不是行尸走肉般的躯体,而是活着的灵魂,当这些幽暗的思想被一丝一毫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时,我们仿佛还能看见那活生生跳动着的欲望和悲哀。
.S
顺便一提,翻译的水准十分稳定而且出色,非常值得一读。
《一颗心的沦亡》读后感(四):引述读本开头一段文字
为了予一颗心灵以致命打击,命运并不是总需要聚集力量,迅猛地扑上去;从微不足道的原因去促成毁灭,这才是激起生性乖张的命运的乐趣。用人类模糊不清的语言,我们称这最初的、不足介意的行为为诱因,并且令人吃惊地把它拿无足轻重的分量与经常是强烈的,起持续作用的力量相比。正如一种疾病很少在它发作之前被人发觉异样,一个人的命运在它变得明显可见和其他成为事实之前也很少被察觉。在它从外部触及人们的灵魂之前,它早已一直在内部,从精神到血液中主宰一切了。人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抗拒,而且多半是无济于事的。
-------------------------------------------------------------------------------------
偶然的机会,读了一颗心的沦亡这篇文章。不得不佩服茨威格在关于心理的描写能力。
似乎我与故事中那位年迈的犹太商人有过类似的心灵经历。只不过他在小说中死了。我还活着。他是因为家人。我是因为往日的爱人。
一个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一个心理上的疙瘩,一个微妙的闭塞的心理变化很可能改变整个事情的性质和方向。
相对于主人公。
我更想尝试着去沟通与接收,并且改变自己。
而不是越走越窄,完全将自己思想固态。
换句话说,不要想太多。也不要太主观。
《一颗心的沦亡》读后感(五):本该多爱的家,成了最深的伤
一位有钱的中年商人,为了疗养病躯与妻子女儿度假。偶然发现女儿夜里去了别人的房间,以为女儿不贞洁,进而联想到很多难过的事情,一颗心逐渐沦亡,死了。
剧情简单,主要还是人物的心理刻画。
男主很不容易,拼命赚钱让妻子女儿开心,自己受人冷眼都无所谓,也要买来身份让妻子女儿有地位,自己的努力是为了家人,却没有获得家人的认可,整天忙得没有交流没有理解没有感恩没有家庭地位,只有误解、物质的维系以及颜面,这颗心,因为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最终向往和希望,崩溃了,没有存在感,没有意义,而沦亡了。
作者写得很好,并没有让男主沦亡掉心之后立马死去,而是让死心了的人,回到常规的生活中,看看是什么样子,什么样子呢?行尸走肉,漠不关心,活不了多久,就算手术。手术其实也把男主救回来了,女儿来看望男主,先是唤醒了男主心中一直以来的爱的支柱,又唤醒了男主沦亡心的触发事件,然后心真死了。可见,缺爱的心,手术也救不活。
有人会说,如果男主一开始发现女儿从别人房间出来,去弄清楚事情真相,跟女儿妻子都说说,就不会有这么多想法了,男主这是自己把自己纠结死了。要是平时妻子女儿愿意跟男主交流,这时候交流也就很平常,没这么难了,另外也就是因为平时的事情都是男主一人去思考去承担,才会这样思考很多。
这篇故事用象征的手法,其实写实,现实中很多这样的,平时劳累就算了,回到家还面对冷眼,冷完眼还没家庭地位,太不好受了。
人心很脆弱,用爱浇灌才能存活,家庭中更该如此,拥有爱为支柱,能让男主取得如此多的成就,失去爱,也让男主死去。另外,接受爱的人,除了接受爱所带来的物质好处,也麻烦接受一下对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