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读后感摘抄
《所有的》是一本由黄蓓佳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个人的灵魂背后都有另一个自己,往往是与表向相反的。表面微笑的人内心也许在哭泣,表面沉静的人内在或者狂野。总之,没人看得透。有的时候,自己都会被自己吓一跳。 看这本书的时候让人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好像在审视自己的童年和思想。很厚的书,但是能够让人手不释卷的飞快读完。
●失忆的残忍
●愛仿佛是不能選擇的,親情和愛情,但是,對於生活的態度偏偏可以。人有兩個自我,那個熱烈的容易受傷,那個安靜的卻洶湧澎湃,宿命挾裹著你咎由自取。
●艾早 艾晚
●这是在南开借的第一本书,是在被英三折磨的快疯的时候借的书,喜欢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他的名字,所有的。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悲伤,所有的不可名状。大概还是因为他的扉页上那句话的惊心动魄吧。书上的故事离我很远,书上的故事不是风花雪月,书上没有我喜欢的冤家故事。可我还是把它看完...
●• 这是在南开借的第一本书,是在被英三折磨的快疯的时候借的书,喜欢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他的名字,所有的。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悲伤,所有的不可名状。大概还是因为他的扉页上那句话的惊心动魄吧。书上的故事离我很远,书上的故事不是风花雪月,书上没有我喜欢的冤家故事。可我还是把它看完...
●相信黄倍佳
《所有的》读后感(一):错位
这本书却颠覆了黄女士在心中的形象。周六起来,花了一上午专心地看完了它,很感慨。
双胞胎姐妹和一个共同的爱人的故事, 一生的情感和家庭纠葛,错位的命运与纠结的情感, 疼痛的成长,错位的人的需求和命运的安排,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争斗,复杂的人性, 时代对人的摆布, 永远不会让你称心如意的生活。。。。。。
很多细节的描写非常传神精确,也许太悲惨, 但是还是觉得, 很真实, 很生活。
《所有的》读后感(二):所有的
一直都很喜欢黄倍佳,喜欢她那细腻的文笔和那种暖暖的感觉,前日看了她的一本《所有的》,发现风格却异于往日的作品,看后不免感慨人生的无奈与沉重。所有的,书名本身就带着哲学的味道。想起一道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作家契科夫一篇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所有的,是指什么呢?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爱恨情仇?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中写道:所有的的秘密,所有的哀伤,所有的背叛,所有的救赎,所有的无奈,所有无法掌控的变异,当然,也包括所有的来自生命本源的快乐。
《所有的》读后感(三):既真实又虚幻的故事
突如其来的一场流感让我从繁忙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意外的有了四天病假,意外的在打吊针时看了日全食,也意外的在发烧稍有好转的时候翻开了这本买了之后无暇去读的小说。
我不是学文学的,读小说只是爱好,用来消遗时光,也从中获得乐趣。前几年在学校的时候从图书馆借到一本《目光一样透明》让我记住了黄蓓佳,这次发现她出了新作品就决定买来读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她的写作功力似乎有点不够,《目》和《所》都让我有真实加虚幻的感觉,有时候写得很生活,有时候又太过理想,不象余华总是真实得触手可及。《所》的前半段很浪漫,后半段又太过残酷,读完让人没有轻松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平时压力比较大吧,看完之后比较后悔读了这本书,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不过还好小说中穿插了几个广告,挺搞笑的,什么正章干洗、洁柔卫生纸、索尼录音笔,还有一个我以前不知道的刘长兴面馆,发烧到晕晕乎乎的时候读到这几个地方不得不惊叹我已与世隔绝很久了吧,原来现在小说中也可以象电影一样内嵌软广告了,实在是好玩。
《所有的》读后感(四):儿童作家消失了
我在整个中学阶段,最喜欢看到杂志是大开本的少年文艺。有些故事因为反复看就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我记得有邹抒阳,彭学军,还有黄蓓佳。我一直以为她那时只有二十多岁,就像我们的大姐姐,写非常温暖的小说。故事发生在课堂上操场上。后来的这几年我只在书店翻过她出的书,她已然不是当初那个儿童作家了,她的文章有了安妮宝贝的风格。我想她是聪明的,懂得适应市场和不同阶段的审美。我把这本《所有的》囫囵吞枣看完了,因为这本书的开头让我看到了她的另一面,纯粹的成人小说的笔调,就像池莉陈染她们。这时我才知道她原来竟然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但是这本书写的太阴暗了,一定要写的如此阴暗吗?关于两姐妹的成长。争吵和死亡贯穿全书。我想说没有几个年轻的女孩成长过程是如此疼痛的。被寄养,年轻堕胎,爱上才华横溢的老师(已经有数不尽的小说有这个情节了,参见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或者遇见非人性的禽兽变态老师(nnd我最讨厌小说丑化教师)科大少年班的天才死在精神病院,私生子,自杀,背叛。她说她也描写了生命的欢愉,我怎么一点都没发现呢?建议众多大好青年不要去看这本书,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别没事给自己添堵。不过她写的是好的,有大多传神精妙的比喻和极其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我热切希望黄蓓佳多写点阳光的儿童文学,她不怕有年轻人冲着她的名字去看这本书然后得抑郁症吗?
《所有的》读后感(五):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失去
选择读什么书的时候,我是一个很势利的人。如果不是因为作者的名气、媒体的吹捧、朋友的介绍,我是不会看的。当然他们说的我不一定看,可他们没说的没名气的我是肯定不会看的---都不知道有这本书,怎么看。
还是在读书的时候,一个女老师和我们说,现在广东就两个女作者的书可看,都姓黄。一个是黄爱东西,另一个是黄蓓佳。
时隔几年后,我才第一次读到黄蓓佳的书。
所有的。
关于一对姐妹花的成长、感情的经历。艾早与艾晚。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她们曾经彼此争执、分开、伤害;她们又彼此帮忙、温暖、友爱。男人如流星一样,衬映着两个女孩子不凡的经历。
所有的什么呢?所有的爱恨情仇,所有的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生命中所有的大坎小坎过了一关又一关?所有的随风而逝的誓言?人生到了头走到底,貌似所有的失去其实都是所有没有的得到.
usan曾经说过,女性作家描述女性的心理,总是特别细腻,而且还不自觉地带上许多个人色彩的烙印,用许多细腻的心理描写去推动的情节。
就连许多演员都会说,这部戏里有她的影子。在看书看戏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猜想,到底哪一段,是有作者演员的某个烙印呢?
所有的,这个书名有点哲学的意味,就如池莉的一本书,所以。